孙晓燕[1]2003年在《关于光滑无限现货金融市场与寡头垄断市场的均衡》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末期,以Walras和Pareto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创立了数理经济学派,提出了一般经济均衡学说的构想,Arrow和Debreau于1954年完成了其严格的数学论证。此后几十年来,数理经济学发展迅速,人们在传统的市场模型基础上作了种种拓展,使之更切于现实经济行为。本文在前人的均衡模型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并得出相关的均衡存在性结果。文中分两部分建立了两种均衡模型。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建立了光滑无限的现货——金融市场模型,考虑经纪人债券持有的非线性约束,且模型中1期状态集不再是离散的点集,而是紧流形S,从而将原始模型推广到光滑无限经济情形,并证明了此模型金融均衡的存在性。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建立了双头垄断市场长期合作模型,在传统Nash谈判模型基础上,加入讹诈因素,并定义了长期讹诈谈判均衡,证明其均衡态的存在性及谈判均衡值的唯一性。
黄先明[2]2014年在《国际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国际资源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是工业血液和战略原料,在政治、经济、国防与外交领域中均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其价格波动引起全球关注。自2000年以来,全球原油、黄金、小麦、玉米等大宗商品价格急剧攀升,屡创新高。为有效防止金融市场流动性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冲击,世界各国央行均采取救市政策,实施积极货币政策,如先美国央行先后四轮量化宽松政策(QE1、QE2、QE3、QE4),全球范围内流动性大幅增加使得全球资产价格先后空前大涨。本文以“供求”为视角,以“广义供求均衡论”为理论支点,围绕“广义供求均衡决定资源价格”这一核心命题展开分析,对国际资源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动态均衡在数理和实证上进行了系统研究。全文共分为六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脉络展开。第一章作为导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和评述、描述本文“两点一框”(包括理论支点、核心观点与论文框架)、指出文中主要研究方法与贡献。现有文献分别从价格形成机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国际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国际资源定价权等视角探讨了国际资源价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在国际资源价格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大都把资源供求、库存、政治、投机等纳入了价格形成因素研究,通过文献回顾,本文发现研究可拓展空间有两点。一是现有文献对国际资源价格形成解释缺乏统一内核。二是有必要构建全要素价格模型,系统对各要素在国际资源价格形成中的权重进行测度。这即为本文写作的初衷。第二章是国际资源属性和价格波动轨迹。本文认为国际资源属性一般包含有限性、基础性、可储存性、不可再生性、非均衡性、大宗性、垄断性、战略性、金融性、政治性等十大属性。其中前七项是国际资源的基本属性,战略性、金融性、政治性是国际资源的派生属性。可耗竭资源模型、供求模型是国际资源的价格模型,垄断结构是国际资源的主要市场结构。国际资源政治属性表现为国际资源是一种关系经济安全、政治稳定和国际地位的战略物资,在国际关系中被用作经济工具和战略武器来威慑、制裁他国实现政治和经济利益,“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军事冲突等时而发生。国际每个重大政治事件都导致国际资源价格的大幅波动。国际资源金融化是指市场参与者在期货市场中以资本增值为目的从而使国际资源从扮演生产性资产角色向投机性资产角色转变的过程。国际资源的基本属性、政治属性和金融属性等叁大重属性决定了其价格形成机制的复杂性。这叁重属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共同作用于国际资源价格波动。从国际资源价格波动历史中可以发现,商品属性是国际资源价格形成的基础,政治属性是国际资源价格形成外部冲击的重要事件,金融属性(期货、指数基金等)是国际资本投资于资源的主要工具。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对能源、金属、农产品等资源价格波动轨迹进行了分析。在国际能源价格波动轨迹上,分析了在国际石油价格市场竞争程度,国际石油价格金融化、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石油美元垄断地位等对能源价格的影响。在国际金属价格波动轨迹上,分析了国际黄金价格波动特点、供求紧平衡、美元指数、国际政局、国际资源价格涨跌等对金属价格的影响。在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轨迹上,分析了国际大宗农产品供求、全球财富标志轮换、货币流动性、国际投机炒作、金融资本追逐性、国际资源金融属性联动、全球资本流动不确定性等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第叁章是“广义供求均衡论”的理论构建。通过对价格理论的发展脉络分析可知,价格是市场供需均衡的货币表现。从春秋时期的管子开始,轻重之均衡就成为市场价格的理论基准,李嘉图、穆勒、马克思和杰文斯等经济学家们都先后提出过均衡概念,古诺和马歇尔则利用数学方法分析均衡,瓦尔拉斯在此基础上以数学方程形式阐述了一般均衡模型,他们对价格的形成与变动所做出的理论解释,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价值论、非均衡论、演化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均衡论提出了质疑。价值论主要说明了长期均衡中不同商品交换比例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商品时所消耗的人类活劳动,阐明了市场经济中人们之间交换的本质关系。非均衡论认为,在市场中并不存在按市场价格可以无限交换的可能性,市场存在稀缺,则均衡价格就不是供需决定,而是非供求均衡决定。也就是说非均衡也是一种均衡,不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中的均衡,而是真正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均衡;它不是供给和需求相等的均衡,而是存在供给与需求不相等条件下的均衡,这种均衡可以通过数量配额而实现的均衡称为配额均衡。马歇尔指出“经济学家的麦加在于经济生物学,而不是经济动力学”。均衡论借鉴物理学基本范式,而演化论则借助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而二者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相对的特征。均衡论把世界视为存在(being),演化论则把世界视为过程(becoming),前者主要分析经济稳态时经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后者关注经济系统关键要素突变的演化机制。当今世界经济要求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发展实践中应该同时从均衡和演化两个角度去理解经济系统的存在状态和运动过程。本文认为均衡价格理论硬核为“供求决定价格”,这一通过市场参与者的供给和需求力量分析均衡价格决定的方法,蕴含着深刻的“力量之均衡”思维,是价格理论的精髓。供求价格论外围保护带则需纳入新的要素,适时调整供求均衡价格理论的保护带,以增强供求均衡价格论的解释力。因此本文基于“供求均衡”视角、立足“供求均衡决定价格”这一理论硬核、采用“均衡”分析法,构建广义供求均衡价格理论,以全面考察和探讨国际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国际资源价格波动研究领域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市场基本面,即国际资源供给、需求、战争、气候、贸易政策等实体经济因素;另一则是市场非基本面,如投机、美元汇率等非实体经济因素。本文修正新古典理论假设为社会人假设、有限理性假设、不完全信息假设,分析国际资源价格的新要素:投机供求、库存供求与贸易体系供求。本文把凡是会影响国际资源市场供给变动和供给量变动的因素称之为“广义的供给”,把凡是会影响市场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的因素称之为“广义的需求”。国际资源价格由“广义的供给”与“广义的需求”共同决定。从而把市场基本面与非基本面统一为广义供求论视角上来,在多种要素的框架下与多元供求的语境中重新理解“供求价格理论”这一术语,构建“广义供求均衡论”。进而将投机、库存、贸易体系、政治、预期等均内生化,构建了国际资源均衡价格动态函数。该函数方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系统,一是各类供求因素在广义供求均衡中地位可能发生变化;二是还有新的要素产生来影响国际资源价格。第四章是“广义供求因素”对国际资源供求的影响分析。本章主要通过数理模型回答了叁个问题,一是国际资源市场在贸易政策干预和贸易体系(WTO)下,均衡与失衡的贸易政策解,二是在期货市场中,期货合约供求者的供求均衡性,叁是在综合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中供求均衡解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具体来讲,通过构建资源贸易国单独制定贸易干预政策、(非)合作博弈下贸易政策及WTO争端解决机制下贸易政策,分析了贸易政策下的供求均衡解,结果表明,从短期来看,以邻为壑的贸易干预政策会使国际供求失衡,而在多阶段合作博弈下与WTO制度下,贸易干预政策对国际资源供求不产生影响。在借鉴克瑞普斯、米尔格罗姆、罗伯茨和威尔逊(1982)提出的KMRW声誉模型(reputation model)的基础上,针对国际资源期货市场市场参与者交易行为特点,构建国际资源期货市场中供求主体静态博弈和动态模型并求得其均衡解,得出期货市场价格是由机构投资者和散户在期货合约上的供求均衡决定的。最后,综合国际资源期货市场、现货市场特点,为市场参与者如何根据预期(主观预期判断与贸易干预政策)实施投机套利活动构建了一个数理分析和几何图形,刻画了市场参与者在对市场综合预期下,供求均衡解的存在性、唯一性、稳定性、最优性。从而系统分析了各种环境下,国际资源市场都能供求均衡,从而实现两个市场价格的一致性。第五章是国际资源价格波动之广义供求实证分析:基于FAVAR模型。本章实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国际农产品价格指数(AGRI)、国际金属价格指数(META)、国际原油价格指数(OIL)、美元指数(DOLLAR)为研究对象,通过SVAR模型、方差分解技术检验了国际原油、金属、农产品与美元指数之间动态均衡关系,结果表明美元指数对叁大资源市场冲击作用明显,燃料市场其次,最弱的为农产品市场,在国际资源价格信息互动发现功能上,美元指数占据主导地位。第二部分基于一个广义供求均衡分析框架-FAVAR模型,选择涵盖美国与中国实体经济、金融因素、投机因素、市场供需与库存状态的14个经济指标,全面、系统考察了潜在因素对国际资源价格波动的影响,并以2004年为界对比分析投机因素在资源期货价格长短期变化趋势,具体选取纽约现货价格、商业多头头寸、非商业多头头寸、美国工业生产指数、美国利率、美元指数、道琼斯指数、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全球石油产量、全球石油消费、全球石油库存、中国工业购买力指数、中国燃料购买力指数、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14个变量构成的时间序列集与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指数变量构建FAVAR模型,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因子载荷,在长期(1997年1月至2012年12月),检验结果表明,美国工业投入指数、道琼斯指数是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原油现货价格、全球原油产量、全球原油库存、原油商业交易多头头寸、原油投机多头头寸、美国CPI指数构成的“广义供求”共同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美国实体经济因素对原油期货价格的贡献度在12.8%左右,国际原油供需、库存和原油期货投机占5.58%,中国因素占1.92%。在短期(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以国际原油非商业多头头寸、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商业多头头寸、全球库存构建的”广义供求”(交易供求+投机供求)因子贡献度高于以美元利率为货币流动性因子,中国因子不明显。广义供求对原油期货价格的贡献度达到31.50%,美元利率达到9.42%,中国因素9.7%左右。本文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长期来看,广义供求(交易供求+投机供求)是影响国际资源价格的主要因素;第二,自2004年以来,投机因素明显,资源金融化趋势增强,但国际资源价格不能单一归因于投机;第叁,美国量化宽松是国际资源价格短期波动的重要因素;第四,整个研究期间看,中国因子会对国际资源价格产生影响,但并非主导力量。第六章是基于广义供求均衡论的中国资源安全对策。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机会以合理价格获得国际资源,国际资源安全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重点。本文认为中国安全问题关键在于如果回答好叁个问题:一是能否买得起,二是能否买得到,叁是能否运得回。作为一个资源需求旺盛的中国来说,如何准确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周期规律和世界经济格局演化方向,以合理价格购买国际资源,构筑符合国际资源供求形势的资源战略框架,是当前突出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国际资源贸易应该走向一条以“单一贸易”为主线的进口之路改为以“贸易+投资”并重的开发之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做法,实施国家境外资源“超主权投资开发设计”,把资源所有权和主权劣势转为资源开发权、使用经营权和控制权的优势,从过去单一购买资源转为全球投资开发资源、使用资源和经营资源。国际资源金融属性把国际资源从“生产—供应”型的“供给”安全模式转变为“贸易—金融”型的“价格”安全模式。本文认为,要建立国家战略层面上的战略资源安全,唯一的道路是完善壮大国内期货市场、走期货市场国际化道路和引入QFII制度,建立国际资源定价中心。中国败诉的两起争端说明我国还不熟悉国际贸易规则,还不会应用资源国内政策替代资源贸易政策,顶层设计上要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理念结合,政府储备与公司储备结合,合理开发与严禁开采结合。中国应具备理性的战略眼光,转变观念,合理利用WTO机制,加强政府顶层设计,做好两个转变,因势利导,建立中国自然资源战略安全:一是管理政策上从“贸易”向“国内管理”转变,二是在WTO规则上从“学习守法”向“引领变法”转变。同时中国政府应加强同资源丰裕国开展资源外交,全方位协调政治经济关系,发挥在大国优势作用,确保中国资源安全,具体实施“多元开源、确保原路、另辟蹊径、战略储备、合作共赢”的对策。
栾凤奎[3]2007年在《电力市场经济效率评估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市场经济效率评估理论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电力市场的运行效率进行经济性评估,为市场成员的市场策略选择和监管机构的监管方案设计提供决策参考,从而进一步完善电力市场设计,以实现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高电力市场效率的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总体目标。论文基于经济学原理和电力系统特性,研究提出了电力市场运行的经济评价理论框架,基于供给函数均衡理论建立了电力市场模型,并在考虑输电阻塞及扩容、发电商市场力、电力市场监管等问题的情形下,研究了电力市场运行效率的评价模型与方法,以及如何标准化电力市场结构以提高市场效率的问题。一、以一两区域电力系统为例,研究了完全竞争条件下和存在输电阻塞情形时的电力市场运行效率的经济学评价问题。研究表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市场效率最高,而当存在输电阻塞时,成本较低的发电机组不能被调度出力,从而造成市场效率的损失。同时,还研究给出了输电扩容对电力市场效率的影响问题,采用适当的管理工具,能够鼓励输电公司有效扩容,缓解阻塞,从而提高电力市场效率。二、通过对多种电力市场模型的研究比较,研究给出了一种基于核函数的非参数估计方法,该方法通过比较电力市场中发电商的实际报价行为与电力市场模型中模拟报价行为之间的差异,以验证电力市场建模的有效性。叁、以完全竞争市场作为参考,研究了考虑输电阻塞的情形下集中交易模式中发电商竞价行为对电力市场效率的影响问题。建立了输电阻塞对电力市场效率的影响模型,并且基于最优潮流模型,给出了一种寻找影响市场效率的阻塞线路和发电商节点的模型方法。四、基于蚁群算法研究给出了一种电力市场效率评价的理论方法。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发电商报价策略的选择,然后根据发电商的实际报价和理想报价,用价格成本边际系数来评估电力市场的经济效率。五、根据产业经济学的SCP理论,论文研究了我国电力市场的结构优化问题,给出了中国电力市场标准化的框架,通过建立合适的电力市场结构,保证发电容量的充裕度,引导输配投资,提高电力市场的运行效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客观、深入地对电力市场经济效率评估的理论方法及应用进行研究,也就是在目前厂网分开、发电公司和电网公司成为各自独立的经济实体参与电力市场的环境下,以合理的评价方法来评价市场行为、结构对电力市场效率的影响情况,从而为市场设计提供参考,提高电力市场运行效率。这些研究成果对电力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陈建长[4]2006年在《电力重组环境下电力市场监管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近几年进行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建设区域电力市场”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旨在打破电力工业化的垄断格局,将竞争环节(发电)与垄断环节(输配电)实行产权分离,并在竞争环节分阶段引入竞争(首先是发电),创造保证和推动电力工业持续发展的市场激励机制。电力工业重组后,电力市场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其中市场监管问题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研究电力重组环境下市场监管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而且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论文从电力市场的两个最重要环节,发电环节和输配电环节入手,全面研究了解制条件下的电力市场监管问题。论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电力市场监管理论的研究成果,明确了电力市场监管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在传统的垂直一体化管理模式下和市场模式下电力市场监管的不同之处。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电力市场环境下需要重点监管的发电商行使市场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影响市场力的主要因素。其次,论文总结了现有的发电商市场力度量指标,并对指标进行划分,总结各种指标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市场力评估的市场仿真法——基于最优潮流的发电商市场力度量方法。该方法将发电商市场力度量问题转化为最优潮流问题,论文还给出了具体的求解方法,并通过一个算例进行了发电商市场力度量的仿真计算,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市场力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发电商市场力实施有效的监管,抑制发电商市场力。因此,论文将市场力监管问题拓展到四个层次:(1)发电商是否具有市场力以及市场力的大小;(2)发电商是否行使了市场力;(3)发电商行使市场力对市场运行的危害程度;(4)如何有效的抑制发电商的市场力。在此基础上研究给出了抑制发电商市场力的具体措施。由于输、配电部门的“网络特性”,政府仍需要在电力解制后,对这些部门实行不同程度的政府监管。论文分析了当前的几种输配电监管方法,指出传统的基于服务成本或投资回报率的价格监管方法以及基于绩效监管方法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输配电行业所具有的自然垄断属性,从理论上对现有监管理论进行提升给出了一种新的适合我国电力市场监管的基于绩效的监管方法——ALTIC法,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最后,论文基于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区域电力市场改革的实践,总结了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的建设情况,分析了目前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同时,研究设计了一套电力市场监管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某区域电力市场的建设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该指标体系能够反映电力市场的市场集中度、市场交易情况、市场成员的竞价策略以及电力市场的经济效率情况。
丁伟斌[5]2008年在《中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以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要求。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电力交易制度是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电力交易制度,因此研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力交易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试图从内涵、动力与机制设计叁个递进的视角对中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进行系统分析,具体研究层次及内容如下:首先,是一个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状况的概述,作为后继研究的一个基础,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研究对象、主体、关键概念进行科学和规范化的界定,尤其是关于电力体制改革、电力交易制度的概念与内容的阐述。尝试对电力体制改革进程下的我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内涵进行经济学范式分析。其次,在初步解决了我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内涵问题后,再从解除管制和电力竞争两个方面对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动力进行分析,针对我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效率进行系统的论述。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对电力体制改革进程下的我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制度设计进行规范性(Normative)分析,借助类似于路线图(Road Map)的分析范式,提出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力交易制度的原则与构想。最后针对若干我国电力交易制度中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关键问题进行进一步阐述。全文共有九章,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2、3章,主要是研究的概述性部分;第二部分包括第4、5、6、7、8章:第4章主要对我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内涵进行分析,第5、6章是对我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动力进行分析,第7、8章是对我国电力交易制度进行制度设计;第叁部分为第9章,主要是研究的总结、政策建议和展望。本文主要创新点和研究结论可归纳为内涵、动力与机制设计叁个方面:关于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内涵方面:(1)本研究从系统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出发,结合对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理解,创新性地提出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四个发展元:社会元(S)、经济元(E)、环境元(H)、政治元(P),并指出电力交易制度构建在发展内涵上的双重兼容性,建立了对我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内涵的认识框架。基于电力发展目标的多元性,本研究建立一个考虑CO2排放约束的整合资源规划模型,来分析环保要求会对电力供给规划产生的影响。将电力交易制度构建与电力体制改革制度化关联的历时结构的演进机制理解为一种重迭嵌入,并分为过渡性嵌入和移植性嵌入两种方式分别进行解释,极为形象地揭示了本研究所要讨论的电力体制改革进程下我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内涵;同时论证了我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会形成一个新的决策集。新的决策集形成的决策或者某种变异性决策,单独看并不合算,但如果一种具体制度以外已经有了一种互补性制度,或者参数发生了变化,那么两个制度之间的相互支持会使得新决策获得强大的推力。关于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动力方面:(2)将改革红利的共同诉求的理论引入对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动力分析当中,论证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动力可以归结为:各主体获得改革红利仍然是电力改革的主要动力;各主体对改革的激励构成电力改革的推动力;日益对外开放的中国对于电力改革产生外部压力;改革的法制化成为电力改革的内在张力。将电力交易制度改革理解为一种“共有信念的自我维系系统”。指出电力交易制度不是凝固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者要求的提高,进行创新性的适应和构建。因此多样性的电力交易制度均衡也提供了相互学习、不断试验的机会和机遇等,从而保证了电力交易制度的构建保持创新能力。(3)利用价值链理论、小生境理论进行产业层面的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动力分析,丰富了论证的理论深度和完整性。利用Panzar-Rosse模型对我国电力行业的竞争态势进行实证分析,Panzar-Rosse模型作为一种非结构性方法,无需事先知道每个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就可以定量评价市场结构与竞争程度的高低。利用Translog生产函数,结合浙江样本数据,对我国配售电业的最小有效规模进行了分析。(4)由于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的电力交易价格,因此从定价效率的角度论述我国电力制度构建的动力存在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文献分析中,大多是一种定性的概括论述。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避开具体价格数据的束缚,利用峰谷定价模型,通过构建四种市场竞争结构模型进行电力定价效率的博弈均衡分析,结论是:如果我国电力行业的售电侧市场不开放,仅仅开放发电侧市场,并不会有定价效率的提升和社会福利的提高,所以发电侧的开放能带来的改革红利甚少,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符合。如果逐步开放售电侧市场,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增加,那么定价效率和社会福利水平都会有明显的改善,从而在理论上阐明了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动力源泉。关于电力交易制度的机制方面:(5)我国电力交易制度的构建一定是一个渐进的、分阶段推进的进程。我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阶段性方案可以是:着力进行区域性与全国性电力市场体系的初步构建,全面开放发、输、配电业,允许电力代输以及直供电力等交易模式。在由原有国家电力公司继续承担电力最后供应义务和调度义务的前提下,开放民营公司进入各类电力业务经营。在阶段性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推进市场化和自由竞争的程度,最终将区域性和全国性的电力市场垂直分割为发电、输电、配电以及售电业四种电力企业,并采取类似电力池的交易模式或双向合约交易模式,成立集中交易的电力交易所PX及配以电力的场外交易,成立独立系统调度制度(ISO)。(6)输电体制改革(假定已经将售电环节分离),应在已经基本完成的我国输电网络的功能性分割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结构性分割,可以要求电网公司在成立控股公司的安排下,将其业务作结构性的分割,分别成立输电与配电公司,其中输电公司负责电力调度与输电网络的规划、运转与维护,并且仍需建立公平的调度机制,而其它部门则回归市场竞争。(7)国家叁级电力市场是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一直以来,没有文献系统地阐述电力市场的分层机理以及需要区域性电力市场作为一个多层次电力市场体系基石的理论问题。本研究利用古诺二期博弈模型的推理来分析形成不同层次电力市场的内涵,这就从理论上阐明了电力市场的分层机理以及需要区域性电力市场作为一个多层次电力市场体系基石的理论问题。
张集[6]2007年在《电力市场的市场力规制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在对国内外市场力规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进行系统地总结和评述的基础上,从确保市场有效竞争的角度,充分考虑我国电力市场环境的特殊性,对市场力的规制理论及其应用作了深入研究,分别提出了在市场设计、市场分析、市场预警和监管决策等环节识别和平抑制市场力的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利用发电公司必须运行率指标,充分考虑竞争者地位、市场供需形势以及机组实际可用情况等因素来评估发电公司对市场竞争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合理配置中长期合同交易模式下的竞价电量比例的计算模型和分析方法。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竞争电量分配比例可以保证在中长期合同交易中任何发电公司不具备对任何申报电量任意定价的能力,从而保证市场的有效竞争,弥补了目前中长期市场竞价电量比例大多人为制定,缺乏合理科学依据的不足。2.论文对如何通过电力市场的准入制度、发电企业横向兼并审批制度、价格管制制度来抑制发电商行使市场力进行了探讨。此外,国内外电力市场运营的经验表明,除了市场份额、机组性能和发电成本等发电商固有的特性可以形成市场力外,很多外部因素也促成了市场力的形成。论文研究了发电报价修正、穿越网损补偿这两个看似与市场力无直接关系的因素是如何影响发电企业间竞争的公平性的,并从机制上给出了解决方案。3.对单一买方电力市场二级委托-代理机制下的发电商一类串谋子契约(作为代理人的发电商之间的串谋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博弈均衡理论分析了cournot竞争机制下发电商的串谋行为对市场溢价的影响,得出了“溢价水平与发电商串谋联盟的市场份额成正比,与市场需求弹性成反比”的结论,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了电网阻塞对发电商串谋的影响,指出在电能输出受限的区域,串谋的发生多是为了防止过度恶性竞争;在电能受入阻塞的区域,串谋发生多是为了追求高额垄断利润。4.对我国电力市场中对串谋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依据进行了研究。由于串谋行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在现有技术水平下串谋行为难以被准确识别。论文基于负激励理论提出了一种根据现有技术水平来确定对串谋行为的合理的惩罚强度(罚款额度)的数学模型,确保发电商串谋联盟遭到惩罚的期望效用大于串谋行为不被发现的期望效用,可以有效消除发电商实施串谋的动机。该模型同样可以应用于确定其他市场力行为的惩罚强度。5.传统的HHI集中度指标本身的静态特性不适应电力商品的特殊性,无法描述电力市场的动态结构特性。论文对现有的电力市场力度量指标进行了补充和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潮流分析的同时面向市场和面向发电公司的市场结构分层(即系统、区域和节点)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网损和区域间功率交换考虑其中,建立实时的分层市场力指标变化曲线;这种市场结构分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反映地理位置、网络约束、运行方式等因素对发电商行使市场力的影响,可用于辅助监管部门评价和分析电力市场中潜在的市场力水平。6.综合应用产业经济学中的SCP(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和模糊层次综合评估方法,建立了基于市场信息的面向整个市场和面向发电商的市场力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对市场、各阻塞区域和各发电商的市场力警戒级别进行实时评估和监控,并按照对S、C、P的警戒级别评估结果做出相应的监管决策的机制。采用美国新英格兰电力市场的实际数据为算例,验证了该评估模型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多种市场力行为,从而提高监管效率。7.论文把容量充足度和发电商必须运行率两个市场力指标作为外生变量引入到电力市场价格风险预警中,通过容量充足度反映市场整体供需状况,通过必须运行率反映发电商个体的市场地位;借鉴金融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分析的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理论和VaR理论建立了电力市场价格风险预警模型。算例验证表明该模型有较好的预测精度且可以有效处理电价序列的异方差特性。我国的电力市场建设刚刚起步,在享受市场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需警惕与之俱来的市场风险。论文研究成果是对市场力规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和监管的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雍艳[7]2007年在《石油价格波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大幅提高,并且自1998年至今,我国石油价格正处在与世界接轨阶段,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必然会传至我国,从而对我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因此,研究国内外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规律及其它们的相互关系,将对我国石油市场的风险监管和政策制定有重要意义。论文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了石油价格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了现阶段影响石油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给出了石油价格波动形成的理论解释,运用GARCH族模型对两市场价格波动性特征进行了定量描述,利用Hamao风险溢出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和VEC模型,研究了国内外石油市场价格波动性的“溢出效应”和价格波动的长期互动关系。论文的主要观点是:国内外石油价格波动均存在一定的集聚性和持续性,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幅度更大,对外部冲击反应也更为迅速,国内石油价格对于外部冲击反应缓慢且滞后,表现为较弱的价格波幅;两市场波动性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溢出效应”,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国内石油价格变化具有绝对的导向作用;国内外石油价格波动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是短期波动过程相异。虽然我国实现了油价与世界接轨,但国内石油定价主要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中国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控制油价的波动。因此,深化改革,完善石油市场价格机制、健全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和积极参与石油产品期货交易是保障我国石油市场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可行选择。
冯伟林[8]2008年在《现货与期货交易并存的电力市场理论建模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世界许多国家,传统认为具有自然垄断性的电力行业纷纷掀起了解除管制,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浪潮,以期降低垄断行业的成本和价格,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随着市场化改革和运营的深入,电力市场的交易形式和市场类型逐渐丰富。在电力现货交易普遍存在的前提下,纷纷开展或即将推出电力期货交易。因而,如何有效研究现货与期货交易并存的电力市场经济和技术问题是电力市场运营的重要任务,尤其对刚刚进行改革,且不成熟和完善的我国电力市场而言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本文结合理论建模和实证分析两种研究手段,借助经济学的博弈、最优化和计量经济学等理论的最新成果,全面系统地开展了现货与期货交易并存的电力市场静态和动态问题的研究,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引入非劣Nash均衡的概念,有效刻画发电集团之间的合作和竞争的双重关系,并结合电力系统输电网络固有的物理特性,提出了基于Cournot博弈的电力现货市场非劣Nash均衡优化模型。借助非线性互补方法,实现了电力现货市场非劣Nash均衡简单、快速的求解。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输电网阻塞和不阻塞情况下,电力现货非劣Nash均衡点的特性,显示出电力系统在不同的运行状态下,发电集团具有不一样的生产策略。在电力现货和期货共存的市场环境下,研究发电集团在策略性期货合约市场和现货市场中的合作和竞争问题,提出了电力期货和现货市场的联合非劣Nash均衡模型。针对输电网阻塞和不阻塞情况,分析了电力现货和期货市场联合非劣Nash均衡的特性,显示出在期货和现货交易并存的电力市场中,发电集团都将自愿参与期货交易,从而起到降低电力价格和抑制发电集团市场力的作用。考虑到电力期货和现货电价的非平稳性,借助协整理论,对电力现货与期货市场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深入揭示出现货电价与期货电价之间具有的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基于误差修正模型,提出了期货电价的预测模型,实现了电价时间序列中长期关系和短期动态的结合,获得了较高的预测精度。引入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以北欧四国电力市场和美国PJM电力市场的面板数据为例,对期货电价和现货电价之间的协整关系及因果关系开展了实证研究,再次验证了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之间的强相关关系。从电力期货市场的有效性、价格发现功能效率和套期保值功能效率叁个方面,借助协整技术、方差比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等,系统地研究了电力期货市场的效率问题。提出基于方差比的电力期货市场有效性检验方法、基于协整理论的电力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效率分析方法、基于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的电力期货套期保值比率估算方法。通过对北欧电力期货市场的实证研究,发现其运行基本上是有效率的,并且2000-2003年间的运行效率要比1996-1999年间的运行效率高。虽然还存在一些无效因素,但北欧电力期货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本文结合理论建模和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了期货和现货交易共存的电力市场的特性,以期为电力工业的监管和运营机构提供有益的定量决策依据及措施建议。研究结果对我国刚刚起步的电力市场化运营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借鉴意义。
蔡惠敏(Chinda, Sae, Chuo)[9]2013年在《汉泰经贸词语互译研究》文中提出中泰两国从1975年建立外交关系,至今已经有38年。而2015年东盟经济共同体即将建成,中国和泰国的经贸往来更加密切,有关汉泰经贸方面的辞书将显得更为重要。但是,有关汉泰经贸方面的辞书却寥寥无几,双语词典作为沟通工具,无论是对翻译或对学习都有着重大意义。目前,中国市场上最权威的汉泰和泰汉经贸辞书只有《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本论文以《泰汉-汉泰经贸词典》作为研究对象,对该书进行全面研究,梳理常见的翻译错误,逐条进行辨析、一一订正其错误,希望能够给使用者提供一些参考。全文正文共四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绪论。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汉泰经贸词语互译研究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简要介绍《泰汉-汉泰经贸词典》。第叁部分介绍本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经贸词语汉泰互译概论。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汉泰经贸词汇概论,首先阐述经贸词汇的定义和经贸词汇的特点,然后再介绍汉语经贸词汇的类别和泰语经贸词汇的类别;其次分析汉泰语经贸词汇的异同,指出汉泰语经贸词汇主要的相异之处:汉语经贸词汇中的外来词意译较多,而泰语经贸词汇中的外来词音译较多。最后收录并翻译了近些年新产生的汉泰经贸词汇,分为汉语经贸新词语和泰语经贸新词语,对《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未收录的新词语进行翻译。通过泰国皇家学术院编写的《泰语新词语词典》挑选出新词语,翻译成汉语并举例说明。第二部分介绍经贸词汇汉泰互译的方法。分别为经贸词汇汉泰互译、汉泰经贸专有名词和数量词的互译,并提出经贸词汇汉泰互译存在的常见问题,如:死译、硬译,译文不简约,解释性翻译,外来词翻译不当,释文不规范等。第叁章《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汉译泰偏误类型及分析。本章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泰汉-汉泰经贸词典》进行逐条辨析、订正其错误,进行错误分类,归纳出九个错误类型,并举例分析每一类的汉译泰经贸词汇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分为九部分,第一部分翻译错误。第二部分笔误别字。第叁部分误加空格。第四部分排序错误。第五部分体例不一。第六部分欠全面性。第七部分重复赘译。第八部分不当收而收。第九部分词语漏收。第四章《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泰译汉偏误类型及分析。本章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泰汉-汉泰经贸词典》进行逐条辨析、订正其错误,进行错误分类,归纳出九个错误类型,并举例分析每一类的泰译汉经贸词汇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分为九部分,第一部分翻译错误。第二部分笔误别字。第叁部分误加空格。第四部分排序错误。第五部分体例不一。第六部分欠全面性。第七部分重复赘译。第八部分不当收而收。第九部分词语漏收。论文最后是余论。阐述加强语言知识和经贸知识的修养,以及为总结误译及原因,并提出经贸词典编纂的建议与对策。之后为四个附录,分别是“汉泰英经贸词汇译表”,“泰汉英经贸词汇译表”,“《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汉译泰订误表”,“《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泰译汉订误表”。通过对《泰汉-汉泰经贸词典》的逐条校勘,进行错误分析,并予以补正。笔者希望能够对今后双语辞书的编纂,特别是汉泰双语辞书的编纂,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由于辞书的词条数量大,加之个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在研究过程中,肯定存在一些错误或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笔者在此表示歉意,希望专家提出宝贵建议。
曹胜[10]2003年在《中国期货公司监管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中国期货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开始,对期货公司在中国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纵向分析和评价了中国期货公司监管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制度变迁。通过与国外期货商和国内证券公司进行横向比较,并从经济学一般原理和新制度经济学、监管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对期货公司监管的必要性,概述了期货公司监管制度的一般内容,提出建立中国期货公司监管制度的阶段性构想,对中国期货公司监管制度的目标理念、监管主体、监管法律体系、监管类型、监管对象进行系统论述。探讨了面对加入WTO、网上交易和网络全球化等新形势条件下的期货公司监管问题。 中国期货公司监管历程经历了政出多头的无序监管时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监管时期、中国证监会统一监管时期和证监会监管下协同期货业协会、交易所自律监管的叁级监管时期。发展至今,现阶段中国期货公司存在大量的内部问题和外部环境问题,尤其在财务、税收等方面适用制度准则不当,应该建立期货公司自己的行业标准。比较分析国外期货行业和期货公司经营模式,期货公司的经济属性为非银行金融服务机构,法律属性是行纪商,而中国期货公司的身份属性尚未明确,亟待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和行业发展滞后状况。因此,建设中国期货公司监管制度形势紧迫,对于提升行业形象、促进行业发展意义重大。 本文从基础理论入手,从经济学角度提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经济并提供市场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以矫正“市场失灵”;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说明了政府管制的优点和缺陷,引用监管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指出政府监管在提供公共物品的同时,存在着监管寻租和监管俘获等负面影响。结合监管的成本和效益分析,说明政府实施必要的监管的同时必须考虑监管的成本,注重监管的效率。其次,从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学角度,阐述了期货公司监管的法学基础。 中国期货公司监管的主体是中国证监会;监管的类型分为审慎性监管和机会主义监管,前者对期货公司的财务风险和正常的经营能力进行监管,包括市场准入、持续经营和市场退出的监管,后者是对期货公司违规违法、损人利己的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管。关于监管对象,期货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状况是监管的主要内容和直接对象。行业组织的自律是监管的有益补充,但是,也要接受证监会的监管。 充分考虑国际惯例和本土国情、市场效率和成本效益等综合因素,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期货公司监管制度。期货公司监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维护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 通过比较美国、英国、日本和台湾期货公司的监管、分类和运行模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期货公司监管模式,充分发挥以证监会为监管主体,以期货业协会和交易所自律监管为补充的叁级监管系统在风险分层管理中的作用。 期货公司监管的法律体系分为国家法律和部门规章两个层次,包括期货公司的设立制度、财务责任制度和公司行为规范制度、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制度、投资者保护制度等。完善期货监管法律体系,首先要修改《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并完善现行法规制度,加快出台《期货法》。在完善法治方面,大力营造有理性的司法环境、加大监管执法的有效性、壮大监管执法队伍,并从宏观环境治理和微观环境治理两方面改善中国期货公司制度环境。 由于证券公司监管和期货公司监管存在十分相近的内容和程序,在监管原理和监管体系等方面有诸多相通之处,本文对中国证券公司监管制度和期货公司监管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二者公司属性、发育程度和制度环境的差异以及监管偏重点的不同,证券公司监管相对偏重于维持持续经营能力的审慎性监管,注重清偿能力和金融系统风险的防范,监管的日标偏重于保护投资者利益;期货公司监管相对偏重于机会主义监管,目标偏重于促进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的发挥。 现阶段,期货公司内部控制和治理中最为普遍和突出的问题是法人治理虚化和股权结构集中,应该从落实股权结构和“叁会一经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入手,加强期货公司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内控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鉴于人的主观因素在产生风险和控制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加强期货公司从业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尤其是现阶段问题集中、难度较大的期货经纪人制度。 通过构建投资者教育制度、投资者资产保护(保证金封闭运行)制度和投资者赔偿制度完成投资者保护制度的制度体系建设,在比较期货市场与证券市场投资者保护的异同、世界各国证券投资者赔偿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投资者赔偿基金的一般设想。 本文对开放环境下的期货公司监管制度进行了思考,对于中国加入WTO后,期货公司面临的机遇挑战、境外投资者的进入和国内期货公司的对外开放,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认为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大势所趋的战略问题。对于现在日益普遍和加速发展的网上交易和网络全球化问题,分析了这些现代交易手段对期货公司风险管理产生的影响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论述了期货公司监管制度在这些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包括有关电子
参考文献:
[1]. 关于光滑无限现货金融市场与寡头垄断市场的均衡[D]. 孙晓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2]. 国际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研究[D]. 黄先明. 江西财经大学. 2014
[3]. 电力市场经济效率评估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 栾凤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7
[4]. 电力重组环境下电力市场监管理论与应用研究[D]. 陈建长. 中南大学. 2006
[5]. 中国电力交易制度构建研究[D]. 丁伟斌. 浙江大学. 2008
[6]. 电力市场的市场力规制理论及应用研究[D]. 张集.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7
[7]. 石油价格波动性研究[D]. 雍艳. 厦门大学. 2007
[8]. 现货与期货交易并存的电力市场理论建模与实证研究[D]. 冯伟林. 湖南大学. 2008
[9]. 汉泰经贸词语互译研究[D]. 蔡惠敏(Chinda, Sae, Chuo). 西南大学. 2013
[10]. 中国期货公司监管制度研究[D]. 曹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标签:数学论文; 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供求关系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现货商品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寡头垄断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供求理论论文; 政策影响论文; 经济学论文; 期货论文; 经济论文; 电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