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在西部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心城市论文,作用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2X(2003)05-0034-04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信息和管理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城市化战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能否选择正确的城市化战略,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正值我国西部大开发之际,由于西部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西部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应该以中心城市来带动,从而实现整体经济的腾飞。
一、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
学术界对中心城市的概念及划分标准存在不同的认识。但是一般都认为中心城市是相对于一定区域而言的,一般是该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中经济中心的功能又是最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以履行中心的职责为主,即以组织、指挥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为主要功能的城市。中心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经济中心。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凡是对其经济活动起到中心组织作用的城市,即为该区域的中心城市。
把城市与区域经济相联系来考察,纵观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不难看出,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个区域都会形成一定的组织和指挥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这些核心一般是具有产业竞争优势、信息扩散、物流调配、技术创新以及资金融通和管理能力的城市或城市地区。而一旦区域经济的这种组织和指挥核心形成后,它们都会对整个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吸引和辐射作用。
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认为中心城市的内涵,可以界定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构成区域经济的各种经济活动具有中心组织作用的一定规模的城市。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本质上说是通过中心城市的经济组织功能,在其经济辐射和吸引的地域范围内建立的一种稳定的空间经济网络体系。
中心城市的划分标准既要从中心城市的概念出发又要有定量方法提供一定的数量标准。以人口规模来反映城市综合实力和集中程度以及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这是理论界比较公认的一个作法。在我国一般中心城市的规模要达到50万人口以上。
在现代社会中,区域经济乃至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是中心城市先行发展并通过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聚集作用,推进区域和国家的整体发展。在这一历史性的进程中,中心城市始终处于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地位。
1.集聚规模效益高
中心城市集中了大量的物质和技术力量。如西安、兰州、昆明等城市市区的非农业人口分别占陕、甘、云三省城市非农业人口的57.94%、52.63%和54.23%,工业总产值分别占三省的40.9%、50.7%和57.93%。可见中心城市的集聚规模效益很高,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中心城市相比,其它众多的小城镇规模小,集聚规模效益差。有学者曾对我国城市规模与效益进行过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城市人均GDP与城市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大城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生产率要远远高于小城市。这些城市对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效益,而且还在于资本密集性和工业结构所产生的效益。
2.产业发展基础雄厚
中心城市是先进生产力积聚的地域,是科技人才荟萃之地。在中心城市一般积聚着数量较多,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技术装备好,产业结构较高,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远远高于其它城镇,具有雄厚的发展基础,有产业创新能力,企业的经济效益都保持领先地位。如西安、成都已发展成为我国的电子工业基地,其影响范围不止限于陕西、四川两省。
3.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外向化程度高,具有开拓国际市场的扩张力
中心城市的经济是以交换和服务为目的的,所以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既有强大的吸引力,又有广阔的辐射面。随着技术的发展,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生产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经济活动的等级越来越高,经济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外向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政策和中心城市本身的经济发展为国外企业和资本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沿海一带的中心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投资,逐步形成外向化程度较高的主导产业和三资产业,在带动全国参与国际交换和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位置与交通、通讯条件优越
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商贸服务机构齐全,具有发展大流通、大市场条件。中心城市一般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与区域内部各部分联系方便。现代化的运输网络为城市的辐射与扩散创造了条件,大量的商业批发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服务机构也集中于中心城市。这使得中心城市在组织区域市场、发展大流通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心城市还具有信息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在现在这样的信息社会,信息的获取在经济领域已经越来越显示其经济活动中的首要地位。而中心城市正是信息高度集中的区域,其完备的信息采集与传输功能,先进的信息传输机构与手段,保证了它在区域发展中的有利地位,能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引领与主导作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经济社会中,信息获取已经成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起作用的最重要的手段。作为拥有大量经济信息源地和先进的信息传输机构与手段的中心城市,保证了它在区域发展中的有利地位。
5.科技、文化、教育及人才优势显著
在现代社会,技术进步已成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中心城市是先进生产力集聚的地域,是科技人才荟萃之地。因而,它是开发新技术、研制和生产新产品的重要基地。同时,可以凭借自身经济技术条件,比较好地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心城市集中了地区的大多数高等院校和绝大多数中等专业学校。各种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均集中在中心城市。这里人口素质高,人才优势显著,是辐射腹地和区域的科学文化教育中心。
6.融资能力强
无论工业和商业,都要求同银行取得信贷关系,才易于筹集资金并维持企业正常运转。中心城市积聚着众多家银行、财团、保险公司、证券等金融机构,具有从国内国外借贷和调拨资金的能力,保证经济发展对资金的巨额需求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中心城市吸纳资本的能力很强,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解决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首先要解决西部中心城市的发展问题
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历史等多种原因,目前是全国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地区,多数省区城市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不仅中小城市、小城镇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且大城市发展也明显不足。
1.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密度小,缺少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及城镇发展的中心城市
1998年全国共有城镇19468个,其中东部8540个,西部5208个,约占26.7%。从分布密度上看,东部地区平均每155有一个城镇,西部地区平均每1045有一个城镇,分布密度是1∶14的差距。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更是偏集在东部。全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人口规模以市区非农业人口计,下同),东部分布41个,西部只有9个。而且西部大城市的城市竞争力都远远落后在东部大城市的后面。因此难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城市网络系统,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龙头作用的发挥必然受到一定制约。
2.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差
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主要表现在各项经济指标上。西部与内地、沿海省市比较相差甚远。1998年,全国已有100个城市市区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其中超过300亿元的有20个,除西部的重庆、成都、昆明、西安外,东部占了12个城市。
表1 我国城市分布情况(1998年)
资料来源:建设部城乡规划司“1998年全国城市及其人口统计资料”。
3.中心城市赖以发展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西部基础性设施建设如交通、水利、通信等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交通是西部经济发展的瓶颈。铁路、公路、航空等都有待于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硬件,没有这些设施的发展,也不可能发展中心城市。作为国家的资源后方基地,更应该改善西部的基础设施状况,使城市基础建设适当超前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4.城市工业总产值差距大,产业结构差距大
东部地区现有城市工业企业比西部多4倍,全国工业企业500强中,东部为300多家,西部不到100家。从三大产业比重来看,1998年西部地区三大产业比重为24.1∶42.35∶33.44;东部地区为14.32∶46.76∶39.82。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这也说明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滞后。另外,工业企业中,西部地区许多是资源型企业、军工类企业,大都是依靠国家政策设置的,目前这类企业普遍效益低下,生存艰难。
5.城市环境效益差
由于西部城市经济基础较差,工业企业效率低,许多工业还处于资源的初级加工上。一些工业企业不顾环境问题,急功近利,任意排放三废,再加上西部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得城市水体与大气环境污染都比较严重。如昆明的滇池水体富营养化,兰州的大气污染与黄河市区段的水污染,重庆、贵阳的酸雨,乌鲁木齐、西安大气中的颗粒物等在全国都是有名的。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快中心城市发展
这是西部自然环境的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和未来城镇化的目标要求所决定的。西部地区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区内各地方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别巨大,而且由于我国目前综合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对西部的投资毕竟有限。这就客观上要求西部各省区根据其资源、人才、科技等方面的特点,重点开发那些有条件的城市和区域,使之形成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当这些中心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外部经济效应,同时利用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为媒介的扩散作用带动相邻地区和部门发展,甚至在其周围进一步形成次一级的增长圾,从而产生更大范围的互动作用,最终达到西部经济的全面发展。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东部地区发展的关键就是形成了一批城市和城市带,并以此作为要素聚集中心带动着相关产业和地区的发展;而西部地区发展的滞后,关键在缺乏经济增长极。换言之,城市发展差距的不断拉大(如城市化水平、城市密度、城市规模与布局等方面)是造成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须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建设和完善具有现代经济意义的大城市和区域城市体系,并以此带动西部地区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
2.因地制宜,分区指导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
西部地区由于自然、历史、民族、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内部各地区差异很大,不可能实施统一的城镇化模式,应该结合各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区指导的原则。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地区:一是青藏高原地区。本区自然环境极为脆弱,但生态意义十分重要,是我国三大江河的发源地,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要。该地区只有拉萨、西宁、格尔木、日喀则和得令哈5座城市。今后,应该强化这5座城市的功能和规模,加快城镇化进程。二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地区。这一地区产业相对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城镇基础也较好,在长期的发展中已初步形成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均较好的城镇体系。今后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增加城市和中心镇的数量;努力提升重庆和成都两个超大城市的整体功能,大力发展人口规模在50万-100万之间的大城市;加强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和分工合作,逐步形成西部最大的城市群。三是云贵高原。这里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今后城镇化应选择“大分散、小集中”的道路。具体来讲,就是要发展小城镇,加强小范围内的人口集聚,以便减少地形的不利影响,同时要以交通干线为依托,重点发展大中城市。四是黄土高原地区,本区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植被破坏、过渡开垦、土地荒漠化等。目前,该地区城镇密度仅次于四川盆地。今后的发展方向是:结合“退耕还林”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工程,加速人口向关中平原、汉中平原、河西走廊等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聚集,增加这些地区的城镇密度;积极培育以西安和兰州为核心的沿陇海-兰新线的城市群。五是新疆区。新疆地域辽阔、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人口集中于山地与盆地之间的绿洲上。新疆是西部地区人均GDP最高的省份,城镇化水平也最高,今后的发展方向是:继续以绿洲为基础,增加城镇数量,提高城镇人口规模;强化乌鲁木齐、奎屯、库尔勒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促进大城市的发展;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北疆和南疆两个城市带。
3.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健全西部地区城市体系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高级化是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现代化的经营是一种开放性的经营,为了西部地区在今后广泛参与国际的分工与协作,必须要有便捷、快速、及时的交通运输系统和信息传递系统。因此,在今后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西部各中心城市不仅要大力发展区域间以铁路为主骨架、公路为主脉络,包括航空和管道运输在内的立体交通,更要有超前意识,把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尽早提上议事日程。此外,必须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逐步完善西部地区的城市体系,使其在区域物流、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流中充分发挥群体效应。
4.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实现西部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千百年来,大自然的恶化和人类过度地开发,任意改造自然的活动,致使西部地区,特别是大西北的生态变得十分脆弱。历史上,城镇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而没落的事例屡见不鲜。如今的楼兰古城、高昌古城、交河古城等,已经成为人们考古和旅游探奇的所在。敦煌、吐鲁番、喀什等历史文化名城,也已处于沙漠戈壁的包围和边缘地带,所以我们应该记取历史的教训,城市的发展应该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应尽力推行环境质量保证体系,如对主要城市进行生态定位,制定和实施水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对城乡各项开发建设必须进行环保的可行性评估。并注意加强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在小流域治理、酸雨控制、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处理、清洁生产等方面,引进国际先进机制和管理经验。总之,只有注意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的结合,城市才能真正走向持续、快速的发展道路。
收稿日期:2003-09-01
标签:城市经济论文; 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城市规模论文; 城镇人口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