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体系_可持续发展论文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体系_可持续发展论文

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包括哲学基础、政策工具与运行机制三个理论梯度。其中哲学基础为理论起点,政策工具为理论过渡到实践的方法中介,运行机制为实践终点。

一、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

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进行跨学科、跨部门与跨文化、跨国际的多门知识研究,并转成社会智慧。具有“转识成智”功能的哲学,通过总结宇宙自组织、生态自维生与社会自维持过程在时间上的自相似性,并从其时空逻辑结构中阐释出新的生存智慧,为可持续发展:(1)综合世界观, 从理论上劝服人们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组织方法论, 从途径上规范人们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行为;(3)界定实践域, 从实践上确定可持续发展的范围层次及关系。

1.哲学为可持续发展综合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类对世界的本质、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生存价值的一系列基本观点的总和,是在人类实践中对世界本质问题探索的思想结晶和精神升华。世界观具有自己特定的社会历史性质,总是随着实践和科学发展不断地更新内涵。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形成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并有一定的价值观念贯穿、透渗其间。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在社会的意识形态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与共同性等原则,需要由爱智慧的哲学总结宇宙的自组织、生态自维生与社会自维持过程在时空结构上的自相似性,为可持续发展综合世界观。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极限的、非平衡的带有时间矢性的动态世界里,在这个动态世界里空间序列的协调与不协调将影响到时间序列的持续或非持续,这是新世界观的首要内容。其中包含了世界是什么性质、人在世界中位置的看法等内容。

在这样的动态世界中,当反映外部环境作用的控制参量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系统中大量子系统间的关系便能克服其自发的独立运动而产生自觉的互相协同,使系统出现整体有序稳定结构。这是新世界观的基本内容。其中不仅蕴含了对可持续发展的信仰成分,而且还有理想的内容和方法论的因素。

2.哲学为可持续发展组织方法论

人类的活动有三个要素:①活动的目标;②现实基础;③从现实到目的的方法论。《21世纪议程》的编写,说明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已有了目标,并清醒认识到了现实的基础,即环境的状况等。现在需要组织从现实到目标的方法论,包括工程技术方法和经济管理方法在内的整体的操作程序。

哲学是为一个时代的整体实践提供整体的方法论。可持续发展方法论是可持续发展世界观的逻辑展开,又是对具体科学方法的综合,是高度概括的可持续发展的原理、范畴、规律的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模型可表示为:

UT=U(a.b.c)+T(a.b.c)

UT为可持续发展总的时空级序,U为空间域,a.b.c为经济、社会、环境在空间结构上横向协调发展;T为时间域,a.b.c为经济、社会、环境在时间顺序上纵向持续发展。即通过横向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纵向循环的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发展。协调是结构性的,持续是功能性的。其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时空分际关系。这就让转识成智的哲学为可持续发展组织方法论,不仅预设了逻辑前提,而且还孕育了过程原则:

(1)发展结构的多层空间原则:经济发展空间、 社会发展空间与环境发展空间等;

(2)发展程序的多维时间原则:经济发展时间、 社会发展时间与环境发展时间等;

(3 )发展思维的时空相关原则:空间上的多层有序结构与时间上的多维持续功能正相关;

(4)发展协同的多息比变原则:不是抓主要矛盾的局部控制, 而是同时促进多种发展信息发生比变;

(5)发展系统的多效循环原则:使发展这个大系统中各子系统,如经济、社会、环境在空间上显出自己的效益,而在时间上又转化为整体的发展效益。哲学遵循这些原则组织起来的可持续发展方法论则是:环比递序法(简称环递法)。

简单地说,通过对各发展因素在空间上有比例的协调,即“环比”,为下一步的发展递出新的秩序,即“递序”。递序是持续的结构,持续是递序的功能。

环比递序法,首先是对带有世界观特征的时空分际关系的逻辑直觉,便于进行纵横向立体思维;其次是打通了空间上协调与时间上持续发展的转化通道;最后作为定性数据化的方法,不仅包括着对发展的定时与定位的相关思考,还包括着对发展的定性与定量的相关处理,即通过空间上定位与定量的环比,模拟时间上定性与定时的递序。

3.哲学为可持续发展界定实践域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工业化实践之后提出的,是对前实践中被检验出的其错误发展的纠正。如纠正过去对技术的滥用,只追求经济增长,不注意环境发展等。因此,由哲学界定新发展的实践域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理性特色。21世纪议程就是这一理性特色的体现,并随着其被实行,将逐渐上升为哲学的界定。

实践域是指实践的范围、层次以及实践的辩证、推理等。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是“类”的大实践,是生存的整体筹划,是人对环境的改造与环境对人的制约的互动,是环境、人口与社会达到一定结构引导社会带有矢量的与远景相联系的有序发生运动。它能使环境、社会、经济朝着人类的可持续理想成序。

哲学为可持续发展界定实践域,是保证发展沿着可持续的方向运行,而避免偏离到非持续性的发展歧途上。如对消费标准的道德判定、技术合理性的价值判断等。

哲学界定可持续发展实践域的网络结构:

第一维是纵向实践。①物质生产:保证是清洁工业、生态农业、环境保护的实践;②社会改造:保证是对人们自觉自愿的社会资本建设、阶层协调、人口控制;③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等消费结构合理。

第二维是横向实践。①科技实践:保证是可持续发展的合成技术设计;②管理实践:合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③教育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

第三维是层次维。①个体实践:生产、生活、生育及交往是合乎可持续性的;②组织实践:科技界、妇联会、青少年组织等活动遵循可持续原则;③全人类实践:保证地球有利于生命的永续存在。

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工具

党的十五大已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策。从基本政策到市场操作需要政策工具,就是在市场上执行基本政策的结构、程序等,将环境资源的演化时间纳入社会运行关系,是构造可持续发展政策工具的基础。它与社会主义将社会劳动时间作为社会分配的基础在理论上相一致。一个着眼于环境的循环时间,一个着眼于社会的循环时间,二者在市场的时间结构中获得统一,体现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原则。体现可持续发展社会原则的政策工具创设包括:

(1)向封闭循环的方向调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2)征收“反熵税”支撑“可持续业”;

(3)建立三级成本环比,三级效益递序的环递核算模式。

1.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之间的闭路循环

党的十五大已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与文化的三大任务,并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可持续发展是多值效益环递协调发展。其中:环境效益是基础,经济效益是手段,社会效益是目的。实现这三种效益,要求产业结构逼近生物圈的闭路循环结构:植物光合、动物消费、微生物分解。体现将资源的演化时间纳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标就是把环境、经济、社会三种效益分解到具体的三种产业上。这三种产业是:文化产业、基础产业、持续产业。

文化产业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产业,以智力开发为中心的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的科研、教育、艺术创作、广播、电影、电视及音像出版业等。随着人民群众对物质消费衣食住行的满足,对精神文化的消费比例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在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的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主要的承担产业。文化产业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是基础产业所必须的人才资本的“以文教化”产业。像生物圈的植物通过光合进行创造一样,文化产业通过整合进行创造,提供开发新能源、开拓新生产力的科学技术。

基础产业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产品需求的经济产业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基础产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最重要的承担产业。基础产业为文化产业和持续产业提供经济支持,但依赖于文化产业为其提供人才资本,持续产业为其创造环境条件。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像生物圈的动物一样是消费的,指它利用资源和排放废物。

持续产业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文明,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需求的新产业,是环境复育最重要的承担产业,以追求生态效益为目的。它依赖于基础产业提供的经济支持,但为基础产业的持续发展保护并复育生态环境。像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主要是分解基础产业中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过程所留下的“熵”。可持续业的经济支点是“反熵税”。

2.征收反熵税支撑持续业

依据“收支两条线”这一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决定,我们提出了“统税明业”这一双向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工具探索思路。“统税”就是把有关环保不同名目的费、税等统一起来正名为“反熵税”,这是收的一条线;“支”的一条线在哪里呢,这就需要“明业”,根据以上的产业划分,“明业”就是明确提出一种新的产业:可持续业。一“税”一“业”,构成一套简洁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市场操作工具。

“反熵税”的概念是依据热力学的第二定律(即“熵定律”)提出的。该定律指出:事物总是随着时间的过程由初态的有序走向终态的无序。地球内部的各种资源,如石油、煤炭、森林等,都是以有序的结构存在着的,随着人类的开采,地下资源在逐渐减少,这叫“熵减”;而资源的耗费过程(按传统的增长方式)又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抛向地面和空中,造成地球表面及大气层的污染,这叫“熵增”。地下的“熵减”与地上的“熵增”的熵变结果是环境的失序。环境有序对发展有承载力,环境无序就对发展失去承载力。可持续发展应是人类的抗熵(反混乱)运动。现在我们着手征收的环保费、税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针对“熵减”的资源有偿使用费;一个是针对地上“熵增”的环境污染治理费。“反熵税”叩其两端,使二者辩证统一在一个名目下,使其在理论上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在实践上也便于操作、管理。举例来说,在自来水的收费上,我们目前收的既不是资源费,更不是污染费,而仅仅是收了自来水工人的“劳务费”。现在要在这个收费基础上向自来水的使用者征收10个当量的“反熵税”,其中5个当量是资源税, 国家可以用该税探寻新的水源;另5个当量是污染税, 国家可以用该税进行污水处理。

“反熵税”是跟踪资源变成污染源的过程税。过程性体现在以企业为单位的生产过程和以家庭为单位的消费过程上。比如说,摩托车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要交纳一定的“反熵税”——对摩托车生产使用资源的补偿税和污染的治理税。摩托车出厂后作为商品流入家庭,“反熵税”就跟着商品征收到家庭,办法是在汽油的价格上加入。

“反熵税”是针对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与消费而言的。在我国,可将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市场经济的“按要素分配”原则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统一起来,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和人与自然的利益。先富的地区和先富的人交纳高消费“反熵税”,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因为先富者是通过生产“要素”致富的,正是这一部分“要素”,消耗了资源,污染了环境。在税种上,反熵税应涵盖所有的资源费和污染费。

就世界各国的公平发展而言,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用熵定律推出的“零增长”结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反熵税”反其意而用之:熵理论的运用不是要求发展中国家牺牲发展利益换取地球上的和平,而是熵理论的绝对命令要求发达国家向世界交出更多的资金来支付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才能换取地球环境的好转。

作为“反熵税”支出渠道的可持续业,指不以现实的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是以未来的生态效益为目的的广义环保产业。文化产业和基础产业中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报酬都是由产品的消费者和服务的受益者付给的,是当代人之间的经济交换。可持续业的“产品”消费者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服务的对象是自然环境(比如,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等)。不存在即时性的经济效益,而是代际之间公平发展的生态效益。可持续工业的报酬是用“反熵税”支付的。狭义的可持续业是指生态农业、清洁工业、环境保护的全面普及;广义的可持续业是指对新能源研究与开发、废弃地复育、荒山植树、沙漠绿化、城市垃圾处理等。

3.建立宏观国民经济规划、中观企业生产计划、 微观家庭消费计算的环境、社会、市场三级成本环比,多值效益递序的环递核算模式

“反熵税”与“可持续业”作为“收支两条线”,其关系建立在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首先用市场手段促进经济增长,再用计划手段来补充市场失灵带来的两个负面:一部分人有钱,挥霍资源(役使自然)高消费;另一部分人低收入、失业、贫困,拼命地开发有限的土地资源。社会阶级的冲突最后会转嫁为生态的失衡。通过征收先富起来者的“反熵税”,一部分用以支持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从事可持续业。最后通过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劳动价值论上说,征收反熵税,支撑持续业,就是当代人支付一部分劳动量给子孙。其途径是当代社会劳动时间通过市场的运作转化为环境演化时间。环境价值是通过社会劳动价值延续给后代的。

这就需要把哲学组织的方法论具体化为核算模式:建立宏观国民经济规划、中观企业生产计划、微观家庭消费计算的环境、社会、市场三级成本环比,三级效益递序的环递核算模式。

环境成本与生态效益 环境成本是指资源利用成本和污染治理成本。在国民经济规划、企业生产计划和家庭消费计算中,要将这两个部分核算进去,使外部影响内部化、环境价值货币化到每个社会层次上。企业和家庭将这部分生产生活成本以“反熵税”形式交给国家,政府以收支两条线方式支持持续产业,实现生态效益。

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规范的自觉自愿的社会资本,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成本投入。这里的社会成本包括文化教育成本和社会保险成本。在国民经济规划、企业生产计划和家庭消费计算中应体现出这些成本。其中社会保险这部分社会成本已体现了三级环比的原则,即国家、单位、个人各拿一部分。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教育也应逐步体现在不同的社会层次上。社会成本核算体现在社会转型管理上,就是在企业的购并等重组过程中,将原企业职工的社会劳动时间转为劳动股于新的企业。对购并企业来说,这就是可持续购并的社会成本。对国家来说,则是可持续经济体制转型的社会成本投入。这个社会成本体现在农村,就是建立用计划生育促进发展教育基金会,即以乡村为单位把计划生育的收费组织起来支持农村文化教育社会保险。

市场成本与经济效益 市场成本就是企业生产、家庭消费除去环境、社会成本之后,在市场上的交换成本,它直接体现出经济效益。

三、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政策工具需要一个运行机制才能变为全社会的行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应包括:调控系统、功能系统和持续系统。

1.可持续发展三维调控系统

传统的计划经济有一个假定,政府是全能的,其决策是可以独立运行的。而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则相反,认为市场环境是全息的。政府的决策需要来自这两方面所反映出的信息。这就需要有一个市场环境到政府之间的决策反馈机制,学术界与新闻界参与政府的决策过程刚好起到了这个反馈机制的作用。可持续发展正需要这种社会资本,面对发展的临界值,政府、学术界、新闻界,减少各自自发的独立性,而相互协调起来,共同调控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功能系统。

三维调控系统分别是:政府决策系统、学术界议事系统、新闻界评价系统。

学术界受政府委托,实施可行性研究,提出议程并作为“拟决策”,交给政府,政府作出决策并执行;新闻界宣传并作为“验决策”反馈信息。新闻界对原议程中出现的伪科学进行证伪并提出新方案;政府接受学术界的证伪,对原决策执行耗散进行博弈,作出新的决策。

2.可持续发展三维功能系统

三维功能系统分别是:教育功能系统、经济功能系统、科技功能系统。

(1 )教育功能系统是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复合人格的设计与教育

可持续发展要求教育深化目的:由促进个体社会化为通过促进个体社会化实现促进个体生态化。其人格的综合素质表现为:人生各阶段的纵向协调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横向协调。表现出的行为特征是合理协调的消费与合理协调的创造。合理协调的消费是为经济中复合技术的设计提供一种智力基础。

(2 )经济功能系统的功能是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复合税制的设计与征收

可持续发展要求深化经济学的目的,由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变为通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来满足后代人的需求,由理性经济人变为理性的生态人。可持续发展要平衡三种权力: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力,社会追求发展的权力,自然追求永续的权力。而传统的税制只平衡了前两种权利,因而需要设立一种自然反熵税来平衡自然追求永续的权力。复合税制就是协调当代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个人所得税、企业增值税与平衡代际之间利益关系的反熵税。反熵税支撑持续业中的科研事业。

(3 )科技功能系统的功能是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复合技术的设计与制造

可持续发展要求科学活动的目的,由增加人类生活的有序性为通过增加人类生活的有序性来增加环境的有序性。而科学命题的逻辑结构也由单维到复合,以此保证技术的合成性。

单维命题的逻辑结构是:如果A则B。例如,如果把物质加速到一定程度,则质量能转化为能量。这就包含了释放原子能的技术。

复合命题的逻辑结构是:如果A、B、C,则a、b、c。如果在空间上经济、环境、社会能协调发展,则在时间上经济、环境、社会就能持续发展。这就包含了利用智慧进行合理协调的创造、设计复合技术的可能性。复合技术是增加人类有序生活的技术与增加生态有序性二种技术的合成。

科学中复合技术设计的前提是:由教育学所设计并培养的复合人格提供智力支持;由经济学所设计并征得的复合税提供财力支持。而复合技术运作的目标是:建立复合生态系统。

3.可持续发展三维持续系统

通过三维功能系统实现的可持续发展三维持续系统分别是:环境持续系统、经济持续系统、社会持续系统。其中环境持续系统是复合生态,是由持续业来完成的;经济持续系统是复合手段,体现在基础产业的管理过程;社会持续系统是复合文明,其中精神文明是由文化产业完成的。

(1)环境持续系统的持续结构是复合生态

环境可持续是基础。环境是人参与其中的物质演化、生命进化、社会优化的复合系统。用反熵税所支撑的持续业就是复育恶化的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形成新的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复合环境。人工生态是自然生态功能的替代系统,通过功能转换维持自然生态所失去的持续承载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复合生态是当代人协同发展的结果,又是后代人协同发展的基础。

(2)经济持续系统的持续结构是复合手段

经济可持续是发展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看来,单一的市场手段的极限和单一的计划手段的极限,使二者都失去了独立运行的可能性,可持续发展要求二者复合起来,使二者互为发展的手段。计划手段有利于社会公平实现,市场手段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二者都是可持续发展所需的。通过市场手段解决效率,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计划手段解决公平,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持续系统的持续结构是复合文明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物质文明的建设为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载体;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形态。

标签:;  ;  ;  ;  ;  ;  ;  ;  ;  ;  ;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体系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