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不是核心竞争力_核心能力论文

人才不是核心竞争力_核心能力论文

人才不是核心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竞争力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俞利军(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精彩语录:

△核心竞争力属于自己有、别人没有、能带来很大价值的独特技能。应该具有难模仿、不可替代、稀缺、有价值的特点。不可替代是没有替代品,稀缺是我有别人没有,或只有少数人有。

△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力是人力资源。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做什么事情我们首先要找到合适的人,先人后事。

△如果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这个企业文化是个嫉贤妒能的文化,那你是发挥不出能量的,你会被排挤走。如果这个企业文化是包容的、上进的、团队性特别好,那你就会受到感染,会把潜能发挥到最大程度。

△老总本人的思想可以看成是核心能力,如果再往下深究,还是企业家的精神,是老总本身的企业家的精神和治理企业的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是最难模仿的。那么要把老总本人看作是企业核心能力的话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治理企业的思想,一个是他的个人形象,二者相加是核心能力。

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都包括什么?

俞利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目前企业能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企业难以在竞争中超过对手。核心竞争力属于自己有、别人没有、能带来很大价值的独特技能。应该具有难模仿、不可替代、稀缺、有价值的特点。不可替代是没有替代品,稀缺是我有别人没有,或只有少数人有,有价值是你的产品要能抓住市场、化解风险、顾客接受,要能变现。

记者:我的意思是想问,在有关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上,究竟是人才起主导作用,还是制度起主导作用?

俞利军:以前总是提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现在还在提,但核心竞争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核心竞争力大家各有表述,我认为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科学技术是推动整个世界经济景观改变的一个主要推动力,原来的技术变革产生了全球化的情况,也因为全球化导致了现在的私有化等等。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技术里面的研发能力。我认为这算是一个很重要的核心能力。除此之外是企业的文化、制度,也就是管理,管理是它的表现,文化是它的根基。当然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人力资源。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做什么事情我们首先要找到合适的人,先人后事。

记者:你的意思是说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

俞利军: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核心。

记者:我听到这样一个观点,人力资源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但它不是核心能力。构成核心能力的是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人才本身不是核心能力。因为人是移动的,所以他有可能会流动到别的企业去,如果单纯把人才视为企业的核心能力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就是系千钧于一发。

俞利军:你的意思是你也认同这个观点?

记者:我的意思是认为,人才太有流动性,一个企业把自己的胜败决定在一个流动的东西上是不稳固的。

俞利军:你可以说得详细一点。

记者:就相当于大厦盖在流沙上面。所以核心能力是对人才的有效管理,从而形成一种文化,那么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下,无论谁来到这里,他都会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这就是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比如入乡随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岛屿上的人都是一只眼。一个正常人海上失事漂流到这岛上,他看到岛上的人都是一只眼,觉得奇怪,寻思要抓一个回去展览赚钱。但岛上的人看他两只眼睛一样奇怪,在人多势众的情况下反而把他抓住在岛上游览一番赚了钱。文化具有改造人的力量,文化形成了一个氛围,一个人到了这个氛围里必然要受到影响,这就叫入乡随俗。所以近来者赤,近墨者黑,靠近什么人就必然会受到他身上那种气势的影响。

俞利军:事实证明,一些大的企业,成功的企业,它的人才绝大多数是内部培养出来的,包括总裁、执行官,以及其他主要的主管。

记者:对你的观点,很多人有不同看法,你是把人力资源看成了核心竞争力。

俞利军:我不是把它看成核心竞争力,我是看成最最核心的竞争力。因为首先得有人,而人本身的素质决定他是否有能力,能否成为好的管理者,他是否有好的文化底蕴等等一系列的东西。

记者:如果把人作为核心竞争力,第一人会流动,会被别人挖走,第二他会衰老,智商会枯竭。如果把一个企业最最核心的能力放在人身上,那么企业随着人力资源的衰竭就会消失。我想我这样的担忧代表了很多人的担忧。

俞利军: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但是,第一,真正优秀的企业员工,特别是管理层,是相当稳定的,而且内部的选拔机制非常好;第二,人会衰老我很同意,但优秀的企业会培养接班人。通用电气公司培养接班人的机制就非常完美,不外聘,而是内部培养选拔,而且领导人基本上能留下来,能做到一定成果甚至超越自己,有它的体制保证着,所以衰老的问题不大。

记者:我觉得我应该说得清晰一些。比如一些百年老字号坚决执行内部提拔机制,目的是保证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不变,因为只有内部提拔的人才能高度认同公司的文化,符合“我们在这里做事的方式”。换句话说,百年老字号公司之所以总会有人才出现,是因为它的提拔机制,它那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保证它不断地有新鲜血液进入高层。韦尔奇把中层领导分为四类:横坐标是认同公司的价值观和不认同公司的价值观的,纵坐标是有成绩和没成绩的,那么没有成绩,但认同公司的价值观的那类人,是公司的未来,是可以培养的。不认同公司的价值观,也没有成绩的人,处理起来很简单——走人。认同公司的价值观,又很有成绩的人,是公司的中流砥柱,大胆地提拔培养,他们是公司的核心,公司赖以生存的基础。不认同公司的价值观,但很有成绩的人,也就是他本事不小,但骨子里和你处事的方式不一样,这种人比较麻烦,是公司要利用的人,哄着他用着他,寻找人替代他,改造他还要监督他,这和中国古代皇帝用人的权术有点类似。

因此,我觉得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才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有了这套体系,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优秀人才。因为人是多得数不清的,但他能否成为你的资产,取决于你的机制。

俞利军:其实我们说的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不过是先后的顺序问题。

记者:也就是说,现在我们俩的分歧在于,先有制度还是先有人?我是主张应该先有制度后有人才的出现。制度是由人定的嘛,没有人怎么会产生制度呢?

俞利军: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先有训练有素的人,然后产生训练有素的文化,最后有训练有素的行为。

一个企业不仅仅只有一个核心能力

记者:不过我知道,持有我这样的观点的人容易得出另外一个结论:单个人才是不重要的,无论你有多强大,到了企业后,这个企业强大的文化也会将你改变。

俞利军:是的,如果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这个企业文化是个嫉贤妒能的文化,那你是发挥不出能量的,你会被排挤走。如果这个企业文化是包容的、上进的、团队性特别好,那你就会受到感染,会把潜能发挥到最大程度。人的潜能和自信心是有关的,如果他受到环境的激励,加上他自信心充足,就会发挥出超乎想像的能量。

打个比方说,内蒙古伊利集团曾发生了一件事,伊利集团是个上市公司,当然也有比较传统的地方,因为企业的历史渊源较长,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品牌——伊利。产品是奶制品:包括雪糕、液态奶等。企业内部有一个重要人员,对于运作企业、运作市场、建立渠道,以及内部管理体系,产品配方,搞得一清二楚。当这个人员与公司高层发生矛盾的时候,他跳槽了。他带走了公司一部分人员,另立山头,成立了“蒙牛”公司。蒙牛完全拷贝伊利的策略,从而成为伊利集团的强劲对手。所以把人作为核心能力的话,会导致核心能力被带走,带走你核心能力的人一定是你最强劲的对手,因为他继承了你的优点,发挥了你的长处,却克服了你原来的毛病。因此人本身不能作为核心能力,如果把核心能力集中在人的身上,必然导致企业面临风险。

记者:那你是说伊利现在已经做得很好了,可能在国内的雪糕、乳制品业已经没人能替代它了,但它还是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俞利军:应该说目前伊利的核心能力是能够被带走的,伊利的核心能力蒙牛也有。要是少数几家有,也叫核心能力,因为市场太大了。所以说这两个企业都有核心能力,但因为有了强劲对手,会导致市场份额的下降。对伊利来说,刚刚从自己企业分立出去的蒙牛是它的强劲对手,但相对于国内其他乳制品行业来说,伊利有自己的品牌优势、地缘优势、营销优势,当然内部管理也会有一定的优势,这些优势集中起来形成了它的核心能力。一个企业不仅仅只有一个核心能力,包括品牌号召力、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渠道的建立等,都可能是自己的核心能力。所以一个企业核心能力产生领域非常广,包括研发能力。有很多种能力可以称做核心能力,只要它能满足刚才提的那四个标准。也有些企业的能力不满足这些标准,但也能生存下去,我们就要找到它哪一方面最强,它赖以生存的核心基础是什么,它赖以生存的要素是什么。

记者:所以,我们的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最终是要建立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不是你刚才提到的五点中即使其他四点做得不太好,只要有一点做得比较突出它一样能生存?能举个例子吗?。

俞利军:是。比如联想,它是品牌做得好,渠道的管理建设也很有特色,是把经销商拉入大联想体系,搞一些“风雨同舟”奖、“患难与共”奖之类的,然后注入自己做人做事的准则,用企业的文化去影响渠道。另外联想在中国电脑业鱼目混珠、外国品牌垄断市场的时候,全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所以联想集团的核心能力在于它的渠道管理、企业文化、品牌号召力。

记者:你的意思是五点里占其三就可以称王了?

俞利军:没有。核心能力产生的领域不只这五点,可以有多种。比如拥有专利技术,也可以叫核心能力。麦肯锡公司认为,一个大公司最少要有三个核心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在竞争中获得相对的优势。

老总本人也是企业的核心能力

记者:你还是比较肯定张瑞敏是吧?

俞利军:柳传志和张瑞敏这两个人我都高度推崇,他们都是中国企业的英雄。海尔的核心能力渠道是一个,售后服务是一个,还有企业文化。张瑞敏对文化很有研究,对中国道教也很有研究。中国道教认为天地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因此道教讲究可以“无中生有”。张瑞敏相信文化是一种虚无,但这种文化可以化成实实在在的物质,因此张瑞敏说他的核心能力是文化。还有就是有时我们把老总本人也看做是核心能力,因为只要他头脑清醒,身体健康,身在其位,这人就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所以老总本人在中国算是核心能力。

记者:你刚才说的难模仿,不可替代,稀缺,好像只有人才是这样的,产品很容易模仿,但人模仿不来。

俞利军:那么老总本人为什么能看成核心能力呢?还是他的思想。所以老总本人的思想可以看成是核心能力,如果再往下深究,还是企业家的精神,是老总本身的企业家的精神和治理企业的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是最难模仿的。那么要把老总本人看做是企业核心能力的话有两方面,一个是治理企业的思想,一个是他的个人形象,二者相加是核心能力。

记者:他个人形象很重要吗?

俞利军:老总的个人形象比较重要。老总本人必须有绝对高的人格魅力,能够散发诱惑力,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士为知己者死,这就是老总的个人魅力所在。企业家用思想推动企业,用个人魅力影响员工。

记者:你觉得中国企业中的领导者做得怎么样?就是说用思想推动企业,用人格魅力影响员工。

俞利军:企业家也是个人,人和人是千差万别的。有人思想境界很高,有人就没有那么深刻,有的人表现比较优秀,内涵很深,有的人却来不及考虑这些,他得先把企业做起来。所以企业家在大企业和小企业来说也不一样,小企业关注的是生存,大企业更关注长远,小企业是做事,大企业几乎就是造人的地方。大的企业家没有时间去做底下的小事情,所以在管理上的定义是他用思想推动别人去工作。企业家在不用担心企业生存的时候,他更担心的是我的思想从哪里来,用什么思想来凝聚员工。大家都在努力寻求思想,用思想去推动企业,治理企业。

记者:就是说对企业领导者本人来说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俞利军:对。他相信我生存的目的是要完成一项使命,这样他就有信心,致使他在事情没做大之前相信自己没问题,而且他相信这个力量会帮助自己。因为有时决策是有风险的,确保无误地去做一件事是不可能的。

没有长久的制度也没有长久的企业

记者:有个问题我一直在想,中国的企业能否像朝代一样延续?

俞利军:实际上一流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一个超乎利益之外的追求。即便是公司,如果这个公司的领导纯粹是追求利益的话,这个公司不可能成为一个非常卓越的公司。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国外对公司研究得比较多,80年代有本书叫《追求卓越》,后来大家也看到了那本《基业长青》。《基业长青》的作者最新的一部著作我们这次做出来了,叫《大跨越》。它讲了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就是原来业绩不是很高的一些公司,很平常的一个公司,在股市上实现的回报比那些炒得很热的公司还要好,平均连续15年股票累积回报率是大盘股指的6.9倍。这些公司的领导人称第五层领导人,一般是很害羞,很内敛,但有一种非常执著的追求,有一种来自内心的驱动。他不是外在的想打败哪个竞争对手,或实现某个利益目标,而是像艺术家一样,像革命家一样,有一个崇高的理想,有这么一个支柱,有这么一个追求。这两样特征我觉得很重要,第一是性格非常谦虚,同时专业上的意志又非常强大。

记者:你刚才说的第五代领导人有什么意义?

俞利军:英文翻译过来是“第五层领导人”,是目前刚刚出现的新说法。《大跨越》作者研究了跨30年历史的企业和企业家。能够领导跨越30年企业的企业家,职业寿命至少有15年,所以作者研究了这样领导人的特点。结果发现这类企业家在多数情况下比较谦虚,张扬的时候很有限,拿中国的话说他们阴阳平衡得很好,像我们的太极图。所以当“第五层领导人”的研究教授在研究这些企业家的时候,他用了中国的太极文化,现在的中国历史已经被外国人看好。美国人200多年的历史已翻腾得没什么了,我相信当西方已经没什么新的观点产生的时候,中国人有可能会根据中国的古典思想引导中国的企业走向辉煌。因此下一步新的管理思想有可能产生在中国,而且我认为应该产生在中国。因为中国人能治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为什么就不能办成一个世界上最大的企业!我们国家有悠久的历史,为什么不能把一个企业变成有悠久的历史!既然我们的一个国家、一个王朝可以持续几百年,为什么一个企业不能持续几百年呢!如果有可能研究一下,从中国王朝的兴衰,从中国历代王朝持续时间的长久,探索中国企业家的有序经营之道。

记者:在这样的层面上看,历史总有两类人。

俞利军:一种是追求个人的显赫,像秦始皇、凯撒,都是个人显赫一时,但其国家组织却没能有序地延续下来;另外一种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制度的建立上,从而使他的国家长盛不衰。

记者:有道理,中国一个朝代可以延续下去,却没有这么长的一个企业。我忽然想到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你觉得中国的中庸之道适不适合拿来鉴定一个企业?

俞利军:儒家文明,在东南亚,所谓“四小龙”,包括韩国、日本的模式,人们都认为是儒家文明的复兴。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但事实上恐怕他们的儒家文明和我们传统的儒家文明,特别是中国现在的状况已经是两码事了。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中国的企业之所以不能发展是我们没有一个企业长久的制度,我们的制度还是那种官本位制度,封建传统制度,公私不分,如果大家认为最终价值体现在仕途上,那么谁去竭尽全力,用一生去建立一个组织?另外一个是所有制,在公有制体制下,私有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不是很明确,政府在这里面还是起很大作用的。关键是金字塔形的结构,而不是椭圆形的、扁平形的结构,导致企业家不愿意终身去建立这么一个公司,去搞新的产品。

标签:;  ;  ;  ;  

人才不是核心竞争力_核心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