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芬
(河南省泌阳县中医院 463700)
【摘要】 目的 对小儿脑瘫的临床护理体会进行观察。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52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患儿的DQ检测结果均高于护理前(p<0.05)。结论 对小儿脑瘫实施精心、全面的护理,对于增强整体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小儿;脑瘫;护理;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6-0281-02
脑瘫也被称为脑性瘫痪,指的是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发生的永久性、不可逆性,但能够有所转变的姿势、运动异常症状[1]。脑瘫患儿主要伴有智障、癫痫、语言障碍、感知觉障碍、行为异常等临床症状,给患儿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笔者对我院收治的52例脑瘫患儿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52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儿均符合相关脑瘫诊断标准。其中,36例男患儿,16例女患儿,年龄6个月~12岁,平均年龄(3.6±2.4)岁;15例痉挛型,16例肌张力低下,6例手足徐动型,5例共济失调型,4例强直型,3例震颤型,3例混合型。所有患儿均不同程度伴有语言、听力、视力、精神发育、口面功能以及癫痫等障碍。
1.2 方法
本组所有患儿均实施有效护理,主要包括以下护理措施:
1.2.1 推拿按摩和功能训练 对局部表现应用轻揉、捏、搓以及拍打等手法,能够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并增强肌肉活动,每次训练时间为10~15min,确保其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中。
功能训练:对患儿进行功能训练时,严格按照正常儿童运动发育规律,并和患儿实际运动能力、脑瘫程度类型互相结合,为其制定最佳训练方案,综合应用cojta法、bobath法以及上田法等,进而有效确保患儿正常运动发育,有效抑制异常运动和反射。
1.2.2 认知与手功能训练 脑瘫患儿往往伴有手运动障碍、智力发育落后等症状,护理人员首先要对其智力水平进行评定,运用各种图片、玩具,安排专业训练师对其进行反复性教导,主要对手、眼以及双手的协调能力进行训练,进而有效促进上肢功能和感知觉运动功能快速发育,大大提升患儿生活自理能力,促进语言发育。
1.2.3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主要应用中医按摩的推、捏、拿、拔、弹以及叩击等方法,其能够有效缓解痉挛肌肉,减轻肌张力,并提高肌力;应用点穴法,在患儿头部主要取百会穴、风池穴、天柱穴、大椎穴以及哑门穴等。如患儿年龄偏大,则要注重指导其自主运动,避免运动幅度过大;对非紧张性、不随意运动进行控制,主要以维持肢体对称、提高眼手协调能力和头控能力;如患儿长期治疗后,其功能不能恢复至理想状态,则可应用自制手段或者指导配制手段对患儿配制矫形器,进而能够有效预防、矫正畸形,并有效增强患儿运动功能;另外,可应用降低肌张力、切断部分神经分支等手术进行治疗;此外,也可和运动、作业疗法相互配合,进而有效提高患儿的生活、运动能力。
1.2.4 日常生活能力护理 对脑瘫患儿类型进行分类,并分析、掌握患儿的功能障碍特点。对其进行正确指导,协助患儿进行正常肢体活动,如穿衣、脱衣、进食、洗漱、洗浴以及入厕等活动。如患儿处于婴儿期,则要鼓励患儿母亲坚持母乳喂养,也可应用人工喂养、混合喂养等;如患儿处于幼儿期,则要为其添加辅助性食物,为其补充足够营养,保障营养供给,要以热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维生素含量高以及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患儿进食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其实施体位护理,取患儿半坐位;另外,指导其进行进食训练,主要指导其拿握汤匙、正确坐姿等训练;进食时,矫正患儿姿势,并对其张口、咀嚼、吸吮以及下咽等动作进行矫正;如患儿伴有吞咽困难症状,则要耐心指导其食用易下咽的食物。此外,注意保持患儿体位,注重纠正站立体位、睡眠体位、抱位体位以及行走体位等。
1.3 观察指标[2] 对护理前、后患儿的发育商(DQ)进行评价,应用GESEⅡ发育诊断量表进行检测,主要包括大运动、认知、语言、精细运动以及社交等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以 (x-±s) 表示计量数据,组间均数对比应用t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后,患儿的DQ检测结果均高于护理前(t=3.134,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患儿的DQ检测结果对比(x-±s)
注:*与护理前对比p<0.05.
3.讨论
脑瘫患儿往往于婴儿期发病,为一种比较复杂的综合征,具有病程长、病情恢复慢以及致残率高的特点[3]。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缺氧、早产、窒息、核黄疸、功能感染、产伤、产妇年龄大以及环境污染等,其中,最主要影响因素为产时和新生儿时期。治疗小儿脑瘫主要以提高独立生存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为目的。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也在不断加重,为有效增强治疗效果,需要应用各种有效护理措施[4]。本组研究中,对脑瘫患儿实施护理的过程中,主要应用推拿按摩、功能训练、认知与手功能训练、中医护理以及日常生活护理等措施,结果显示,护理后,患儿的DQ检测结果均高于护理前(p<0.05)。其中,按摩、运动辅导、训练等护理法,均需要护理人员进行精心设计,并协助患儿实施,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对小儿脑瘫实施精心、全面的护理,对于增强整体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雯雯,对脑性瘫痪患儿建立引导式教育理念的护理方法及应用[J].安徽医学,2015,01(01):99
[2]袁焕侠.脑性瘫痪新型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01):13-16
[3]张庆梅.小儿脑瘫住院患儿实施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腕带佩戴缺陷率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4(24):95
[4]向代敏.合并发作性异常行为的脑瘫患儿的护理和家长焦虑心理的观察[J].黑龙江医药,2014,27(05):1221
论文作者:王定芬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30
标签:患儿论文; 脑瘫论文; 功能论文; 体位论文; 小儿论文; 方法论文; 能力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