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业希望在科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煤炭工业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产与笨重齐名,煤矿共傻黑一色。”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煤炭工业形象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被国有重点煤矿甩入年轮的阴沟,展现在国人面前的是新的希望。
所谓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与落后而言的。其中的关键要素是科技。煤炭工业的每一丝进步不能不说是科技的力量,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循着“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科技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思路发展自己,在提高装备水平和应用先进技术工艺上下功夫,使煤炭工业的国有重点煤矿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比较显明的首先是采煤机械发展。60年代研究成功发展了普通机械化,70年代则研究应用了高档普采、综采。80年代以来一些难关得以突破,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综采技术如坚硬顶板下的综采技术、厚煤层分层机械化销网技术、放顶煤技术等使不少企业得到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
且让数字说话:到1993年,国有重点煤矿的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72%,大大促进了煤矿的生产能力。到去年末全国已有46个综采队年产原煤超过100万吨,681个等级采煤队年产的原煤就达22221.2万吨,占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的48.5%。产量的提高主要源于工效的提高。1994年,全国国有重点煤矿原煤全员效率是1.55吨,是历史最好水平,而一些条件好的矿井更是异峰突起,潞安矿务局的漳村煤矿可达9吨,潞安的王庄、石圪节矿、晋城矿务局的古书院矿、铁法矿务局的晓南矿以及大雁矿务局的一矿的效率都超过了5吨。
用人少、效率高、安全好的现代化生产作业极大地调动了煤炭人发展科技的信心,并在科技进步的深层次上做文章——
改革煤炭科技体制。煤科总院在减少事业费后主动出击走向生产现场,开必了一大批有实用价值技术先进的成果。在前不久的一次煤炭系统技术交易洽谈会上,共签订29亿的合同额。属于煤炭部科教司改策试点的哈尔滨煤矿机械研究所和湖南煤炭科技研究所大胆实践,对科技资源进行重组、分流,技术成果显著,效益也大增,实现了“以工补科、科工贸并举”。科研单位的事业费减少后,科技的开发研究就是在市场的驱动下来发展推进的。
技术管理及基础工作得以加强。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改革的需要,煤炭部重视了技术监督工作,现已建成2个国家级和2个部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7个国家级质检中心,26个部级煤质监督站。管理组织机构的健全大大促进了全行业的产品质量的提高。
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接踵问世。如地质勘探技术及装备已接近80年代世界水平。大倾角的短机身采煤机填补了国内空白,放顶煤技术及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水速凝材料的发明不仅使煤矿巷旁充填实现了革命,也为冶金、黄金、有色等充填采矿的矿山带来了划时代的意义。据不完全统计,1989年到1993年底共获得近3000项科研成果,其中有4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获国家发明奖。
新技术推广成效显著。1989年,原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将全行业在“七·五”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了筛选,拿出100项成果进行推广。几年过去了,除了个别的几项外,均得到了大面积的应用,其中30%的已形成规模。如“提高炮采工作面单产新工艺”在全国重点煤矿80~90%的炮采面进行了推广,平均提高单产达15~20%,其效益显而易见。
当然,在进步和希望之间,差距和制约还不少。首先是煤矿的技术发展不均衡。国有煤矿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矿井的技术面貌并没有根本改善,占全国总产量60%以上的地方乡镇煤矿,其技术面貌仍很落后,相当一部分是手工作业,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效率低、安全性差、资源浪费严重,这将是影响煤炭工业整体技术素质提高的关键所在;其次是由于整个行业经济景气度不够,在科技体制改革、事业费减少以至取消之后,科研经费短缺,煤炭行业的协作力度不够,困扰着部分科研工作的开展。此外,在煤炭工业逐步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企业在吃饭与发展、改革和进步之间得作出选择。科技进步会因经济状况不稳定而难以持之以恒。但,无论如何,任何困顿都是暂时的,都挡不住煤炭行业奔向未来的决心。愿科技为煤炭工业鼓起奔向现代的更大风帆。
我国能源消费构成(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