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南宁 530022
【摘 要】中药保留灌肠法在治疗慢性盆腔炎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综述了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要点,主要包括慢性盆腔炎的病因,常用中药灌肠的药物,灌肠液的温度和速度,插管的深度,保留的时间,灌肠液的量及保留灌肠的体位等。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治疗慢性盆腔炎护理方面知识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药保留灌肠;护理研究
盆腔炎(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腹膜炎。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以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最常见[1]。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疾病迁延所致,也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本病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程长、病情顽固、缠绵难愈的特点。鉴于其高发病率,且可致不育,有增加宫外孕的危险,因此该病的防治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2]。本文就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 慢性盆腔炎的病因
慢性盆腔炎的发病原因多为生殖道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但引起慢性盆腔炎的致病微生物较多,其中包括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生殖器支原体、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类白喉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3]。另外,妇科手术或临产等操作造成的感染,如产后、流产、输卵管通液术、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刮宫术、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环、黏膜下子宫肌瘤摘除术等,手术消毒不严或术前适应症选择不当,均可能带入致病菌[4]。
2 中药保留灌肠常用药物:临床上各地使用的保留灌肠药物方剂多有不同,但其功效多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活血化瘀等为主。如于桂云[5]以方药红藤、败酱草、紫花地丁等浓煎成 100ml灌肠,每日 1 次,每疗程10 d,治愈 92 例,显效 38 例,有效 20 例,总有效率为 100%。曾小玲[6]用中药丹参、赤芍、红藤、蒲公英等,水煎液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每日 1 次,每疗程10 d,治疗 3 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 100%,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覃小华[7]自拟清热化湿汤加减,进行中药内服同时以红藤、丹参、野菊花、路路通、红花、败酱草、蒲公英、莪术、三棱、紫花地丁煎煮取汁灌肠,疗程 10d。与单纯采用西药治疗对比,中药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 39.71%、83.82%,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 0.05),表明中药内服联合灌肠全身与局部用药双管齐下,效果明显,安全性高。林建萍[8]采用自制复方盆腔合剂(当归、川芎、赤芍、白芍、忍冬藤、连翘、鱼腥草、败酱草、莪术、桃仁、薏苡仁、木香、枳壳、土茯苓)浓煎取汁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64 例,治疗组,临床治愈率 78.13%,总有效率为 90.36%,对照组给予甲硝唑治疗,临床治愈率为 50.82%,总有效率为 70.49%。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李云波[9]以清热利湿化瘀中药煎剂(丹皮、茯苓、赤芍、知母、黄柏)加减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60 例,对照组以清热利湿化瘀汤剂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3 保留灌肠方法的进展
3.1 灌肠筒的改良 ①袋装灌肠液:陈瑞芳[10]认为传统的灌肠筒为广口铁筒,连接管和肛管为橡胶管,不便于灌肠液加温及控制速度,而改良式的灌肠筒为密封软袋,便于药液加温且保温效果好,连接管为一次性输液器,便于调节灌肠液的滴速。②输液式灌肠法:罗改先[11]采用输液式中药保留灌肠法,将已煎好的中药冷却,倒入已准备好的 250ml灭菌生理盐水空瓶,在输液带过滤网上端剪断,插入瓶塞,一次性排气成功,关紧调节器,在末端涂抹石蜡油润滑,轻轻插入肛门,打开调节器,使药液均匀滴入。输液调节器可随患者适应感的程度进行调节速度,从而减少对肠壁的机械性刺激,防止肠平滑肌痉挛,减轻患者的便意感。
3.2 灌肠插管的深度:根据人体解剖学生理特点,直肠长约 12~15cm,乙状结肠约为 40~45cm,传统的保留灌肠方法是肛门管插入 15~20cm[12],容易刺激肠道产生便意,不利于药物的保留。
3.3灌肠液的温度:正常直肠内的温度为 36.5℃~37.7℃,护理学教科书中保留灌肠的温度在 38℃[12]左右。若温度低于 34℃,则肠道受冷刺激,不利于药物吸收,可引起腹痛甚至肠痉挛。灌肠液温度高于直肠 3℃~4℃,将会刺激肠黏膜,引起排便反射。杨英等[13]针对不同患者体温的差异,以测得患者直肠温度值加 1℃~2℃来确定灌肠液的温度,结果灌肠液的保留时间比传统方法明显延长,提高了治疗效果。
3.4灌肠的速度:控制灌肠速度,若灌肠速度太快,直肠压力增高,易引起排便反射,若速度太慢,药液温度难以维持,影响疗效。传统保留灌肠是利用液体的静水压作用,将液体灌入肠腔内,要求液平面距肛管不能超过 30cm,使用输液器点滴灌肠,速度 30gtt/min~80gtt/min[14]。方成华[15]等通过研究采用以15min匀速滴注 100ml药液的输液式保留灌肠速度可提高灌肠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3.5 灌肠液的量:肠道是肌性器官,对压力反应敏感。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对压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阈值[16],当药液在直肠内积聚 150~200ml,直肠内压力>7.3kPa 时,直肠壁感受器即产生兴奋[17],通过神经反射立即产生便意,引起排便反射。根据这一原理,目前临床多数学者认为灌肠液量每次不宜超过200ml。
3.6保留灌肠插管的深度:蒲继红等[18-19]通过保留灌肠插管深度对药物保留时间影响的 Meta分析得出插管深度在 25~30cm 是相对比较合理的,插管能到达乙状结肠的中段,可避免药液直接进入直肠,从而延长保留时间,增加药物的吸收,充分发挥药效。
3.7保留灌肠的体位:传统灌肠采用左侧屈膝卧位仅作用于直肠,无法达到乙状结肠以上。而结肠吸收主要部位在横结肠和升结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陈长香等[20]认为灌肠时采用左侧卧位(抬高臀部及床尾 10cm),拔管后,患者取舒适卧位,用手掌逆时针按摩腹部 7~10次,然后取胸膝位→右侧卧位→平卧位各 2min,使药液顺势逆流,有利于药液进入乙状结肠。廖忠梅等[21]采用保留灌肠配合体位调整,可使药物到达整个结肠,即左侧卧位,臀部抬高 10cm,灌肠术毕采用左侧卧位→仰卧位(抬高臀部)→右侧卧位改变体位,每变动一种卧位维持 5~10min,以利于药液通过乙状结肠直接接触肠黏膜。马艳玲等[22]开始采用左侧卧位,将中药缓慢注入后取膝胸卧位 30min,然后采取右侧卧位,最大可能将药液送到深部肠腔,充分发挥药物作用。朱晓烨[23]报道慢性盆腔炎病人中药保留灌肠后取俯卧位30min后平卧,可延长药液保留时间。
3.8灌肠时机及保留时间的探讨:灌肠时间一般在月经干净后 3~5 天开始,经期停用,宜在晚上睡眠前进行。张月群[24]也通过研究得出,中药夜间睡前保留灌肠可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具有疗效好、复发率低的优势。而保留时间的长短将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多数研究把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 6h 为界作为效果优劣的评判标准,有的研究则细分为>6h(显效)、2~6h(有效)、<2h(无效)3 类,目前尚无确定标准[25]。同时保留时间的长短与护士是否规范操作规程密切相关。
3.9我院治疗慢性盆腔炎采用旋转体位中药滴注保留灌肠法,效果良好。方法:选择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对照组2,每组50例。三组均配合用药,均采用中药红藤、蒲公英、蛇舌草等11味组成中药固定方专人煎成中药灌肠液100ml,过滤后装入消毒输液瓶,温度37~41℃。三组均采用滴注式中药保留灌肠,按输液法操作,操作前均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患者取左侧卧位,暴露臀部,分离输液器的头皮针及硅胶管,输液器末端接上广东省电白县卫生器械厂生产的一次性16号吸痰管,排气后用石蜡油润滑吸痰管前端,插入肛门,插管深度25cm,打开调节器,以80gtt/min的速度匀速滴注,100ml中药灌肠液于20min内滴注完毕。实验组中药滴注保留灌肠后取旋转体位,即左侧卧位→俯卧位→右侧卧位→仰卧位→左侧卧位,每1种体位持续5min,即每5min变更1次体位,臀下垫软枕抬高臀部10cm,保持1h后取自由体位。10 d为1个疗程。对照组1取左侧卧位,对照组2取膝胸卧位,其余操作同实验组。结果:中药滴注保留灌肠后灌肠液外溢情况实验组少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中药滴注保留灌肠后药液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实验组大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中药滴注保留灌肠后第一次排便时药液的排出量实验组少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中药滴注保留灌肠治疗后临床疗效实验组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实验组与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4 患者的护理
本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甚至引起不孕症,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不同年龄的生理特点进行心理上的安慰和护理干预,以保持病人良好的情绪,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应给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牛奶、蛋花,宜少量多餐,忌食油腻、生冷、辛辣、寒凉、烟酒等刺激之品。避免多纤维及引起大便增多和腹泻的食物。灌肠治疗期间禁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指导患者平时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经期前后、产后、手术后的卫生。慎起居,避寒湿,防劳累,节房事,同时还应积极锻炼身体,抵抗病菌的侵袭,最终达到及早治愈、预防复发、自我保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乐 杰.妇产科学[M].第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6-252.
[2]王 萌,高月平.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概述[J].光明中医,2008,23(10):1640-1641.
[3]荆文华,郭秀君,康小前,等.不同时辰中药保留灌肠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影响的护理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4):298-300.
[4]陆珏瑾.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因及诊治进展[J].中国优生优育,2014,20(5):337-339.
[5]于桂云.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150 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9):1105.
[6]曾小玲.中药灌肠法治疗 90 例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0,2(18):37.
[7]覃小华.中药内服联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68 例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1):4282-4283.
[8]林建萍,苏爱玉.复方盆腔合剂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0,2(18):3 -4.
[9]李云波,张 红,韩 娟,等.清热利湿化瘀法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60 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0,29(6):438- 439.
[10]陈瑞芳.改良式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41-42.
[11]罗改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在临床应用中的改进[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9):973.
[12]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9.
[13]杨 英,邓连珍,吴晓红,等.不同温度中药灌肠液保留灌肠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4):50.
[14]冉春芳,刘彩虹.滴注式保留灌肠与传统灌肠临床应用效果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2008,11(25):135.
[15]方成华,甘明艳,赖桂凤.输液式保留灌肠药物灌注速度与在体内保留时间的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6):79-80.
[16]姚 泰.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00.
[17]李俊玲.保留灌肠方法的改进[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3,12(6):574.
[18]蒲继红.保留灌肠插管深度对药物保留时间影响的 Meta 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40-642.
[19]王 蕾,张晓娟,王 鹤.慢性盆腔炎中药灌肠肛管插入不同长度的疗效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7):2439-2440.
[20]陈长香.李淑杏,李建民,等.改良灌肠法与传统灌肠法效果比较[J].护理学杂志,2006,21(7):47-48.
[21]廖忠梅,刘绍菊.改良式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0):35-36.
[22]马艳玲,刘娜.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40 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0):56-57.
[23]朱晓烨.俯卧位对慢性盆腔炎病人中药保留灌肠后药物保留时间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2,10(9):2329-2330.
[25]张月群.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给药时间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0,3(11):28-29.
本课题为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科技攻关项目(合同编号:ZC20123005)
论文作者:赖桂凤,方成华,李新萍,李廉,李洁,梁洁敏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9
标签:灌肠论文; 中药论文; 盆腔炎论文; 药液论文; 对照组论文; 直肠论文; 实验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