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与土家族生命本体力量的展示_土家族论文

“舞动”与土家族生命本体力量的展示_土家族论文

“摆手舞”与土家族生命本体力量的展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土家族论文,本体论文,力量论文,生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5)03-0018-03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现有人口约60万,主要分布于湘西北和鄂西南及 渝东南、黔东北约10多万平方公里的武陵山区,其位置处于我国从西到东递降的第二梯 台东缘与第三梯台西缘之间。这一地域被当今人类学家、文化学家和社会学家称为中国 原始文化的沉积地带,成为世人分外关注的对象。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在土家族生息 的这块地域内,确实被人类历史冷藏和积淀着丰厚的原始文化信息。并且,这些原始文 化的遗存,更多地保留在这个民族的歌舞艺术之中,歌舞艺术的奇葩就是土家族的摆手 舞,她展示了土家族的本体力量。千百年来,土家族通过“摆手舞”对生存本体力量的 展示而不断地传递着土家族民族的原始文化基因,潜化和孕育着这个民族的生理与心理 机制,培养着这个民族的气质与性格。

一、土家人的摆手舞

曾经有学者认为土家摆手舞起源于古代巴人协助周王伐纣时“牧野之战”中的军阵舞 ,有的又说是起源于土家先民的巴渝舞。《华阳国志·巴志》云:“周武王伐纣,实得 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 ,前歌扣舞’也。”[1]这说明古代巴人作战勇敢,边歌边舞地凌厉进攻,殷人吓得倒 戈而逃,而其歌舞必是战歌、武舞,是艺术用于战场,取得心理战效应。此种方法后来 又被刘邦借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板盾蛮云:“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 伐三秦。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俗喜歌舞。 ”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1]板盾 蛮就是巴人的一支。显然,摆手舞的起源有“军阵舞”和“巴渝舞”

之说大概就缘于此。但现在看来,所谓军阵舞和巴渝舞还只是摆手舞的源流而不是源 头。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清]彭 施铎:《竹枝词》)摆手舞,流行于酉水流域的土家族地区,土家语叫做“舍巴日”, 分大摆手和小摆手,它是土家族特色极为典型的舞蹈形式,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上 千人乃至几万人围圈而跳,边歌边舞,气氛热烈,场面极为壮观,这是在其他少数民族 中难得见到的艺术现象。光绪《古丈厅志》载:“土俗各寨有摆手堂,每岁初三至初五 六夜,鸣锣击鼓,男女聚集摇摆呐喊,名曰摆手,以祓不祥。”(光绪《古丈厅志》)雍 正《永顺府志·杂志》云:“每岁正初三至十五日,土民齐集,披五花被,锦帕裹头, 击鼓鸣铳,舞蹈唱歌。舞时男女相携,翩跹进退,谓之摆手。往往通宵达旦,不知疲也 。”(雍正《永顺府志·杂志》)土家民族的摆手舞,是“男女相携”连臂而舞。舞者手 执“朝简”(木笏)或常绿树枝,这种“朝简”或树枝就是舞饰,可视为原始巫舞中“旄 ”之流变,舞姿中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正是原始“拟兽舞”的遗韵,其中的战阵舞, 也正是原始武舞的演化留存,相牵连臂而跳的群舞,是原始的部落舞、氏族舞的遗习, 其原始文化意象,就是祭祀怡神的巫舞,或是庆贺狩猎成功,或是出于生殖崇拜而有利 于氏族繁衍。所谓摆手堂,便是祈告收获与生命的祭坛。原始时代的土家先民巴人,就 早已懂得在沟通神与人的祭祀仪式中,最适宜的沟通工具莫过于人的自身,运用人体舞 蹈这一最古老的艺术符号达到人与神沟通的目的,反映的却正是人类祖先普遍关心的生 存与繁衍的两大课题。可见,土家摆手舞的最早源头在我国西北,那是远古氐羌部落的 栖息地,也是古代巴人的摇篮。

因摆手舞而名之曰“摆手歌”,它是土家族人民祭祀祖先神灵时,由梯玛巫师主唱的 祭祀歌,歌词达5000余行,其主要部分是在祭祀“八部大王”时所唱“八部大王”的英 雄故事歌纵观这部分的祭祀歌辞,它涌动的仍然是人性精神的主流,其表现有三:第一 ,“八部大王”在歌中是作为人,作为功勋卓著的英雄人物来加以颂扬。第二,人们在 传唱过程中充满的是对人世和人性的赞美。第三,古祭祀过程中演唱“八部大王”神歌 ,其目的在于娱神,更主要却在于娱人与育人。土家族的祖先祭祀神歌也同样是对人的 本质力量的颂歌。“八部大王”作为土家的英雄神祗,实质上是民族的伟大代表,他的 一切英雄业绩也就是一个民族奋斗、追求的目标,他的超人的力量,宽广的胸怀、高尚 的品德,无不表现了一个民族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赞美。至于“摆手歌”中的创世史诗、 民族迁徙、农事生产等一部分,更是人性意识的滥觞。因此,我们说,土家族祭祀典仪 中演唱的“摆手歌”是一曲人性的赞歌,是民族自身力量的赞歌健身价值至于摆手舞中 各种劳动样式样的动作,那只是自宋代以后,中原农耕文化进入武陵山区后的丰富和发 展而已。现在,摆手堂中的那棵普舍树,也是后为宗教文化的象征罢了。武陵山,绵延 数百公里。这里沟壑纵横,森林密布,地形复杂,是西南一隅的天然屏障,历来是兵家 必争之地。古代兵事暂且不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折腾了八年,但 小鬼子的刺刀也未曾挑开湘西。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西南,却正是从武陵山中段撕开了 一个缺口,西南一隅即得解放。大概也正是这种特殊的地域条件,使居住在这里的土家 族得以保留那千百年来的巴风土韵。

摆手堂,是土家人跳摆手舞的场所。50多年前,不少土家山寨里都有这种摆手堂。清 乾隆《永顺府志》记载:“各寨有摆手堂,又名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阴署,每年正月初 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聚集,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清乾隆 《永顺府志》)。摆手堂中立上一棵松树或是桂花树,被称为是“普舍树”,树上挂满 红灯笼。整个舞蹈,由敲击的锣鼓之音导引节奏,经土家巫师梯玛主持,并兼做领舞蹈 唱,众人两手执着树枝和唱与共舞,动作古朴自然,情绪热烈奔放,舞姿丰富多彩,有 模仿各种动物动作的,有劳动中的各种动作的,还有表演战阵舞动作的,进退都是同边 手,显得古拙而刚健,原始舞蹈的遗风显然可见。

摆手舞的跳法各寨不尽相同,2002年7-8月在双凤村进行田野调查时,对流行于该地区 的摆手舞进行详细的调查。[2](P261-263)该地区摆手舞的动作主要是展现生产生活的 方方面面,包括有挖土、撒种、插秧、掐卡子、绩麻、抖狗蚤、打蚊子、吃炒豆、水牛 打架等动作。除此之外,整个舞蹈中最为基本的过门动作是单摆、双摆和回旋摆,它们 是每个生产生活动作中都要应用到的任何一个具体动作都要以此来加以连贯。跳摆手舞 时主要是用锣鼓伴奏。节奏不同,动作也不同,每个人都绝对听众于锣鼓的指挥,依节 奏而摆。动作变换与否由打锣鼓的人决定,一旦敲出变换乐音,大家不用开口,都明白 要做何种动作变换。摆手舞的最大特点是摆动时都是同脚同手,即左脚左手,右手右脚 ;整个舞蹈过程中没有直腿,都要屈膝;出不是挺胸抬头,而是缩身下屈。摆手的幅度 较小,手的高度不超过肩膀;动作线条粗犷、有力。以下是几组动作的具体跳法和鼓点 节奏:

1.单摆。伴奏口诀:|点 点|点冬 衣冬|板冬 点冬|板冬|。点为敲锣冬为敲鼓 ,衣为敲鼓边,板为鼓锣一起敲。

跳法:(1)右脚先向前一步,同时双手随身体向右摆动;(2)接着左脚向前一步,双手 随时身体摆向左边;(3)第三步又换为右脚,重复第一步动作;(4)左脚上前与右脚在同 一水平线,点地,同时身体转至右边,重心落在左脚;(5)右脚抬起半寸高,双手抬约2 5度,在右脚落地的瞬间,双膝闪动一次,同时双手由身体两面三刀侧自然向下摆出;( 6)换右脚点地,重心落在右边,左脚抬起半寸高,双手抬起草25度左右,在左脚落地的 瞬间,双膝闪动,双手由身体两侧自然向下摆出。

2.双摆。伴奏口诀:|点 点|点冬 衣冬|板冬 点冬|板冬|

跳法:与单摆动作一样,只是最后左右各一次的点地摆手动作要重复一遍,即左右各 摆两次。

3.回旋摆。伴奏口诀;|点冬|点冬|点冬 衣冬|板冬|

跳法:(1)右脚前迈一步,双手随身体向右摆动;(2)左脚前迈一步,双手与身体一同 向左摆动)身体逆时针旋转达180度,在左脚落地的瞬间,双膝闪动,双手由身体两侧向 下摆出;(5)重复一至四步动作,每步的动作方向刚好相反。

4.打蚊子。伴奏口诀:|点点 点|点冬 点冬|板冬|

跳法:右脚在前,左脚随后,错三步,同时手在头上举直,拍三下,然后两手下垂摊 开,左右各摆一次。

5.吃炒豆。伴奏口诀:|点点 点点 点点|冬 冬冬 冬冬|

跳法:双脚站成弓字步,左手叉腰,右手在一旁舀豆浆往嘴里喂,舀三下,喂三下。 舀的时候,重心向前,左腿屈膝,右腿伸直,成前弓步;喂的时候,重心落在后面的右 脚上,右腿屈膝,左腿伸直。

6.挽麻团。伴奏口诀:点点|点点 点点|点冬 点冬|板冬|

跳法:弯腰屈膝,双手握成拳头,在胸前互相绕着转动三下,然后进入正常摆手。

7.牛打架(双人动作)一。伴奏口诀:|点冬冬|板冬冬|点冬 衣冬|板 冬冬|

跳法:(1)左脚原地跳一步,右脚勾脚向左前踢出奇制胜45度,向右拧身,稍扣左腰, 眼对视,双手合拱,向右前推出。

除了上述动作外,双凤村经常跳的动作还有烧卡子、撒种、插秧、绩麻等。

二、娱神娱人的摆手舞是土家族本质力量的展示

土家人的祭祀典仪上,“摆手舞”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祭祀仪式了,而祭祀的仪式 十分简约,唯上牲、跪拜而已,其余数日夜,则是“男女相携、扁羽跹进退”、“往往 通宵达旦,不知疲也”。因此,要真正理解土家族祀典中隐含的人性精神,摆手舞确定 是一扇明亮的窗户,摆手舞以“同边手”为基本动作,以“群舞”的形式而展现。

“同边手”——从娱神到娱人:“同边手”则是出左脚则出左手,出右脚则出右手, 手与脚呈同向运动,十分扑拙而极富滑稽意味,它与今无舞台上所展示的节奏明快、动 作流畅、潇洒自然的“摆手舞”根本不是一回事。因为舞台表演是经过艺术家们加工改 造过的艺术品,而民间原汁原味的作为祭祀舞蹈的摆手舞则是以娱神为目的。

在湖南龙山县御甲寨摆手堂碑文中截:“男女齐集神堂、击鼓鸣钲,歌舞之,名曰摆 手,以求神之欢也。”“同边手”作为摆手舞的一种基本舞姿,其动作机械、僵硬、极 不自然协调,往往显得滑稽可笑。倘若神真的有灵,望着这群男女机械僵硬的“同边手 ”,怎么会不发狂大笑呢?故摆手歌古最后一章,“送驾扫堂”中就这样唱道:“唱的 唱完了,跳的跳完了,今年摆手热闹了。社巴公公欢喜了,社巴婆笑够了,八部大王高 兴了……敲锣打鼓送驾了。”表明了摆手舞是以娱神为目的的祭祀舞蹈,而土家人“摆 手舞”的根本目的则是从娱神到娱人。土家人在舞蹈过程中,不仅主观心理上达到娱神 的目的,而且在连续数日夜的酣畅淋漓的运动中,参与者都强烈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 与神灵狂欢的境界之中。在这种如痴如狂的境界里,人们一年来的所有烦恼、痛苦、沉 闷、艰辛都涣然冰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隔膜、误会、矛盾、怨恨都消解于这种狂势的 身体运动之中,从而使人的身体与灵魂得到一次洗礼与净化,实现了娱人的目的。[3]

摆手“群舞”充分展示了土家族的生命力。摆手祭神一般分大摆手与小摆手两类。参 与者少则上百人,多则成千上万,“男女相携、蹁跹进退”;发一声喊,山鸣谷应,踝 一下脚,地动山摇,当人们置身于如此浩大的运动场景中,必然会深深地感受到群体力 量的巨大,并由衷地产生一种人的自豪感。同时,这种浩大的声势,排山倒海的群体力 量还可以驱散人的心头对神灵的恐惧,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展示了土家族人的勇气和力 量。尤其是在表演八部大王出征,将帅拔佩这两场舞蹈时,人们的心灵全融入了那种摧 枯拉朽、追逐敌军的狂欢的境界,人人精神都会陡然为之一震,并迷狂于那种胜利的喜 悦之中。此时人的心中早已消融了往日那对神灵的恐惧,胜利的呐喊早已激起其满腔热 血,人们所感受的只有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如痴如醉的体验与回味。在这种特殊的体验中 ,会觉得自身的力量突然在胸中奔腾澎湃起来,自己也仿佛化为英雄本身,化为整个群 体本身。

土家族摆手舞具有特定的健身价值。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民族本 质,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湘西土家族的摆手舞作为文化,蕴藏着湘西土家人的 丰富多彩的思想和情感;作为艺术,它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极强的感染力;作为体育 ,它更适宜我国经济之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全区健身活动,适宜更多的身体力行者 能够投入到娱乐健身的环境中,能使人的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承担生理负荷,达到锻炼 身体的目的。因而,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在健身、健心两方面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湘西土家摆手舞动作粗犷健美,情绪热烈奔放,有模仿各种动作的,有劳动中的各种 动作,还有表演战阵舞的动作,虽然只是一个“摆”,动作则变化无穷,有单摆、双摆 、侧身摆、送摆、回旋摆等一百多种摆式,多而不乱,浑然一体,使人体全身的肌肉、 关节、韧带都得到了良好的锻炼。通过对4场摆手舞进行整体观察,并对正在跳舞的20 名男青年和20名女青年进行抽样测试:每场摆手舞的时间不相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短的有1-2小时左右,长的3-4小时甚至更长。摆手舞运动强度,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 的全身周期性运动。开始部分男女的平均脉搏为90.5次/分;高峰部分,男女平均脉搏 为145,5次/分;结束部分,男女平均脉搏为119次/分。摆手舞作为健身项目符合健身 运动的安排原则,运动量也基本达到或接近体育锻炼的“负荷量价值”水平,因而摆手 舞具有有氧锻炼的效果。另外,摆手舞以“同边手”为基本核心动作,参与运动者的动 作由开始的机械、僵化逐步过渡到一种因通自然、流利畅达的运动,使运动者的协调能 力和大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4]

湘西土家族群众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他们需要丰富的社会文化 生活,需要调节心理情感,而摆手舞的主要目的则是从娱神到娱人,在如痴如狂的运动 过程中,人们内心所沉积的烦恼、痛苦、沉闷都得以释放,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误会、 矛盾、怨恨可得以消解,特别是运动者置身于浩大的运动场景中,运动者会深深地感受 到群体力量的巨大,产生一种人的自豪感,这都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另外,通过摆手 舞这样的娱乐健身活动,可引导土家族群众自觉接受文明教育,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 明程度。

土家族摆手舞有助于提高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主体意识。群众体育是积极主动地追求 个体自由和享受体育运动乐趣的体育行为方式。因此,群众自身的主体意识最为关键。 摆手舞是土家族群众节日生活的一部分,是湘西土家族群众喜爱的传统节日活动,将摆 手舞作为娱乐健身活动,能使土家族群众积极地投入到这项活动中,充分体育活动的乐 趣,身体的健康和情感的快乐带结人们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们在参加集体体育舞 蹈活动的过程中,享受的不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通过参加摆手舞活动, 土家族群众深刻理解体育活动的生活意义,表现出充分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三、分析与讨论

尽管经历了不少历史的沧桑和人世的变迁,但不论是汉唐以后中原文化的输入,还是 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所引发的社会变革,都未曾打磨掉这个民族原始文化的刻痕, 至今仍使人总有那种“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星星还是那颗星星”的感觉。土 家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正是如此。那些原始的文化因子,始终潜藏于歌舞艺术之中,在当 今文明社会中时隐时现地闪现着那一道道邈远的文化幽光,使你感到神秘而又韵味悠长 。[5]

摆手舞是土家族优秀文化之一,摆手歌充分凸现了土家文化的人性意识。摆手舞基本 动作“同边手”是以娱神到娱人为目的;而摆手舞的“群舞”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 它充展现了土家族的原始的文化因子,在当今文明社会中时隐时现地闪现着一道道邈远 的文化之光。摆手舞虽然只是一个“摆”,但动作变化无穷,使参与的全身肌肉、关节 、韧带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并提高了锻炼者的协调能力。摆手舞有利于锻炼者心理健康 ,并有利提高土家族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主体意识。

收稿日期:2005-03-10

标签:;  ;  ;  

“舞动”与土家族生命本体力量的展示_土家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