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会“变通”——与中学生朋友谈写作之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道论文,中学生论文,要学会论文,朋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变通”,指的是平日在头脑中积累有一定数量的范文(包括别人所写的优秀文章和自己作文训练时所写的好文章),在考试(或写别的文章)时,根据命题的要求,对现成范文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使之成为符合题意的而又无抄袭、宿构之嫌的新作。会不会“变通”,是写作的基本功之一。在高考、中考的语文阅卷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这样的现象:不少作文由于善于变通而获得高分;有些考生因不懂得“变通”而导致严重失分。
且看下边一个典型例子
学会宽容
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中有一段台词:“宽容是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人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要学会对别人宽容……”
有人说:“宽容是芬芳的花朵,友谊是结出的果实。”有人说:“宽容是友谊的桥梁,真诚和信赖是奠基石。”还有人说:“宽容是清凉的甘露,浇灌着干涸的心灵。”我却认为宽容是世间一切真情编织而成的花环。
可有人说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屠杀了自己,否则怎么会有如此多的人作案犯罪。我惊讶了,沉默了。可是,随着我渐渐长大,我懂得了只有对别人宽容,才能得到别人的宽容。只有宽容别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友谊。
宽容是解理的体现。在学校里,同学不小心触犯了你,潇洒一笑抱以宽容;老师错责了你,也不要一味埋怨,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你好。
宽容是架设友谊的桥梁。朋友之间互相斗嘴,宽容待之,它是衡量你心灵美德的标准之一。用微笑来对待它,笑声会为你送去千万声的祝福。
宽容是清冽的泉水。一位著名的希腊哲人说过:“学会宽容,世界会变得更为广阔;忘却计较,才能得到永远的快乐。”宽容就像和煦的春风,所到之处皆会冰消雪融,一片生机盎然。宽容可以使男孩子变得豪爽洒脱,女孩子变得活泼开朗。
宽容的人,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像花朵的香味般,在回忆中向你微笑。
朋友们!揭下虚伪的面具,脱下沉重的戏服,用真诚为自己编织一副美丽的花环,把宽容嵌在其中,用微笑来理解别人,安慰别人,支持别人吧。
这是2002年高考秋招安徽一考生的作文。当年的作文题是根据一则寓言引出“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围绕话题作文《学会宽容》一文与话题毫无联系,另立话题,显为抄袭或宿构之作,理当判为四类作文(20分)。其实。考生如果掌握了“变通”之道,对现成文章进行一番加工改造,获得理想的分数不是不可能。其“变”有三:
第一步,把文题“学会宽容”变为“选择宽容”,这就使文题与试题的话题有了联系。
第二步,立片言以居要,在关节点上增加起点题作用和承上启下作用的文字。如在第2自然段下添加一个独句段:“其实,宽容是衡量心灵美德的标准之一,能不能宽容,也是一种经历心灵搏斗的选择。”这一改,既使作文更切合题意,也有利于下边内容的展开(按正常的写作思维逻辑,考生一旦想到这一步,必然想到下一步)。
第三步,增加用以说明“宽容也是一种心灵的选择”这一观点的概述性事例。事例可以编述生活中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周围人的故事,也可以定向复述书刊中阅读过的材料(小小说、新闻报道、史实等,均可)。
经过以上的几次“变通”,文章正文的基本内容和思路为:保留原文的起首两段,增加一个过渡段;以补充的事例段(事例段须适当展开),替换原文中间部分那些空泛的、意思重复的段落;最后以希腊哲人的话或直接以原文的后三段作结。上述三步“变通”,每变一步,成绩将升高一个档次。经过多次“变通”,抄袭、宿构的痕迹褪尽,文章就有可能获得高分。
“变通”一词,《汉语大词典》有两个义项:①谓事物因变化而通达;②指不拘常规,因地、因时制宜。《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为了适应客观情况,在某独一程度上改变原来的方式,但不改变原则”。显然,“变通”的关键在于知“变”、会“变”,善于根据客观情况,因地因时制宜去改变原事物。写作中的“变通”,其理亦同,要懂得对范文或现成材料的改变,是为了适应考试(或训练)作文命题的需要。不知道“变”而照搬照抄范文或现成材料,无疑就是抄袭或宿构;不善于“变”常因变得不彻底而易让人疑为抄袭或宿构。记得西安一家报纸曾刊登一篇名为《豆角月亮》的高考满分作文,后发现该文与《故事会》上的一篇名为《弯弯的月亮》的故事几乎毫无二致,只是改动个别词语。该文阅卷时蒙混过关,发表后受到千夫所指,实属应得。
如果撇开考生的道德品质这一因素,就写作基本功而言,该考生是不知道写作的“变通”。上海的一家报纸也刊发过一篇名为《生活中的发现》的中考满分作文,发表后引发了一场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所以有争议,原因在于该文的开头两段和尾段是根据考试题目新加的,而中间的故事搬用的却是《作文通讯》上发表的《我长大了》的习作主体部分的一个故事,只是稍有删略。倘若按“变通”要求来分析这篇中考作文,小作者其实是懂得“变通”之道的,他知道怎么对范文加工改造,使作文紧扣题意。比如,首尾的反复点题,注意了上下文的衔接过渡;而且《我长大了》原文较长(近1500字),用什么不用什么,取舍也恰当。这些工夫,是必要的,也能反映出小作者较好的写作基本功,可惜的是,小作者“知”变“会”变,只因变得不彻底而授人以柄。按其写作的能力和已有的构思,作文主体部分编述的“亲身经历”,完全可以在借鉴范文中受到启发新编一个故事。多一层“蜕变”,就多一份自创的成分。
“变通”是写作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古人论文章作法,有“檃括”一词,意谓“根据旧作以为己作”,即对原有的文章、著作加以剪裁、改写,成为自己的作品。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说道:“矫讹翻浅,还宗经诰,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这里的“檃括”,侧重的是修改矫正之意。后有文人在此基础上使“檃括”由修改手段演化为一种写作形式。宋代曾有过不少“檃括”高手。如林正大根据《醉翁亭记》改写而成的《贺新凉》词:
环滁皆山也。望西南,蔚然深秀者,琅琊也。泉上潺潺峰路转,上有醉翁亭也。亭,太守自名之也。试问醉翁何所乐,乐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寓酒也。四时之景无穷也。看林霏日出,云归自朝暮也。交错觥筹酣宴处,看蔌杂然陈也。知太守游而乐也。太守醉归宾客从,拥苍颜白发颓然也。太守谁,醉翁也。
该词依律分上下片,计116字,其结构大致与《醉翁亭记》相同,用字及内容也由原作移植而来,且句末以12个“也”字作韵脚,既保留了原文的特色,又适应了词作的格律要求,讨好又讨巧。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黄庭坚把《醉翁亭记》檃括为百字短文: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水,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觥筹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它与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苏轼根据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改写而成的《哨遍》词,也很有名。可见,把原有文章改造成己作这一写作形式和写作现象,古已有之。现今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以及近几年高考中考中的高分乃至满分作文,有不少也是“檃括”之作或“变通”之作。“檃括”其实也可看作是“变通”的一种形式,只是改变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顺带提及的是,在考试阅卷过程中和平日的作文训练中,不少人常常搞不清楚抄袭、宿构、檃括、变通、模仿、自创等几个相关概念,导致作文的误判。抄袭:一般指照搬照抄别人的现成文章,所写之文,或符合题意或不合题意。对范文和现成材料的利用,要视情况区别对待。比如说,范文是记叙文,写的是别人独特的经历体验,而自己的习作也是记叙文,照搬的是范文中的故事,即使略有改动,也难避抄袭之嫌,前边所举的《豆角月亮》和《生活中的发现》的主体部分便是;但如果已作是议论文,为了证明某一观点而利用范文,即使将范文原封不动照搬,这时候,范文中的别人的独特的经历体验作为论据已转化为公用性材料,变为材料处理中的“引用”。这种情况,不可轻易视为抄袭。宿构:一般指照搬照抄事先准备好的己作,所写之文常与命题题意无关。檃括:一般改变的是原文的形式,合理移植原文的内容和文字,如歌手陶喆所演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等,也属音乐中的“檃括”。变通:大多为对原文内容的改造,以适应命题的要求。模仿:通常侧重于写作技法的借鉴,好比绘画中模仿范作的线条、笔法、光影等。自创:一种为脱胎于原作,但形质尽变,难见原作的影子;另一种是从文章的内容、形式到手法、语言,全出于己心己手。就写作能力发展的规律来看,中学时期处于写作的入门阶段。这一阶段强化檃括、变通、模仿等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有了这方面的基本功,写作才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创。
人们一谈起写作就强调要多读多写。“多读”自然有益,但中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笼统地要求他们多读不太现实,阅读的关键是“会用所读之书”(古人语),能充分发挥教材和现有课外读物的“例子”作用。练习“变通”,就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多写,也是需要的,但盲目多写,常常事倍功半,而训练“变通”则是切用有效的途径。有了“变通”的能力,我们就可以以“不变”(现成的范文)应“万变”(变化的题目),以“万变”(各种变通手法)应“不变”(现成范文和已给定的作文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