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一些基本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初中论文,地图论文,方法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地图是一种图像语言,它用各种图形、色彩的符号把时空的变换与历史的瞬间定格为图像,展现给读者。与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比起来,历史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如果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会读、读懂历史地图,那么对加深、巩固教科书中所学的内容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是中学生开始学习和运用历史地图的重要阶段,本文就初中学生该怎样阅读历史地图谈一点自己的浅见,以供参考。
一、读图时,先确定地图的地理方向
地图是将空间三维乃至四维信息平面化的一种载体,历史地图尤其如此,它利用其特殊的图像语言,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历史事件或综合性的历史现象。反过来,读图的时候,我们要还原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原始信息,所以在读地图内容之前,给地图定向非常重要。历史地图的定向方法与普通地图大体一致,在没有明确的指向标的情况下,一般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地图的地理方向。有了地理方向,就可以确定地图中所示地理事物的方位,为理解地图本身所要诠释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提供依据。
二、养成读图先读图例的好习惯
在历史地图中作为主题要素的历史内容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比如点状、线状、面状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图例反映出来。图例是“地图上使用符号的归纳和地图内容的必要说明”,所以地图的图例很重要,只有先把图例看明白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地图所要表达的内容。
历史地图的图例可分为两类,一是统一图例,二是分幅图例。在历史地图中通常将反复出现的一些共性的要素作集中说明,称为统一图例,一般包括居民点、政区界线、水系、交通线等。同时,把不具有共性但又与所要表示的历史内容密切相关的一些要素用特殊的符号在相应的图幅中单独说明,称为分幅图例,如战争图中交战双方的进攻和退却路线、防御阵地等等。在读历史地图的时候,首先要对统一图例有一个清楚的了解,然后通过阅读分幅图例,就可掌握地图中各要素的名称、性质等,再对照图面内容,仔细阅读,就可以正确领会地图所负载的历史信息。
例如,学生读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中“秦灭六国”一图时,先通过阅读图册中的统一图例可以知道图中居民点表示的是诸侯国都城所在地,再由该图下方的分幅图例可以知道,图中的箭符和序号分别表示的是秦灭六国的路线和先后次序,这样对图的内容就有了一个大概的预知。而后再仔细读图,学生就会比较全面的了解秦相继攻灭六国的经过,而且整个读图的过程会变得相对轻松。
三、注意历史地图中的古今对照信息
古今要素的对照是历史地图中常用的一种表示方法。历史地图表示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揭示不同时期处于变化中的地理环境及在此环境中的人类的活动。古今地理要素有的相同,有的会有一些变化,所以在历史地图中经常将与今天相比有变化的古要素与今要素同时对照表示。常见的古今对照主要有古今界线的对照、古今河流及海岸线的对照、古今地名的对照等。这些对照表示的今要素,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内容而设立的,同时为了突出古内容,将今要素置于第二层面,在图中一般统一用一个较浅的颜色来表示,比如灰色(有的历史地图中地名的古今对照是在图外用古今对照表的形式表示的)。
例如,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的“周初形势”一图中,通过读图,会发现图中有灰色的省级界、海岸线以及注记,这些都是对照表示的今要素。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对照表示的古今内容,可以得出如下信息:周初势力所及区域涉及今天的哪些省级行政区;当时的海岸线与今天相比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今天的黄河、长江在周初分别称为河水和江水;周的都城镐京在今天的西安西南,燕国的都城蓟位于今天的北京西南等等。这样,就弄清楚了各类古要素、古地名分别对应今天的什么地方,为阅读历史知识提供了明确的参照,为更方便、更清楚地理解历史地图所表示的主要内容提供帮助。
四、文字与地图对照阅读
前面说到的是初中学生阅读历史地图时应掌握的一些基本常识。历史地图是一门学问,有丰富的内涵,要想获得其中所蕴含的更多的历史信息,更好地为学习历史服务,初中学生在读历史地图的时候,还应对照教材中相应的文字同步阅读。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道破了文字叙述与图像之间的关系,文字叙述在于说理,图像使文字叙述更直观、形象,二者相辅相成。文字和地图同步阅读,对于那些可以借助历史地图进行形象、直观表述的历史内容,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容易,并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教材《中国历史》初中一年级(七年级)(上)第3课的开始有这样一段文字:“自距今八九千年以来,我国先民的足迹逐渐遍布了祖国东西南北。已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犹如满天星斗。”文字的右边有一幅历史地图“我国农业先民文化遗址分布图”。对照左边的文字阅读地图,可以获悉图中所示“重要遗址”的时间为“距今八九千年以来”。接下来还会发现图中表示重要遗址的点状符号密密麻麻地布满整个中华大地,与左边的文字“遗址数以千计,犹如满天星斗”相呼应,一目了然。再仔细读图,除了会发现这些遗址分布的一般规律外,还会注意到有一些比较熟悉的遗址名称出现在图中,比如“半坡”、“河姆渡”。读取遗址的空间信息,“半坡”位于黄河中下游,“河姆渡”位于长江下游。这样,对这两个遗址所在地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若再对照教材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中相应的文字阅读,则会对这段历史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国先民文化遗址分布图
五、地图之间比较阅读
读历史地图的时候,通过对一系列相关地图的比较阅读,也可以获取地图中隐含的历史信息,更好地为学习历史服务。历史本身是连贯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发展的,任何一个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不孤立存在,都有其前因后果。通过对一系列地图的比较阅读,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其中的变化,并引导学生去探究其中变化的原因。
比如,“秦朝疆域”和“西汉疆域”两幅地图。如果分别看这两幅图,只是了解了秦朝和西汉各自的疆域范围。但是如果把两幅图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就会发现有明显的不同,西汉与秦朝相比最显著的特征是西汉时多了西域地区一大块直接统辖区域。由此可以联系到汉武帝三击匈奴、河西四郡的设置、张骞通西域以及西域都护府的设置等一系列知识点,与其相关的文字叙述便立刻变得鲜活起来,对学习过的历史内容产生一个记忆升华的过程。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如果能做到多读历史地图,并注意读图的方式和方法,那么不仅可以巩固所学历史知识还可以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