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介绍与思考论文_易璐娜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介绍与思考论文_易璐娜

易璐娜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要借助语言。中学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是我国英语教学的基础,当然就离不开文化教育。我们应当在有限的英语教学中提供最有用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为学生开阔眼界、学以致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言教学;文化背景;交际;反思

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背景。因为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是各种文化信息、科学信息的载体。而抛开文化的语言教学是苍白的、没有实用价值的。因此,必须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背景这一因素。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和学习英美文化知识,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开阔眼界、拓宽视野,还可以为他们日后走出国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了解文化差异,学习跨文化知识

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不仅可以增长知识,也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对中学英语教学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英语教学,如果不了解英美文化,即使记住了单词、学通了语法,也不一定能进行很好的交流。就拿中学生都很熟悉的had better句型来说,无论是词典还是教科书都将之与“最好……”划上了等号。于是乎,我们常常用它来向别人表达我们的关心,全然不管对方的身份。人家打喷嚏了,我们会说 “You’d better put on more clothes, or you’ll catch a cold.”别人要出门,我们可能会说“You'd better bring an umbrella. It’s going to rain.” 殊不知, 英美人独立性极强,对中国人的热情关切很不以为然,甚至很反感。他们认为中国人好为人师。“It’s not your business. Don’t try to teach your grandmother (how) to suck eggs.”他们心里可能这么想。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had better是遣使性的劝告(或衷告)用语,当主语为包括说话人在内的We时,使用可随便些。但当主语为第二人称You时,多用于长辈对小辈、师长对学生、有经验的人对无经验的人等。

笔者曾亲眼见到过这样一个情景,印象颇深。一位中国学员对她即将去黄山旅游的北美教师好心地说“You’d better bring more clothes with you because it is usually much cooler there in the mountains.(因为当时的学校所在地正酷热难当)”没料想到,她得到的是沉默和面带愠色。2007年播出的《三星智力快车》节目中有一节《英语平台》,要求参赛的高中学生用英语解释某个英语单词让外国朋友猜。Monitor (班长)一词曾出现过至少两次,尽管学生的解释很正确:the head student of a class,可是两个美国朋友两次都没能猜出。他们倒是不约而同地说出了president—词。原来,在美国的学校里是没有monitor的,只有president。而假如换成英国朋友的话可能会猜出的,这就是文化差异使然。

二、尊重文化差异,増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现在,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了解文化差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喜的是,新版的普通中学英语教材更注重文化信息的传播。新教材力求通过所编材料给学生提供了解国外文化的机会。通过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文化风俗、饮食习惯、禁忌、幽默的比较,使学生在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

但是,文化的内涵太广、太杂,仅有教材的改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授人有意识地补充,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结合文化比较,更好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呢?对此,笔者有如下思考:

跨文化内容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有力地促进教与学。但应该注意的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年级进行适当的拓展,不能不顾教学对象过分地补充,内容过深或过浅都只会浪费宝贵的时间,以致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比如,在低年级可以比较一些风俗习惯、语义语境等直观、浅显的内容,高年级则可以讨论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抽象、深奥的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理解跨文化内容并学好英语,也才有可能在高考中取胜,因为在高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是高中新大纲、新教材所考的重点,而命题者往往会从常识角度、跨文化差异角度来考察考生有关方面的知识和判断能力。

新教材容量大、课时紧,有限的时间很难满足文化讨论的需要。是否在设计例句时可以考虑包含文化内容,这样既操练了语言又渗透了文化,可谓省时省力,低能高效。例如在教句型Can I help you? 时,可展示以下几组例句,以包含文化差异的比较内容。

1.Salesman:Can I help you?

Customer:I’m looking for a jacket for my son.

2.Young man:Can I help you, lady?

Young lady:Oh, thank you very much.

3.Young man:Can I help you?

Old man:Thank you. I can manage it myself. I’m not so old.

这样,比较全面地说明了这个句型的意义以及它的禁忌:在中国,尊老爱幼是美德,但在西方国家,很多人害怕被别人当做需要帮助的老人,因为那样就意味着失去了竞争力,毫无用处了。所以不要轻易对老年人说Can I help you?否则很可能遭到抢白:“我还不老呢!”相反年轻女士接受帮助很正常。此外,教授had better时,不妨这样举例:

1.Teacher: Boys and girls, you’d better study your lessons in class.

Students: All right/ OK.

2.Yo u ’ d better pay me back right now, or I ’ ll tell your mother about it.

第一句用来说明它对下的遣使性劝告含义, 第二句用来说明它还可以含有“威胁”的意味。这样,可避免对它进行滥用。

三、反思文化差异,寻求东西方异同

跨文化比较的内容非常丰富,几本书难以涵盖所有,更何况还有谬误需要纠正。所以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吸纳、比较和筛选,大胆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学生不是盛纳知识的容器, 而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启发帮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正确途径和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跨文化的教学问题,才能做到教学相长。课内时间有限,但学生的课外时间是大可利用的。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调动他们去看书、上网查资料等等都是正确可行的办法。让学生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使他们始终对英语学习保持兴趣,这不正是我们英语教师孜孜追求的吗?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英、中美文化差别很大,因此而引起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错位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在与外国人接触中,讲本族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或语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会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而文化知识的认识和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必须从初级阶段抓起。只有将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相信我们的高考、中考会越来越重视对文化内容的考察,能将中学外语教学从只注重语言形式的正确性逐渐引向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中国英汉比较研究会.英汉语比较研究[S].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中学 342300)

论文作者:易璐娜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0

标签:;  ;  ;  ;  ;  ;  ;  ;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介绍与思考论文_易璐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