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贫困化趋势与拉美国家克服贫困的斗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拉美论文,贫困论文,趋势论文,国家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以来,全球贫困化问题日益严重,进入90年代,终于演变成波及全球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严重挑战。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政府纷纷把克服贫困放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拉美国家也开始采取行动,展开了空前的克服贫困化的斗争,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尽管如此,全球性贫困化仍保持着继续发展的势头。从目前的总趋势看,在本世纪结束之前,这个问题不会得到根本扭转。拉美国家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今后将面临艰巨的克服贫困化的任务。
衡量贫困程度的两种方法
国际学术界历来重视对贫困问题的研究。近些年,不少学者力图从理论上解决贫困化研究中的量化方法,即如何衡量各国的贫困程度的方法。他们提出了许多看法、公式和理论,就笔者看到的材料,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贫困线法,一类是基本需求不足法。
贫困线法(la linea de pobreza)的要素是:1.确定基本需求及其内容(即成分);2.建立每个家庭基本满足需要的标准,即每个家庭成员需求的数量和质量;3.估算家庭基本需要的开支,并构成贫困线;4.将贫困线与家庭收入或消费额相比较;5.收入或消费低于贫困线的家庭可定为贫困家庭,其成员为穷人。
基本需求不足法(las necesidades basicas insatisfechas)的要素是:1.确定基本需求及其内容(即必需者);2.确定显示每项需求及其成分满足程度的指数;3.确定每项指数的最低水平,为此,可考虑以家庭或个人该项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限度为最低水平;4.一项或几项需要未能得到满足者可定为穷人。
目前,多数国家采取贫困线法,相当数量的国家以4口之家为基本单位,规定最低收入或最低消费金额,以此为贫困线。由于各国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条件不同,贫困标准也不相同,甚至相差极大。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文件确认,各国可以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确定贫困线。世界银行的报告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①这一点,在学术界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当前全球贫困化的特点和原因
贫困化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性贫困问题有所缓解,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都出现了绝对贫困人口数目下降的趋势,贫困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相对贫困。但是,80年代初以来,这种趋势发生了变化,贫困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都非常突出,不仅相对贫困日益扩大,而且绝对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全球贫困化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贫困化人口的绝对数和比重不断扩大。据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估计,1993年,全球贫困化人口达12亿,占全球人口的20%以上,其中一半以上在发展中国家。在拉丁美洲和非洲,贫困人口均占各自人口的一半上下,并以每年5~10%的速度持续增长。
(二)贫困化地区不断扩大。90年代初以来,贫困化迅速蔓延到东欧国家和前苏联及西方发达国家等富裕的国家。东欧和独联体各国人民生活急剧下降,贫困人口迅速上升,有的国家竟达到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例如,克罗地亚达80%②,格鲁吉亚达90%③。西方发达国家的贫困人口也呈持续上升趋势,美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已达3900万,占总人口的15.1%④。
(三)贫困人口的结构发生变化。妇女、儿童、青年中贫困人口的比重上升,老年贫困人口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青年失业严重。这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
(四)贫困化与经济同步上升。从全世界来说,这是近10年来才出现的新现象,但在某些地区,如拉美,却是个长期存在的现象。最近4年,一些摆脱经济危机的国家,贫困化问题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日益严重,贫困人口有增无减,例如美国和墨西哥及多数拉美国家就是如此。
全球贫困化形成和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一)长期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增长缓慢,造成失业人口急剧增加,人民收入大幅度下降。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和非洲国家在80年代都经历了10年危机,有的国家至今仍在危机中挣扎;有的国家的经济虽然已有好转,但仍未达到健康稳定的增长水平,特别是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还很低。
(二)世界格局剧变导致一些国家陷入混乱甚至战争。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等一大批国家陷入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经济严重衰退,有的陷入长期战乱之中,导致人民生活急剧下降。
(三)西方发达国家自80年代以来,经济长期处于低增长状态,失业率上升,实际工资下降,绝对贫困人口迅速增加。90年代的私有化和削减福利开支的政策,又加剧了这一趋势。
(四)以调整结构为主的全球性经济改革,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主要是拉美等地区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忽视社会公正,没有采取相应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政策,造成失业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五)自然环境恶化,天灾不断,战乱频仍,也是导致某些地区(如非洲一些国家)贫困化的重要根源。
从目前和近期的发展趋势来看,上述因素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因此,全球性贫困化趋势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扭转。
面临严重贫困化的拉丁美洲
从地区的角度来看,拉丁美洲是贫困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可以说仅次于非洲。这个地区贫困化问题除具备其他地区也有的共同特点外,还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极端贫困化或绝对贫困化发展迅速。绝对贫困人口比重大,人数多,近半数人口处于贫困状态。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统计,1990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4.6亿人口中,有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总人口的45.9%。其中,秘鲁、巴拉圭及部分中美洲国家,贫困人口占68~78%,委内瑞拉和巴西等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也超过或接近50%。如此严重的贫困化程度,除了非洲外,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二)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在绝对贫困化恶性发展的同时,相对贫困化的趋势也日益加剧。财富迅速向极少数人手里集中,而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广大劳动人民,正迅速贫困化。据统计,70年代初,占总人口10%的富人,占有社会总收入的50%左右,而90年代初,仅占人口5%的富人,就占有了一半社会总收入。在贫困人口比重相对较小的墨西哥,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相差25倍。在10年危机和经济调整中,墨西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约40%上升到46%,与此同时,却出现了一批百万富翁,在美国《福布斯》公布的世界级亿万富翁名单中,赫然出现了几名墨西哥新贵。
(三)贫困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成正比。40年来,贫困化有增无减,无论在经济危机时期还是在经济复苏和快速增长时期,贫困化始终保持上升势头。这是拉美地区特有的怪现象。据拉美经委会统计,1960~1990年,拉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4倍多,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更大,然而,在同一时期,贫困人口的数目也增加了1倍,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从不到40%上升到46%。1960年拉美贫困人口约有9000万,1970年为1.129亿,1980年为1.359亿,1990年为1.959亿(其中绝对贫困人口约为9350万,相当于40年前贫困人口的总和)⑤。这说明不仅在数量而且在质的方面,拉美贫困问题都发生了变化。贫困化随着经济发展而加剧的特点,不仅表现在人数上,而且表现在居民实际贫困程度上,即实际收入和工资购买力的下降上。据拉美经委会估计,90年代初,全地区人均收入已降至70年代初的水平,实际工资和最低工资的降幅更大。例如,墨西哥实际工资下降了40%。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全拉美地区实际最低工资从1980年起连续12年下降,1991年达到最低点,相当于1980年的65%。该报告指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1990年到1992年,拉美地区经济逐步回升,而最低工资在不少国家却持续大幅下降。其中,秘鲁下降80%,墨西哥下降61%,阿根廷下降61%,巴西下降50%。工资购买力的下降同样明显,据统计,大多数国家下降了50%左右,甚至更多。例如,委内瑞拉,1987~1992年,工资购买力下降了56.6%;秘鲁的情况更严重,大学教授1990年的工资仅相当于1970年的20%。
反映贫富悬殊的另一个事例是贫困线本身。拉美一些国家确定的贫困线标准低得令人难以置信,例如,智利政府规定的城市绝对贫困线(正式名称为家庭菜篮子基本食品价格)仅为30美元,还不及全国人均收入3030美元的零头。也就是说,1个穷人即使脱了贫,生活水平也极低,仍然是个“居于贫困线之上的穷人”⑥。
(四)农民特别是大多数从事农业的印第安人陷入空前贫困状态。据联合国统计,拉美农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占60%以上,最严重的国家如玻利维亚达97%,秘鲁达75%,巴西达73%,其中大多是丧失了土地的印第安人。在墨西哥恰帕斯州,当地印第安农民每天收入仅有5美分,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
(五)贫困化引发的社会问题的严重程度大大超过了其他地区。极端贫困化必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而这在拉美一些国家已成为现实。1994年元旦,墨西哥恰帕斯州印第安农民的武装暴动说明,一部分走投无路的拉美人重新选择了武装斗争的道路。这一事件在整个拉美乃至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震动。在拉美其他国家,极端贫困化以及政治腐败等问题引发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与危机,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
导致拉美贫困化恶性发展的因素
近些年拉美贫困化的恶性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客观的、外来的,也有主观的、内在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拉美贫困化是个长期积累的“痼疾”。早在70年代初,拉美地区贫困人口就已高达40%。拉美地区在60年代和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贫困化尚且有增无减,80年代10年危机时期贫困化的进程就更加快了。在这“失去的10年”中,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各国被迫实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调整计划,牺牲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以偿还巨额外债,外流资金达1500亿美元,债务总额翻了一番。加上人口增长过快,90年代以前,年均人口增长率为25‰,高于经济危机期间的经济增长速度,以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出现负增长,人民生活降到70年代初的水平。
其次,是主观方面的问题。一是拉美国家的政府长期忽视贫困化问题,二是克服贫困化的措施不得力。在过去几十年中,大多数国家缺乏切实有力的长期社会发展计划。80年代末以来,各国大力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实行私有化,改组公共机构,裁减政府和国有企业人员,削减用于社会方面的财政支出,冻结工资。私有化使大量国有财产集中在少数人或外国人手中,而大批工人甚至部分白领阶层被解雇而失业,一些国家的失业、半失业率高达40~60%。有些国家听任农业不断萎缩,农民破产,如墨西哥农业生产在美国廉价粮食等农产品冲击下,连续多年为负增长。农民缺乏资金、技术或其他转移生产方向的手段,只有破产,丧失土地,流入城市,加入城市贫民的队伍。近年来,一些国家开始重视解决贫困化问题,推出了扶贫计划,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财力不足和其他方面的问题,这些措施仍难以扭转贫困化的发展趋势。
探索克服贫困化的新路
严重的贫困化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和政治问题。这使拉美各国领导人不得不重新认识贫困化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从80年代末起,各国政府陆续采取措施,着手解决贫困问题,并不断探索新的道路。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拉美国家克服贫困化的斗争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各国政府已认识到贫困化的严重性和克服贫困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说明这种认识水平提高的标志是1993年7月召开的拉美首脑会议。会议发表的公报指出,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公正平衡,消除贫困应作为各国发展战略的目标并置于政府工作最优先的地位,应制定实施消除贫困的长期国家计划。会议决定,各国采取联合行动,共同对付贫困问题。这表明,拉美国家领导人在克服贫困化问题上已达到共识。
第二,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各国纷纷推出综合性全国计划,试图整体规划,综合治理,解决贫困化问题。其中比较大的计划有墨西哥的《全国团结计划》和《全国土著人民发展计划(1991~1994)》,巴西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阿根廷的《社会福利计划》,秘鲁的《社会救助计划》,智利艾尔文政府的《社会福利计划》,玻利维亚的《紧急社会基金》等。这些计划一般都规定了1年至数年的具体目标,确定了数十项乃至上百项具体的投入项目,并确定了救助对象和人数及投入的资金数额。
第三,为保证计划的实施,各国成立了相应的职能机构,制定了立项的审批、考核、监督和检查办法。墨西哥、玻利维亚、秘鲁、智利等国的扶贫工作机构效率高,工作制度完善。玻利维亚的紧急社会基金设立了理事会、评估人、主办人和监督机构。评估人按规定指标实地考察评估,提出立项建议;理事会审批;主办人实施;理事会所属机构监督验收。1986~1990年,紧急社会基金共资助了3300个项目,审批发放资金1.8亿美元,被世界银行誉为“效率最高的”工作机构。
第四,各国都较大幅度地增加了资金投入,用于扶贫和发展福利事业。例如墨西哥萨利纳斯总统上台后,逐年提高了联邦预算中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1988~1993年,这方面的开支占联邦预算的比重从33%提高到54%,投入的资金额增长了85%。在实施《全国团结计划》的5年中,墨西哥共投入300亿美元,用于扶贫和社会项目。巴西在1993年进入“社会紧急状态”,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拨出215亿美元,用于扶贫。1993年阿根廷投入18亿美元,用于46项救济和社会发展项目。
第五,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拉美贫困化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8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9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改革造成了大量的失业和半失业。全地区失业率约为10%,而半失业率高达40~60%。因此,各国政府都把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扩大就业,作为扶贫的重点。主要办法是吸引外资建立新企业和大力扶持中小企业。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90年代初以来,流入拉美的外资迅速增加,4年来累计流入资金达1400亿美元。目前拉美已成为资金净流入地区。尤其值得提及的是,拉美国家在扶持中小企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玻利维亚在5年中投入了1.8亿美元的有限资金,资助了3000多家小企业,创造了1万多个就业机会。阿根廷计划资助1000多个小企业,同时开办残疾人生产中心、土著人生产中心和其他小型企业近百个及家庭菜园6万个,使500万人受益。智利在1994年5月宣布拨款700万美元,用于资助印第安人的500个开发项目。智利的就业计划完成得最好,在艾尔文政府时期,失业率由1990年的25%降到4%。墨西哥通过实施全国就业计划,每年安置新增劳动力20万个,5年中为100多万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墨西哥等国允许所谓“非正规经济”的企业从事正当的生产和服务业,以扩大就业。一些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小企业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国际劳工组织1993年10月报告指出,中小企业和非正规经济已成为拉美地区就业的主要源泉,1980~1992年,它们吸收的新劳动力达81%。1990年中小企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已从1980年的40%迅速上升到53%。
发展农业生产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方面之一。一些国家开始重视农业生产。墨西哥制定了《全国土著人民发展计划》,把发展小城镇,发展农村生产,发展教育列入总体发展规划,着重解决土著农民的贫困化问题。巴西实施农业发展规划后,已使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阿根廷政府决定资助建立6.5万个家庭菜园和50项小庄园工程,建立24个土著人生产中心,共投入1400万美元,将使60万人受益。
第六,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加剧了拉美的贫困化。因此,不少国家把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提上了日程。智利和阿根廷等国已着手改革现行的教育、社会救济、退休、医疗保健、保护妇女和儿童及残疾人、失业救济和职业培训等项制度,力图从法律上为克服贫困化提供保证。与此同时,各国还加强了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七,争取国际合作和支持,利用外来资金,实施扶贫计划。这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做法,已取得明显成效。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及拉美其他地区性组织直接参加了玻利维亚等国的扶贫计划。在1993年7月的拉美首脑会议上,美洲开发银行宣布,它决定把用于社会发展和扶贫项目的贷款的比重从28%提高到50%,以支持拉美国家的社会发展计划。
经过几年的努力,拉美各国克服贫困化的斗争取得了一些成效。一些国家的贫困人口开始减少。例如,墨西哥经过5年努力,使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300多万;智利贫困人口从530万减至450万。其他一些国家也有数以百万计的穷人从扶贫计划中受益。
然而,也应该看到,消除贫困毕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艰巨的综合性经济社会工程,目前拉美国家取得的成果只能说是个良好的开端。这是因为,拉美贫困化的加剧是由多种复杂因素造成的,其中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条件,乃至自然环境等等,而有的因素是难以克服的。消除贫困的根本条件,首先是彻底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但在现实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同时还应充分估计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社会发展方面的消极影响;其次是发展经济,而拉美国家经过10年危机,其经济虽然已开始复苏,但仍处于低增长状态,财力物力不足的状况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善,这是制约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拉美国家贫困人口占的比重过大,人数太多,包袱沉重,即使不再增加新的贫困人口(这是不可能的),要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问题,在短期内也是不可能的。以墨西哥为例,它用5年时间才使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300多万,仅照此速度估算,其余的1360万绝对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也需要十几年时间。因此,克服贫困化,直到下个世纪上半叶,仍将是拉美国家面临的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
注释:
①世界银行1992年度关于贫困问题的报告。
②南斯拉夫《政治报》,1994年8月6日。
③俄罗斯《文学报》,1994年9月7日。
④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10月6日公布的数字,见《今日美国报》,1994年10月7日。
⑤纳乌姆·明斯伯格:《拉丁美洲的私有化政策》,载墨西哥《对外贸易》杂志,1993年11月。
⑥国际劳工组织1993年10月关于就业问题的报告。
标签:贫困线论文; 贫困人口论文; 拉美国家论文; 美国社会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绝对贫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