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失语法与汉语语法量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语法论文,量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法障碍是失语症患者的表现之一。百年来,失语症言语研究几乎都是以印欧语言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具有很大局限性。近年来,汉语失语现象引起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汉语失语症研究逐渐呈现内容多角度和方式多元化的趋势。本文结合国内外失语症研究成果,对汉语失语法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1.失语法(agrammatism)
失语法(agrammatism)是一种后天获得性语言障碍,指口语和书面语中缺乏语法结构的一种失语,特别是电报式语言或完全缺乏语法结构的刻板语言,常伴有语法结构的理解困难①。根据临床观测,一般表现为:压缩话语长度,省略或替换具有语法意义的词素,如省略介词、功能词等;动词使用错误,缺乏动词或动词缺少曲折变化:简化语句结构,对复杂句子有理解和运用障碍,如疑问句、被动句等,言语输出多SVO型句子。
2.失语法与脑部位病变关系
大脑是人类的言语中枢。自1861年布洛卡发现脑语言中枢以来,随着大脑言语功能定位研究不断深入及影像观测技术的发展,失语法的脑病变部位研究也取得一些成果。研究发现左额叶后部下方和布洛卡区主司线性句法接偶部位受损患者无法将单词生词生成句子,形成语法障碍②。一般来说,大脑左半球在语法形成中起主导作用,除Broca外,左额叶皮层、左颞顶叶等脑部位在语言形成不同阶段都参与了句法形成。但语法障碍的引发并不局限于左半球脑部位病变,右侧大脑半球及小脑病变都可以引发语法障碍③。尤志珺等人对脑卒中语法障碍患者进行测试,也得出左额一颞叶神经网络系统损伤与汉语语法缺失密切相关,左额—颞叶神经网络系统参与句法辅助加工④。另外丘脑卒中也可能导致患者找词困难和命名障碍,丘脑腹前核投射至辅助运动区、眶额皮质和岛叶前皮质与句法形成相关⑤。毛善平等对皮层下失语特点及病灶部位关系进行探讨,也发现少数丘脑性失语患者有找词困难、构音障碍的现象⑥。可见,完整的汉语语法认知需要大脑半球的协同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传统脑功能定位观点的修正。
3.语法缺失的言语输出与言语理解
语法缺失患者在言语输出与理解上具有句法功能范畴方面的散失。主要包括词类和句子结构两方面的失常。
3.1 词类障碍
Jacobson等人曾指出语法缺失的原因是病人对句子中词与词关系的认识有障碍。对汉语失语症患者来说,各词类表征和理解的难度不尽相同⑦。语法缺失患者首先表现为对功能词的输出和理解机能的丧失。毛善平等在对失语症患者进行词类复述测试中发现患者复述含有语法词素的句子时,常常误用或不用语法词素,这种现象在复述含复数词“们”、“些”及虚词的句子时表现尤为明显⑧。尤志珺等通过对左半球卒中汉语语法缺失患者进行测试,发现患者对实质词理解尚保留,对功能词理解存在障碍。语法缺失患者不能从心理词典中快速提取或检索功能词,在句法分析中不能加工功能词所携带的语法信息。功能词与实质词相比更加抽象,在脑中缺乏广泛的神经网络,造成它们在大脑中印记不牢固,易脱失⑨。
量词的大量存在是汉语语法特点之一。语法缺失患者存在对量词使用的障碍,通过对语法障碍患者量词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患者易犯省略或替换的错误,且对量词“个”有过多使用倾向,甚至用它来代替其他量词⑩。杨亦鸣也通过对布洛卡失语患者进行测试探讨了汉语名量词和动量词的神经加工机制(11)。另外,汉语语法缺失患者表现出对部分介词的言语障碍。孙友霞、毛善平等对失语患者方位介词加工特点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患者对句中方位介词的复述较方位介词短语、单个方位介词的复述更加困难,可能与短时记忆障碍以及该词类在句法中角色功能相关(12)。
语法障碍患者对动词有找词困难及省略倾向。Km论述了动词论元多少和论元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特征影响动词的识别难度。总体上说,随着论元的增加,动词识别率降低,而非强制性动词比强制性动词识别难度低。Cynthia等也对动词论元复杂性与失语法关系做了相关探讨(13)。徐丽丽、毛善平等选取了15组失语法组,进行了工作记忆、4种不同论元结构动词的理解和表达测试,结果显示大多数失语法患者对非通格动词的命名相对容易,而对非宾格动词的命名相对困难。非宾格动词作为主语却处于受动者角色,对失语法患者来说存在题元转换的困难。如患者命名“雪人融化”时常用“雪人”来命名,而命名“小孩睡觉”时却不存在问题。越复杂动词论元需要更多的记忆负荷,而对有记忆障碍的失语法患者来说命名就越困难(14)。周统权探讨了失语症中动词配价的质效应和量效应,认为典型配价比不典型配价具有更高的加工速度和质量,如“吃米饭”“写大字”之类比“吃大碗”“写毛笔”更基础,具有更高的识别率和反应速度(15)。可见动词具有“语义信息”和“语法信息”两个层面,而动词配价及论元结构是影响失语表征的重要因素。方环海等对动词表征的神经机制及失语症动词功能损伤也进行了讨论(16)。另外,吴克蓉对语法障碍患者动词模式运用能力进行考察,发现患者在使用动词词频上与正常人没有显著区别,但使用的动词异现率较低。从词类运用角度印证了语法障碍患者言语输出的刻板特点(17)。
方燕红、张积家从多角度讨论了失语症患者名词和动词加工异常的脑神经机制(18)。舒华、韩在柱等对动、名词词类特异性损伤进行了研究,并从语法、语义—概念和词典三个方面对其产生原因加以解释(19)。常静玲、高颖对卒中语法障碍患者进行个案分析,探讨了动词和名词加工缺损的特异性(20)。汉语句子的基本句式是:主语(名词或代词)+动词+宾语(名词或代词),对于一个动词来说不仅要决定与其匹配的名词的数量和范围,也最终决定整个句子形式的好坏。所以动词比其他词类在选词造句中所起的作用更大,而词汇加工系统受损害时动词受影响程度也相对较大。另外动词命名障碍患者的脑损伤部位与名词脑损伤患者脑损伤部位不同(21)。
失语症者的语法缺损现象研究表明,各种词类在大脑中有不同的运作机制。功能词与实词、名词与动词、词缀与词干、屈折变化和派生词等都可以独立存在于不同的心理表征中。患者对词类的缺损具有选择性。如有些失语患者的功能词使用能力受损,但却仍有实词的使用能力,有些失语症者的名词使用能力受损,动词的使用能力却未受损。
3.2 句子结构障碍
语法缺失患者的语法形态知识受损,他们在表达中极少运用复杂的构句手段。从话语统计来看,一般多用简单句,少用并列句和复合句;多用直接引语,少用间接引语:多用主动句,少用被动句及从句(22)。Law和Leung报道了对两位广东话失语法患者进行句子处理障碍的实验结果。非标准句式、全被动句和主语关系代词省略句难于标准句式、部分被动句和宾语关系代词省略句。这与前面的研究结果一致。王育新、张本恕通过对具有句法障碍的前部失语症患者进行测试,得到患者言语中句子结构简单、其中陈述句、肯定句、主动句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的结论(23)。
杨亦鸣对语法缺失患者的主动句式和被动句式理解、生成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主动句法结构和被动句法结构在大脑中的储取可能表现为一种相对独立而互有联系的平行式储取机制(24)。一般来说对被动句式的理解和生成难度要高于主动句式,而相对独立的平行储取方式又使患者对被动句的提取加工不一定慢于主动句,并且使得患者有时对被动句的理解优于相应主动句。何大艳、毛善平等观察了语法缺失患者对疑问句理解和表达功能障碍的特点,发现语法缺失患者对一般及特殊疑问句的理解及表达能力均有障碍(25)。尤志珺等对语法缺失患者的“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理解障碍特点和可能存在机制进行探讨,得出患者对“把”字句和可逆被动句具有十分明显的理解障碍,并用痕迹删除和工作记忆相关理论对其加以解释(26)。何大艳、毛善平对汉语失语症患者主语问句和宾语问句理解和表达障碍特点做了探讨,发现失语法组患者对这两种疑问句的理解及表达功能障碍无明显差异,失语法患者的语法结构功能受损,康复难度较大(27)。而Thompson在对失语法患者对英语主语问句和宾语问句的研究中发现宾语问句理解比主语问句差,究其原因是由于英语主语问句和宾语问句的句法结构不一致,主语问句为SVO,而宾语问句为OVS,而汉语中主语问句和宾语问句语序均为SVO(28)。
4.汉语语法量表及神经影像学研究
西方最早使用量表方式对失语症患者进行检测,以定量分析的方式更准确地鉴定患者的语言能力,近年来随着汉语失语症研究的发展,也产生了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等。在对语法障碍患者进行测试方面,赵丽丽、毛善平、冯学锋等根据汉语语法特点、文化背景及语法习惯制定了汉语语法量表(CAB),以准确、全面地评定汉语失语症患者的语法缺失程度,并且使用语法量表对左半球病变失语患者及右半球病变非失语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量表具有较好的可靠度和信度(29)。
最近几年,随着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PE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MEG(脑磁图)等无创伤脑功能成像技术相继进入临床应用,大大拓宽了对语言功能障碍病人脑机制的研究范围并能给出大量新的科学事实。
5.对语法缺失的解释
语音因素:有研究者提出可能是由于病人的发音困难引起的。为了保留能量和资源,病人的发音困难导致他们丢失了功能词。Goodglass曾提出语法障碍患者可能得因于对非重读词汇的障碍,因为一般来说功能词是非重读的。但语法缺失并不仅仅是词素的缺失,大多数病例表现出句子构建缺陷以及句法理解缺陷。
其他试图:一是布洛卡区负责加工功能词和其他语法成分。在正常的言语产生中,内容词和功能词受到不同的限制和约束。例如,它们从来不会产生互换。同样有心理学的证据表明内容词和功能词是不同的加工过程,但这不能解释语法成分的缺失、其他成分的失调以及各种症状之间的分离。Stemberger认为语法缺失是正常言语问题中的一种恶化,即语法缺失的表现是正常言语错误的一种极端情况,但这不能解释语法缺失的所有特点(30)。Schwrtz将语法缺失与Garrett的言语产生模型联系起来。模型区分了句法计划的2个重要阶段:功能水平和位置水平。在功能水平上,将具有特定语义内容的单词分配到句法角色比如主语和宾语中去,对单词的顺序不进行表征。在位置水平上,单词的顺序得到表征(31)。Garrett认为内容词和功能词在语言产生中起着不同作用。在功能水平上选择内容词,在位置水平上选择功能词(32)。如果Garrett的模型中从功能水平到位置水平的转移出现问题,那么就不能构成句子,不能提取句法成分。句子构建缺陷和句法成分缺失之间的分离表明在Garrett模型中不同加工过程分别负责构建句子结构和提取句法成分。
6.结语
神经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失语症的研究,即使在今天失语症研究仍为我们提供了正常人身上无法观察到的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失语症永远是神经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有效途径。与西方语言相比,汉语语法基本上无性、数、格的变化,无功能词和粘着词的句子在汉语中可以是合乎语法的,而封闭类词与开放类词的区别也不如别的语言那么明显。据研究发现汉语失语法患者的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为言语费力且缓慢,词与词之间频繁停顿,缺乏连贯性,大多数患者失去了逐字重复句子的能力。在复述含有语法词素的句子时,常常误用或不用语法词素。而汉语语法缺失在词法方面的障碍主要在虚词、量词和复数词三方面,这一点与国外学者研究结果不完全相同,母语为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的语法缺失主要在过去、现在、将来时态方面易出现错误,而在人称、性别、数的一致性方面很少出现障碍。而在实质词和功能词方面,大部分语法缺失患者都能完成实质词的操作,但对功能词却表现出不知所措,他们似乎不认识功能词或不理解它们的含义,常常缺失或将它们的位置放错等。句法方面,大多数语法缺失的患者对于主动句的句图匹配能顺利完成,而对“把”字句和可逆被动句完成较差,尤其是可逆被动句,患者倾向于用主语(执行者)谓语(动作)—宾语(承受者)的结构来理解语句,主动句的语序反映了这种关系,故它容易理解,而患者对被动句还是将第一个出现的名词当作动作的施动者,不能根据语法知识完成相应的思维转换。目前,关于语法缺失的失语症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关于大脑语法神经机制及双语或多语语法障碍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Goodglass H.,Agrammatism in aphasiology,Clin Neuro Sci,1997:4.
②程琪龙:《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③赵丽丽、李承晏:《脑各部位病变与语法缺失的关系》,《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2003年第1期。
④尤志珺、毛善平、徐绍祖、贺勇等:《脑卒中后汉语语法缺失与脑损害区域的关系》,《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年第6期。
⑤肖军、廖振德:《丘脑卒中的失语症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年第7期。
⑥毛善平、陈卓铭、李承晏、段申汉:《皮层下失语的语言特点及与病灶部位关系的研究》,《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2年第8期。
⑦汪洁:《失语症的词类难度分析》,《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3年第4期。
⑧毛善平、尤志珺、徐绍祖等:《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汉语语法缺失的词类理解障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年第7期。
⑨尤志珺、毛善平、王国瑾、冯学锋:《左大脑半球卒中后汉语语法缺失患者功能词的理解障碍》,《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第9期。
⑩Packard,J,"Agrmmatism in Chinese:acase study",In Agrammatic Aphasia,Cross-language Narrative Sourcebook (Amsterdam:Benjamins,1990) 233-247.
Tzeng.O,Chen,S.& Hung,D,"The classifier problem in Chinese aphasia",Brain and Language 1991:41.
(11)杨亦鸣:《语言的神经机制与语言理论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12)孙友霞、毛善平、蔡萌等:《汉语失语患者方位介词加工的初步探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年第12期。
(13)Cynthia K,Thompson T,Mary E,et al,"Agrammatic Aphasic Subjects' Comprehens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Extracted Wh-Questions",Brain and Language 2005:96.
(14)徐丽丽、毛善平、蔡萌、孙友霞:《失语法患者动词损害特点及机制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年第9期。
(15)周统权:《动词配价的量效应与质效应》,《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2期。
(16)方环海、宋伟:《汉语失语症患者动词功能损伤的神经语言学分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第4期。
(17)吴克蓉:《动词模式对失语症患者语篇意义及叙事能力的影响》,《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8)方燕红、张积家:《失语症患者名词和动词的加工异常》,《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年第7期。
(19)舒华、韩在柱、柏晓利等:《动、名词词类特异性损伤的研究现状》,《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2期。
(20)常静玲、高颖:《卒中失语的动词与名词加工缺损特异性的个案分析》,《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8期。
(21)Shapiro K,Shelton J,Caramazza A.,"Grammatical class in lexical production and morphologic processing:Evidence from a case of fluent aphasia",Cogn Neuropsycho1 2000:7.
(22)Caramazza,A..R.S.Bemdt,"Semantic and syntactic processes in aphasia: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5,1978:898-918.
(23)王育新、张本恕:《前部失语症患者句法理解障碍的研究》,《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第3期。
(24)杨亦鸣:《语言的神经机制与语言理论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25)何大艳、毛善平、方旭明:《汉语失语患者对疑问句理解、表达功能障碍特点及相关机制探讨》,《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2007年第4期。
(26)尤志珺、毛善平、王国瑾:《左半球卒中后汉语语法缺失患者的“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理解障碍》,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February 2008。
(27)何大艳、毛善平:《汉语失语症患者主语问句和宾语问句理解和表达障碍的特点》,《卒中与神经组织》2008年第12期。
(28)Cynthia K,Thompson T,Mary E,et al,"Agrammatic Aphasic Subjects' Comprehens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Extracted Wh-Questions",Brain and Language 2005:96.
(29)赵丽丽、李承晏、毛善平、冯学峰等:《汉语语法量表的制定和标准化》,Stroke and Nervous Diseases Oct 2002。
尤志珺、毛善平、王国瑾、冯学峰:《右大脑半球卒中与汉语语法障碍》,《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第11期。
(30)Stemberger J P,"Structural errors in normal and agrammatic speech",Cognitive Neuropyschology 1984:1.
(31)Schwartz M F,Linrbarger M,Saffran E,et al,"Syntactic transparency and sentence interpretation in aphasia",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1987:2.
(32)Garret M F,"Disorder of lexical selection",Cognition 19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