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与培养儿童能力(Ⅱ)系列9--儿童思维能力的检测与培养_亲子成长论文

判断与培养儿童能力(Ⅱ)系列9--儿童思维能力的检测与培养_亲子成长论文

幼儿能力判定及培养系列之九(Ⅱ)——儿童思维能力的检测与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能力论文,幼儿论文,能力论文,儿童论文,系列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庭教育

二、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不断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

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感性知识越丰富,思维就会越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性知识与经验是否丰富制约着思维的发展。因此,要针对儿童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观察力,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必须尽量让儿童直接接触实物,不要更多地用玩具来代替,对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应该这样做。

(二)、帮助儿童丰富词汇,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概念,发展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儿童语言发展直接影响到思维的发展,要发展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必须帮助儿童掌握一定数量的概念,而概念总是用词来表达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有计划地不断丰富儿童的词汇,并帮助儿童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概念,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开展比较分类练习活动,培养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所谓比较分类就是让儿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类,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把它们概括成各个类别。如用硬纸片制成或剪贴出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和各种几何图表,然后把它们归纳成家具类(桌、椅、凳、床)蔬菜类(西红柿、萝卜、白菜)、家畜类(猪、牛、羊)野兽类(熊、虎、狮)等。也可以通过比较两物的异同类归类:桔子和苹果,海洋和江河,拖鞋和鞋子,鸟和狗……等,经常开展这种比较分类练习活动,可以很好地发展儿童的概括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四)、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儿童多想、多问,激发儿童的求知欲

,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儿童的特点是好问,随着生活范围逐渐扩大,他们不但接触了更广泛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且对接触到的事物都感到新奇,什么都想知道,能频繁地提出各种问题。如“天为什么会是蓝的?”“月亮为什么有时是圆的、有时是半圆的、有时又是弯的?”“电视机里为什么会出现人?”……周围神秘的世界象磁铁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吸引着天真好奇的孩子们。

对于孩子们闪现出的智慧的火花,创造性的萌牙,大人应不厌其烦地、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给予解答,使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决不能抱以冷淡或压制的态度,特别是在儿童提出难于回答的问题时更应该注意保持冷静,可以先告诉儿童:“让我想想再告诉你”,同时鼓励儿童好问,多问,称赞他们爱动脑筋的好行为。他们的好奇心一旦能得到满足,就能使他们的求知欲更加旺盛,所提的问题也就更深更广,孩子们的思维水平也就越能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因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家长应从不同的角度正确回答,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回答方式:

1、直告式:即直接了当地做出正确回答。

2、观察式:即在让孩子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回答。

3、比较式:即在进行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回答。

4、反问式:即父母不直接回答,而是通过反问形式促使孩子积极思考。

5、引发回忆式:即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马上回答,而是通过提供情景,引发孩子重视已知东西,加强记忆。

6、激发想象式:即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马上回答,而通过提示诱发他的联想,使问题迎刃而解。

7、引导推论式:即当孩子提出的问题会有因果关系时,家长不直接回答,而是启发孩子推论,得出结论。

8、共同查找式:即当父母不能回答孩子提问时,不能敷衍搪塞,要和孩子一起向书本或他人求教。

9、存留式:即当不能解答孩子的问题时,可说这个问题现在不能回答,相信以后你经过努力学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对待儿童提出的问题,不仅要告诉他们答案,满足其好奇心,同时还要不断地引导他们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发现中询问,在询问中反问,在反问中思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为此,成人可以经常向儿童提出他们所能接受的问题,引导儿童去思考。那么应该向孩子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一般有6种问题。

1、假设性问题:这一类问题象:“如果……将发生什么?”“假如你是他的话,你该怎么做?”再如“假设你和小朋友玩羽毛球,不小心把羽毛球打到树杈上卡住了,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羽毛球取下来?”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提高其探索思考的兴趣。

2、说明性问题:这类问题又称解释性问题。经常以“为什么”的形式出现。如为什么太阳早晨出来,晚上落下?为什么我们要有书籍?为什么我们喝了生水会肚子疼?为什么饭前要洗手等。向孩子提出问题、启发他动脑思考,加以解释和说明,引导他们作出创造性的回答。

3、比较性问题:这类问题经常以两个事物之间“有什么异同”的形式出现,如鸟和狗、汽车和拖拉机、铁和铜等各有什么不同。

4、综合性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儿童把几个内散的个别内容综合起来进行思考。如“什么样的孩子才算是好孩子?怎样做才能成为好孩子?”通过这类问题来培养儿童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能力。

5、分类性问题:这类问题能帮助儿童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通过分类性问题的提问,能使儿童学会事物的名称、类别和范畴、激发儿童广泛地联想。成人可以经常在儿童认识许多具体的物体的基础上提出这类的问题。如在儿童认识大熊猫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和大熊猫比较相像的,还有哪些动物?”等。

6、自由询问性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主动地运用和寻求知识,如“怎样才能到月球上去?”提出这类问题的目的在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想象力。

家长要善于向儿童提出上述方面的问题,这是加强儿童思维训练的重要方面。

(五)、开展各种游戏(特别是智力游戏),培养儿童动脑筋的良

好习惯。

智力游戏是以科学常识为内容,以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的游戏活动。这种游戏不仅趣味性浓,有直观图片或实物,又有明确的需要完成的任务,所以它可以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唤起孩子已有的知识印象,积极的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促使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上课和饭前、饭后及游戏时间内大人可以和儿童玩各种智力游戏,如“帮动物找妈妈”,“看图改错”,“问题抢答”(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最多的答案),“情境设疑”(要求儿童根据所提供的情境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等。通过这些游戏可以很好地培养儿童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

另外,也可以让儿童猜迷语编谜语,猜谜是通过谜面所描述的事物特征、性质,让儿童在猜谜过程中受到思维的训练。编谜与猜谜相比更需要儿童进行联想、分析、综合、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更能激发和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如以肥皂为谜底,家长可拿出一块方形肥皂,让孩子观察它象什么,再把它浸在水里,用手搓,使肥皂上显出泡泡,通过观察后引导孩子编出谜语,当孩子编出许多句子后家长可以帮助他整理,选择既贴切押韵的句子。最后编出:“看看象块糕,不能用嘴咬,沾水搓一搓,冒出白泡泡。”这就是一块肥皂的谜语。

标签:;  ;  

判断与培养儿童能力(Ⅱ)系列9--儿童思维能力的检测与培养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