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过大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人论文,过大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老北京人过年,确有其京味特色,且不说满清时期,自民初至50年代初,这四十多年里,老北京人过春节,既是汉满民族为代表的多民族的融汇,又具北方地区民俗特点。
老北京过春节,不只是除夕至大年初一,而是自进腊月开始,年味儿日浓一日。初八谓之“腊八儿”,要泡腊八蒜,熬腊八粥。
腊八蒜,这个“蒜”字是“算”字的同音字,是指算账的算,京都有“送信的腊八粥”之说。送什么信儿啊?那是债主讨债的信儿,欠账该还啦!接着就是“要命的关东糖”,债主决不放过腊月二十三这天,于是催债更甚,欠债者说,这是逼债,到了三十晚上饺子一下锅,躲过债的人就缓口气了,所以叫“救命的煮饽饽(饺子的别名)”为什么呀?债主也回家过年去啦!泡腊八蒜,过去的说法,不是这天泡的那蒜瓣不绿。其实这说法不科学,实践证明,什么月份用醋泡蒜瓣,都是绿色的。
说来也怪,这腊八蒜是什么人首创,不得而知,可从菜肴佐料的角度来看,腊八蒜确实是佐餐的佳品。将蒜皮剥去,泡入米醋中,将容器封严,一星期后,打开窗口,醋的酸味与蒜的辣味,溶在一起,生成具有特殊香味的醋蒜,那蒜瓣湛青碧绿,稍辣微甜;那醋味儿香辣酸俱全,确实是吃饺子、拌凉菜的最佳调味品。
腊八粥
关于腊八粥的传说是这样的。腊八这天在佛教中称之为“成道节”。相传印度释迦牟尼成道之前,为探求人生哲理,游遍大山名川。十二月初八这天,走至比哈尔邦的尼连河,又累又饿,栽倒路旁。有个牧羊女见到,急忙供给释迦吃食,释迦方能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得道成佛。此后佛门弟子便在腊月初八这天举行诵经活动,并用杂粮干果煮成粥,谓之“腊八粥”。后来民间也在这天争相效仿,全家聚食并馈送亲友,笃信佛教者,天还将熬粥的用具清洗干净,以示敬仰。至今,全国大部地区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
在北京的殷实人家,腊八这天熬粥的用料是很讲究的,豆米要有八样:江米、小米、鸡头米、苡仁米、小米、豇豆、红小豆、芸豆等,辅料有小枣、莲子、桃仁、瓜子仁、葡萄干、栗子、玫瑰、木樨(即桂花)、红白糖等,全家以粥代饭。平民人家将几样杂料浑在一起,配之以小枣红糖,已是比较丰富的了。
半个月之后,已到二十三日,民间有谚语“二十三糖瓜粘”,是指这天祭灶而言。旧时在灶间供有灶王爷的神像,是木版手工刷印在纸上。灶王爷要在这天到玉皇大帝那里“述职”,报告人间动态、善恶及百家琐事。人们为了让灶王在玉皇面前多说好事,就准备下大麦芽饴糖做的糖瓜,粘住他的嘴,还给他准备祭坐骑——灶马的草料、黑豆、白水一碗。由各家的男当家人主祭后,火焚送灶王上天,初一再把新任灶王请来,仍贴在灶间,每日享受人间烟火。这就是灶王左右的对联所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在民间有“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之说,八月十五拜月,由女当家者主持。至50年代初,这种习俗从未更改。
自腊月二十三日起各家各户紧锣密鼓地操办过春节的准备,这天又叫“过小年”。布置环境、采购年货,无非是吃的用的和祭神的供品等等。自“二十三糖瓜粘”这天起,民间还有关于年前准备工作日程表的顺口溜:
“二十四扫房子”,全家动员大搞卫生,弃旧迎新,干干净净迎接新的一年,以图吉祥。
“二十五糊窗户”,门窗上的纸,经过一年已糟旧,这天全部揭下糊新纸。有的还将纸顶棚也换新纸。
“二十六炖大肉”,说的是炖肉,平民人家六七口人,买上几斤肉,炖、蒸后,备春节时食用,在这天把过年用的副食调料都准备好了。
’二十七宰公鸡”,旧时城里人家,有养鸡的习俗,到这天宰一两只公鸡,或蒸或炖,可与猪肉炖在一起,叫“鸡勾肉”,还做鸡冻儿等。
“二十八把面发”,那时发面要用老酵,即面肥,和好几盆面,待发起后蒸各色主食。
“二十九蒸馒头”,在这一两天里,要把年前节后的主食、祭品都蒸出来,叫做“隔(jiē)年饭”,意思是说,年前的吃食,还没吃完,过年了还吃去年的粮。其实谁都知道,当时平民人家平时吃五斤买五斤,没富裕钱买那么多的粮食,也就是图个吉利,家家如此。除蒸馒头外,还有豆包、枣馒头、枣荷叶,供祭品蒸鱼、枣花糕等,也是图吉利,年年有鱼(余),步步登糕(高)。
“三十晚上熬一宿”,北方叫作“熬夜”。实际在民俗中称之为“守岁”。传说中“年”是个妖怪,人们为了驱赶它,在除夕之夜,不睡觉,“年”就不敢骚扰了。从人生来讲,是指人们珍惜已往,企盼未来。全家在不眠的时刻有各种娱乐,同时准备包五更饺子。北方地区多包素饺子,一为敬神,不能有荤食;二为祈求来年的平安素净。家里的长者要将一个制钱包在饺子中,谁吃到这个饺子,象征来年吉祥如意,财运亨通,也是对未来的祝福。
腊月三十这天,各家在街巷买来芝麻秸和松(柏)树枝,将芝麻秸铺在人行走过的地面,让人们任意踩踏,谓之“踩碎”。这里的“碎”谐“祟”字音,意思是将一切邪魔鬼祟踩在脚下,踩碎时脚下发出劈劈爆爆的声音,以图未来的日子更火爆。松树枝,实际是侧柏的枝条,将柏枝插入瓶中,用金纸剪成金钱,贴于枝上,是供在佛前的“摇钱树”。
这天从早到晚,在街巷胡同里,有不少贫苦失学的孩子,腋下夹一卷从印刷局趸来的财神码,也是木版手工刷印的财神纸像,他们挨门挨户地喊;“送财神爷来啦!”各家各户也图个财神到家,因此有送财神爷的,都要“请”一张,穷孩子们也因此赚几个零钱,这一切都在除夕夜之前。初一拂晓,吃起五更饺子,吃饺子时,一切闲话全免,什么“你不吃了?”、“吃饭了?”、“还吃不吃?”、“再吃几个”、“这馅儿真好吃”等等,尤其是不能说“没了”、“不够了”等。这都属老北京的忌讳语。
“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里的“扭一扭”不是真的扭,而是到外面各个庙会去,就是独具特色的春节逛庙会。旧北京的城内外,庙宇很多。在春节期开庙的有以下几处。
厂甸庙会
厂甸庙会是在清康熙时,将灯市迁移至琉璃厂海王村公园后,由灯会逐渐形成的庙会,到乾隆年间,灯市的规模已相当可观了。其盛况在《帝京岁时纪胜》(潘荣陛著),清乾隆二十三年(1785年)中叙述得十分详尽“琉璃厂在正阳门外之西……每于新正元旦(彼时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编者)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
厂甸庙会包括的地域,到30年代初,北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门前之画棚,南至藏家桥,西至西琉璃厂西口,东至琉璃厂厂东门。其中最热闹地方是海王村公园、火神庙、吕祖祠等地。海王村公园内的文玩玉器、珠宝、翠钻、古籍字画等琳琅满目,一派珠光宝气文雅之风。东琉璃厂西口、小沙土园一带,食品、玩具、茶棚等包罗万象,每到春节正月初一至十五,早九时至下午四时,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寸步难行,一片喜气洋洋热火朝天的景象。可以这样说,30、40年代的北京人,没有没去过厂甸的。
厂甸庙会最吸引人的是“耍货”摊,摊上陈列儿童玩具都是传统产品,空竹、风车、陀罗、木制刀枪、泥人、泥鸟兽、绒鸟、绢花、不倒翁、刮答嘴、鬃人、面人、毛猴、面具、小钗、小鼓等应有尽有,零散流动小贩有扑扑登、香草、大小金鱼、大挂山里红、大糖葫芦,彼彼皆是。另一处最使人垂涎欲滴的是小吃摊,它集中了京都所有传统风味小吃:炸糕有三种,炸年糕砣、江米面豆馅炸糕、烫面白糖桂花炸糕;年糕也有三种,盆糕、枣花糕、黄米面枣糕,驴打滚、煎灌肠、豌豆粥、蜜麻花儿、罗丝转儿、豆馅火烧、炸排叉,单就爱窝窝的馅儿就有白糖桂花、小豆馅、豌豆馅、白糖芝麻馅多种,豌豆黄、果子干、卤煮火烧、羊杂碎汤、豆汁焦圈、炸薄脆、豆面炸丸子、大锅饼、马蹄烧饼、茶汤、油茶、杏仁茶、茶菜(炸白薯片)、炸或煮细馅元宵等等应有尽有。人们自小沙土园往南走去,南口空场上热气腾腾,五味俱全,荤素都有,干稀搭配,甜咸适度,色彩斑斓,琳琅满目,到厂甸庙会的人,若不在摊上吃点,吃完了买回点儿,那可就算白来一趟。娱乐有鸟叨彩和套圈。
厂甸庙会给北京的老人、中年人,尤其是少年儿童,留下了几代人记忆里不可磨灭的印象,闭目思之跃然眼前,乃至手触有感。
白云观“会神仙”
白云观庙会在老北京人眼里,是真正的庙会,而逛厂甸近似集市。白云观始建于唐,名天长观,到了金代改名为太极宫。道教龙门派创始人长春真人丘处机,深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赏识,随诏见命主持,改名为长春宫。丘羽化后即葬于宫内。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长春宫毁于兵火,宫有下院名白云观,随弃宫扩建下院,为白云观,历代都曾修缮增建,现存之观,整体建筑为清代所建。白云观是京都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
白云观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九开庙。庙会期间香客不绝于履,除烧香许愿还愿者外,尚有些祝福娱乐活动。
窝风桥打金钱眼
桥洞两面各挂一木制大方孔钱,两面各坐一年长之道人,人们用铜钱打方孔中悬挂的小铜钟,打中者可获福,财运享通。《京华春梦录》中说:“能用钱币击木钱之方孔,可博一岁之吉利,实则老道借此敛钱,愚者不察,适中计耳。”实际当时迷信的人,不迷信的也好,只要进山门都要用铜钱打几下,中与不中无关紧要,应景而已,据说白云观这十九天的庙会收入足够一年的开支了,当然包括香蜡、求签、拴娃娃、布施之收入了。
摸石猴
山门正中门洞的东侧石拱下端花纹中雕一小猴,据说摸一下石猴,可治愈腰腿痛,逛庙的人们,不管腰腿痛与不痛,都要摸摸那猴,50年代初,那石猴已被摸得模糊不清了。
顺星
正月初八日,人们要在观内元辰殿,祭祀自己本命星宿,可保一年平安。殿内有六十花甲子的星宿塑像。初八这天元辰殿内香烟缭绕,如临仙境,人山人海争相进香,那整股的香刚往炉中一戳,道士便用火钳夹出,一股顶一股,将整股香火头往水盆一蘸,放在一边,然后论斤再卖给香作坊回炉。(您可听清楚了祭祀一回就保一年顺序,要求明年吉利,您还得来,还得花钱买香啊!)
正月十九“会神仙”
正月十九日是丘处机诞辰,传说这天长春真人要从天宫降世,是来度化有缘者,谁若见到真人,即可消百病得财禄,甚至可羽化成仙。人们在十八日夜里便在观中等候,偌大的观,到处是人,尤其是阴暗处,也有人游弋走动,传说历年都有丑闻出现。因为真人不一定是什么面目出现,多少年来没有一个人看到这位真人,可演绎出不少滑稽荒诞的笑话。有识之士曾说“此风俗之不善也”。京都竹枝词中有这么一首:“绕过元宵未几天,白云观里会神仙,沿途多少真人降,个个真人只要钱。”一语道破天机。
逛白云观有一档子有趣的乐事,就是骑小驴逛庙会。当时交通不便,若在崇文门、前门一带住,就在城门桥头有牵骑者应逛庙脚程,议好价,你便可骑上小驴,无人牵引,小驴认路,往西过西便门稍往南拐,便可经胡同到白云观。观前有人接骑,骑客付钱。据说放驴一边已将脚程价拴在缰绳上作了记号,接驴一方所说之价无误。
老北京话把白云观的“白”字不读bái,而读bó, 是不是北京人,一听他说,逛bó云观,就可以听出来了。
东岳庙七十二司
东岳庙位于朝外大街,过护城河不远路北便是,紧对神路街的大琉璃牌坊。东岳庙是道教正一派在北方的道观,原名东岳仁圣宫,与白云观齐名,历代不断增建,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所建,但中轴线上的建筑格局仍保留元代建筑风格。60年代初,山门的西门扩建为某电子管厂厂址,又为公安学校校址,宫中殿宇被视为迷信之实物,便任意拆毁,90年代末,又筹资复建,庙中多为新造,仅一鼓楼为清代所建。
东岳庙会期为正月初一至十五有集中的庙会,如其它庙会一样,商贩云集,供奉用物、日用品、儿童玩具一应俱全。平时每月初一和十五开庙,供善男信女上香敬佛。另外三月十五至四月初一是庙市,其中三月廿八为东岳大帝诞辰,是日游人香客如蚁出巢,又如蜂拥而至。
当年东岳庙分东中西三路,中路依次为山门、钟鼓楼、戟门、岱宗宝殿、育德殿、玉泉殿、后罩楼等。中路左右两庑有地狱七十二司、广嗣殿、太子殿、阜财殿等。后罩楼为娘娘殿、斗姆殿、关帝殿、灶君殿、喜神殿等。当年在后罩楼下有三间御座房,那是清代后期每年皇帝到东陵祭祖,在东岳庙进香、打歇用膳的地方。东路、西路设各神殿,它囊括了中国民间所奉祀的神玉皇、马王、药王、鲁班、瘟神、阎王、判官等十多个殿。
东岳庙中最为著名的是七十二司,传说东岳大帝掌管七十二司,因为它是百鬼之主帅。明英宗时在中路庑殿中设七十二司。其塑像是依据轮回因果报应等宗教主旨幻想塑出来的。其塑像有不少是恶鬼,大多青面獠牙、面目狰狞,十分恐怖。目的是劝人行善,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速报司、现报司、福寿司、恶化司、孽障司等等名目繁多。其中的阎王殿、十八层地狱,在民间流传甚广。人们在起誓时都以此为据:“我要是说瞎话害人,让我下地狱拔舌头。”在十八层地狱中,编造出人自死后至鬼门关,一直到望乡台、轮回殿、喝“迷魂汤”,再重新转世的全部过程,都是通过形象表现的。在很多戏词中同样表现出这种轮回,如“您的大恩大德到来世变牛马衔草相还”等等。
另外当初传说,这十八层地狱中,都有机关埋伏,人踏上设机关的木板,那旁边的恶鬼,哗啦一抖铁练子,套在人头上。曾经吓死过人,后来才把那机关拆除了。可是不曾有一个人亲眼看过。
老北京的庙会,尽管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极深的,老北京人过年的往事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已成为历史了,从民俗角度讲,保留有益的东西,使人们通过这一侧面,了解历史,了解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