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与思考_农民论文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与思考_农民论文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经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确保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牛鼻子”。近年来,孝义市坚持以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确立了农业产业化与农业规模化、农业标准化与农村城市化有机结合的发展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全面发展。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17元,年均增长21.4%,连续两年获得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率先进市。

一、坚持农业产业化与农业规模化相结合,以规模化促进产业化

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多年实践证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农业企业的单打独斗已不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形势的需求,必须打破区域界限,突出规模优势,走农业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合作化生产的路子。

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孝义市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按照市场化的取向,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培植主导产业,形成连片开发、各具特色的优势区域和产业基地。目前,东部平川乡镇已逐步形成以小麦、蔬菜、名优水果、养殖为主的产业格局;西部山区乡镇大力发展小杂粮、种草、养殖等区域优势产业,涌现出3 个万亩谷子基地,谷子种植面积达到31200亩;中部丘陵垣区乡镇发展油料、水果和规模养殖。全市已建成百万只蛋鸡养殖镇1个,万只羊养殖基地3个,5000头猪规模养殖场3个,千头猪养殖场3个,千只羊规模养殖场2个,百头牛养殖场8个,梅花鹿养殖规模达到1000只。建成千亩柿子基地乡镇2个,万亩牧草基地乡1个,万亩油料基地乡1个,万亩优质谷子基地乡镇3个,发展订单毛白杨片林基地近1万亩。

2、拉长农业产业链条

经过多年的调整与优化,孝义市培植起了粮油、畜禽、林果、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和牧草、花卉、中药材、特种养殖四大亮点产业。在每一支柱产业的发展上,既有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又有与其相配套的初级加工、精深加工企业以及专业批发市场,实现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金绿禾粮油工业公司以小杂粮系列开发为主攻方向,开发品种达到20余种,与农户签订优质谷子订单2万亩。神农庄园以“神农乐”系列饮料加工为依托,带动全市钙果、红提葡萄、桃、杏等种植3000亩。昌圆农副土特产品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核桃、柿子、葵花、中药材购销加工业务,全年收购外销核桃75万斤、柿子3万斤、葵花20万斤、中药材35万斤、核桃皮滤料60万斤。张家庄蔬菜批发市场通过“市场+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每年带动农户销售水果、蔬菜、畜产品等1亿多斤,年营业额突破2亿元。

3、积极培育合作经济组织

孝义市按照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和企业发展农产品销售型、农工商一体型、生产资料供应型等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密切了产业化各链条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真正结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展蔬菜,核桃、柿子、蛋鸡养殖等各类专业协会15个,带动农户3800余户。今年起,还在全市重点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及其他行业的四大类15个农户专业合作社。在专业协会和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同时,全面推广了“公司+基地”的经营模式,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租赁农民土地建立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将基地变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把农民就地变为车间工人。楼东农业示范园区在东张庄村承包土地1000亩,种植优质梨树200亩、苗木花卉200亩。现代化管理的万头养殖猪场一座,并在种养的基础上,逐步向加工产品转变,建造了肉类加工厂,配套了恒温冷库。目前,园区可创产值1200万元,实现利税400万元,东张庄农民通过土地租赁,人均年增收75元,实现了企业与农民的双赢。

4、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

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必须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形式,建立健全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楼东村在村民自愿的原则下,将农民手中的800亩土地返包回村集体,修建了全市首家集体农场,农场经营不再以单纯种口粮为主,而是与中科院水产植物研究所、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结成了长期协作关系,建立了优质种籽繁育基地,年产种籽约25万公斤,销往周边10余个县市和河南、陕西等外省市,年可实现收入50余万元。与以往相比,每亩土地产值净增400余元。2005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民收入得到增加,农民生活得到充分保障,真正使土地在使用权的流转中获取了效益。

二、坚持农业产业化与农业标准化相结合,以标准化提升产业化

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标准化已成为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围绕农业标准化,孝义市主要采取三个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孝义市在认真执行现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同时,借鉴国际国内的先进标准,聘请标准化专家对农业龙头企业主要聚集地的省级高阳农业科技园区的种、养、加企业进行了指导,特别为新上马的加工产品在环保、无公害标准化方面提供了技术帮助。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参照国际国内通行标准和产品消费群体的质量要求,制订相应的专项标准。山西金绿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该公司生产的所有产品,已通过国家“绿色食品”、“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QS质量安全认证和“HACCP”国际食品安全体系认证, 获得全国放心健康食品证书,已步入国内多家大型超市和集市。

2、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47万元完善了市级农业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新建了农产品安全监测室、产业化经营服务站。在不断完善市、乡两级检验检测机构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企业和市场的检测机构建设。目前,在全市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张家庄蔬菜批发市场已建立了功能齐全的蔬菜安全检测中心。预计到十一五末,全市90%以上的较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工企业、原料生产基地都将建立检测点(室),最终形成以市级检测机构为中心,市、乡、企三级检测机构相结合的检验检测网络体系。

3、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在农业生产环境监测方面,加强了对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的检测,落实土壤改良、水环境治理的各项措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近年来,通过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等农业技术的大力推广,使10万亩土壤环境得到改善。在市场准入制度建设方面,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专营柜,依法强化质量标识管理,对于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农产品绝不允许进入市场销售,实现对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管理。目前,已引导10余家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申请了QS专用标志。在农产品质量认证方面,重点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截至2005年底,全市已有1项产品获得国家“健”字号证书,3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5项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5项产品获得国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QS)。

三、坚持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市化相结合,以城市化引领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培育壮大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在膨胀城镇规模、带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使龙头企业享受到城市的聚集效应和整合效应,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和拉动作用。为了实现产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孝义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统筹谋划,全面推进,突出了三个集中:

1、园区向城区集中

为了转变过去那种镇办园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按照科学定位、产业聚集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发展了孝义市高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做到园区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促进,各得其所。园区建立后,吸引了山西田源阳光等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区、进园发展,带动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同时吸引农民进厂、进城就业,城市人口由8万人猛增至13万人,形成了13.8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发展框架。

2、企业向园区集中

企业相对集中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在城乡地域、空间上的合理分布和配置,加速城乡产业融合,形成产业联盟和企业群体,增强市场竞争力。孝义市以高阳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多措并举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集群化推进。一是以规划促进科技集群。结合园区内土地、气候、水源等状况,在核心区重点规划,并推进10个农业技术型功能示范区建设,目前已建成优质小麦丰产技术、优质果树栽培技术等技术功能示范区1600亩,在辐射区发展100亩以上功能园13个, 建成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果蔬棚1206栋。二是以特色推进产业集群。在园区建设中注重集聚具有孝义资源优势的农业特色产业,以特色树品牌,以特色求发展。截至目前,昌国土特产品有限公司等六个企业已建成投产,年可带动种植面积4万余亩,解决就业1000余人。三是以形象加快产业集群。每个企业的规划布局、建筑设计,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求体现高标准,以提高企业形象,树立园区品牌,增强园区品牌效应。山西田源阳光农副产品有限公司集花卉苗木、农产品加工、餐饮服务、休闲度假等为一体,兴建了3000平方米的阳光浴疗中心,全方位仿真天然浴场、人工沙滩,种植了椰子树等热带作物,形成了具有南国特色的自然景观;兴建了7000平方米的特色生态餐厅,为观光游客提供了餐饮、休闲、沐浴等亲和大自然的综合享受;配套了一座5300平方米的四星级综合服务楼,集客房、桑拿、KTV、演艺、咖啡厅等功能为一体,成为周边县市生态观光首选之地。2005年,园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37亿元,创利税1815万元,成为带动全市农业实现产业化的企业旗舰。

3、农民向企业集中

目前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吸纳农民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意义重大。近年来,孝义市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积极探索订单、定向、储备等培训方式,整合现有农民培训教育资源,把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培训与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以需求定培训,以输出带培训,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据统计,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8000余人,季节性解决3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2005年,全市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达到43%,农民人均纯收入中55.2%来自非农产业,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到50.4%。实施农村城市化战略,既为农民增收拓展了新的领域,又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近年来,孝义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新的成效,但也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发展水平有待提高。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品质量档次偏低,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二是发展机制有待完善。中介组织建设滞后,服务功能较弱。三是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体制不完善,政策不配套,特别是企业贷款比较困难,市场封锁现象依然存在,与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有一定差距。今后还必须抓好五个平台的建设:

一是扶优扶强“龙头”,抓好加工平台建设。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的骨干力量,是农业新阶段带动农户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有效组织形式。要进一步发挥好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引擎作用,利用“龙头”激活市场。在扶持、壮大原有龙头企业,力争做大做强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发展和新建一批依托基地的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地带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带领农民致富。

二是依靠科技进步,抓好技术平台建设。科技开发力度缺乏,科技含量低,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瓶颈。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落实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农科教结合的科技兴农工程,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当前要突出抓好“种子工程”,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包装等技术,搞好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决心尽快培养一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的技术、管理、营销人才。

三是确立“市场第一”的理念,抓好流通平台建设。无论是调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还是畜牧产品,都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把市场放在产业化经营的首位,坚持“为卖而产、为赚而卖”的原则,发展订单农业,使农民吃“定心丸”。着力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品种结构,压缩滞销品种,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同时,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形成他人难以替代的核心竞争优势。培育农产品购销大户,发挥他们农产品销售的主力军作用。

四是转变领导方式,抓好服务平台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少职、多予、放活”的方针,把领导职能转变到规范引导、市场开拓、技术引进、信息提供、信贷协调、招商引资等综合服务上来,加快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真正为农民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五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抓好环境平台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护发展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决不允许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通过节约、保护、合理地利用资源,再造秀美山川,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  ;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与思考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