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退缩的亚型、特征与干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征论文,亚型论文,儿童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退缩(Social Withdrawal)是指个体在社会情境中不与他人交往、游戏,独自一个人打发时间的行为[1]。大量研究表明,社会退缩是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之一,这种行为不仅与童年期的学习困难、语言障碍、学校适应不良及消极情绪密切相关,也是青春初期甚至成年早期社会适应不良、社会情感匮乏、社会认知功能障碍、消极情绪及自我评价较低的重要预测因素。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儿童社会退缩逐渐成为中西方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那么,儿童社会退缩有哪些亚型?每种亚型有什么特征?如何针对儿童社会退缩的不同亚型及其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方案?这些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也是该领域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儿童社会退缩的亚型 早期学者把儿童的社会退缩视作一个单一维度的概念,即单纯从交往频率较低来界定这种行为。但在随后的社会退缩适应性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这种单一维度的界定方式存在严重的弊端,导致研究结果非常混乱。近年来,很多学者指出,社会退缩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现象,根据不同的成因和表现形式可以划分出不同的亚型,亚型划分对于该行为群体特征、发生发展机制、影响因素和教育干预等方面研究的深入和细化至关重要。 (一)二分法 Rubin等人通过观察儿童在非社交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发现,非社交性活动和装扮游戏与儿童的认知、社会性和社会认知能力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具有明显的消极意义;而社交性的建构游戏与这三种能力都表现出正相关趋势,并不具有消极意义。因此,他们提出,儿童社会退缩包括消极的和中性的(甚至是积极的)两种亚型[2]。Rubin等人的工作是对儿童社会退缩亚型划分的最初探索,虽然比较简单笼统,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和线索。 (二)三分法 Asendorpf根据一项追踪研究的数据资料提出儿童在社会参与时存在“趋近”和“回避”两种相反的动机趋向,这两种动机趋向的不同组合构成了社会退缩的三种亚型:害羞(Shyness)、不善交往(Unsociability)和同伴回避(Peer Avoidance)。害羞型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存在“趋近一回避”动机冲突,通常表现为旁观和无所事事。不善交往型儿童的社交趋近动机较弱,但并非回避动机较强,他们对物体比对人更感兴趣,在社交情境中经常表现为单独的探索或者建构游戏。同伴回避型儿童具有低趋近、高回避的动机倾向,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出很高的攻击性,同时又比较害羞[3]。Asendorpf的类型划分仍停留在理论及概念层面,未通过实证研究进行检验,也未提出可操作的分类方法。 随后,Coplan等在Asendorpf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内在心理机制和行为表现把儿童在自由游戏中的社会退缩划分为三种类型:沉默寡言(Reticence)、安静独处(Solitary-passive)和活跃独处(Solitary-active)。沉默寡言型儿童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出无所事事或者旁观行为,他们看着同伴玩耍而自己不参与,经常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这种行为反映了儿童内心的趋避冲突,在自由游戏中约占10-20%。安静独处型儿童在社交情境中不喜欢与人交往,更喜欢单独进行探索或建构游戏,例如搭积木、拼图或阅读等。这种行为说明儿童社交趋近动机水平较低,在自由游戏中约占20—30%。活跃独处型儿童的表现为在同伴群体之外进行频繁的喧闹、夸张的表演,行为举止不成熟、冲动,容易受到同伴的排斥。这种行为表明儿童可能并不缺乏交往动机,但是社交技能较差,在自由游戏中约占3%[4]。 (三)四分法 1997年,Harrist等人采用自然观察法,从567名幼儿中挑选出独处行为高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的儿童(150名),将之界定为社会退缩组,并且按照教师评价的七种心理特征(自我孤立、羞怯、焦虑、不成熟、伤心/抑郁、缺乏控制和愤怒/防御),采用聚类分析法将这150名社会退缩幼儿划分为不善社交(unsociable)、焦虑退缩(passive-anxious)、活跃退缩(active-isolate)和悲伤/抑郁(sad/depressed)四种亚型。不善社交型儿童96人,占所有社会退缩儿童的64%。这类儿童具备社交能力,只是社交频率较低,经常被同伴忽视。焦虑退缩型儿童23人,占所有社会退缩儿童的15%。该组儿童既没有受到同伴的忽视,也没有受到同伴的拒绝,在羞怯和焦虑评价上显著高于其他组。活跃退缩型儿童19人,占所有社会退缩儿童的13%。该组幼儿更多地受到同伴的拒绝,在不成熟、缺乏控制和愤怒/防御项目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组。悲伤/抑郁型儿童12人,占所有社会退缩儿童的8%。该组幼儿经常遭受同伴拒绝,在悲伤/抑郁项目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组,在自我孤立项目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不善社交型和活跃退缩型[5]。 综上所述,虽然每个理论对儿童社会退缩的分类方法和命名方式不同,但是通过分析各种类型的具体含义,可以发现Asendorpf、Coplan和Harrist的分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中,Asendorpf提出的“害羞”型、Coplan提出的“沉默寡言”型和Harrist提出的“焦虑退缩”型都是以害羞和焦虑为明显特征的,可以统称为“焦虑退缩”型;Asendorpf和Harrist提出的“不善社交”型与Coplan提出的“安静独处”型都反映了儿童“物体偏好”而非“人际偏好”的倾向,可以统称为“安静退缩”型;Asendorpf提出的“同伴回避”型、Coplan提出的“活跃独处”型和Harrist提出的“活跃退缩”型均表现出较高的攻击性,可以统称为“活跃退缩”型。这三种类型的社会退缩均在后续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证实。而Harrist提出的“悲伤/抑郁”型与其他三种类型没有实质性差别,也未得到任何实证研究的验证。因此,多数研究对儿童社会退缩作如下分类:安静退缩型、焦虑退缩型和活跃退缩型。本文也以这种分类方式为依据,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二、儿童社会退缩的特征 对不同亚型社会退缩特征的探究有利于从本质上理解儿童社会退缩的内涵和外延,能够帮助研究者们深入把握各种亚型退缩行为的联系和区别,这将为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和干预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梳理了近30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总结出不同亚型社会退缩儿童在行为、情绪、动机和社会信息加工四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如下页表1)。 (一)安静退缩型 这些儿童不喜欢社交活动,喜欢独处,对物的兴趣超过对人的兴趣,反映出低社交趋近动机。在同伴环境中喜欢独自进行建构游戏或探索活动,情绪较为平静。安静退缩儿童在所有亚型退缩儿童中信息加工能力最强,与正常儿童相似,几乎不存在社会信息加工偏差,具备基本的社交技能,也不存在社交障碍[5-6]。 关于安静退缩是否对儿童身心发展存在不良影响这一问题,学界一直存在争论。一些研究者认为儿童的安静退缩不是问题行为,这些儿童的社会互动行为虽然较少,但是他们的情绪管理和社会信息加工水平良好,不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5,7-8]。然而,另一些研究者却发现安静退缩儿童不愿意参加同伴活动,经常被同伴忽视,日后被同伴拒绝的可能性也很大,对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的产生起到重要的预测作用;安静退缩中的结构游戏是这些儿童日后社会情感功能不良的重要预测指标,是儿童独处行为的开始[5,9]。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安静退缩儿童不存在行为、情绪和认知问题,但这种亚型也不容忽视。儿童社会退缩的亚型、特征及干预_情绪和情感论文
儿童社会退缩的亚型、特征及干预_情绪和情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