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县人民医院五官科 415900
【摘 要】目的:探究影响突发性聋预后的相关因素以及对治疗疗程进行选择。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间收治的突发性聋患者当中的40例(44耳)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各相关因素展开分析探讨,并结合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44耳中,治疗无效24耳,治疗有效6耳,治疗显效7耳,痊愈7耳,治疗总有效率为45.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听力曲线的类型、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损伤的频率平均听阈以及接受治疗疗程等与治疗效果存在密切关联性(P<0.05),与耳侧、眩晕症状、耳鸣以及耳闷等伴随症状未见相关性(P>0.05)。通过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听力曲线的类型、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接受治疗疗程和疗效间存在有相关性(P<0.05),损伤的频率平均听阈无相关性(P>0.05)。结论:突发性聋女性患者的预后显著优于男性,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越长,则治疗的效果越差。接受早期的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突发性聋;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疗程选择
突发性聋是当前耳鼻喉科当中常见的一类急诊,该病的发病率在临床上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1]。以往对于突聋的预后影响相关因素研究较多,但各研究所持观点不一[2-4]。本研究通过选取本院收治的突发性聋患者展开研究分析各相关因素,并探讨疗效的选择。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间收治的突发性聋患者当中的40例(44耳)临床资料作为,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为14~81岁,平均年龄47.3±5.1岁;其中左耳19例,右耳17例,双耳4例;在听力的曲线分型分别为低频下降型(9耳),高频下降型(11耳),平坦下降型(11耳)以及全聋型(13耳)。均符合突聋相关诊断标准。
1.2治疗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静脉给药+高压氧进行治疗。其中静脉给药包括给予地塞米松、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前列地尔注射液、胞磷胆碱钠注射液以及弥可保注射液等静脉注射治疗;在进行高压氧治疗前,先排除存在禁忌证,同时与静脉给药同期进行。治疗以7d为1疗程,对患者总共治疗1~4个疗程,且在每疗程治疗结束之后进行纯音听阈的测试。
1.3疗效指标
对患者治疗的疗效分4级,其中以受损的频率听阈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此次患病前水平表示治疗痊愈;以受损的频率平均听力提高幅度超过30dB表示治疗显效;以受损的频率平均听力提高幅度在15~30dB之间表示治疗有效;以听力改善幅度<15dB表示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数据处理
通过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单因素分析以x2进行检验,多因素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取P<0.05表示差异存在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结果
2.1临床的疗效分析
本研究收治44耳中,治疗无效24耳,治疗有效6耳,治疗显效7耳,痊愈7耳,治疗总有效率为45.4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单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高治疗的总有效率越低,其中以年龄超过65岁患者的治疗效果最差;女性患者相比于男性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在听力曲线的类型当中,低频下降型治疗的总有效率最高,而后依次是高频下降型、全聋型以及平坦下降型,各个类型间的疗效对比存在有显著的差异性;在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中,越早进行治疗的患者治疗效果越好;损伤的频率平均听阈中(21~40dB、41~60dB、62~80dB、81dB+)对比疗效差异显著;有无存在耳侧、眩晕症状、耳鸣以及耳闷症状的疗效对比未见差异性。因此,年龄、性别、听力曲线的类型、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损伤的频率平均听阈以及接受治疗疗程等与治疗效果存在密切关联性(P<0.05),与耳侧、眩晕症状、耳鸣以及耳闷等伴随症状未见相关性(P>0.05)。
2.3多因素分析结果
通过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听力曲线的类型、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接受治疗疗程和疗效间存在有相关性(P<0.05),损伤的频率平均听阈无相关性(P>0.05)。其中,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和治疗效果存在有负相关,随着上述指标的延长,治疗的效果会有显著性的降低;接受治疗疗程和治疗效果存在有正相关,而接受治疗疗程的增加,则治疗效果会有显著性的提高。
3讨论
突发性聋是常见的一种耳鼻喉科急症,目前对其病因暂未明确,在临床上暂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同时突发性聋存在有一定的自愈性,因此该病的预后上存在有一定复杂性。本研究收治44耳中,治疗无效24耳,治疗有效6耳,治疗显效7耳,痊愈7耳,治疗总有效率为45.45%。总体的疗效偏低原因分析发现可能是收治住院的患者其听力损失的程度相比一般门诊收治的患者更重,因此其预后也相对更差。同时,对于研究涉及不同听力曲线的类型患者采取同样治疗方案,研究还未能够选择最为适合各个类型的患者的治疗方案展开治疗。同时,治疗纳入的样本相对较少也可能造成对疗效的判断未能达到最佳[5]。因此,当前对于突发性聋的治疗仍需要研究更为适应各种听力曲线的类型患者的治疗方案,同时对于本实验也需要通过扩大样本量继续进行验证[6]。
本研究通过对40例患者的各项指标展开分析发现,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高治疗的总有效率越低,其中以年龄超过65岁患者的治疗效果最差;女性患者相比于男性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在听力曲线的类型当中,低频下降型治疗的总有效率最高,而后依次是高频下降型、全聋型以及平坦下降型,各个类型间的疗效对比存在有显著的差异性;在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中,越早进行治疗的患者治疗效果越好;损伤的频率平均听阈中(21~40dB、41~60dB、62~80dB、81dB+)对比疗效差异显著;有无存在耳侧、眩晕症状、耳鸣以及耳闷症状的疗效对比未见差异性。从理论上讲,内耳供血的动脉是作为终末支动脉,在其发生阻塞或是痉挛时,无侧支循环并加以代偿。对于发生突发性聋的患者,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内耳组织缺氧以及毛细胞损害方面会加剧,一旦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在功能的恢复方面的难度也会加大,因此听力改善的程度也在更为困难。结合本组对于疗程方面的分析发现,对于一些就诊较晚的患者,如果在2w内进行治疗,其病情方面仍有好转的希望,因此对于突发性聋的患者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对收治较晚患者也应鼓励其接受治疗。在通过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听力曲线的类型、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接受治疗疗程和疗效间存在有相关性(P<0.05),损伤的频率平均听阈无相关性(P>0.05)。分析其中的无关性数据发现,其可能和本研究中患者的听力损失都较为严重,且患者的年龄均较大,在其整体的听力损失较重下,损失程度方面的的变化在多因素分析中影响程度也有降低。
总而言之,突发性聋女性患者的预后显著优于男性,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越长,则治疗的效果越差。接受早期的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余滋中,付艳乔,李国义.突发性耳聋老年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7(1):94-96.
[2]周霓,李玲波.突发性聋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4):323-326.
[3]高峰.突发性聋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7.
[4]孙菲,周柯,林颖,等.影响突发性聋患者预后的临床多因素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8(2).
[5]李慧林,张志飞.107例突发性聋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新疆医学,2017(5):510-512.
[6]马子健,徐国庆,张利宣.影响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7(b12):201-202.
论文作者:曾强悍,伍海洋,何政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4
标签:患者论文; 突发性论文; 因素论文; 疗效论文; 听阈论文; 疗程论文; 听力论文; 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