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缺失论文,中学生论文,对策论文,意识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注:石磊.谈学生课堂提问能力的因素.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2)两位科学家的话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教育。而学会思考的核心则在于是否有独到的发现,是否能提出独特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但是,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少。到了高中阶段,几乎没有问题了。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下面,我就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与对策提几点看法。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是被动的,许多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只是“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化学实验照方抓药”。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是辛勤的搬运工,把知识从教材里机械地移植到学生的大脑里;学生只要进行重复性思维即死记硬背就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往往缺乏创造力,缺乏一种发现问题并有欲望去解决问题的意识。有的学生即使喜欢提问,也仅能提“老师,这道题怎么做”之类的问题。对学生的提问情况,我曾对所任教的三个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问题意识现状的调查结果
项目
人数
比例
经常问问题53.3%
有时会问问题
97
64.7%
没有问过问题
48
32.0%
分析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有近三分之一学生甚至从来没问过问题。
二、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
1.教学方法的原因
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起,就开始接受这样的教育:一切必须循规蹈矩,听话的才是好孩子,按规则做游戏,按图解说明搭积木、折纸。从小学开始的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导致“教教材、教教案”,不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从“做中学”,不能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思考;总以为学生一无所知,想把自己的知识都灌输给学生,不给学生产生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视学生为承载知识的容器,导致学生提问的机会和权利被忽视和剥夺了。在课堂上,学生必须在教师预设的提问圈内转,揣摩教师的意图,努力“学答”,力求接近“标准答案”。多年下来,学生就成了这种被“标准答案”格式化的、有“内存”而无创新的人。有些教师过分讲究课堂的纪律和有序性,视学生的质疑和提问为干扰源,粗暴压制,甚至打击、讽刺、挖苦学生的提问,最终导致学生胆小、害怕失败,不敢、不愿提问和回答。有报告表明,课堂上学生从不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困惑者高达93%。
2.教材、教师的原因
教师的权威是指学生在崇高人格的养成、文化知识的占有、人生经历的丰富诸方面对教师作用的认可和对教师形象的崇拜,以及由此引发的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权威的产生是必然的,人们要在一个陌生的知识领域中行动,惟一的途径就是接受这一领域中专家权威的指导,尤其在教育过程中,长期以来教师讲授的都是“毋可置疑”的教材知识。而教材是由专家制定后在全国统一实施的,是课程实施的惟一蓝本,是“圣经”,它的答案是一元化的,只能遵从复述,不能质疑创新。教师是以“传道、授业、解惑”者的知识权威身份来执行教学任务的。教学过程以知识、教材为中心,而学生处于教育的边缘。统一教材的权威和公认的教师知识权威把学生驯服得老老实实。面对“毋可置疑的东西”,学生能有什么问题?又敢问什么问题?
3.学生的原因
学生不敢提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对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事,而学生只管回答即可;二是心理因素,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或提出的问题太简单,会受到教师的责备而成为同学的笑料,怕在课堂上提错了问题,会挨教师的批评;三是由于部分学生的化学基础较差,平时不肯积极思考,提不出问题。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
1.使学生明确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注:王北生.教学艺术.第248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真正启动。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化学史的讲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明白: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质疑可引起反思、导致探索、促成创造。例如:英国科学家瑞利发现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与氮化物中分解产生的氮气在质量上每升相差6.7mg,就产生了疑问,于是发现了元素的新家族——稀有气体。再如:给学生讲法国青年科学家巴拉尔发现溴和李比希后悔的故事以及玻义耳发现酸碱指示剂的过程,等等。通过教育,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既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
2.使学生敢于提问
教师与学生之间达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是问题意识产生的良好条件,而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与回答的正确态度更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和悦地倾听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与自己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应采用和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他们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处提问。学生提问出现错误时,应给予鼓励,绝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讽刺挖苦。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的问题意识。
3.使学生善于提问
“敢问”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善问”才是关键。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注:[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第20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明白怎么问,问什么,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法。
(1)生活中找问题
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只要稍做留意,便随处可见。我曾让学生以“厨房中的化学”为题找问题,结果学生找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如,①自来水中为什么有漂白粉的气味?②食盐为什么要加碘?加什么碘?如何检验?③烧菜时为什么要等菜熟了再加碘盐并迅速装盘?④炖排骨汤时为什么要加少量的醋?⑤不粘锅的主要成分是什么?⑥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和发酵原理是什么?⑦打开啤酒瓶的盖时为什么会冒出大量气泡?⑧啤酒储藏和运输时为什么要轻拿轻放?
(2)实验中找问题
做实验不仅是为了验证,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因此,在每次实验前后,都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什么现象?观察是否清楚?这种方法是惟一的吗?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为什么要这样改进?等等。如,教材为了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而设计了一个喷泉实验,由于实验内容单一,很难使学生对喷泉实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实验后,有的学生提问:只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吗?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及时、到位。为了充分说明喷泉实验的原理,可以补充二氧化碳的喷泉实验。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增加这个实验,学生对喷泉实验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本中找问题
对一个事物,常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然后提出不同的问题。如对一个化学方程式,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②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颜色和状态?③反应条件是什么?④这个反应有什么用(制备、鉴别)?⑤反应时有什么现象?⑥是氧化还原反应吗?氧化剂、还原剂是什么?电子得失的数目有否平衡?⑦是离子反应吗?如何写出离子方程式?⑧是可逆反应吗?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有变化吗?反应的热效应如何?⑨在实验室如何实现这一反应?对一个计算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为什么要这样做?②不这样做行不行?③有没有更好的方法?④条件增减后会怎样?⑤与它相似的习题有哪些?有何异同?⑥条件和结论互换又会怎样?以上问题可以自问自答,可以同学之间互问互答,也可以请教老师。久而久之,学生会把问题内化,直至创造性地提出新问题。
4.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留下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信息的双向交流,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因此,在教学时间和内容的分配上,教师要精心构思、合理布局,使整个教学疏密有间、张弛有度,能由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轻易包办解答,能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问题教师就不要急于下结论。每节课至少留给学生5分钟的质疑提问时间,努力创设一种“人人爱动脑筋,个个乐于提问”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只要每位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予以重视,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