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研讨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用1:1随机数字法分3组讨论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20例,A组40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B组40例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C组40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持续治疗1年,观察其肝功能状况、并发症等,并比较。结果:对比并发症总发生率A组(7.50%)、B组(10%)、C组(7.50%),P>0.05。对比肝功能指标(TBIL、AST、ALT),治疗前P>0.05;治疗后,C组明显低于A组、B组,且P<0.05。对比治疗前HBV-DNA指标,P>0.05;治疗后,C组HBV-DNA指标低于B组、A组,且P<0.05。结论:建议临床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疾病给予核苷类药物,肝功能改善明显,HBV-DNA载量得到降低,并发症发病率较低,和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药物对比,恩替卡韦的疗效更为突出,值得应用。
【关键字】乙型肝炎;肝硬化;核苷类;肝功能
临床肝炎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则为乙型肝炎,各医院肝病科室内的主要住院群体则为此疾病患者。我国临床尚可将乙型肝炎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发病率大约为7%左右[1]。但因人口众多的特征,估计携带HBsAg的患者大约有2千万左右。此疾病导致肝硬化后可出现多个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和健康。既往临床治疗疗效暂不太理想,疾病死亡率较高。而近年来发现核苷类药物可有效清除人体所携带的乙肝病毒。现纳入3组患者进行讨论。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用1:1随机数字法分3组讨论12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每组40例。A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5-63岁,平均为(46.2±10.3)岁,病程时间6-20年,平均为(12.3±2.1)年;B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34-63岁,平均为(46.3±10.2)岁,病程时间6-19年,平均为(12.5±1.9)年;C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4-62岁,平均为(46.5±10.3)岁,病程时间6-19.5年,平均为(12.6±1.9)年。三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P>0.05。
入选标准:①患者均接受肝功能、实验室、临床检查,满足乙型肝炎疾病判定标准;②患者均为失代偿肝硬化期;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胸水、腹水等症状;③患者均知晓此次诊治方案,并签字确认。
排除标准:①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者;②感染其他肝炎疾病者;③合并胆汁淤积性、酒精性、自身免疫性肝病者;④合并全身疾病者、内科基础疾病者;⑤其余器官功能障碍或受损者。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包含利胆、降酶、护肝等。A组在接受拉米夫定药物(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3618,生产单位:安徽贝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治疗,100mg/日,口服;B组接受阿德福韦酯药物(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028,生产单位:广东肇庆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星湖生化制药厂)治疗,10mg/日,口服;C组接受恩替卡韦(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019,生产单位: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0.5mg/日,口服。患者均持续治疗1年。
1.3 指标判定
治疗前后采集患者血清标本,并将其送往我院检验中心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指标(TBIL、AST、ALT),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HBV-DNA指标。
且治疗过程中需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如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腹腔积液、消化道出血,并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计量、计数资料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分析,表示方式(±s)、(n,%),若P<0.05,则判定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并发症
对比并发症总发生率A组(7.50%)、B组(10%)、C组(7.50%),P>0.05。详见下表1:
2.2 肝功能
对比肝功能指标(TBIL、AST、ALT),治疗前P>0.05;治疗后,C组明显低于A组、B组,且P<0.05。详见下表2:
注:C组与A组对比,#P<0.05;C组与B组对比,*P<0.05。
2.3 HBV-DNA
对比治疗前HBV-DNA指标,P>0.05;治疗后,C组HBV-DNA指标低于B组、A组,且P<0.05。详见下表3:
注:C组与A组对比,#P<0.05;C组与B组比较,*P<0.05。
3.讨论
乙型肝炎进入失代偿期肝硬化后,如不控制肝炎病毒,往往会引发更多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巨大威胁。临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控制疾病发展的一个关键方法则为抗病毒治疗。以往主要给予干扰素进行治疗,但干扰素容易引发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加重病情。因此,临床不主张使用干扰素。近年来,核苷类药物在控制肝炎病毒中逐步得到认可。此药物可抑制肝炎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程。本研究中纳入3组患者进行讨论,从患者HBV-DNA指标、肝功能、并发症总发生率等方面均证实了核苷类药物的可应用价值。药物进入到人体后生成磷酸核苷类似物,对HBV聚合酶逆转录酶活性有靶向抑制作用,进而达到抗肝炎病毒的作用。此类药物药效速度快、应用方便,且毒性较低,可快速抑制病毒DNA合成,因此,可用于临床治疗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一线药物。核苷类药物中主要包含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等[2]。本研究中3组患者分别接受以上三种药物治疗,其结果表明接受恩替卡韦药物治疗的C组患者,其肝功能、HBV-DNA指标改善更为突出,且P<0.05。服用拉米夫定药物2年内,可明显降低病毒载量,虽此药物见效快,但长期疗效不太理想,表明此药物可能会造成<3%的耐药株。恩替卡韦属于抗HBV核苷类似药物之一,此药物具备本研究中其余两种药物的优势,且短时间则可抑制HBV复制,病毒抑制持续时间较强,远期疗效也较为突出。
林淑珍等学者[3]在一篇报道中纳入143例患者分2组进行治疗,从考核HBV-DNA、并发症等方面也证实了接受抗病毒类核苷类药物的优势性,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综上,临床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给予核苷类药物,肝功能改善明显,HBV-DNA载量得到降低,并发症发病率较低,和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药物对比,恩替卡韦的疗效更为突出,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浩,王金成.核苷类药物用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价值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8):32-33.
[2]徐春雨.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4):165-166.
[3]林淑珍, 徐启桓, 舒欣,等. 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48周的临床疗效[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0, 28(3):164-167.
论文作者:张立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
标签:乙型肝炎论文; 肝硬化论文; 患者论文; 肝功能论文; 并发症论文; 药物论文; 类药物论文; 《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