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动词理论与准二价动词-宾语动词价格漂移现象_介词论文

轻动词理论与准二价动宾式动词价漂移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词论文,现象论文,理论论文,准二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语法研究中最重要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无论是传统的结构主义,还是现代乔姆斯基的形式语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研究都是关系语法体系全局的课题。在汉语语法研究中,80年代以来,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现象引起了语法学界的持续关注。尤其是在报刊上大量出现的不及物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现象,引起了《语文建设》上的持续讨论。这场讨论由邢公畹《一种似乎就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一文引发,随即很多学者撰文从句法、语义、语用的角度探讨该句式中动词的特点、所带宾语的语义类型、句式流行的原因、合语法的条件、句式的规范和语用规律等问题。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能带宾语的动宾式动词一般不能扩展;该句式古已有之,受港台华语和英语的影响,在现代有扩大的趋势;主要用于新闻标题,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①。但是从配价和句法生成的角度研究该现象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试图从配价的角度分析其中准二价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现象,利用轻动词理论分析其中句法过程,并探讨其中相关的制约条件。

1 准二价动宾式动词的界定及其价漂移现象

准二价动宾式动词是动宾式动词的一种,也是准二价动词中的一种。关于准二价动词,我们遵从袁毓林的定义,把它们限定为这样一类动词:它们要求两个名词性成分与它发生强制性的句法联系,并且当这两个名词性成分与之共同出现时,其中一个名词性成分必须用介词来引导②。在句法上,准二价动词构成的句子由于介词出现的位置不同而形成两种基本句子格局:

S1:NP1+PREP+VP+NP2

如:

小王和小李见面了

S2:NP1+VP+PREP+NP2

如:

列宁一生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准二价动词在句法构成上有两个同现限制条件:

A.句中必须有两个名词性成分,动词与它们发生强制性的句法语义联系,任何一个名词省略都会造成句子语义不完整;即它不能出现于典型一元动词形成的基本句子格局:

S3:NP+VP

如:

*小王见面*小李见面

*列宁致力

B.句中必有一个名词由介词引入,该名词表示动词从属成分,动词不能直接与它组合,只有在介词的帮助下才能与这些从属成分组合,如果没有介词的帮助句子就不合法③。即它不能出现于典型二价动词形成的基本句子格局:

S4:NP1+VP+NP2

如:

*小王见面小李

*列宁一生致力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在传统语法体系中,有些动宾式动词只能出现在S1和S2中,而不能出现在S3和S4中,如登陆、服务、亮相、护驾、现身等,它们传统上是不能带宾语的,但现在这些动词都有了后带宾语的用法,以下是一些真实语料:

(1)车尾号暴露女贼行踪,三小时落网洗浴中心;*(《北京青年报》2004.1.9)

(2)直升机护驾春运;(同上)

(3)教授委员会现身苏州大学,将成为学校未来事业发展的最高决策机构;(同上)

(4)( )④服务社会;(宣传标语)

(5)( )有益健康。(宣传标语)

以上例句中“落网、护驾、现身、服务、有益”都是传统的不及物动词,其后不能再带宾语,但在上述例句中都带上了宾语。

从配价的角度考察,这些不及物动词都改变了原来的动词和名词的组配方式,不借助介词而直接跟处所等从属成分组合,在句式上由S1或S2向S4变换,具体表述如下:

S1:NP1+PREP+VP+NP2→S4:NP1+VP+NP2

S2:NP1+VP+PREP+NP2→S4:NP1+VP+NP2

如:

(6)台湾技职类大学首次与大陆高校联姻→台湾技职类大学首次联姻大陆高校

(7)牛奶有益于身体健康→牛奶有益身体健康

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动词基本结构式中的介词隐含,原来处于介词宾语位置的名词成为动词的直接支配成分,从而改变了这些准二价不及物动词的论元结构,支配能力大大扩充了,由不及物动词向及物动词方向漂移,袁毓林称之为准二价不及物动词价漂移现象。

2 漂移的句法表现和宾语的语义角色类型⑤

准二价动词向真二价动词漂移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句法表现呢?发生位移的宾语有哪些语义类型⑥呢?据我们的考察,有以下几种情况:

A.与事⑦宾语位移⑧。与事宾语是动词表示的动作相关联的参与者,但不是动作的直接承受者。与事宾语可出现在介词“为、给、在、于、跟、同、与”后。

A1.NP1+为/给NP2+V→NP1+NP2

例如:

(8)老将乔丹今年再次被选入国家队备战奥运会。(《中国体育报》2000.5.9)

(9)这是中国裁判员第四次执法奥运会排球赛。(《中国体育报》2000.4.6)

A2.NP1+在NP2+V→NP1+V+NP2

或NP1+V+于NP2→NP1+V+VP2

例如:

(10)唐装+衬衣“博鳌衫”亮相晚会。 (《武汉晨报》2002.4.13)

A3.NP1+跟/同/与+NP2+V→NP1+V+NP2

例如:

(11)就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也忐忑不安地担心自己无缘奥运。(《羊城晚报》2000.3.2)

B.对象宾语位移。对象宾语是动词表示的动作作用的对象。对象宾语和受事不容易区分,我们认为区别两者的关键是:对象宾语由介词引导,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动作的方向性,而受事宾语则仅仅表示动作的承受者,如在“他用砖头砸向小狗”中,“狗”是对象;在“他用砖头砸小狗”中,“小狗”是受事。对象宾语可出现在介词“向、对、于、给、为、跟、同、与”后。

B1.NP1+向/对NP2+V→NP1+V+NP2

或NP1+V+于/给NP2→NP1+V+NP2

例如:

(12)《医药世界》挑战肝病。(《北京青年报》2004.1.9)

(13)《商业周刊》质疑海尔。(《南方周末》2002.4.4)

(14)智利法官斯曼6日正式致函首都圣地亚哥的上诉法院。(《羊城晚报》2000.3.7)

B2.NP1+为/给NP2+V-4NP1+V+NP2

例如:

(15)全球47位中学校长江城“把脉”素质教育。(《武汉晨报》2002.4.9)

(16)读画楼藏品省美术馆展出大师名作增辉武汉。(《武汉晨报》2002.4.14)

B3.NP1+跟/同/与NP2+V→NP1+V+NP2

例如:

(17)萨达特曾联手叙利亚向以色列发动了令世人震惊的全面反攻。(《人民日报》2000.3.2)

C.处所宾语。处所宾语是动作支配的一个名词所指事物存在或出现、所从或所及的处所。处所有起点、终点、原点等不同类别。可出现于“在、于、向、到、从、自”等介词后。

C1.NP1+在/于NP2+V→NP1+V+NP2

或NP1+V+于NP2→NP1+V+VP2

例如:

(18)近日读报,获悉歌星毛阿敏重返歌坛亮相荧屏。(《人民日报》2000.5.12)

(19)同创微机落户清华。(《光明日报》1997.7.10)

C2.NP1+向NP2+V→NP1+V+NP2

例如:

(20)科考队进军沙漠。(袁毓林用例)

C3.NP1+V十于/到NP2→NP1+V+NP2

例如:

(21)1/3的一线班组都跻身先进行列。 (《工人日报》2000.3.22)

(22)4万中华鲟放流长江。(《北京青年报》2004.1.9)

C4.NP1+从/自NP2+V→4NP1+V+NP2

例如:

(23)美军撤军索马里。(刘云、李晋霞用例)

(24)张三除名光荣榜。(同上)

通过以上分析,准二价动词在向真二价动词发生价漂移的过程中,语义角色为与事、对象、处所的较容易处于动词后受到动词的直接支配。语义角色为施事、受事、工具等的较难发生位移。介词集中在“为、给、在、于、跟、同、与、向、对、到、从、自”,其中“到、在、于”组成的介宾结构可以在动词后。

3 轻动词理论与价漂移现象的句法过程

在上文的说明中我们看到,准二价动宾式动词在向真二价动宾式动词漂移的过程中,动词和名词的组配方式发生了改变,这其中的句法过程是怎样的呢?袁毓林有过一个解释,他认为这里调整配位的语法机制是述题化(袁毓林1998:135、265-275),即:动词基本结构式中的介词隐含,原来处于介词宾语位置的名词发生位移,直接处于动词后,由动词的外围格提升到动词的宾语位置,成为动词的直接支配成分,从而改变了这些准二价不及物动词的论元结构。下面我们以具体的例子来分析:

a.直升机为春运护驾→b.直升机护驾春运

a的结构为图一;→b的结构如图二所示

图一

图二

按照袁毓林述题化的说法,b是由a中名词“春运”后移,然后介词删除而来的,那么可以这样认为,图一是图二的D—结构,从当代句法理论的角度看,这里有两个问题要解决:(1)当代句法理论认为,句法上的任何移位都必须有句法上的动因,名词的移位动因是为了获得格。这里名词后移有句法上的动因吗?显然不是,因为在a中“春运”可由介词“为”指派格。(2)从句法结构上看,移位只能是向上爬升,按照题元阶层原则,与事的题元阶层比受事高,如果是“春运”后移,那么这里的移位就是向下降落,不符合句法移位原则?并且对于准二价不及物动词来说,动词后面并没有域内论元的位置,那么名词短语后移的终点位置在哪儿呢?图二中“春运”的位置从何而来?这些问题都不能得到满意的回答,我们还需要对此现象重新解释。

上面我们看到,名词移位缺乏句法上的合理性,那么表层线形结构从a到b是如何运作的?在当代句法理论中,移位有三种:名词移位,核心词移位和量项提升。它们各有不同的句法动因,我们已经发现名词移位在此行不通,同时句中也没有量化词,显然不会有量项提升的句法操作,唯一可行的是核心词移位,也就是动词爬升。这里,动词爬升有理论上的依据吗?

我们采用轻动词理论来分析这里的动词爬升。在生成语法中,轻动词理论最早由Larson(1988)提出,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双宾语的问题。在生成语言学内部,有关双宾语的结构描述传统有两种模式(转引自Larson 1988):

Oehrle(1976)的描写模式:

图三

Chomsky(1981)的描写模式:

图四

图三的问题在于采用了三分支的结构描述,这样V就有了两个补足语。这种分析不符合当时X阶标理论的二分支结构,造成了理论内部的问题。因此Chomsky在1981年分析为图四,在形式上保持了动宾短语的二分支结构描述,但是图四的分析问题更大,对于双宾语结构,谓语约束和统制直接宾语。但是在图四中,根据支配理论,V和间接宾语NP1之间存在C一统制关系,但V不能C—统制它的直接宾语NP2,两个宾语之间的约束和统制关系也正好相反,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为解决这一问题,Larson提出了著名的“VP-壳分析”,认为双宾语结构的D—结构应为(见图五):

图五

后米这一分析进一步发展成为轻动词理论,轻动词最初指图五中不支配显性成分的V,它没有具体的语音形式,但是有语法功能,在S-结构中,它必须依附于某一实义动词,因此没有语音形式的轻动词在句法中吸引下属动词向它移动,从而促发句法移位。在后来的研究中,秉承这一精神,人们对轻动词的看法有了突破,有些有语音形式,但意义较虚并且具有抽象的语法功能的成分也是轻动词。在汉语的研究中,黄正德(1997)、Lin,TzongHong(2001)和冯胜利(2000、2002、2005)都涉及汉语中介词的轻动词性质的问题,Lin,TzongHong(2001)采用轻动词理论研究汉语行为动词的题元结构和主宾语选择问题,提出了汉语中的介词可以是轻动词的观点,但是该文主要针对汉语中的事件性动词的句法作用,讨论轻动词在汉语主宾语选择中的作用。冯胜利多次利用轻动词理论解释动词和宾语的特殊句法现象。包括代体宾语现象和书面的[(动宾)+(名)]现象,不过冯胜利的目标是研究句法移动中的韵律制约。对于[(动宾)+(名)]现象中与韵律联系不紧的句法现象没有深入探讨,对介词的轻动词性质也含糊其词。本文在Lin,TzongHong和冯胜利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汉语中的介词都是轻动词的观点,并且提出汉语轻动词的三种类型,分析准二价动宾式动词价漂移的句法过程。同时说明这种处理的语言现象的支持和普遍的理论意义。

我们认为在汉语中,从实义动词到介词到零轻动词形成一个逐渐虚化的过程,实义动词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不表示抽象的语法功能,属于生成语法中的实义性成分;零轻动词则没有语音形式,不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只具有抽象的语法功能,属于生成语法中的功能性成分;作为格标记的介词则既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又有抽象的语法功能,介词内部的虚化程度不同,因此在句法方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汉语中的轻动词包括无语音形式的零轻动词和有语音形式的介词,无语音形式的零轻动词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实义动词,因此会促发句法移位。介词依据其虚化程度分为两类,一类具有强抽象的语法功能,无论它或隐或显,都会促发句法移位,动词移位后直接并入,附加在轻动词上,这一类的介词有动补结构中动词后的“在、于、到”。另一类具有弱抽象语法功能,不会促发句法移位,只有当它隐而不现时,它才会引发动词移位,或者说它和动词不能在轻动词的位置上共现,大多数介词都属于这一类。这样,我们看到所谓的准二价动宾式动词价漂移现象其实是不同的轻动词作用的结果。现在我们以具体的实例来分析两种准二价动宾式动词价漂移的句法变化:

S1:NP1+PREP+VP+NP2→S4:NP1+VP+NP2

S2:NP1+VP+PREP+NP2→S4:NP1+VP+NP2

依据我们关于轻动词的分析假设,S1、S2、S4的结构⑨如下:

S1:NP1+PREP+VP+NP2

图六

S2:NP1+VP+PREP+NP2

图七

S4:NP1+VP+NP2

图八

S4:NP1+VP+NP2

图九

在上面的分析中,介词都被处理为轻动词,并且介词内部被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别。图六中的“为”代表一类,它只有隐含时才引发下位实义动词移位,形成S4格局,它显现时,动词处于原位,形成S1格局;图七中的“于”属于另一类,它或隐或显都可以吸引下属动词移位。当它显现时,它吸引动词移位形成S2格局,当它隐含时,吸引动词移位形成S4格局。

接下来的问题是,把介词分析为轻动词是否仅仅为分析这类现象特设的规定,有没有其他的语言现象支持?有没有普遍的意义?

至少有以下的理由支持我们的分析。首先,汉语中的介词基本是由动词演变而来的,至今还有很强的动词性,这说明,介词占据的的确是具有动词性的语法功能的位置,介词往往介引一个名词,表示动作实现的方式、目的、工具等,这些都不是具体的动作行为意义,而是一种抽象的句法意义,也就是说介词都具有抽象的句法功能,是功能性成分,这和轻动词具有一致性。其次,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实现的体标记“了”在“动词+介宾结构”中不是在动词后,而是位于介词和它的宾语之间,这说明动词和介词合并成了整体,例如“扔在了地上”,“跑到了上海”;而且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演变的过程中,一批“动/形+于+宾语”结构的前两个部分凝固为合成词了。

把介词分析为轻动词的理论优势,首先在于它对汉语中的介词作出了统一的理论解释。在当代生成语法中,汉语中的介词“把”、“被”、“使”是普遍公认的轻动词,但是这些介词和其他介词句法上的区别并不明显,相反却有句法表现上的共性——由介词参与组构的结构基本上有相应的没有介词的转换式⑩,语法分析把三者和其他的介词区别开来没有很多有说服力的理由,把介词分析为轻动词就可以对所有的介词赋予同样的理论地位,作出统一的理论解释。其次,把介词分析为轻动词可以解释汉语中很多复杂的动宾现象,比如“吃食堂”等代体宾语现象,汉语动词的“一元多宾”现象。如,切黄瓜、切片儿、切这把刀、切盘子里;从而为研究动词的论元结构和论旨结构,动词的配价结构提供理论支持。另外,汉语中介词的隐现是很值得研究的现象,但是对其中的规律还没有人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把介词分析为轻动词还可以解释某些被称之为介词省略现象,比如上文“牛奶有益健康”就有人解释为介词“于”的省略。当然,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都超出了本文的范围。

4 几个相关的问题

上文把汉语中的介词解释为轻动词,对准二价动宾式动词价漂移现象的句法过程进行了新的分析,但是对于准二价动宾式动词价漂移现象而言,我们还必须解释一个问题。既然介词是轻动词,在句子的D—结构中存在,并且是促发准二价动宾式动词发生价漂移的句法动因,为什么有的准二价动宾式动词不能发生价漂移?

对此,我们认为轻动词不是制约准二价动宾式动词发生价漂移的唯一因素,它只是为句法移位准备了句法上的条件。因为是否移位跟介词这种轻动词的隐现有关,决定它隐现的不是其自身,而有其他的句法条件和句法之外的语义和语用因素。在引言部分,我们提到了以往研究注意到的有几个重要的现象:动宾式动词的凝固度、结构中宾语的语义类型和该结构出现的标题语境。

首先,动宾式动词的凝固度是制约移位的另一个句法因素。按照生成语法理论,轻动词触发的动词移位是核心到核心的移动,移动方式是实义动词以附加的方式并入到轻动词,如上所示,所有的轻动词都是零杠成分,它要求并入的动词也必须是,即必须是词汇成分。换言之,发生移位的动宾式动词必须是词,不能是短语。而凝固性正是词区别于短语的基本特性。合成词和短语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依照结构的凝固度的变化形成一个连续统,凝固度越高,词汇性越强,反之,凝固度越低则短语性越强。在轻动词触发的动宾式动词移位中,动宾式动词一般都不能扩展,具有高度凝固性,这正是要保证动词的词汇身份,从而使移动合法。这一点在代体宾语的合法性中也可以得到证明。我们可以说“吃食堂”,但不能说“吃饭食堂”,也是因为“吃饭”是短语,不是零杠成分。

其次,发生价漂移的结构中,与事、对象、处所等语义角色较容易处于动词后,受到动词的直接支配。施事、受事、工具等语义角色较难发生位移。为什么出现这种倾向性?陈平(1994)把名词的语义角色分为最基本的两类: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原型施事的特征包括自主性、感知性、使动性、位移性、自立性。原型受事包括变化性、渐成性、受动性、静态性、附庸性特征。一般所说的施事、受事、感事、工具、对象等语义成分概念上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施事性和受事性强弱的不同。受事程度越强的语义角色越容易处于宾语位置,施事程度越强的语义角色越容易处于主语位置,充任宾语的语义角色存在优先序列:施事>感事>工具>系事>地点>对象>受事,位于“>”右边的角色优先于左边的角色,陈文为我们上文的考察结果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按陈平的分析,语义角色的受事特征越强,越容易处于动词宾语位置。因此及物动词的宾语位置是典型受事出现的位置,而准二价动词都是不及物动词,本身没有宾语位置,也就是没有适合受事角色占据的位置,那么在一般情况下,不及物动词是不能与受事组合的,句中不会出现受事成分。在准二价动词向真二价动词漂移的过程中,动词爬升到轻动词位置,原来句中的语义成分处于动词后受到动词的题元管辖,动词就会要求位于其后的语义成分具有受事特征,否则移动之后在语义上不合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名词的语义特征也是制约移位的重要因素。

最后,该结构出现的标题语境则反映了语用因素对移位的制约,在语言使用中,人们往往根据具体的语用表达需要,在语义和句法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能恰当表达意图的方式,对句子的语序做出句法上的调整。而在新闻中,新闻标题语往往具有结构趋简、语序灵活和语义紧凑的特点,作为标题的部分都是作者要传递的重要信息,是信息传递的焦点。而汉语的句法特点是在没有特殊标记的时候,句子的结尾部分往往是语义焦点所在。所以,由于语用表达的需要,原来位于介词宾语位置的语义角色,也强制要求位于动词后,成为焦点。这也促使动词寻找合适的位置,以使焦点成分凸显。

总之,准二价动宾式动词价漂移现象的句法过程是轻动词移位,但是制约移位的不仅仅是轻动词,而是句法、语义和语用的共同作用。

注释:

①可参阅《语文建设》1997、1998年的系列文章。

②参见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7页。在这里,我们采用袁先生的配价分析标准,是仅根据句法标准,不涉及语义上的类型。

③这里指的是典型的准二价动词的表现,但是本文讨论的是价漂移现象,因此会出现合格的NPl+VP+NP2格局。但是,由介词引导是准二价动词的基本句法格式,而没有介词引导的是典型的二价动词的基本句法格式。典型的二价动词一般不能发生从S4向S1或S2的转换。句中用介词“把”“被”除外。

④()表示主语缺省。

⑤周红的《动宾式动词配价分析》(2003)对准二价动宾式宾语的语义类型有所论述,笔者有部分例句援引于该文,但对具体的语义类型分析持不同观点。

⑥本文此处的语义类型的概念采用陈平(1994)中关于语义成分的界定。

⑦相当于陈平的《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和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1994)中的系事。但是系事的说法不易理解,故采用通行的与事的提法。

⑧这里用名词位移来表述漂移的句法表现,是一种权宜的说法,其实不太准确,这个问题后面将有论述。

⑨这里S1、S2、S4都是指准二价动宾式动词所在的不同结构式。

⑩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都可以转换,因为制约转换的因素不仅有句法的,还有语义、语用和韵律的各个方面。

标签:;  ;  ;  ;  ;  

轻动词理论与准二价动词-宾语动词价格漂移现象_介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