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对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_中国教育论文

刘少奇对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_中国教育论文

论刘少奇关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教育论文,体制改革论文,思想论文,刘少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如何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作了努力的探索。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刘少奇提出了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思路。这两种制度,即教育方面同时实行全日制和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劳动方面同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和四小时(即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其主要精神,是通过教育和劳动的紧密结合来改革传统教育,从制度上改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使各级各类学校担负起为社会各行各业特别是工农业培养后备军的任务。这是毛泽东思想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理论和实践都对今天的教育体制改革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刘少奇关于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设想,是在1957年上半年开始酝酿的。当他视察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安徽、山东等省时,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社会问题,即教育只为升学服务,学生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上大学。国家拿不出那么多资金办学,不少家庭也供不起孩子读书。当年,全国500万高小毕业生有400万升不了初中,109万初中毕业生有80万升不了高中,20万高中毕业生有8万升不了大学。在第一线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认为,青少年的升学要求是正当的,国家应当设法创造条件使他们升学,但是,如果只实行全日制教育,普及教育就没有希望。同时,他注意到,我国普通教育相对膨胀,职业技术教育特别薄弱,而普通教育的教学内容又脱离社会需要。这种状况亟需改革。1958年3月,他受到天津国棉一厂筹办半工半读学校经验的启发,指示天津抓紧试点。5月25日,他写信给毛泽东及政治局各常委,初步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设想。5月30日,他将这个问题提交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说:“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农村的劳动制度。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现在工厂里面、机关里面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这是主要的。此外,是不是还可以采用一种制度,跟这种制度相并行,也成为制度之一,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工厂劳动制度。”(注:《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4页。)这就是说,除了传统的、互相分离的全日制教育制度和全日制劳动制度之外,还实行一种教育与劳动紧密结合的半工半读或半农半读制度。他提出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农)半读学校都算正规学校,前者担负提高任务,后者担负普及任务,使升学和就业分流。

1958年6月21日,刘少奇写信给劳动部长马文瑞,希望新建工厂要考虑半工半读,“国家只在工厂附近加建一些教室和集体宿舍,增加一些专业教员,用费不多,却可多办中等技术学校和大学”。他多次向中央和北京、河北等省市负责人宣传和解释这一改革方案,并建议设立第二教育厅专管半工(农)半读。对如何解决师资、教材、经费、学制以及学生来源和毕业后的出路等问题,也在有关会议上作了部署和规划。他在这方面所作的报告、讲话,所写的信件、批示,至今还保存着40件之多。概括起来,他认为实行半工(农)半读制度,可以少投资、多办学,满足青少年的升学要求;可以解决青年工人不安心工作的问题,并增加就业人数;可以使教育与劳动紧密结合,在较短期间训练出大量技术人员;可以为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创造条件,培养与现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不一样的新型劳动者。他还强调: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马克思设想的生产劳动与教育的早期结合,实现列宁提出的综合技术教育计划;才能使教育从只为升学服务转到为工农业输送劳动后备军的主要方向上来,从而造就一支庞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力量。

这种制度符合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适合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普及文化和提高民族素质。当然不是说传统的单一的全日制学校就统统不要了,刘少奇说:“现在的全日制学校还不能不要,还要需要的”,而那种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学校“以后可以多办”,那就是“小孩子大体上自己可以搞到饭吃,国家稍许补贴一点,家庭补贴一点。因此,可不可以设想,现在的这种学校不再增加了,现在这种学校的教育经费也不加了。国家以后每年还可以增加一点教育经费,把增加的教育经费拿来办这种半工半读或者半农半读的学校。从当前来讲,从普及教育来讲,我看必须采取这个办法”。(注:《半工半读,亦工亦农》,《刘少奇选集》下卷,第466页。)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都重视刘少奇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设想,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还专门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今后要以“大量发展业余的文化技术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的形式来普及教育”,从而使这一新生事物得到推广。

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在实践中推广,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1963年,第二阶段1964-1966年。由于刘少奇的提倡,党和政府的重视,教育战线出现两条脚走路、多种形式办学的局面。在努力办好全日制学校的同时,从1958年起,半工(农)半读教育在一部分地方有所发展。如农业中学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中等技术学校就招生200万,加上全日制中等技工学校招生89.5万,使得一大批学生从上普通高中的路上分流,减轻了对大学的压力。一些省市还试办了半工(农)半读的劳动大学或工业大学,如1958年8月开办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及附设在全省30个垦殖场的分校,分别设有农、林、牧、工、渔、蚕桑六个系,学制本科四年、专科二年。学校以“半工(农)半读、勤工俭学、学习与劳动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作为办学方针,比较注重实践锻炼和技能培养。这时期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试验,尚只限于半工半读和半农半读的形式。1959年以后,由于国民经济连续三年出现了困难,教育事业也受到一定影响,加上普遍存在办学质量的问题,这类学校大部分未能坚持下去。

1964年起,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和逐步好转,刘少奇再次倡导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由于总结了前一阶段的经验教训,这一时期的办学质量有所提高。刘少奇着重抓了教育结构的改革,于1964年11月作出《关于发展半工(耕)半读教育制度问题的批示》,1965年3月和10月,他又分别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和城市的半工(农)半读教育会议。1965年11月6日,他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城市半工半读问题的讲话》,提出:“我们的国民教育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全日制,一种是业余教育,一种是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其具体设想是:“第一,在继续办好普通中学的同时,扩大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也可以新办半工(农)半读的中等专业学校。第二,小学与初中合办,不再办高中;高中改为职业学校,培养中级技术人员;大学招初中毕业生,先上预科,再升入本(专)科。第三,办成人业余教育,组织农民在农闲时、工人在八小时之外学习,将文化知识提高到中等教育水平。刘少奇关于改革教育结构、扩大和普及中等教育的设想,在实践中除第二条外,其它两条都实行过。他预测,从1964年算起,“再过五十年到一百年,中国的工人能够有百分之七十、八十是半工半读的中等技术学校毕业出来的,农民的半数是半农半读的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出来的。这些人读完了中等技术学校的课程,进一步学大学课程就容易了”。(注:《半工半读,亦工亦农》,《刘少奇选集》下卷,第467页。)对此计划,他打算五年作出总结,十年以后推广。

为了推行这一计划,一些省市和中央部门成立了专管半工(农)半读的教育机构,刘少奇担任中央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到1965年,全国城市有半工半读学校4000余所,学生80万;农村耕读小学生1360万,农业中学生113万;有23个省市办了109所半工(农)半读的高等学校,学生2.8万;还有177所全日制高等学校办了半工半读试点专业,学生4.4万。可惜的是,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刘少奇所提倡的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被当作“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受到批判,半工(农)半读学校乃至成人业余教育几乎全部被撤销,这项教育改革试验也就流产了。

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在60年代前期提出,其功绩是主要的。其可贵之处,在于为发展我国多种形式的教育,特别是普及初、中等教育,开创了一条新途径,同时对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改革相关的劳动就业制度,也作了有益的探索。

刘少奇认为:推行这一制度,是要多快好省地培养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1965年11月6日,他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科学知识、有技术、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新型劳动者。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到能当干部、当技术员和当工程师的水平,但是也要能当工人、农民。”(注: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627页。)

为改变过去教育行政部门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中小学生毕业后不愿参加生产的现象,刘少奇指出:“学生们参加课余劳动、实行勤工俭学,这是值得加以赞扬和提倡的好事。但是,就全国范围来说,它还远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首先是,有许多人对于学生参加体力劳动还有不正确的看法。在他们看来,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好像是和学生的身份不‘相称’的,而学生们自己干起活来也常常是偷偷摸摸,生怕别人看见,怕丢脸。”(注:《提倡勤工俭学,开展课余劳动》,《刘少奇选集》下卷,第311页。)他要求青年“锻炼自己艰苦奋斗、勤俭朴实的思想作风”,“不应该以不参加体力劳动为荣,不应该再是那种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他还要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课余劳动,就正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通过实际劳动操作去体会人类劳动的伟大作用,增加对于劳动人民的了解和对劳动人民的情感”。使所培养的新一代“更好地从事劳动,参加祖国建设,更好地为人民和国家服务”。(注:《提倡勤工俭学,开展课余劳动》,《刘少奇选集》下卷,第312页。)

为了更多地培养人才,刘少奇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要求高等学校学生增加一倍左右,中等专业学校、高级中学和初级中学的学生也有相应的增加。第二个五年计划要求特别加强专门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发展,以便积极掌握世界各国最新科学成就。”(注:《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卷,第239页。)他还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扫除文盲,要求在12年内分批分期地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并扩大中级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在步骤上,他提倡应该普及基础教育,先普及初等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上小学;随着经济的发展,再普及中等教育,使适龄青少年都能上初、高中。在实施方法上,他主张“在农村,初级小学可以多办一些全日制学校,高小、初中以上的学校就办半农半读。仅仅办农业初中还不够,还必须办一种中等农业技术学校。这种学校的学生可以回家生产,也可以在国营农场生产,或者开荒。……也可以到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拖拉机站等等地方去工作。”“在大中城市,可以由工厂办一些中等工业技术学校,半工半读,四年或者四年半毕业;也可以由现在的一些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改为半工半读的中等技术学校;还可以把一些停办的中等技术学校改为半工半读的学校”。(注:《半工半读,亦工亦农》,《刘少奇选集》下卷,第467页。)为提高办学质量、解决师资匮乏的问题,他说:“应该办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农业高级师范、工业高级师范和中级的农业师范、中级的工业师范。要利用现在国营农场、工厂、中等技术学校或者大学,来办一些这样的师范学校,重新培养教员。”(注:《半工半读,亦工亦农》,《刘少奇选集》下卷,第469页。)

刘少奇的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思想,其实质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教育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使教育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为工农业输送劳动后备军。这符合毛泽东一贯倡导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符合毛泽东历来主张的要依靠群众,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办学和多种途径办学的教育方式。它虽然当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却启示着后来者对这一改革方向深入探索。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刘少奇的这一思想重新得到肯定。1977年8月,邓小平在一次座谈会上说:“教育还是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4页。)1978年4月,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那又怎么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要“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要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等学校,怎样调整专业设置、安排基础理论课程和进行教材改革。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7-108页。)

今天,尽管不能简单搬用当年半工(农)半读的形式,但是刘少奇关于教育改革的思路,对发展今天的教育事业,特别是职业教育和成人业余教育有着特殊的指导意义。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动员和教育全党、全社会和全国人民关心和支持教育体制改革,发展教育事业,鼓励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离休退休干部和知识分子、集体经济单位和个人,遵照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积极地自愿地为发展教育贡献力量。”1990年12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再一次提出:“今后十年,要使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得到较快发展。要统筹规划普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同时广泛开展灵活多样的短期技术培训。到本世纪末,使农村绝大多数新增劳动力接受程度不同的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企业新增职工接受必需的职前教育和岗位培训。”这些决定和建议的基本精神,在于加速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以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各种形式和各种途径开办了各级各类学校(如半工半读、刊授函授、业大、夜大、广播电视教育、职工技术学校及各类培训班),争取早出人才、多育人才。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前程无量,这正是中华民族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希望之所在!

标签:;  ;  

刘少奇对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_中国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