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与教学实践脱节诸现象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目标论文,对策论文,教学实践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使英语课堂教学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教师们都非常关注教学方法的研究。然而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缺乏目标意识,会忽略教学目标的研究与设计。于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教学目标成为一种“摆设”,与教学实践脱节,失去了它本身应有的导向功能和作用。 一、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脱节现象 1.教学目标与课标脱节 当前英语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关注度还明显偏低,教师很少能站在课程标准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教学,课程标准也并没有成为教师教学的指导依据。教师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就脱离了课标的引领,往往导致教学目标制定不合理,教学目标设计过高或过低,很难有效达成。 2.教学目标与单元目标脱节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按单元编排,但在教学中,教师缺乏单元教学整体规划意识,在单元设计上缺乏宏观思维,过于关注某一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而忽略该课时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和教学重点,以及与本单元其他课时的内在联系,导致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脱节,课时之间缺少链接,彼此割裂,没有形成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学习内容在割裂的目标引领下很难做到融会贯通,单元语言内容学习的效果不佳。 3.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脱节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盲目追求课堂情景任务的创设和教学活动的热闹形式,甚至有部分教师经常把任务当目标,通常以为伴随着教学内容和任务的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也就水到渠成了。但是,透过热闹的表象我们发现,很多课堂教学活动根本没有指向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偏离方向。因此,教学中教师难以把握“教什么”、“怎么教”,也根本不清楚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程度”,教师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心中无数,学生也无法通过参与活动学习语言,教学活动不能为有效落实教学目标服务。 4.教学目标与具体课型脱节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每个单元可分解为几个不同的课型,每个课型都包含功能不同的教学板块,或侧重于某一方面语言知识的学习,或侧重于某一语言技能的训练与提高,抑或是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因此,单元中不同课型的教学目标也应各有侧重。但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根本没有注意针对不同功能的课型有所侧重,课堂教学没有体现不同课型对英语学习要求的差异,结果导致所有课型千篇一律,各个板块的预期的功能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5.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脱节 完整的教学必须要有评价这一环节。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师应设计评价任务。但我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缺乏评价意识,忽视了依据教学目标对课堂学习过程动态因素的评价,也根本无暇顾及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他们大多把目光聚焦在任务的完成上,无意识地使评价与教学分离,更无法保证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从而使得评价失去了及时反馈、改进教学、促进发展的功能。 二、制定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目标的对策 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必须要有整体观,综合考量影响教学目标确定的因素。一般来说,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基于课标,保证目标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才能使课标走向课堂,从而促进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有效落实。那么如何才能使课标走向课堂呢? 首先,教师必须具有课程意识。教师应逐渐学会从课程整体的角度来审视每一节课在学科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形成整体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从“教教材”到“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转变。 其次,教师要具备解读课程标准的能力。想要准确解读课程标准,必须得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师要明白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要求“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崔允漷,2009)。 第三,要合理分解课程目标。教师应整体把握课程目标,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确定学段目标和年段目标,再结合具体教材内容和学情,准确定位单元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保证标准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2.立足单元,体现目标的整体性 《牛津小学英语》新教材按单元编排,单元各板块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使得同一单元中几个课时的教学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产生整体感,并围绕单元话题有效建构相关语言知识体系。但在单元教学中,课时教学之间缺乏紧密联系,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脱节。那么如何改变这种不良现状呢? 首先,整体规划单元目标。单元教学要依据课标要求,在充分细化、分解课程目标和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单元整体教学计划,整体规划单元目标,科学整合单元任务,从而避免当前英语单元教学的无序性以及缺乏系统的弊病,很好地保证同一单元的不同课时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使单元中所有的课时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次,教师应依据一定的逻辑性,在充分驾驭教材内容和准确把握每节课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分解单元教学目标,形成课时教学目标,将单元教学目标和要求落实到每一课时教学目标上来,加强单元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的有机链接,突出单元中课时目标之间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强化单元中诸多零碎的语言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建构相对完整的语言知识体系。 3.依托活动,发挥目标的引领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设计是首要环节,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就会偏离方向;反之,如果教学目标准确、合理,就会导出有效的教学。 (1)准确设计教学目标 清晰的目标意味着我们清楚地知道“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也就意味着我们能够准确把握“教什么”、“怎么教”的方向(崔允漷,2009)。教师应依据课标,从教材和学情出发,准确设计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完整的教学目标,从而引领和控制教和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2)适时亮出学习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前,适时亮出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及时明白将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能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课堂学习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检验自己的目标达成情况,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获得高效的学习结果。 (3)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学目标引领下,由许多个学习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不是学习活动的随意堆砌。因此,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一个学习活动也应有对应的目标。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后,教师在设计具体学习活动时,要合理分解教学目标,让每一个活动都有对应的活动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心中有目标,使得教学活动的开展始终紧扣教学目标,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目标的引领性和目标达成的可靠性。 4.针对课型,凸显目标的功能性 英语教学中,不同的课型对英语的学习要求有一定的差异,所以目标的制定要准确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符合教学功能的不同特点并有所侧重。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在嵌入不同课型后,应服从课型的需要而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目标的制定(肖菲,2012),这样才更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例如《牛津小学英语》新教材中,Story time侧重于通过对话或短文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Fun time侧重于通过趣味性、互动性较强的语言实践活动,操练主要词汇、句型和日常交际用语;而Cartoon time则侧重于通过卡通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英语学习的趣味性。 当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融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为一体的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自然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评价专家斯蒂金斯指出,任何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都取决于课堂所运用的评价质量。因此,科学而合理的评价对指导和有效调节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提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呢? 首先,教师要准确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教学目标,然后依据教学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评价任务,使教学评价与目标始终保持紧密的联系,并与教学目标共同发挥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所言:“明确学生在结束时能做什么,最终判断表现的指标又是什么。” 其次,依据教学目标与评价任务设计教学活动,也就是说,教师应深刻思考如何使教学目标与评价任务自然融入动态的教学过程之中,且教学活动始终是在教学目标与评价任务的引领之下有序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应始终坚持在评价中教学,并通过针对性的教学评价及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补救和促进课堂教学,生成评价的有效性,从而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突出评价的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教学目标与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与对策_课程标准论文
教学目标与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与对策_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