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实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实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健康状况论文,中学生论文,现实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已引起我国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育热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号召与指导之外,其中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可以说是人们对于“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的认同。〔1〕

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如何?是否“普遍存在精神健康问题”?〔2〕笔者看到的许多有关青少年或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方面的论文或研究报告,大部分对中学生的心理状况持悲观的论点,从所得的结论中往往令人不得不相信现今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有心理毛病,似乎不加以咨询或治疗,这一代中学生将会成长为“社会怪人”。而笔者在与许多中学教师及中学生谈及此方面的问题时,中学的师生们表示“有心理毛病”的学生极少,并不是像有些文章所言那么严重,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正常的、健康的。因此,通过大样本调查研究,摸清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实事求是地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分析和评价,是一项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依据我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理解,参考前人有关研究,我们把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内容确定为以下10个方面:

(1)身体感觉;(2)学习兴趣;(3)与父母关系;(4)与同学关系;(5)与教师关系;(6)价值观念;(7)适应能力;(8)情绪品质;(9)对学校态度;(10)人际关系。

笔者主张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必须考虑到下述观点:

1.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对环境、生活及自我的良好适应状态。心理健康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具有文化、年龄的相对性。

2.中学生与成年人或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在内容和标准上均应有所不同。

3.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应紧密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年龄、身体、学习、生活、受教育和成长变化的实际。

4.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是找出心理不健康的少数,而应面向每一个中学生,着眼于对中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对象

调查研究对象为湖北省武汉市、荆门市、随州市的五所中等学校的1233名学生。每一选定的学校依据分层随机原则在每一年级抽选一个班级的学生作为被试。

(二)工具

为了有效地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笔者参考国内外有关的心理卫生测验量表和有关问卷编制了《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调查表属自陈式问卷,整个问卷由80题第一人称陈述句所组成,调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8个项目内容,每一项目包括10道陈述题句。这8个项目是:A、身体感觉;B、学习兴趣;C、与父母关系;D、与同学关系;E、与教师关系;F、价值观念;G、适应能力;H、对学校态度。其中项目C、D、E组成次级因素X(人际关系),F、G中的部分题目组成因素Y(情绪品质)。80个题目均依8个项目的顺序等距交叉地排列。

问卷采用书面指导语,并对个别不理解如何答题者进行讲解,直到被试掌握为止。问卷调查的实施是当堂发放问卷,当堂收回。全部回收问卷均为有效问卷。计分采用五级量表评分法,“完全符合”计1分, 依次增加,“完全不符合”计5分。其中穿插有20个逆向陈述句,逆向陈述句的计分方法为6-x,x为卷面分。

三、调查结果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情况

1233名中学生(含中师生)在心理健康问卷调查表上的平均总得分为346.26分,标准差为37.8,该分数表明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上属于中等水平。见表1。

表1 1233名中学生心理健康得分区间分布

得分 100~200 201~250 251~300 301~350 351~400 401~500

健康状况 极差 较差 中下 中上 良好极好

人数0 103 298 679

149 4

百分比

08.35 24.1755.0712.080.33

表2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表

*健康程度栏中,①为最低分,健康程度相对较低;⑩为最高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学段与年级特点

表2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从该表可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分由低到高的顺序为:高三、初一、初三、中四、中一、高二、高一、中三、初二、中二。这一顺序表明高三、初一、初三、中四这四个年级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其它年级。这四个年级的平均得分均低于平均分(346.26),中二、初二、中三、高一四个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从学段来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高中生又不如中师生。具体就初中三个年级而言,初二比初一和初三的情况都要好,初一与初三的情形颇为接近,初一比初三平均总分只差0.3分。高中阶段高三问题比较突出,三个年级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可 谓“一年不如一年”。中师的四个年级相比较,“一头一尾”的得分情况不如中间二个年级,而中师四年级时的健康得分尚不如刚入中师时。

表3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性别差异分析表

*P〈0.05,经统计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经统计检验存在极显著差异。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特点

表3说明,除了初一和高二两个年级之外,其余年级的男生心理健康平均得分均高于女生。其中经统计学检验,中二、高一及初二在性别上存在极显著的统计差异。中三、中一、初三三个年级的性别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从学段来看,心理健康得分的性别差异是逐渐上升的趋势。中师生的性别差异大于高中生,高中生又大于初中生。从总的情况来看,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男生。

从各个项目的性别差异分析看,男生在身体感觉、适应能力、情绪品质、对学校态度和价值观念五个项目上的平均分高于女生,其中,身体感觉方面男生明显好于女生。而在人际关系和学习兴趣方面,女生得分高于男生。统计学检验表明,除身体感觉有极显著的性别差异、与父母关系和与同学关系有一定差异外,其余项目上的性别差异不明显。

表4 1233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项目分布及对比

*n差为项目人数对比差数,计算方法为n差=(n1+n2)-(n4+n5)。

(四)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项目得分情况

从表4可知1233名被调查中学生在十个项目因素上的得分情况。该表显示,“对学校态度”、“与老师关系”、“与父母关系”、“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等五个项目的总体倾向分数稍低,说明中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一定的负倾向。而在“价值观念”、“学习兴趣”、“与同学关系”、“身体感觉”及“情绪品质”方面,感觉倾向好的同学稍多于不良倾向的同学。

结合表3、表4,我们可发现中学生“对学校的态度”普遍不佳,“与老师的关系”相对而言也不理想,“适应能力”方面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分不是很高,“身体感觉”也不如其它项目的自我感觉好。而在价值观念、学习兴趣和同学关系方面自我判断好的中学生稍多。此外,结果也反映在“对学校态度”、“与老师关系”、“价值观念”和“学习兴趣”四个项目中学生的得分情况高度一致。

四、分析与讨论

根据问卷调查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一)全面认识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调查结果表明,1233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看是良好的、健康的。1233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平均得分为346.26,属中上水平。在十个项目的平均得分中,只有“对学校的态度”一项较低(29.9分)。

从主流看,调查结果说明广大中学生不仅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且与人们通常认为中学生厌学严重的情形相反,当今中学生具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同学关系、与父母关系的自我评价上也普遍较好。从其它大部分项目得分上也可知,中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但是,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中也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1233名中学生中,心理健康状况虽然得分极差者没有,但较差者仍有103名,占8.35%,这一比例显示出近十分之一的中学生心理适应方面不太理想。

第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学校、性别差异结果表明,仍有女生不如男生、初中生不如高中生、高中生不如中师生的情形存在。

第三,在问卷调查的若干项目中,少数题句反映出中学生心理现状不容乐观。例如70.6 %的中学生“在学校里总是感到心理很紧张”,70.2%的中学生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61.9%的中学生有时感到脑子里是一片空白,56.7%的中学生曾经想到过自杀等等。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分析

从本研究的结果中,也可初步看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若干有利与不利的现实因素。我们从中学生自身特点、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来进行分析。

1.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他们的身体状况及年龄特征相关。

从身体方面来看,被调查中学生的身体感觉(对身体状况的自我报告)得分处于中上水平,但与其它项目相比较则偏低。人的身心是一个互为影响的系统。因此,从中学生的良好心理倾向可知,现今中学生的身体状况、生理素质是正常的。当然,调查也反映出中学生的一些身体上的不适倾向,如47.6%的同学感觉到视力在逐步下降,33.9%的同学晚上睡不着,并常做恶梦。中学生的“近视”和“失眠”问题必然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负作用,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被调查中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中师生)的平均年龄为15.8岁,年龄最小为12岁(初一)、最大为18岁(高三)。这一年龄跨度,正好为心理发展阶段中的少年期(11、12~14、15岁,相当于初中阶段)和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相当于高中阶段)。〔3〕处于这一时期(12~20)的中学生,身体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心理上也经历着幼稚与成熟的混杂和交替。有学者指出,青春期是“心理性断乳期”、“第二次诞生”、“否定期”,甚至是“危险期”〔4〕,对此标定不一。但总的来看是随着生理成熟的加速而导致心理上的发展加快。本研究结果表明,从初中来看,身体感觉呈年级下降趋势,从高中看,高二学生的身体感觉稍强;但高一、高三得分也较低,总体上也呈随年级下降趋势。

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家庭的影响。

睘研究结果表明,当代中学生与家长(父母亲)的关系良好,在家庭中并不感到孤独,他们感到父母在关心自己。虽然一部分同学感到父母常打骂批评自己,分数考低了不敢告诉父母,但总体评价是与父母关系较好。

调查表明,女中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整体上比男中学生与父母的关系要好一些。是否父母对子女的关心有些“重女轻男”,因为女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更多,父母的担心也可能更多。对此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实。

3.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学校因素的影响极大。

本调查所得到的中学生与同学的关系(班级因素)、与老师关系(教师因素)和对学校态度(学校因素)之结果表明,学校各方面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还存在不足。本调查的十个项目中,得分最低者为“对学校看法”和“与老师关系”,而且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不同性别的中学生的分数结果相当一致。这就表明,学校在中学生心目中普遍印象不佳,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状况也不正常。对这一结果的解释固然可认为是中学生对学校、老师的评价“不当”,但更为重要的则应是学校中的不足。

学校对中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70.6%的中学生在学校感到紧张,67.3%的中学生否认学校有丰富多彩的活动,56%的中学生感到学校管得太紧,55.4%的中学生认为校园较脏。我们学校领导对此应有相当的认识,如果专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场所使身处其中的受教育者感到压抑和失望,教育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影响。

中学生的师生关系状况也令人担忧,虽然71.4%的中学生否认老师动不动就训斥和批评人,但有70.2 %的中学生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 67.1%的中学生在老师面前难以自由表达心中的想法,58.7%的中学生认为老师不是很关心自己,47.1%的中学生认为老师一点也不了解自己,中学教师与中学生之间有心理距离,教师总是很吝啬地使用表扬。这其中所反映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值得广大中学教师深思。

中学生与同学的关系总体上是良好的,说明中学生与同班、同龄人相处能力较强,属正常水平。

4.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价值观念,73.1%的中学生想到未来会非常高兴,68.2%的中学生对于“人活着只要名气大就行,不管用什么办法”持否定态度,56.1%的中学生想长大以后一定要为国家做贡献。在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上“拜金主义”有所抬头,一些歪风邪气屡除不掉。在这种背景下,绝大多数中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人生、社会。这一方面说明中学生观察与辨别、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的一定成效。

调查中,52.2%的中学生“觉得世界上好人不多”,24.8%的中学生认为“事情成败主要取决于运气”,这也多少反映了一定的社会不良影响。

(三)正确评价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中学生中存在的问搪视而不见,则会使我们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教育目标的达成。同样,夸大中学生中存在的心理不适问题,对学生的发展也是有害的,这是因为:其一,会使我们认为现今中学生“有病”,而对“有病”的学生,则需用“治病”的方解决,这种“治病”式的教育和辅导对没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而言是难以起作用的;其二,会使我们将中学生因处于青春期而出现的正常身心变化和各种适应性反应与心理问题混淆对待,这样反而对中学生的青春期适应有害无益;其三,会使广大的中学生家长和中学生本身难以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判断,甚至引起广大家长的紧张以及中学生的敏感。因此,实事求是地评价中学生的心理现状,着眼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所应有的态度。

注释:

〔1〕新华社:《大中学生心理障碍应该引起社会重视》,载《人民日报》,1989年8月15日,第2版。

〔2〕骆伯巍、陈家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载《教育研究》(北京),1985年第6期;杜玉庆等:《中学生心理适应情况的调查报告》,载《社会心理研究》(北京),1992年第2期。

〔3〕董纯才:《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上海),1985年版,第417至419页。

〔4〕姚佩宽:《青春期的教育》,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南宁),1989年版,第1至4页。

标签:;  ;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实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