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口规模增长与城市发展持续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持续性论文,上海论文,人口论文,规模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加快了发展步伐。特别自1978年末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进一步跃上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到2005年,上海户籍人口达到1360.26万人,常住人口为1778万人,GDP达9143.95亿元,人均GDP上升到67492元,已发展成为人口、经济规模全国最大、亦居世界前列的现代化大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被认为是一个奇迹,上海的发展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奇迹。
在20世纪70—80年代,由于长期的历史欠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不能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新形势的发展,曾一度与墨西哥、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一样,出现了严重的人口稠密、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所谓“城市病”。90年代以来,上海外来人口急剧集中和增长,并为上海的城市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人口规模特别是常住人口规模的迅速增长,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警觉,担心人口规模的增长将加大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的压力,引致20世纪70—80年代的“城市病”重现上海。因此,对人口规模增长及“城市病”的忧虑始终困扰着城市管理者。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增长,也一直被政府部门或明或暗地作为上海制定城市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方针。这一现象在北京、深圳等大城市也同样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口规模增长是否适应城市的发展?人口规模特别是常住人口规模的迅速增长,是否已不利于上海的城市发展,导致上海“城市病”的出现?或换言之,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口规模的增长是否可保证城市发展质量,有利于实现上海可持续发展?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考察和分析,希望研究结论能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他大城市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一、城市发展及城市发展的持续性
1.城市发展的概念
城市发展包括十分丰富的内容,可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城市个体的发展,二是城市数量的增加,三是城市体系的完善。每一个方面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如城市个体的发展,既包括城市功能的定位,也包括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质量的提高。一般的说,城市功能的定位是探讨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城市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则是城市个体发展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没有城市规模的扩大,集聚经济的“效应”就影响城市质量的提高;而脱离和影响城市质量的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大,则将可能导致“城市病”而使城市发展难以为继。只有正确处理好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质量提高两个方面的关系,使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能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城市(个体)发展,主要是指城市规模的发展(扩大)。但这里所说的城市规模的扩大,一般也是指在保证城市质量不断提高条件下的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不是撇开城市质量的单纯的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大。也就是说,通常所说的城市(个体)发展,一般都是指兼顾城市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2.关于城市规模
如果主要从最一般的“规模”角度定义城市发展,不同学科或学者对城市发展的定义仍有不同的侧重点。如经济学家一般把城市发展定义为“城市经济(GDP)规模的增大”,地理学家和城市规划学家一般把城市发展定义为“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人口学家则一般把城市发展定义为“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毫无疑问,这几个方面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其区别只在于不同学科考察城市规模发展的视角不同和关于城市发展采用不同的表征尺度而已。但由于人口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涵与条件,城市的用地规模及经济规模往往与人口规模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城市人口规模及其增长不仅被作为城市发展一个方面的重要变量和表征尺度,而且通常也受到政府和学界的特别关注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提出的“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就是主要以城市人口规模为依据的;近些年来,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及其增长,已成为当地政府和学界高度重视和研究的重大热点课题也说明了这一点。
3.城市发展的质量内涵——城市发展的持续性
就城市(个体)发展而言,其规模的增大一般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不管是城市人口规模、经济规模还是用地规模的增大,都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规模”指标来表示。但城市(个体)发展的更重要的一面——即城市质量的提高则相对较难把握,因为其内涵丰富,影响因素广泛且相互关系复杂。但从城市发展质量的本质来看,所谓城市发展的质量,实际上也就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城市发展的质量好,也就是城市的发展是可持续的或城市发展具有持续性;反之,如果城市的发展不具持续性或是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的质量就不好。因此在该意义上可以说,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也可以看作城市的发展具可持续性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城市质量的提高所体现的城市发展,也就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城市发展质量的本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三维属性,本文把城市发展质量概括为城市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市民的生活质量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地区财政状况等四个方面,把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分别以经济增长的持续、生态环境的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地区财政实力的增强来表示。根据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每一个方面又可由几项指标组成。一个城市发展的质量如何,一般就可以这四个方面及其所包括的具体指标来表示和评价。
前已述及,城市(个体)的发展,主要包括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质量的提高。本文题为“上海人口规模增长与城市发展持续性”,实际上就是考察城市(个体)发展内涵的两个方面——城市规模扩大与城市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即把上海城市规模中的人口规模作为城市发展一个方面的变量,将城市发展质量作为城市发展另一个方面的变量,以此探讨上海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是否将影响城市发展的质量,不利于上海的可持续发展?上海城市发展的两个方面是仍表现为对立统一、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状态,还是将处于对立矛盾、相互制约、发展不持续状态?
二、对上海城市发展持续性的评析
1.城市发展持续性的评价指标
考察和评价上海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可以用很多指标和方法。本文拟从“经济增长的持续”、“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地区财政的增强”等四个方面考察和评价上海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受数据所限,具体仅采用该四个方面的14项代表性指标(参见表1、表2、表3、表4)。可以认为,这四个方面及其所包括的14项指标,基本可以反映上海城市发展的质量状况或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态势。
2.上海城市发展持续性的评析
评价城市发展的持续性,首先要看被考察城市能否在较长的时间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和趋势。众所周知,上海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十分重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以使“水变得更清、天变得更蓝”的行动积极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1997年2月上海市即决定成立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并于同年7月召开了第一次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对推进上海可持续发展工作进行了总体动员和全面部署。1999年1月又召开了第二次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上海行动计划》,并按照该计划全面实施和推进上海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以下将分别根据以上四个方面14项指标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1981-2005年)的变化特征,考察和评价上海城市发展的持续性。
(1)经济增长的持续
上海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城市,能否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是考察其是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用四项经济增长指标在1981-2005年间的数据可建立如表1所示的以年份t为自变量的多项式趋势模型:
可以看出,四项经济增长指标的多项式趋势模型均具有相当高的置信度,仅年份一个时间变量t即可说明四项经济增长指标发展趋势的97%以上;而且,根据求导检验,四项经济增长指标的多项式趋势模型均为单调递增抛物线函数模型,显示四项经济增长指标均呈单调递增持续发展趋势。由此可得到结论,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而且能保持很强的持续性。事实上,以上对上海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的考察结果,也已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伴随人口增长,经济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
(2)生态环境的改善
根据指标的代表性和获取的可能性,本文对上海生态环境指标只选取了主要反映生产污染治理状况的“工业废气排放处理达标率”和主要反映自然、人居环境改善的“绿化覆盖率”和“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三项指标。以年份t为自变量,对三项生态环境指标在1981-2005年间的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得到表2所示模型。可以看出:第一,三项生态环境指标的拟合趋势模型均具有很高的置信度,仅年份t一个变量即可说明三项指标发展趋势的95%以上;第二,根据求导检验,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两项指标的拟合趋势模型均为单调递增函数模型,显示两者与经济增长指标一样亦呈很强的持续增加趋势。工业废气排放处理达标率目前为95%以上,几乎达到极限水平。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口规模的增长并未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上海人口规模的增长、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增长是相互协调和“同步”发展的,而且都保持着很好的持续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海生态环境的发展不仅总体具有可持续性,而且其生态环境的不良地区也得以明显改善。长期以来,上海人口、产业畸形集中于市中心地区,居民、工厂插花式交错分布,由此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严重的“城市病”。随着上海由传统城市化向现代城市化的转变,市中心人口相继郊迁扩散,人口密度明显下降,即使在上海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仍然得到很好的改善。这也进一步说明,长期以来困扰上海的所谓“城市病”并非由人口规模增大而引起的,而主要在于以往城市规划及人口分布不合理。如果坚持科学的城市空间开发及合理的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还将有助于进一步增大上海的人口容量。
(3)生活质量的提高
持续的经济增长和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基本保证了上海居民良好的不断提高的生活质量。如表3所示,以年份t为自变量,对四项生活质量指标所建立的拟合趋势模型不仅都具有很高的置信度,而且都表现出很强的持续性。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居民消费水平,特别是最能体现大城市生活质量的住房状况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商业、餐饮、服务业网点的迅速增加,在一定意义上缩小了上海居民日常“行动圈”的半径,从而使生活更加方便;每万人医院床位数的增加,则显示上海医疗条件的明显改善。应该说,这几项指标都已很好地显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居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以及提高的持续性。上海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也从一个方面有力地说明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1951年上海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44.39岁,到1970年上升到72.53岁,2001年提高到79.66岁,2005年进一步增长到80.13岁,已与世界上平均预期寿命最长的日本基本相当。
(4)地区财政的增强
地区财政状况,是支撑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前提和保证,因此也是衡量上海发展持续性的重要指标。从表4可以看出,对全市财政收入和地区财政支出两项财政指标以年份t为自变量建立的拟合趋势模型不仅具有很高的置信度,也同样表现出很强的持续性,显示上海全市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支出均呈明显的持续增长趋势。由于全市财政收入较地方财政支出增幅更大、增速更快,所以使地方财政支出与全市财政收入之比由明显增大趋向相对稳定,显示上海地方财政基础雄厚,呈迅速增强趋势,并表现出很好的持续性,今后应该足以支撑上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城市发展持续性的综合评价
为了便于比较和综合评价,我们进一步根据以上指标及其1981-2005年期间的时间系列数据,利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分别以下式对各项持续性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以此作为城市发展该持续性指标的评价得分:
据上计算得出的上海城市发展四个方面的持续性指数及总体持续性指数的评价得分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第一,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经济增长、生态环境、生活质量及地区财政等四个方面的发展持续性基本都呈明显改善和上升趋势,但演进模式有所不同。其中,生态环境与地区财政基本呈“倒U”型发展模式,即在改革开放初期,两者水平较高,发展持续性指数都在40左右。后慢慢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分别下降到10和20左右。地区财政发展指数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即转呈缓慢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发展指数则持续稳定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进入新世纪以来,两者才转入同步稳定上升阶段。而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发展指数则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低点起步并呈同步持续上升趋势。第二,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生态环境和地区财政发展持续性较好,两者指数均高于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而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发展指数则超越生态环境与地区财政,且加快上行并在2005年前后达到史上最高水平。第三,城市发展总体持续性指数受经济增长、生态环境、生活质量及地区财政等四方面发展持续性的综合作用,基本处于四条指数曲线的中间位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主要受生态环境、地区财政发展持续性的影响,上海城市发展总体持续性指数也由较高水平渐趋下降,但此后随着两个发展指数的改善,特别是受经济增长指数快速上升的强劲拉动,城市发展总体持续性指数也开始呈稳定上升趋势,显示上海城市的发展协调、健康且具持续性。第四,经济增长、生态环境、生活质量及地区财政四个发展持续性指数之间及城市发展总体持续性指数之间均高度正相关(表5),说明上海城市发展及其四个主要方面都是相互作用、互动发展的。其中,持续的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促进了生活质量的同步改善,而且也从整体上推动了上海城市的综合发展。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经济增长及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是健康的、合理的和可持续的。
图1 上海城市发展持续性指数评价得分变化趋势(1981-2005年)
资料来源:同表1。
三、上海人口规模增长与城市发展持续性关系的进一步分析
众所周知,上海人口规模在总体上是持续增长的,特别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常住人口更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本文以上考察又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的发展也是健康的,保持了很好的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特别在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人口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发展的持续性,与人口增长特别是(常住)人口迁移的迅速增长是分不开的。因此可以判断,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口规模的增长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良性互动的,两者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定量分析结果也说明上海人口规模的增长与城市发展持续性的各项指标都高度正相关,显示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
根据表6可以看出,不管是户籍人口规模还是常住人口规模,都与上海城市发展的持续性指标高度正相关,说明上海人口规模增长与可持续发展是良性互动的;而且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户籍人口规模的增长,规模更大、增长更快的常住人口与城市发展的持续性指标表现出更强的正相关关系,这又说明常住人口规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具有更强的良性互动关系。这在一定意义上也说明,较大的人口规模、较快的人口增长相对更有利于保证上海城市发展质量,实现上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报道,2004年上海登记失业率近10年来首次下降,①同年上海也被评选为中国最适宜居住城市的榜首。②这些变化也都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上海人口规模特别是外来人口的迅速增长,上海城市不仅呈明显的“单调递增”持续发展趋势,而且发展质量也在不断改善或提高。发展质量的不断改善或提高,又为上海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论和建议
1.主要研究结论
第一,上海城市发展与人口规模增长密切相关;城市的发展拓展了人口规模的容纳“空间”,诱导了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人口规模增长不仅本身就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或标志),而且人口作为城市生产、生活的主体,与城市发展的其他方面也是耦合联动、相互作用的。城市建设及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了数百万外来劳动力入迁、就业,使上海人口规模在自然负增长情况下仍呈加快增长趋势。上海人口自然负增长并未使人口规模减少,相反仍在增加且呈加快增长趋势,根本原因就在于城市发展的需求拉动和吸引。
第二,日益活跃的人口迁移及人口增长,满足了上海城市建设及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了上海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即使在知识经济愈益发展的今天,劳动力在各项生产活动中仍不可缺少。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建设“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经济迅速发展,20年来GDP已连续倍增。如上所述,上海城市建设及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了数百万外来劳动力入迁、就业。日益活跃的人口迁移及人口增长,满足了上海城市建设及经济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为上海的城市建设及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外来劳动力绝大多数从事一些脏、累、险且收入低的工作,但他们却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他们从事的这些工作不仅弥补了上海本地劳动力的不足,直接为上海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还降低了上海的生产服务成本,提高了上海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特别是他们从事这些工作,把大量上海本地劳动力“替代”出来并从事一些更能发挥自身优势、效益更高的工作,这样也间接地提高了上海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效益。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人口迁移、外来劳动力所创造的一种外部“集聚效益”。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发展与人口规模增长总体上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这也是从以上两点可以直接推出的结论:城市的发展拓展了人口规模的容纳“空间”,诱导了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日益活跃的人口迁移及人口增长,满足了上海城市建设及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了上海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很难想象,没有上海的城市发展,能否有数百万外来人口集聚上海,或者有数百万外来人口涌入上海将会导致何种局面;同样也很难想象,没有数百万外来人口集聚上海,上海城市建设还能否“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经济发展还能否实现连续倍增。本研究的定量分析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上海人口规模的增长与城市发展持续性的各项指标都高度正相关,而且随着人口规模的增长,上海城市发展的各项持续性指标均表现为时间年份的二次函数,呈“单调递增”发展态势,显示两者之间密切的正向互动关系和上海城市发展的良好的持续性。这是人口迁移及人口规模增长与上海城市发展相互作用关系的主流,也是本文关于人口迁移及人口规模增长对上海城市发展作用及贡献的基本评价结论。当然,数百万外来人口的入迁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也可能一时对上海城市发展的某些方面形成一定压力或产生某些不利影响,但这些都是局部的、非主流的问题,是属于发展中的问题,都可以在发展过程中加以妥善解决。
第四,上海要建成“一个龙头、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城市,保持未来发展的持续性,要求人口规模仍需进一步增长。这是因为:其一,上海的人口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其功能定位。上海要建成“一个龙头、四个中心”,乃国家推进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需要。大城市的高能量和强辐射,离不开大的人口规模做基础;足够大的人口规模,是上海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提升国内外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要求,也是上海建设“一个龙头、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要求。其二,目前上海仍具有明显的集聚效益,城市发展亦保持良好的持续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来人口入迁并带来上海未来人口规模的增长仍是大势所趋;在新世纪中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上海作为全国的“龙头”和中心城市,也应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农村转移人口,为促进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其三,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城市建设及经济发展已取得显著成绩,但发展中国家的背景和基础使上海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比较仍有明显差距。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大城市之间的差距,上海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这样也必然要进一步带来人口的集聚及人口规模的增长。其四,根据国外大城市的发展经验,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城市人口都仍呈增长趋势,城市首位度也呈总体上升变动。因此,要应对全球化挑战,参与国际竞争,上海未来人口规模也将同样呈增长趋势。其五,从“供给”方面考察,上海濒江临海,还有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人口容量还有很大的扩张潜力,这是上海城市未来发展与人口规模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
2.思考与建议
第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人口规模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城市发展与人口规模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从理论上讲,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既可以是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也可能是相互制约的。但包括本研究在内的国内外大量的关于城市发展与人口规模关系的实证研究结论显示,现有城市的城市发展与人口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总体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作用关系,如城市经济效益与人口规模之间一般都呈正向作用关系。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这是城市发展与人口规模相互作用关系的主流和规律。而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制约关系,一般只存在于少量案例,更多的情况则只是被作为一种预警性“假设”。根据这一思路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及人口规模增长政策应该更具科学性。
第二,要科学认识“城市病”与大的人口规模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对城市人口规模“谈大色变”,20世纪80年代初期甚至出台“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市发展政策。事实上,国内外大城市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通常所说的“城市病”与大的人口规模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些国际大城市,人口规模都很大,但却居住环境宜人,经济效益明显;而一些小城市,人口规模虽小但却可能患有严重的“城市病”。本文研究结论显示,上海的人口与发展也说明了这一点。上海居民一定十分清楚,20世纪70—80年代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生活质量并没有由于当时人口规模比现在小而比现在高。上海在目前“大”的人口规模条件下,不仅解决了过去小的人口规模时的“城市病”,而且还促进了上海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口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反使上海城市的发展达到并保持了更好的持续性。因此说,“城市病”的“病源”并不在于城市人口规模大小,而往往与体制政策有问题、城市规划及管理不科学有关,所以毋需对上海尚有一定限度的“‘大’人口规模”产生“恐大症”而盲目“作茧自缚”,有意无意地限制自身更好的发展。
第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发达城市”,上海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城市”。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城市”,上海要缩小与发达国家之“发达城市”之间的差距,要参与国际竞争,应对全球化挑战,建设“一个龙头、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就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达到一个更大的人口规模。也就是说,对上海来说,良好的人口条件、足够的人口规模,是建设“一个龙头、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重要基础和保证。这一点,前面已反复论证,不再赘述。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着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和世界城市的形成,必然将引发新一轮甚至超越国界的流向有望成为世界城市的城市的人口再集中趋势,有望成为世界城市的城市的人口必将有进一步的增长。上海要建设“一个龙头、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城市,不仅将引起人口向上海的进一步集中和上海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且也必须进一步增大上海的人口规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此也一定要有一个正确而清醒的认识。
第四,通过怎样的途径增加上海人口、扩大上海人口规模,是一个重要的人口规模增长战略问题。资料显示,上海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1的低水平及人口自然负增长已持续十余年,至今仍未显反弹征兆,其必然结果将是未来人口减少和少子高龄化的“突袭”。为了缓解少子高龄化的矛盾,保证人口自身及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以积极而认真的态度,科学决策,进一步调整生育政策,放宽二胎生育条件,以改变目前的超低生育态势。但超低生育率及自然负增长持续十余年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已反映了较大幅度提高总和生育率的难度,所以仅通过提高生育率并不能实现上海人口规模增长的目标,也难以缓解少子高龄化的矛盾。事实也已证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迁移即成为上海人口规模增长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毫无疑问今后仍将如此。也就是说,上海今后人口规模的增长,仍将主要通过人口迁移来实现。人口迁移不仅决定上海未来人口规模的增长,而且也能改善上海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对从宏观上延缓人口高龄化趋势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上海未来人口规模增长政策,应在逐步放宽生育控制、提高生育水平、推动人口自然增长的同时,更应该抓主要矛盾,关注人口迁移,抓好人口迁移这个“纲”,促进人口的社会增长。
第五,在促进上海城市发展与人口规模增长的同时,要妥善处理和解决好可能产生或已经存在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制约矛盾及问题。尽管国内外现有城市的城市发展与人口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从宏观、总体上来讲这也是城市发展与人口规模增长相互作用关系的主流和规律,但从微观或局部角度来看,城市发展与人口规模增长之间也可能产生或已程度不同地存在某些相互制约的矛盾及问题。如城市若某一时期人口规模增长超越城市发展阶段将可能形成“过度城市化”,若空间开发规划或管理不科学也可能在城市某些局部地区形成交通拥堵、环境恶化问题。对城市发展中的这些矛盾和问题,在战术上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发现,及时妥善处理,否则将影响城市发展的持续性。上海人口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通过科学的城市空间开发和人口合理再分布,不仅可以缓解城市发展与人口规模增长之间的矛盾,使长期以来困扰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些疑难“城市病”得以很好的解决,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扩大上海人口容量潜力,为上海未来人口规模开拓更大的“增长空间”。因此,上海在促进城市发展与人口规模增长的同时,一定要以空间科学开发和人口合理分布为“抓手”,重视在全市6340平方公里土地上做足城市空间科学开发和人口合理再分布的“文章”,不断解决城市发展与人口规模增长之间可能产生的一些相互制约的矛盾,实现城市发展与人口规模增长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及城市发展的良好持续性。
[收稿日期]2007-04-17
注释:
① 李艳秋:《2004年上海经济总量扩张、结构改善、效益提高失业率10年来首次下降》,《新闻晨报》2005年1月11日。
② 《商务周刊》等联合调查发布中国宜居城市排行榜,上海名列榜首。见《商务周刊》2005年2月1日。
标签:城市经济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城市规模论文; 可持续发展目标论文; 持续改善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