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质灾害的发生有不可预测性和破坏性,近些年来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逐渐提升,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针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做好防治工作。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环境
引言
地质灾害威胁着正常的生产生活,地质灾害的产生一般是因为自然原因与认为原因造成,地质灾害的出现导致地球表面在出现岩土移动,对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建设等造成严重影响。地质灾害防治是有关部门一直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必须采取适当手段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控制,制定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止体系,合理利用地质环境,提高地质灾害预防能力,减低地质灾害发生几率。
1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
1.1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一种由于地表作用或人为不正当行为发生的一种恶性变化,直接引起地表的变化,包括滑坡和泥石流等,消极影响比较大。这种灾害有一定的不可抗性和不可预测性,针对特殊性,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具体分析工作。如果不及时预测地质灾害,将直接产生安全隐患。我国幅员辽阔,部分区域得不到有效的环境监测,一旦出现地质灾害,不能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则受灾面积逐渐放大。另外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正当的行为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随之出现,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根据特殊性,在实践阶段需要加大对环境的检测,采用有效措施,避免对地质环境造成影响。
1.2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指的是岩石、水和大气等物质组成的体系,在这种体系下,岩石圈、生物圈以及大气圈等发生作用,相互交换能量,随着地球的不断运动,地质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根据具体要求可知,做好环境分析工作成为重点。地质环境的形成是在一个相对比较开放的环境下,由于生态环境中各种物质和各种能量发生作用后,存在于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中,对地质环境研究要从运动特点以及规律等方面入手,做出科学的预测。
2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2.1调查区划体系建设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中,积极构建调查区划体系。不断落实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相关工程,构建完善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分析体系,明确调查目的,主要是帮助地质灾害防御部门明确地质灾害存在的危险性、地质灾害条件现状以及对地质灾害风险区域科学划分,及时排查出地质灾害中隐藏的安全隐患。对之前出现的地质灾害情况按照强度不同展开研究,其中强度分析包含地质灾害破坏情况、地质灾害体个数、体积等,结合发育度对地质灾害进行计算,准确划分评价单元以及研究区域单元的地质灾害发育度。
2.2建立健全搬迁机制
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的预测阶段,要提前对信息进行分析,分析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具体位置和波及范围,考虑到地质灾害发生中心地带以及波及范围等,对于出现严重后果的区域需要按照搬迁管理机制实施,将居民有组织地、安全地转移到预先设置的安全区域后,对受灾人民进行安抚,满足生活要求。如果受灾区域比较严重,要进行灾后重建工作,从人文环境建设和自然环境建设等方面入手,落实房屋建设和管理,保证灾后工作顺利实施。
2.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需要从技术与行政为出发点,对于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是非常关键的防治手段。及时对地质变化等进行预测,针对地质情况的变化,制定好适当的防治方案。尤其是不同的地质灾害对象监测预警期间,会发出不同检测预警信息,需要准确对信息辨别,及时制定出适合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2.4完善现有应急预案系统
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预测地质灾害阶段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但是受到技术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无法进行精确预测,根据预案系统的应用要求可知,灾害发生后需要确定合适的管理方案,紧急撤离到安全区域,最大限度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保证受灾区域人民的生命安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5完善灾害报警装置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具体的工作,根据报警装置的设置要求可知,通过高效处理后能对各种类型的灾害进行处理,发出的警报能使相关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及时得到信息,警报装置建设部分要确定技术类型,根据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预测,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预测,能捕捉到地质灾害的详细信息和地质环境具体情况,此外考虑到行政手段以及地质灾害预测信息内容可知,将资料上报给有关部门进行决策,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尽量满足要求。
3地质环境的利用
3.1地质环境安全建设
建筑工程区域地质安全评价是个复杂的项目,在现有原则和基础上,阶段处理是工程选址的重点,根据安全评价以及地质灾害风险管理要求,可以采用统计分析模式。此外建筑工程的安全评价也是个复杂的过程,在现有管理基础上,要做好区域重点分析工作,根据工程规模顺序以及周边环境其他指标,采用统计学分析和机理分析加以落实,能提升可行性。建设工程项目地质评价,在原有基础上,涉及到不同影响因素下的现状评价和预测方式,可以采用数学力学进行解析。
3.2区域地质环境的利用
区域地质环境在利用前要对区域的特点进行分析,针对地区特点以及地质环境勘察利用的格局要求,按照区域特点以及勘察结构等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区域建设有公益性、服务性的特点,在利用该区域地质环境的过程中要保证服务性性质。此外建立完善的评价模式,通过区域环境的测试和管理后,了解评价机制的具体内容。根据项目利用系统的要求可知,进行知识汇总至关重要。对评价信息了解后,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建设,最后区域地质环境建设中要注意经济和社会发展动向,充分利用现有管理体系,通过地质环境管理后做好容量评价工作,根据功能分区和灾害防治和调控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按照区域划分和灾害防治等要求处理,提升可行性。
4地质灾害防治与区域环境评价
4.1地质环境区域利用评价
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必须以区域性作为中心,地质环境评价需要从区域工程中探索,尤其是对其中的基础性、服务型、公益性以及战略性等方面详细分析,确定地质环境具体研究目标,主要是对地质环境安全以及地质灾害防治为根本目标,检测地质环境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从不同尺度上对工作展开调查,具体包括地质环境中的重大工程区域、人口密集区域、搬迁避让聚集区域,这期间的环境变化非常重要,准确对地质环境在检测结果进行计算,同时也包含容量问题以及地震现象、气候变化等,评定地质灾害类别。
4.2工程地质环境分析
对于工程地质环境分析的研究,是适应我国大型工程施工,保证施工安全的重要体系。地质环境分析是工程施工的基础,尤其是一些高难度施工,比如常见的公路施工中需要建设隧道,期间必须对周围的地质情况详细调查研究,制定详细的工程施工计划,合理安排工程施工,同时还要对建筑的具体安排进行重视,注重地质环境细节上的利用,提高地质环境评价质量。
结束语
在地质灾害发生的现代化社会,采用有效措施进行防治,能保证地质环境的合理性,综合分析地质环境,将地质灾害落实到实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能满足区域建设要求。地质灾害类型有很多,如何做好防治处理是关键,此外要从地质环境分析的角度入手,充分利用地质环境,提升整体优势。在防治阶段,采用风险评估和区域划分,落实动态更新系统和其他系统,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实施,能达到理想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曾平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的利用之管见[J].西部资源,2015(06):26+28.
[2]杨采芹.浅谈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西部资源,2015(05):49+71.
[3]李鑫,叶敏.地质灾害防治中地质环境的利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6):169.
[4]杨洪,冯薪霖,周芙蓉.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2):142.
论文作者:黎夏倩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2
标签:地质灾害论文; 地质论文; 环境论文; 区域论文; 评价论文; 发生论文; 体系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