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友谊研究的进展及其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友谊论文,青少年论文,进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095-1760(2013)04-0111-10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体在生活中难以避免和各种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和那些或有共同爱好,或有共同经历,或十分欣赏的个体发展出比其他人更加亲密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便是友谊。友谊对个体发展很重要,尤其对于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儿童和青少年而言,与他们的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社会适应、自我价值的积极体验等密切相关。友谊和同伴接纳共同构成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可以说,青少年友谊是一种特殊的同伴关系,它的发展具有一定阶段性。儿童早期的友谊一般是脆弱、易变的,很快形成又很快破裂。进入小学后才开始建立友谊关系。随着儿童社会认知水平不断发展,他们对友谊的认知也有了进一步认识。到了青春期,友谊关系发展更加稳定和持久,对个体健康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一、对青少年友谊的理解 如前所述,个体对友谊的认知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年龄发展特征,这导致每个人对朋友的认识不同,很难对友谊概念作出统一的界定。研究者亚当斯(Adams)等人将友谊理解为两人之间持久的自我暴露、相互交往、相互依赖及共享活动。[1]国内有学者认为友谊是两个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较为持久稳定的双向关系,而非简单的喜爱或依恋的关系。[2]这些研究人员将互惠性(reciprocity)作为友谊的一项内在特性,认为这种关系的存在必须得到个体和朋友两方面的认可。在实际研究中,友谊双方并不一定都在被试群体中,且青少年个体的朋友数量并不只有一两个,使得互惠性的要求并不现实,甚至影响了研究的效果。 有很多研究发现,即使报告的朋友关系并不是相互的,个体单方认同的朋友关系也会影响他的行为和心理水平[3],且这种影响效果没有显著差别[4];有时,单方认同的朋友对个体影响甚至比相互作用双方的影响更大[5]。因此,我们认为,互惠关系和单向关系都可以作为友谊关系的研究对象。有鉴于此,我们将友谊理解为:个体认同的,对其产生影响,并有可能相互作用的持续稳定关系。这种关系包括数量、质量和稳定性三个要素。 友谊数量是衡量友谊有无的标准。一般地说,友谊数量为零的个体不存在友谊,意味着这个人既没有认同的朋友,也没有人将其作为朋友。而存在友谊的个体在考察朋友数量时包括个人认同的朋友数量、互为朋友的数量、被作为朋友的数量三种情况。友谊数量越多,表明这个人越受欢迎,或者有越多的朋友。换言之,这个人具有良好的同伴接纳性。 友谊质量是衡量友谊发展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个体知觉到的朋友关系的特征。帕克(Parker)和亚瑟(Asher)编制了友谊质量问卷,将友谊质量分为五个维度,包括信任与支持、陪伴与娱乐、肯定价值、亲密坦露与交流以及冲突与背叛等。[6]研究者认为,高质量的友谊具有各种积极的特点,如亲社会行为、自尊支持、亲密性、忠诚等[7][8],同时,也会发生矛盾[9]。王英春等人从友谊认知、友谊行为和友谊情感这三个方面进一步考察了青少年友谊的发展质量。[10]我们认为,友谊质量并不是单一维度的心理感受,而是存在积极和消极两部分特征。这两部分相对独立,积极友谊特征包括信任支持、陪伴娱乐、亲密交流、肯定价值;消极友谊特征包括消极评价、冲突背叛等。 友谊稳定性是衡量友谊持续时间的重要指标。波林(Poulin)和陈(Chan)根据友谊涉及的不同层面,将友谊的稳定性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与朋友保持稳定持久的最好友谊关系;二是在持久的时间内保持一定数量的友谊关系;三是稳定封闭的友谊小集团。[11]其中对个体而言,一直与同一个人保持最好友谊关系和一直有最好友谊关系但不与同一个人,这两者的社会适应性相同。[12]那么,如何来界定“持久”这一时间概念就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成年人的友谊关系网络短则3周、长则1年就会发生变化;对青少年而言,这种友谊关系网络的稳定性最多可以维持6个月。[13]从友谊数量维持的时间看,有66%的友谊关系在5个月能得到维持。[14]而涉及最好友谊关系时,这个时间可以达到几年甚至几十年。由此可见,对友谊稳定性的考察需要根据友谊的不同层次(个人、多人、群体)而进行。 二、青少年友谊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青少年友谊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体因素(如年龄、性别、性格、情绪等),友谊特征(如友谊数量的多少、友谊质量的好坏),以及环境因素。 (一)个体因素 什么样的个体之间容易成为朋友?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青少年的朋友往往是他们的同学,一般为同性。再进一步观察会看到,这些朋友之间有着相似性,或都爱看小说,或都爱打篮球,或有共同朋友……也就是说,那些在性别、年龄、朋友圈、爱好、性格等背景方面比较相似的个体更容易形成友谊关系[15],而且这种友谊关系的稳定性比背景差异性较大的友谊稳定性更高[16]。爱好和性格是决定个体受欢迎程度大小和朋友数量多少的重要因素,那些爱好广泛、性格活泼开朗的青少年往往更受欢迎,有更多朋友。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向和孤僻的孩子没有朋友,尽管他们一般处在社会边缘地带,与同伴之间的交流较少。根据相似性的交友原则,孤僻和内向的儿童及青少年也有互为最好朋友的友谊。[17]而且,也许是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交新朋友方面的缺陷和友谊对他们排遣孤独的帮助,一旦他们和某人建立了这种亲密友谊关系,就会不计代价地努力去维持,其保持率在一个学期内达到70%,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至于友谊质量,孤僻儿童认为,他们最好的朋友在帮助和指导、亲密性表露、冲突解决和整体的质量方面,比非孤僻儿童要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孤僻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较低,语言表达能力也较低。[18]此外,除了“相似性”这一交友原则外,“互补性”也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有较多相似朋友的个体而言,有时会倾向于和与自己不同的人交朋友,来弥补和提高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 那么,什么样的个体不容易交朋友和维持友谊关系呢?研究者认为是具有退缩行为、攻击行为、消极情绪及社会交往技能较差的人。[19]攻击行为对攻击方和受害方两者的友谊关系都有影响,具有受害经历的个体在建立新的友谊关系时具有一定困难,而在公共场合下进行攻击行为的个体在获取友谊关系上存在一定困难。对有稳定友谊关系的个体而言,攻击行为会导致这段关系的结束,而受害经历会导致女生友谊关系的结束。[20]消极情绪(如抑郁)会影响个体与同伴的互动和交流,青少年当月的抑郁状况能够预测他们下个月和其最好朋友之间的友谊稳定性状况。抑郁水平越高,互动越少,即使有了误会也得不到很好解决,因此友谊的稳定性越低。 (二)友谊特征 友谊特征本身会影响友谊的形成和发展。诚如前述,我们知道友谊特征是指友谊数量、友谊质量和友谊稳定性。这些特征之间相互作用,意味着一个人的某个友谊特征会影响其他友谊关系。特别是友谊数量,当达到一定的大小时,和友谊质量、友谊稳定性之间会呈现负相关,友谊数量越多,友谊质量越低,友谊稳定性也越差。这是因为,随着友谊数量增加,友谊网络不断扩大,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总体友谊的投入量固定,那么在每份友谊上投入的时间就会变少,影响了陪伴、支持、娱乐和袒露等方面,这些友谊之间的紧密性相应降低,使得友谊稳定性也降低。这个说法得到两种实验印证:第一,女生的友谊数量一般比男生多,她们的友谊稳定性比男生低。[21]第二,孤僻内向儿童的友谊数量较低,他们的友谊质量相对较高。[22]此外,友谊质量和友谊稳定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即友谊质量越高,友谊稳定性也越好。毫无疑问,青少年在友谊中有更多的积极体验和更少的冲突矛盾,友谊带来的好处会提高他们对这段友谊的重视,从而保持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青少年和最好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比一般朋友更稳定,这种最好关系突破了性别、年龄等因素的限制,甚至有时会突破道德的限制。[23] (三)环境因素 除了个体因素和友谊特征外,青少年所处的环境对他们的友谊也有影响。其中,距离是影响友谊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空间距离相近,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交流和共处的机会,那些在学校环境之外还能相互联系的个体更容易形成友谊关系。在多种环境下进行的友谊比单一环境(如学校或非学校)下进行的友谊的稳定性更高,任何单一环境下的友谊关系在稳定性上没有显著差异。[24]对青少年而言,学校的建筑特征、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构成、班级的规模、班级内的心理氛围等都会影响他们与同学、朋友之间的沟通机会。若班级内同学和平相处,大家团结友爱,那么个体的友谊质量会更高,友谊稳定性也会更好。而环境的变化,如转学或升学,意味着友谊环境的变化,会对友谊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一般而言,随着青少年进入新的环境中,原有关系发生部分破裂,新的关系建立,可能是新的环境激发青少年的主动适应能力,因此他们会在朋友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反而促进了友谊的稳定性,而友谊质量随着时间的发展也会越来越高。 三、青少年友谊对个体心理健康、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一)青少年友谊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友谊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的影响。 友谊对个体孤独感和抑郁有直接影响。[25]特别是对早期青少年而言,友谊支持对他们孤独感的影响较大,缺乏亲密友谊关系的青少年体会到的孤独感更强烈,拥有高友谊支持可以降低这种孤独感;到了青少年中期,这种补偿作用会慢慢消失。[26]但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一个活泼开朗有很多朋友的人,有时仍会感到孤独甚至患上抑郁症。这是因为友谊质量对个体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比友谊数量更大。一个只有一位亲密朋友但友谊质量高的人,比一个有很多朋友但友谊质量低的人,在孤独感上的体会更少。 友谊对个体的心理失调具有间接影响。[27]在同伴关系中,同伴拒绝和同伴欺骗是引起个体产生心理失调的直接原因,社会技能丧失是阻碍个体解决心理失调的直接因素。缺少友谊虽然不会直接引发心理失调,但是,长期没有友谊支持的个体会得不到由亲密交往带来的某些心理资源(如亲密感、信任、陪伴等)。这些心理资源一是能够调节青少年的自我信念和其对朋友的信念,让他们感到被认可和被接受,增加自信,避免产生由同伴拒绝和同伴欺骗引发的内化问题[28];二是使青少年意识到朋友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到了新环境中结交新朋友的热情,从而发展社会交往技能。友谊质量高的青少年和他们的朋友在各种环境(班级、体育活动)中花费的时间更多,而更多的互动才能增加交往经验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青少年友谊对个体情绪的影响 友谊和情绪具有相互作用。积极情绪促进个体的交友热情,消极情绪降低个体的友谊互动,即情绪会对友谊数量和友谊稳定性产生影响。反过来,友谊对情绪的影响体现在友谊质量上,特别是友谊质量的积极方面。若个体在友谊上获得的信任与支持较多,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能得到朋友的肯定,朋友之间的私密能够进行共享,那么他就能体会到快乐、满足和幸福的积极情绪;而那些在友谊交往过程中不断被否定,碰到困难得不到支持和信任,友谊质量较低的个体,他们的情绪就会比较低落和失望。以往我们认为,女生在友谊关系中的自我暴露比男生更多,亲密性也更高,她们比男生更重视友谊关系,因此,友谊质量会对她们的情绪产生很大影响。但结果却相反。友谊质量对女生情绪的影响比男生更小[29],她们也会因为较低的友谊质量而感到困惑,但仍旧能体会到很多快乐、满足的情绪。这是因为,女生的情绪更多受到消极经历的影响,她们对亲密友谊的要求使得她们在友谊交往中会尽量避免冲突的发生,因此友谊质量的消极方面对她们的影响比不上生活中其他消极经历的影响。 (三)青少年友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友谊对青少年的行为有影响,这种影响受到友谊质量的调节。高质量的友谊会使个体与其他同学有更多积极接触,这些积极接触会引导他们发展积极关系,即使这些关系并不如他们最好的朋友那么亲密,但会改变个体的态度。朋友的态度和行为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而友谊质量的高低会增加或减少这种影响的大小。研究者认为,高质量的友谊会扩大朋友自身特点对个体的影响,低质量的友谊则会降低。如偏差行为的差别连结理论认为,与具有偏差行为的朋友相处久了,自身就会发生更多偏差行为。但在某些情况下,友谊质量并不会受到朋友特点的影响,如朋友是害羞且内向的。具有害羞且内向朋友的个体,当他们的友谊质量较高时,他们本身并不会变得害羞和内向;当他们的友谊质量较低时,他们会变得更加害羞和内向。[30]这是因为,低质量友谊的儿童容易与他们的朋友产生更多矛盾冲突,减少他们在学校的活动积极性,体会更多孤独感,降低对学校的喜爱程度,导致害羞和内向。 四、青少年友谊的研究热点:网络友谊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友谊关系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形式——网络友谊。传统的友谊关系主要靠面对面的交往方式进行交流和维持,网络友谊关系的双方不一定见过面,甚至不一定在现实生活中相识。和传统友谊相比,网络友谊具有很多新的特点。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友谊在空间上的限制。传统友谊一般发生在学校内或者邻里间等空间距离较近的环境中,一旦这样的环境发生变化,如搬家、升学等,原本的友谊关系就会出现停止或转移,友谊质量也会有所影响。网络的存在改变了这种现象,它不仅可以通过facebook、QQ、微信等方式使人们继续维持原来的友谊关系,而且可以在各种网络论坛找到相似爱好的人,建立新的友谊关系,还可以在个人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进行共享和交流提高友谊质量。其次,网络友谊弱化了性别、民族、种族、国家、社会经济地位、性格、身体缺陷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强化了政治和宗教信仰、兴趣爱好等因素的作用。[31]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具有相同性别、相同年龄、相同性格的个体更容易成为朋友,而有身体缺陷的个体在结交朋友时存在一定困难,网络的存在使得性别、年龄、身体缺陷等信息得到了隐匿,交流的延迟性则使性格问题变得不会特别突出,朋友形成发生了变化。再次,网络为某些在现实中缺少友谊和遭遇特殊经历的个体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支持。[32]现实中的友谊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个体之间的自我暴露和寻求帮助也对友谊的深浅有所要求。而在网络中,人们更容易找到有相同经历的个体,弥补现实友谊的缺失。最后,按照传统友谊的标准,网络友谊的质量较低,它的亲密性更少,在处理和解决矛盾方面,比现实友谊更薄弱。例如,网络交流缺乏面部表情,而人的面部表情有助于情绪的表达和理解,在现实友谊中,哭泣常常是一种有效的道歉方式,但它在网络友谊中则无法发挥作用。 目前,我们对网络友谊的研究很少,特别是青少年网络友谊的研究。主要原因在于测量方法和衡量标准上的困难。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我们难以测量准确的网络友谊数量。同时,我们不能用传统的友谊维度去衡量网络友谊的质量,也不能对它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因为,一方面,网络友谊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比现实友谊更容易维持,但另一方面,它比现实友谊更容易终止。此外,网络友谊和传统友谊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有争议。瓦尔肯堡(Valkenburg)和彼得(Peter)对此提出了两种假设:其一为“替代假设”,网络交流迅速替代高质量的面对面交流,从而损害了友谊的质量;其二为“激励假设”,网络交流可以加强朋友之间交流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友谊的紧密度和亲密性[33]。对于网络友谊的各种新特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困难,以及两种假设的争议,都需要得到更多的实验证明和理论支持,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青少年网络友谊将会成为友谊研究的新热点甚至聚焦点。 五、小结与展望 对青少年而言,友谊数量的多少、友谊质量的好坏和友谊稳定性程度都十分重要,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情绪和行为等因素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各种发展性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对青少年友谊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较为详实和正确的认识,就能预防和及时阻止这些问题的产生,引导青少年拥有高质量且稳定的友谊。时至今日,研究者对青少年友谊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做出了较多的实证研究和理论贡献。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也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比如,个体在社会交往技能方面的水平,能否调节友谊数量和友谊质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弥补他们因友谊投入的减少而引起的质量降低?友谊数量在达到多少时才会对质量和稳定性产生影响?青少年网络友谊的研究方法和衡量标准是什么?怎样看待传统友谊和网络友谊之间的关系?“替代假设”和“激励假设”中哪种假设更合理,他们的作用机制又是怎样的?我们相信,在解决了友谊研究领域一系列新问题之后,对青少年友谊的认识一定又会得到进一步提升。随着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和扩展,我们也能够找到更为合理的方式进行有效干预,从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收稿日期:2013-09-01青年友谊研究进展及其研究热点_心理健康论文
青年友谊研究进展及其研究热点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