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在东南亚的经济外交:日本战争补偿对战后日本和东南亚经济发展的影响_经济论文

战后日本在东南亚的经济外交:日本战争补偿对战后日本和东南亚经济发展的影响_经济论文

战后日本在东南亚的经济外交——日本的战争赔偿对战后日本与东南亚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东南亚论文,战后论文,外交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外交是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日本作为推行经济外交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战后日本的经济外交是从对东南亚的战争赔偿开始的。研究日本对东南亚的赔偿外交,对于理解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外交政策的演变以及战后日本与东南亚的关系等都有重要意义。

一、日本战争赔偿概况

日本战争赔偿问题大致可分为拆迁赔偿与协议赔偿两大阶段。 从1945年日本法西斯战败投降到1949年美国占领军宣布中止赔偿为第一阶段,即拆迁赔偿阶段。美国政府制订了较为严厉的赔偿方案,即拆迁日本本土的绝大部分工业设备特别是军需工业作为赔偿。然而,随着美苏关系的变化、冷战的爆发,国际局势特别是远东的形势急剧变化,美国决定在经济和军事上重新扶植日本, 以致对赔偿问题的态度来了个180°的大转弯。赔偿方案几经变动,赔偿数量大幅度削减,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截至1950年5月运往菲律宾的最后一批拆迁设备, 日本移交给有关国家的物资总计2.8万捆,价值约4500万美元, 使用船舶106艘。(注:(日)冈野鉴记:《日本赔偿论》,1958年版第128页。)第二阶段,从1951年《旧金山和约》缔结以后到1976年日本对东南亚各国赔偿完毕,为协议赔偿阶段。在这一阶段,日本与各受偿国就赔偿问题达成协议,以协商方式了结了相持不下的赔偿问题。代替赔偿,向新加坡、马来西亚支付血债2450万美元,向老挝、泰国、南朝鲜提供无偿经济合作3.3362亿美元。赔偿与血债共计11.6842亿美元。 (注:(日)丸山静雄:《东南亚与日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7 、 158页。)

在从1955年到1977年的23年里,日本总共对11个国家和地区作了相当于15亿美元的赔偿。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是遭受日本侵略,受损失最大的国家,理应获取最多的赔偿。但日本政府遵从美国的旨意,不承认新中国,拒绝对新中国予以赔偿。 为日本所承认的台湾当局为了反共而讨好日本, 在1952年4月的“日台和约”中放弃了赔偿。

二、赔偿与日本重入东南亚经济

日本是一个面积仅37万多平方公里的岛国,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战前掠夺的资源以及“苦心”建立起的大工业,特别是军工工业,在二战末期已全部被夷为瓦砾。整个战争使国家损失达1057亿日元,占国民资产的36%,战争结束时国民资产仅存1889亿日元。而在日本战败末期,已萎缩的工矿业生产更随军需生产的突然终止而猛降,海外贸易几乎完全断绝,粮食、煤炭等基本物资奇缺,迅速加剧的通货膨胀,更使物价扶摇直上。然而在随后短短的二三十年间,日本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0—197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加10%,绝对额由110亿美元增至2184亿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由第7位上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成为经济大国。 导致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很多,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日本利用赔偿的机会重新得到了东南亚的广阔市场和丰富的原料,从而消除了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因本身国内市场狭小和原材料缺乏而带来的不利。

首先,赔偿是日本重新打开东南亚经济之门的钥匙,通过象征性的赔偿,缓解了东南亚国家人民对日本的憎恨之情,有利于日本与东南亚经济交往的恢复。1951年签订的《旧金山和约》“承认日本应对其在战争中所引起的损害及痛苦给盟国以赔偿。”正是根据和约中有关赔偿的规定,日本在其经济有了一定恢复和发展之后,利用履行国际公约的理由,在美国的扶植下,对东南亚国家提供了以劳务和产品为主要内容的赔偿,之后又提供了出口信贷性质的贷款。这种经济外交上的努力表明了日本的认罪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日本在东南亚人民心中的凶恶形象。为日本在政治、经济上重返东南亚奠定了基础。在赔偿开始实施后,日本与东南亚的联系便逐渐恢复、发展。

其次,劳务作为日本战争赔偿的一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日本人的就业问题。战败后的日本,经济曾一度处于瘫痪状态,全失业和半失业人数高达几百万。这些劳务赔偿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日本国内的就业压力,给更多的日本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对日本国内政治的安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赔偿的实施使日本重新得到了东南亚的市场。从1954—1959年,日本先后同东南亚各国签订了赔偿协议和中、长期贷款。但无论是赔款的支付,还是相伴的经济合作,中、长期贷款的实施,提供日本产品都是其中一项主要的内容。这样,以赔偿为契机,日本把大量产品,如发电机、家用电器、公共汽车、医疗器具等各种产品和成套设备作为赔偿输入东南亚,为日本产品打开了销路,使日本对东南亚的贸易额大幅度提高。1957年日本对菲律宾出口比1956年猛增60%;1958年日本对印尼的出口比1957年增加48%,到1960年更比1958年增加126%。 (注:高芳英:《战后日本与东盟经济关系的演变》,《文史哲》1996年第4期,第25页。)

由于日本把赔偿作为一种变相的推销日本产品的方式,从而使得战前依赖军需扶植起来的、战后无法面向欧美市场发展的日本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在战后通过赔偿的支付,在东南亚获得了长期、稳定、巨大的市场。

日本既通过实物赔偿向东南亚大肆输出商品,使受偿各国熟悉了日本产品,又通过多种方式的劳务输出、技术指导、培训技术人才等方式来实现对东南亚经济界的渗透,使东南亚对日本的产品、零部件和技术由习惯而产生依赖。日本的商品充斥东南亚市场,日本投资遍及东南亚各地区各部门,日本各界人士频繁往来于东南亚各国。日本对东南亚的出口不断增加,1962年对东南亚的出口比1955年翻了一番,1961年又比1962年翻了一番。

第四,日本利用赔偿获得了东南亚的原材料以及粮食。日本一方面向东南亚提供技术、资金,帮助发展农业,以获得其粮食产品;另一方面把与赔偿相关的资金、设备等用于开发东南亚的铜、锡、橡胶等工业原料,以供自己经济发展之用。

第五,赔偿的实施促进了战后日本贸易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日本经济的恢复和迅速发展提供了基础。在拆迁赔偿阶段,由于主导赔偿问题的美国政府对日态度的巨变,即从严惩日本到扶植日本,使得在实施拆迁赔偿的过程中,那些对能够迅速恢复日本经济至关重要的轻工业,以及设备良好的重化工业都完整地被保留下来。这在某种意义上为后来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进入协议赔偿阶段后,由于作为基本条约的《旧金山和约》对日本十分宽大有利,这使得日本在与各国谈判时掌握了主动权,以不损害日本的利益为基本原则,与各受偿国通过“讨价还价”式的协商分别达到赔偿协议。根据协议,提供产品是赔偿的一个主要方式,而且在赔偿品中,钢材、电器、机械设备等重化工业产品占了很大比重。这种赔偿方式对日本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对东南亚各国的出口贸易中,50年代前期,绝大部分是轻工业产品,而从50年代开始,以赔偿为契机,重工业产品居主要地位。这样,赔偿为日本输出结构的开始起了有力的牵引作用,而贸易结构的升级也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战后初期,日本的重化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缺乏竞争力的,在国际竞争趋于激烈的五六十年代,赔偿成为日本参与竞争的一个有力武器。以重化工业产品为主要赔偿品的赔偿,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先进的现代化设备代替落后设备,产业结构从轻工业向重工业方向发展。通过赔偿期较长(短则5年,长则20年)的赔偿, 使各受偿国熟悉了日本货物,又使各受偿国对日本产品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为日本当时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工业设备打开了输出之路,为日本重化工业提供了一个长期、持续稳定的市场和原料产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加速了向重化工业方向的结构转换。

三、赔偿与东南亚经济的变化

在战后东南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过程中,日本的战争赔偿对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关系、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当时,东南亚各国(除新加坡外)都是农业国,工业极端落后,都只有一些作坊式的传统工业,制造业几乎是空白,日用品基本上靠进口。所以当战后各国挣脱了殖民枷锁,着手本国的经济建设时,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管理现代化工业的经验不足等问题就突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赔偿对各国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日本的战争赔偿与东南亚经济关系的恢复刺激了东南亚各国农业和初级产品出口的发展。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中,东南亚各国把出口贸易作为其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扩大对外贸易,输出传统初级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换取外汇,并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设备。由于当时东南亚各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基本上是初级产品出口战略,而日本又是个本身资源贫乏,对东南亚资源极感兴趣的国家。所以,无论是东南亚各国本身,还是日本,都有意推动东南亚农业和原材料的生产。这样,日本战争赔偿的一部分和相关的贷款、技术援助被用于发展东南亚各国的农业和原料生产,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东南亚农业和原料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不仅如此,而且由于日本与东南亚在对外贸易上的互补性强,即东南亚各国急需日本的工业品,而日本又对东南亚的初级产品有大量需求。这就刺激了东南亚各国发展农业和原料生产的努力,以便能更多地出口,来换取更多的工业产品。

其次,日本的赔偿促进了东南亚国家工业的起步和发展。赔偿品中成套的工业设备促进了东南亚工业的发展。根据日本与各国的赔偿协定,赔偿品中电器、机械设备等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机械类最多时竞达70.4%。(注:湛贵成:《关于日本赔偿问题与战后经济》,《世界历史》1995年第11期,第94页。)而东南亚各国原来大都是农业国,要想向工业化方面推进,设备的缺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日本赔偿的工业机械设备虽是日本转产时换掉的,但却正是这些东南亚国家工业起步所必需的。

而且,由于日本与东南亚各国签订的每个赔偿协议都伴有经济合作计划及中、长期贷款,这些资金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东南亚各国工业化起步阶段资金不足的问题。

赔偿直接影响到东南亚各国的工业起步,为东南亚各国外贸上“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东南亚各发展中国家逐渐意识到经济上如长期沿着初级产品出口战略的方向,即依赖自身资源优势追求自由贸易的比较利益,其结果只会使发展中国家陷入单一的工业结构和畸形的经济结构中。在轻工业有了一定起步的基础上,东南亚各国开始实施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战略。东南亚各国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始于60年代初期,这正是以在日本赔偿直接影响下发展起的工业为直接基础的。

赔偿也在一定时期内对东南亚经济的发展起了消极作用。美国控制下的日本战争赔偿政策的目的及赔偿的具体内容,对东南亚各国在一定时期内陷入生产初级产品的单一经济结构起到了很大的不良影响。而生产及出口初级产品的单一经济结构使东南亚各国在当时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初级产品价格的长期低廉使东南亚各国受到了很严重的剥削。

四、赔偿与亚太经济格局的变化

在亚洲,美国出于冷战以及占领亚太市场的需要,提出了“美国—日本—东南亚”三角战略构想。1951年NSC48/5号文件中的经济合作的计划,标志着“美国—日本—东南亚”构想的形成。日本的战争赔偿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东南亚国家与日本之间的感情隔阂,使得日本在战后得以成功地重返东南亚。这就解决了实现“美国—日本—东南亚”三角战略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日本与东南亚相结合的问题。美国在战后基本上是通过日本来实现其对东南亚的经济扩张的。如果日本不能恢复同东南亚的经济关系,那美国向东南亚经济扩张的计划也就不能顺利进行。

二战后,特别是在日本的战争赔偿实施后,美国的“美国—日本—东南亚”的三角构想逐步成为现实,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密切。“美国—日本—东南亚”三角关系的形成,使日本成为美国的市场和投资场所,东南亚则取代中国大陆成为日本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东南亚的经济与贸易中,美国和日本居于统治地位,相对来说,西欧等国与东南亚贸易的比重则在很多方面有所下降,使得西欧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挤在亚太经济圈之外。

“美国—日本—东南亚”三角框架的形成对战后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按照美国的构想,因为中国同美国、日本分属不同的国际阵营,而将中国排斥在美国主宰的亚太经济之外,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被完全切断。至于中国和日本,一方面由于战后的日本政府追随美国的反共冷战政策选择了片面媾和的道路,对中国大陆实行禁运政策。这样,中国大陆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圈之外,使美国限制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图谋得以实现。在资金、贸易和技术等方面对中国大陆实行经济封锁,迫使中国大陆在此后的经济建设中只能自力更生,而逐步闭关自守,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标签:;  ;  ;  ;  

战后日本在东南亚的经济外交:日本战争补偿对战后日本和东南亚经济发展的影响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