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对政治文化建设规律的自觉把握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文化建设论文,自觉论文,规律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文化是围绕当代社会政治、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过程的一种主观意识领域与社会心理反映,是指个人或群体对于政治体系及其各方面的态度和自身在这个体系中角色的态度。具体地讲,它是人们对于作为整体的政治体系、作为过程的政治输入和政治输出、作为参与者的自身角色的认识导向、情感导向和评价导向。它的作用表现为“对个人来说,政治文化为有效政治行为提供了调控指南,而对集体来讲,它提供了保证各种体制和组织连贯运作的价值观和理性考虑的系统性结构。”(注:[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页。)邓小平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全面的深刻的探索和构建,并且自觉地遵循政治文化的传播特点和建设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我们进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尊重实践的思想路线为实现我国政治文化在范式上的转变提供了准确的思想主线
政治文化是存在于宏观政治结构、政治体制与个体政治行为、政治观念和政治心理之间的特定领域,反映了人们对政治结构、政治运行与政治发展的认识立场、评判原则和建设向度,必然要对社会政治体系产生强烈的反作用,涉及到与政治经济结构诸要素的复杂互动,其变化不可能呈现完全单线的状态,其表现出来的形态必然充满了辩证法的规律和特点。具体到我国,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也就是以怎样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以怎样的理性原则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关系的问题。有的党员和群众生搬硬套、断章取义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的个别词句,扼杀了真理的灵活性和生命力,最终给党的运动和事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在建国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渐占上风,最终在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利用下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文革以后,华国锋提出了“两个凡是”,继续坚持毛泽东的晚年错误,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仍然处于混乱和徘徊的状态之中。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迫切要求改革社会意识形态,打破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社会思想和政治信念的禁锢,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邓小平以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积极倡导和参与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打开了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思想上宣告了“两个凡是”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为克服多年的“左”倾错误路线,为按正确的方向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为我党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奠定了正确思维方法和指导思想。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解决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和改革的标准等根本问题。
邓小平理论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转型,实现了政治主题和政治生活方式的转型,从而实现我国政治生活中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的转型。人们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突破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个别词句和个别原理的盲目崇拜,突破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在头脑中长期形成的思想禁锢,突破了封闭的静止的僵化的思维习惯,树立了解放思想、积极创新、尊重实践的思想路线,增强了善于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意识和科学思想,培养了自由、民主、平等、开放、秩序和宽容等政治观念和人文意识,从思想基础和思想方式的角度完成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范式上的换变,并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的发展的思想源泉和逻辑前提。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政治文化也不断处于革新和演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各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治文化的变革和转型表现更为深入和鲜明。这种政治文化的变革和转型是全面的、持续的、深刻的,它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思想启蒙和观念变化,其影响是深远而凝重的。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培养人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态度提供了深刻的历史依据
政治文化不是单单针对于政治系统的运作和自身政治角色的实践的一种主观领域,而是和整个社会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避免深受一定时期内经济、政治发展的模式与态势的影响。也就是说,政治文化作为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政治行为在个体心理导向领域中的系统表现,是整个社会系统、尤其是社会文化系统和政治系统的历史性产物,也是在这个系统中的每个成员活动的历史性产物。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出发,从我国客观的具体国情出发,以历史分析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它不仅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建设提供了准确的现实起点。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体系的运行与个人和群体在这个体系中的行为表现密切相关的,而行为取决于社会环境和个人的心理态度、心理动机。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破除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扭曲认识、盲目迷信和狂热追求,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良好愿望,而是需要人们从实际出发努力建设、不断创新的具体的社会形态。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由此,人们放弃了教条主义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机械照搬和抽象理解的偏执,放弃了急于求成的心态,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在政治思想上有了符合实际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从而确立自己正确的政治追求和政治信仰,实事求是地指导和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并以更大的积极性和求实的实践精神参与到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和现代化建设中去。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转变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树立起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主题和工作重心。邓小平指出,当前最大的政治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为它关系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和兴衰成败。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64页。)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使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制度所得到的实惠中坚定政治信仰,产生对现行政治制度的认同和爱戴。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邓小平理论对工作中心的转移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确立,结束了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主题和政治生活,实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正常化和规范化,凸显了政治建设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政治文化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意识形态,归根到底受经济基础决定,而生产力水平又是经济基础的决定因素。邓小平指出,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而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最中心的环节,还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句话从唯物史观的科学立场出发精辟地解释了生产力对社会主义的决定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阐明了经济建设的政治含义。
三、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增强政治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基础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客观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体现于政治系统运作过程和政治生活的理念体系和心理取向,政治文化的形成来源于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源于政治主体所处于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所实践的政治生活。美国政治学家派伊认为,一种政治文化既是一个政治系统的集体史,又是这个系统中的个体成员的生活史的产物,因而它深深植根于公共事件和个人经历之中。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又是全党的表率。针对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的官僚主义、权力集中、家长制作风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页。)所以要想在政治文化建设中拥有主动权,必须把政治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来抓,固本清源,从我做起,严于治党,增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不能空喊口号,甚至在实际中与自己的宗旨、性质和历史地位相违背。邓小平强调,整党不能走过场,“我们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不是搞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7页。)也就是说,只有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工作上有显著的进步,在政治实践中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质和为人民服务而不谋任何私利的宗旨,达到清政廉洁,执政为民,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人民群众才会自觉地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会与我党同舟共济,同心同德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才能在健康民主的政治环境中得以解释和实现,才能雄辩地证明自身的合理性、合法性和进步性,从而以其有力的说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实现对人民群众的认识导向、情感导向和评价导向。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在全社会培养良好积极的政治文化,必须建立平等有序的政治体制和民主广泛的政治生活,以激发人们对政治系统和政治生活的兴趣,并对人们的政治文化进行有力的引导。作为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阿尔蒙德认为政治结构功能和政治文化二者是互动的。一般认为,政治文化是指历史的和现实的客观政治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映上的积淀,它包括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念等内容。具体表现在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的性质和功能的理解,他所坚持的政治理想、政治参与热情、对待公共权威的态度、评价政府政策的价值标准、内心遵循的政治行为准则等内容。由此可知,因为政治制度是否健全,人民的政治生活是否丰富,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政治系统,政治活动和自身政治角色的认识和态度,影响到政治系统的运行状态和质量。邓小平指出,只有对制度中的“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要增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凝聚力,就要在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事业的权力,打击一切敌对力量和犯罪活动,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创造出一种科学、民主、自由的社会新境遇来培育整个社会的科学、理性、法制和自由创造的政治精神,提高了人民群众关注国家政治生活的自觉性,调动了参加各种政治活动实现自身政治责任的积极性,增强了对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决策、政治过程高度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四、对外开放为推动政治文化的开放性和丰富性提供了广泛的全球视野
邓小平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根据当今世界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与构想。他明确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他还指出,闭关自守是使中国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态的一个主要原因。他认为,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孤立状态下实现现代化。实现现代化总是要依靠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激励,做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邓小平理论指导我们,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中国人民了解了世界,也真正地了解了自身。实践证明,人们对于自己社会制度和现实条件等因素的认识,不可能是在自己单一的历史和民族的角度下完成,只有将其置于世界范围之内进行分析和评判,从而增强了人们对于自身社会发展状态的宏观把握和历史认识。对外开放战略把中国人民的视野引向了世界,使之摆脱多年来“左”的思想禁锢,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打破了政治文化的阶级性质的界限和意识形态的封锁,要求人们从科学和文明的角度审视和评价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对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行自觉的选择和利用。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借鉴其现代化的管理经验和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本民族政治文化。同时,开放的中国与世界培养了人们对于政治制度认识的比较意识,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和理想有了更加实事求是的态度,淡化在意识形态上的教条原则,开始注重从实践的角度认识社会建设与进步,使政治文化在内容上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在结构上既有主导性,又有丰富性。
邓小平理论自觉地遵循了政治文化独特的社会作用、本质特点及其传播和内化的客观规律,并运用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对于我们现在政治文化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要遵循政治文化工作的时代性。政治文化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的。政治文化建设也要紧密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以永葆其鲜明的时代性。二是要尊重政治文化工作的社会性。政治文化建设要从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出发,制定符合我国社会条件的手段和措施,引导和规范人们正确的合理的积极的政治愿望和政治追求,从而把政治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协调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的完善的社会工程来抓,而不能用一个超历史的、不切实际的态度和观点引导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态度和政治认同,不能超越我国的社会条件和发展阶段。三是坚持政治文化工作的实践性。政治文化导向直接来源于政治实践。做好政治文化工作,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要管党,严于治党”的方针,严厉打击一切腐败犯罪活动,创造健康的、民主的、和谐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要切实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不断地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主政治的途径、措施和体制,进而体现我国政治文化导向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四是展现政治文化的开放性。开放机制是政治文化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必要条件。政治文化需要不断地吸收其他文化形态中科学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增强自身的进步内容和时代特征,才能具备蓬勃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性。政治文化的开放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机制,否则就会失去人类政治发展中的一切智慧和理想的源泉及其现实构建机制。
标签:政治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邓小平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政治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