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 新疆和田 848000)
【摘要】目的:分析对小儿病毒性腹泻患儿采用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接诊的患病毒性腹泻的80例患儿进行临床研究,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将所有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包含40例患儿,给予病毒唑进行治疗;研究组包含40例患儿,给予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儿的疗效进行评估比较分析,并观察患儿的症状缓解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儿的止泻时间、退热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较短(P<0.05)。结论:对小儿病毒性腹泻患儿采用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方案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腹泻;喜炎平;双歧杆菌;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114-02
腹泻是临床上一种非常常见的儿科疾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痛、呕吐、发热及大便异常等症状,而轮状病毒感染时引发腹泻的主要原因[1]。若未及时治疗,甚至会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严重影响了广大患儿的健康发育。为了提高腹泻患儿的疗效,本研究选取我院儿科接诊的患病毒性腹泻的40例患儿,给予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方案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儿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接诊的患病毒性腹泻的80例患儿进行临床研究,纳入标准:(1)80例患儿均符合《中国腹泻诊断治疗方案》制定的关于病毒性腹泻的相关诊断标准[2];(2)均具有腹痛、呕吐、大便异常等临床症状;(3)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脑、心、肝、肾等严重器官性疾病者;(2)具有相关药物过敏史者。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将所有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包含40例患儿,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最低年龄4个月,最高年龄3岁,平均年龄(11.84±0.53)个月。研究组包含40例患儿,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最低年龄5个月,最高年龄3岁,平均年龄(12.08±0.61)个月。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存在临床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确诊后均给予补液及饮食调节等常规处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40例患儿给予病毒唑治疗,主要为给予10~15mg/kg?d-1病毒唑经静滴治疗,每天1次,接受为期7d的治疗。研究组40例患儿给予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方案治疗,主要为给予5/kg?d-1喜炎平经静滴治疗,每天1次;同时给予双歧杆菌口服用药治疗,把药粉溶于流质食物或温开水中调匀后给予患儿服用,按照患儿的年龄确定用药剂量:<1岁患儿每次1/3粒,每天2次;1~2岁患儿每次1/2粒,每天2次;2~3岁患儿每次2/3粒,每天2次,接受为期7d的治疗。治疗时观察两组患儿的大便次数及次数恢复时间,脱水纠正状况,且注意观察患儿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评估标准
参考相关文献标准[3]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1)显效:患儿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次数、性状完全恢复;(2)有效:患儿的临床症状症状显著改善,大便次数、性状显著缓解;(3)无效:患儿的临床症状无显著变化或恶化,大便次数、性状无明显变化或恶化。
1.4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儿的症状缓解时间与住院天数,主要为退热时间、止泻时间,并进行比较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详细记录后,纳入SPSS 20.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通过χ2检验法分析计数资料,以率(%)为单位,通过t检验法分析计量资料,以(x-±s)为单位,(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疗效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见下表1。
3.讨论
小儿腹泻是儿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因多种病原体及因素引发的消化道综合征,其中轮状病毒则是引发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该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致病机制主要为病毒入侵肠道后,于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导致细胞变性、坏死,造成肠黏膜受累而引发绒毛脱落、缩短、排列紊乱,进而造成双糖酶活性降低,乳糖吸收降低,且葡萄糖纳和载体结合转运吸收引发障碍,再加上患儿消化吸收面积的变化,造成脂肪、糖吸收降低,最终增加肠道内渗压,使患儿出现腹泻症状[4]。
小儿腹泻是造成婴幼儿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病情严重时甚至会使患儿出现脱水或休克等严重后果,从而对婴幼儿的身体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喜炎平是经穿心莲提取的一种中药制剂,主要成分包括穿心莲内酯总酯磺化物,可达解热、抗炎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效果,并且可强化单核巨噬细胞及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脾内T、B细胞的浓度的提高,从而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5]。而双歧杆菌活菌散属于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其可有效补充患者肠道中的双歧杆菌数量,有效纠正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进而促进患者肠道微生态环境的改善[6]。本研究中我们对40例患儿采用以上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的症状缓解时间与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小儿病毒性腹泻患儿采用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方案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曾玫,陈洁,龚四堂等.我国五所城市儿童医院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监测[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8):564-570.
[2]陈颢予,徐晓红,蒋成鹏等.重组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疗效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9):1167-1168.
[3]陈春梅.西咪替丁联合双嘧达莫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4):108-109.
[4]杨俊娜.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治疗小儿病毒腹泻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25):74-75.
[5]张冬平,李蓓,崔金娟等.喜炎平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腹泻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07(32):62-63.
[6]刘秋龙.喜炎平联合双歧杆菌、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腹泻的疗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23):3248-3249.
论文作者:塔依尔·斯拉吉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9
标签:患儿论文; 杆菌论文; 疗效论文; 小儿论文; 症状论文; 两组论文; 病毒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