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_投资率论文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_投资率论文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它们之间的比例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效益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我国投资率不断攀升,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已经形成了供大于求的格局。这种失衡状况如不尽快改变,将会造成大批生产能力闲置,并由此带来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连锁反应,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

一、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人类的消费行为分为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三种类型。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中,正是由于人类对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愿望和追求,才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一定发展阶段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又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人们只能消费自己能够生产出来的产品。正如马克思在分析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所指出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消费对于生产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也就是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长时期内,由于受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产品供给短缺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需求增长约束机制的建立,供求关系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需求不足逐渐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由此,宏观调控的重点也由过去以抑制需求膨胀为主转变为以扩大内需为主。从“九五”计划后期到“十五”时期,由于我们合理调控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保持了总供求的大体平衡,从而使经济增长摆脱了长期困扰我们的大起大落的现象。从1996-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8%,而年度之间增长速度的波动幅度则控制在1个百分点之内,十年内年度最高速度与最低速度之间仅相差2.5个百分点。这充分证明国民经济进入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新阶段。

在关注需求总量变化的同时,对需求结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也应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变化,不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效益即最终消费率产生直接影响,而且由于投资需求作为中间需求,其大部分将转化为生产能力,从而影响着总供求的比例。如果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虽然即期需求总量与总供给大体平衡,但必然导致生产能力相对于消费需求的过快增长,出现生产能力过剩。许多新建工厂可能由于产品销售不出去而被迫停产,由此带来银行不良资产增加,通货紧缩将演变为通货膨胀,以致造成经济的强烈震荡。

应当清醒地看到,从2003年以来,由于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基础建设和房地产投资的拉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建材工业投资增长过猛,2003年这三个行业的投资比上年增长80%到一倍以上。2004年以来,针对这些行业投资的过快增长实施宏观调控,虽已取得明显成效,但投资总规模偏大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变,这些行业再加上铜冶炼的生产能力过剩已成定局。如钢的生产能力,2005年全国粗钢产量 3.5亿吨,富余生产能力7000万吨,正在建设的生产能力8000万吨。还有一些地方正在酝酿新上炼钢项目。即使这几年紧缺的电力供应,由于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去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达7000万千瓦,明后两年发电能力即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比例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2003年以来,随着新一轮经济上升期的到来,投资率不断攀升。2003年、2004年资本形成率分别达到42.3%、 44.2%,2005年更超过2004年的水平,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率和资本形成率最高的年份,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连续三年资本形成率保持在40%以上的高位。“十五”的资本形成率不仅高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而且也是全球最高的。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1960-2000年,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形成率平均为23.4%,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平均为23.9%,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平均为21.5%。我国“十五”前四年的水平分别比全球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与地区高17.6、17.1和19.5个百分点。即使考虑到在工业化过程中投资率一般较高的因素,与国外同时期相比,我国目前的投资率也是明显偏高的。与高投资率相对应,我国消费率即最终需求率则是历史上最低的时期,更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毫无疑问,较高的投资率支撑了改革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这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被世界银行的专家称之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诀窍,是其他国家想学也学不来的。但是,其负面影响也不能低估。主要问题在于,一是长期的高投资率所形成的生产能力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造成企业开工率低,投资回收慢,贷款不能及时偿还。居民消费增长速度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使经济发展的宏观效益下降。二是由于生产与消费脱节,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相适应,使经济增长失去目标和动力、生产与消费陷入不良循环,最终将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延缓现代化进程。

二、造成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的主要原因

改革27年来,我国的资本形成率在前18年逐步上升,由“六五”时期的34%上升到“七五”、“八五”时期的36.9%和39.7%。“九五”时期由于受需求不足的影响,下降为 37.6%。“十五”时期又转为上升,并达到历史新高。这种投资率长期居高不下、不断上升的总体趋势,有其内在的原因和客观必然性,既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不合理的因素。分析起来,主要在于:

一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体现。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是投资率高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前的30年,我国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到1978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达48.2%,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水平的工业体系。仅从这一比例看,我国工业化已经达到较成熟的阶段。但从就业结构来观察,我国从业人员中,第二产业仅占17.3%, 而第一产业高达 70.5%,说明工业化进程仍处在初始阶段。就业结构与产值比重相比,更能从社会进步方面反映工业化的程度。从1978年开始,允许农民经商办企业,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在民间力量推动下全面加快。到2004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为46.9%,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上升为22.5%和 30.6%。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必然伴随着投资的高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1981年的192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88604亿元。 1978—2005年的27年累计固定资本形成额约达80万亿元。这一期间,粗钢年产量由3178万吨增加到 3.5亿吨,增长10倍左右;彩电由3800部增加到8283万部,增长2.1万倍;汽车由15万辆增加到570万辆,增长37倍;高速公路由零起步,达到3.43万公里。这样的增长幅度,在各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用巨额的投资换来的。而投资的增长主要又是靠社会投资比重的增加。国家预算内投资金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81年的28.1%下降为2004年的5.7%。

二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和收入差距拉大的结果。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居民收入未能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得到相应的增长。27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9.6%,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仅增长6.5%,比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低2.8和3.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水平决定着消费的支付能力,这是消费率偏低的直接原因。再从收入分配结构来看,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拉大,地区之间与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弹性下降,广大中低收入者缺乏有效购买力,特别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购买力提高缓慢,是消费率总体偏低的重要原因。如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为2.6:1,2005年扩大为3.2: 1,由此使县和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67.6%下降为 2005年的32.9%,平均每年下降1.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中已经饱和的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在农村许多农户仍然买不起。高收入阶层中已经普及的轿车等昂贵消费品,广大中低收入者虽消费欲望强烈但仍缺乏购买能力。

三是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尚存在体制性和设施性障碍。随着吃穿用等生存型消费的基本满足,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向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升级。这就需要有相应的体制性条件和消费环境。万元级、十万元级消费品的出现,需要有方便的消费信贷。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用于住房消费的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需要建立完善的住宅市场。随着市区房价的提升,很多人愿到郊区居住,但又受到郊区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条件的限制。轿车已开始进入居民家庭,许多人具有购买能力和愿望,但又惧于使用环境,主要是害怕停车难和各种乱收费,从而使轿车消费的扩大受到限制。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只有30%。没有自来水,就不能买洗衣机、建水冲式厕所和淋浴室。而这些条件只有政府和依靠集体力量才有能力帮助改善,个人是无能为力的。此外,像教育、文化、信息、休闲和社区服务等消费领域的扩大,也都需要消费环境的改善。

四是传统消费观念的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中国人有着节俭的传统美德。因此,我国人民在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保持了全世界最高的储蓄率。2005年底,居民和企业等人民币存款余额达28.7万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4万亿元,这使投资具有充足的国内资金来源。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总储蓄即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金平衡表中的资金来源的比例,以及新增投资额占总储蓄增加额的比例,一直呈下降趋势,最低时下降到1999年的24.2%和11.3%。1993年和2005年则明显提高,分别为38.2%、50.3%和 29.3%、45.2%。这与当年投资增长幅度过大密切相关。1992-2005年的14年间,我国投资占总储蓄的比重年均为28.2%,每年新增投资额占新增总储蓄的比重为29.5%,说明我国较高的投资率是有充足的国内资金支持的。银行的储蓄存款如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承担的存款利息的压力则相应加大。从这个角度看,高投资率也是高储蓄率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国居民储蓄意愿比较强,除了受节俭传统影响外,主要还在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医疗支出在消费结构中明显偏高。为子女上学和不可预见的医疗支出而存款,成为多数居民增加储蓄的主要考虑。所谓“三怕”,即年轻人怕买房、中年人怕子女上学、老年人怕生病,正是制约居民消费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居民消费率

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较快增长,必须把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上,把扩大内需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居民消费上,改变目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状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是针对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的实际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贯彻这一方针,需要制定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有效政策。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近三年来,随着中央连续三个“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加大,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2003年到2005年分别增长4.2%、 6.8%和6.2%,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9.0%、7.8%和9.6%。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仍明显偏低。平均起来,三年间农民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低3.1个百分点。而且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基数相差3倍多,农民收入增长3个多百分点的绝对量才相当于城镇居民增长1个百分点。尽管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努力遏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但近期内改变这一趋势的难度相当大。因此,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作为关系经济全局的大事,作为我们党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实际行动,切实抓紧抓好。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必然带来农村市场的活跃,对消化过剩的工业生产能力、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必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着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支付能力。这是提高消费率的根本举措。

扩大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2005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已降为36.7%,用于改善住、行条件和医疗、教育、通信、休闲等服务性的支出已占消费支出的60%以上。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也下降为45.5%。城乡居民消费都在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宏观经济政策要有利于推动这种转变。要通过适时修改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要把加强社区服务作为扩大消费的重点之一,既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方面的消费需求,又为扩大城镇就业提供条件。实践证明,社区服务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其吸纳的就业人数可达到社区全部从业人员的60%以上。

扩大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消费信贷发展很快,目前已占银行信贷余额的15%- 20%。根据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消费信贷的比重可以提高到30%左右。因此,我国消费信贷还有发展的潜力。为了解决银行因消费信贷增加造成资金流动性降低的问题,应积极进行住宅贷款证券化试点,以分散银行消费信贷风险。为了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应逐步增加财政对教育、医疗类公用事业的投入,加快医院管理体制、医疗管理体制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整顿药品市场,降低过高的药品价格,减轻居民个人的教育、医疗负担。扩大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的覆盖面。积极解决农民工保险账户可流动问题。

调整投资结构,改善消费环境。要围绕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调整投资结构,注重增加能够改善消费环境、有利于扩大新的消费热点方面的投资。如我国居民目前消费结构中,用于住房、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比重偏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针对影响消费扩大的主要问题,采取有效对策,努力改善消费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要按照轿车进入家庭的要求重新规划市区与郊区布局,把道路、停车场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取消各种限制轿车消费的不合理规定。要健全住宅市场体系,严格控制住房价格,扩大住宅市场交易规模。加快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完善电网和交通体系。为扩大居民住、行、信息通信方面的消费创造良好的条件。

整顿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商品服务质量,是扩大消费的前提条件。要继续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防止价格欺诈行为,使人民能放心大胆地消费。要推广商品质量标识制度和电子标签,实施原产地或可追溯原则。凡是在市场出售的商品,通过商标或电子标签,可迅速查明该商品的主要信息,以便于消费者的监督。要倡导建立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形成统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合理引导消费预期,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使广大消费者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这是建立良好的市场预期的重要前提。要通过良好的市场预期促进消费市场的稳步均衡发展,避免出现排浪式消费和市场的大幅度波动。要通过对市场各类商品供求态势的分析预测和大众媒体的正确引导,使广大消费者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鼓励节约型消费、无害型消费、文明型消费,避免炫耀型消费、跟风型消费、奢侈型消费。大力推广节能住宅、节能汽车和无污染产品,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消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使消费的扩大能有力地促进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智力开发和社会和谐,使消费者在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自身的素质也能得到全面提高。

标签:;  ;  ;  ;  ;  ;  ;  ;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_投资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