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摘要:在近代动荡、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和国内双重矛盾的影响中,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萌芽的初现阶段,民族资产阶级对西方近代国家观念的推进发展阶段,以及最终的形成确立阶段。由于它的发展和形成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进行的,因此带着一定的时代背景特点,其最终的形成和确立,对中国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过程;时代背景;影响
近代的中国,是一个经历巨大考验与变化的国家,在清政府日渐腐朽时部分有识之士则在西方的文明与船坚利炮的冲击下,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思想的转变,对王朝与国家的相关概念也开始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并积极向社会传播他们所学到的新思想。随着人们对西方近代国家文明的认识逐渐加深,旧的传统王朝“天下”观念开始逐渐被打破,国家和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并最终形成和确立了中国的近代化国家观念。
一、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过程
从根深蒂固的古代王朝“天下”的国家观念,转换到以“民”为主的近代国家观念,是中国国家观念在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突变,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现阶段,传统国家观念的打破
“天下”的传统国家观念,自封建王朝时代以来就深深根植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国家就是以当朝帝王为中心,以边缘地带为附属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的天朝大国。直到自以中国为世界中心的盲目态度,仍然固步自封的大清王朝被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进攻的时候,人们才被迫重新开启了对世界的认知。虽然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天下”的王朝国家观念,使人们看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大,以及中国之外的世界。然而,对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这些概念在条约签订时,并没有被清王朝所意识到,仅把条约视为“权衡之计”而无动于衷。但是,面对列强的种种侵略,当时的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受到冲击了,使得他们开始正视世界,将自己所学习到的西方知识和理念,著书立说,向人们展示真实的世界面貌。如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给人们介绍了世界地图板块的基本构成,以及各大洲的基本情况,魏源则在《海国图志》中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进行了描绘,这些著作的出现为当时的人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所处的世界位置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发。
(二)发展阶段,民族资产阶级对西方近代国家观念的推进
西方资本的入侵,打破了中国自古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稳定而闭塞的局面,新兴的产品和生产工具,无不冲击和阻碍着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为了与西方资本进行抗衡,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在西方资本的影响下应运而生,而具有先进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也随之诞生。但是,由于受到西方列强和封建政府的双重压迫,使得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中的部分杰出、先进分子开始主动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知识和技术。通过对西方世界的认真探索和学习,使得他们开始了对头脑中固有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新知识的武装运用,更清楚地认识到了封建国家的弊端与不足,开始寻求建立更适合民族资本经济发展的舞台。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队伍构成中呈现出了上层与中下层的不同两派,因此,对于国家的改造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主张,上层保守派提出改造清政府,主张效仿西方组建内阁,发展实业,建立民主宪政的国家,中下层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虽然两派的主张不同,但都共同反映出了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部分中国人开始对西方近代国家观念的认识和认可,并积极推崇。
(三)形成阶段,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基本确立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逐步加深,特别是甲午战争中,中国作为大国战败于邻居小国日本,使得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危机感越来越强,他们开始进一步反思清政府战败的深层原因,意识到仅仅从武器技术方面的改进是行不通的,他们开始认识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清政府的体制、制度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于是,先进的知识分子阶层开始主动接受并大量研读、学习西方的近代国家体系、制度,向社会发出民族振兴、国家强大的呼吁,其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则更是顺应了时代的需求。最终,清王朝在觉醒的国人的共同努力下覆灭,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其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提到的“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等条款,使得民主共和国的理念得到了明确的立法确认和保护,并从形式上基本确立了中国的近代国家观念。此外,在孙中山的就职宣言中提到,中国在国际地位上应获得平等对待,独立自主,享有主权等内容要求,体现了中国近代国家观的理念。
二、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特点
国家观念的转变与国家实际形态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由于近代的中国,处于一个纷繁复杂的环境中,面临着当时“千古未有之变局”的特殊环境。因此,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在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时代背景特点。
(一)国内社会矛盾的双重性
由于受传统国家观念的影响,在西方列强入侵之前,平静的中国国内的矛盾主要存在于平民百姓与当朝政府之间,历史上爆发的农民起义,则正是两者矛盾的正面交锋。因此,国人的关注点都停留在自身的利益之中,帝王担忧皇权,百姓担忧家常,是地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而,西方列强的炮火打破了这一切表面的平静,腐朽清政府的无力抵抗,使得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而国内矛盾也迅速发生了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双重矛盾,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就是在这样的双重社会矛盾中逐渐被开启和形成发展起来的。
(二)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新的世界观
西方列强的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矛盾,在这种特殊社会性质和双重社会矛盾的影响之下,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中的部分有识之士达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共鸣,如龚自珍的“山中之民有大声音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康有为的“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一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邹容的“我同胞处今之世,立今之日,内受满洲之压制,外受列国之驱迫,内患外侮,两相刺激,十年灭国,百年灭种,其信然夫”以及孙中山的“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蹶不振,如斯之极。”这些慷慨激昂的文字,无不反映着当时先进中国人的深切忧患意识和热切爱国情怀,在这些情怀的刺激下,他们认真审视中国的实际国情,探寻问题根源之所在,开始把目光从传统的国家观念转移到西方的近代国家观念中,去认识并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体制、制度,并著书立说,为国奔走呼吁,不遗余力向广大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启发民众的忧患意识,传播先进的近代国家观念和世界世情的发展概况,开启民众认识世界的新大门。
(三)不同国家理念间的相互碰撞
由于近代的中国国情复杂,局势动荡多变,当时的国人面临的处境是及其不稳定的,所以当人们面对西方先进技术和船坚利炮的冲击时,不同立场、不同阶层的人们对事件所做出的反映和选择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在近代的中国需要新的国家理念来指导和开辟新的国家发展路径时,不同立场、不同阶层的人们也就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国家观念。在众多的国家观念中,有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阶层支持学习西方先进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制度的国家观,也有以传统士大夫为代表的追寻“天下大同”的最原始的无政府主义国家观,还有坚持固守传统文化的国粹主义的国家观,这些不同的国家观念的出现,打破了古代帝王“家天下”朝代观的单一格局,也形成了近代中国国家观念发展的特殊背景。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中国特殊的国情,最终,在这些不同国家观念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民族资产阶级支持的西方近代国家观念脱颖而出,成功引领了近代中国的国家观念潮流,并推翻了封建帝制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带领中国步入了新的世界舞台,开启了全新的民族民主国家观念。
三、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重要影响
构建中国的近代国家观念,是历经了历史的巨变和考验,以及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国人的共同奋斗才得以形成并走向实践的,在其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也对中国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强化了中国民众的近代国家观念意识
与中国传统的国家观念相比,中国的近代国家观念,是紧跟当时时代发展潮流的先进国家观念,其从国家形式到人文政治体系、制度方面,都体现了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理念。随着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和形成,西方文明中的先进理念开始在中国民众和社会中得到传播和认识,逐步开启了民众的思想新视野,提高了民众对政治文化的认识,有利于扩大近代国家观念理论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不断强化中国民众中的国家主权意识,使得中国民众在面对日后的国家巨变中具备了一定的正确立场和认识判断的能力。
(二)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间的融合和团结
中国不仅地大物博,人口分布也非常广泛,因此,在不同的地域间的文化差别,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由于民族间的凝聚力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从古代的王朝开始,中国各民族间的关系都并不密切,主要的交往联系多以经济上的互通为主,而在政治文化方面的交往甚少。因此,在传统国家观念的禁锢下,各民族间都缺乏民族国家的认同感,部分民族间还存在着隔阂和冲突,不利于民族间的融合和团结。而近代国家观念在中国的逐渐形成和传播,使其强调国家独立自主,民族团结统一的理念才得以在各民族间进行较为广泛的传播,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缓和不同民族间的矛盾提供动力,有利于民族间的认同感在各民族间形成基本的共识,进而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和团结。
(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近代国家观念在中国的形成,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实际国家形态,也影响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以往的中国由于没有形成国家意识、国家主权的概念,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除了武力技术的落后外,政治上也处于劣势,甚至是无知的状态,才导致了清朝政府“任人鱼肉”的局面。随着近代国家观念在中国的逐渐发展和形成,腐朽落后的清王朝最终被时代所淘汰而倒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立,宣告了中国开始以一个新的近代国家的形象出现在世界的舞台。虽然当时的中国,在工业技术方面还落后于西方,但是在政治方面却有了可以与西方相抗衡的先进体制和思想力量,改变了以往在国际上完全被动的处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辛亥革命资料丛刊:第8卷[C].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17-30.
[2]龚自珍.遵隐[M].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88.
[3]康有为.京师保国会第一次演说[A].康有为政论集: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1.
[4]邹容.革命军[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1.
[5]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A].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9.
作者简介:谢晓萍(1991年—),女,汉族,广西梧州人,单位为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党团建设与管理。
论文作者:谢晓萍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5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3
标签:国家论文; 中国论文; 观念论文; 近代论文; 列强论文; 王朝论文; 民族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5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