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经济思想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李觏(1009-1059),北宋前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建昌军南城关(今江西南城人),出身于小地主家庭。李觏十分关心民生实际经济利益,特别注重研究经济领域的各种问题及民众衣食住行等问题。
一、李觏经济思想的核心——义利统一说
李觏的经济思想和其哲学、政治、伦理思想密不可分。
在哲学上,他提出了著名的自然天道观。“若夫元以始物,亨以通物,利以宜物,贞以翰为……始者,其气也。通者,其形也。宜者,其命也。翰者,其性也。”(注:《删定易图序论·论五》.)他认为元、亨、利、贞是事物产生、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是李觏所谓的“天道”。而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都要遵循“天道”。他说:“夫礼之初,顺人之性欲而为之节文者。”(注:《礼论·第一》.)就是强调礼仪自开始起就是圣人顺从人类本性,依照人们生活需求欲望制定的。又说:“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养之,服牛乘马,圈豹槛虎,是其得天之录。”(注:《删定易图序论月·论六》.)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要从自然界获得必需的物质和能量,就必须遵循“天道”。以此,李觏撮出圣人君子要顺从“天道”来治理国家,为百姓谋利。否则,“天道不大明,君子无所法。”(注:《删定易图序论·论五》.)这样,他把遵循“天道”和重视利欲紧密地联系起来,为义利统一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政治上,李觏主张“礼治”。“礼”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国家,修身正心,无他,一于礼而已矣。”(注:《礼论·第一》.)而“礼”的根本是人们的实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饮食、衣服、宫室、器皿、夫妇、父子 长幼、群臣、上下、师友、宾客、死丧、祭祀,礼之本也。”(注:《礼论·第一》.)所以统治者要“因民心而利导之”。(注:《强兵策·第三》.)这种把礼和利统一起来的政治主张,就是李觏所说的“礼治”。
在意识形态上,李觏首倡义利统一观。他从物质生活决定道德的观点出发,批判了儒家传统的崇义贬利思想,鲜明指出“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注:《原文》.)他说:“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得之人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注:《原文》.)他认为人类的利、欲都是自然的、合理的,只不过要受到“礼”的约束。这样,他把仁义和利欲这两方面密切地结合起来了。在意识形态上,他第一个公开申明义利相统一。
李觏的义利统一说,一方面重视“义”,认为统治阶级只有遵循了“义”,才能获取民心,但讲仁义不能离开言利,不能把仁义与利欲对立起来而排斥了利欲;另一方面,他认为人有利欲是合情合理的,不过利欲要“节以制度”。他痛恨那些“不耕不蚕,其利自至”(注:《原文》.)的贪官污吏。李觏的义利统一说实质上是北宋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价值观。它对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封建正统经济思想是一个勇敢的挑战。它不仅是李觏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他经济思想的核心。
二、李觏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之——财用是富国的根本
首先,他认为:“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注:《潜书》.)他反对儒家只讲道义的“仁政”思想,严厉地打击了当时的保守派。
其次,他认为物质财富决定了社会的一切活动。“盖城郭宫室,非财不完;差役车马,非财不具……”,有了财政保证,才能“礼以是举,政以是成,爱以是立,威以是行。”(注:《富国策·第一》.)他把封建国家的政治、军事、道德等上层建筑全部放置在封建国家经济状况的基础上。他已初步认识到了经济是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基础。
第三,他还认为经济上的富裕程度直接影响着道德教化。“然则民不富,仓廪不实,衣食不足,而欲教以礼节,使之趋荣而避辱,学者皆知其难也。”(注:《富国策·第一》.)
那么如何贯彻财用为本的经济思想呢?李觏提出了下面三条措施:
第—条是理财。“财者,君之所理。”(注:《国用·第一》.)当时,许多官僚贪脏枉法,兼并土地。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来盘剥农民。李觏就此尖锐地指出:“君不理,则专蓄贾专行,而制民命矣。上之泽于下不流,而人无聊矣。”(注:《富国策·第六》.)他认为,国君应该管理国家财政,这样,国家才能采取平祟、平物价、设义仓等措施来限制富商巨贾的垄断,减轻农民的负担,以达到“国实”的目的。
第二条是节用。“量入以出”、“节用取足”。针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的现状,他认为:“用地小大,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注:《富国策·第六》.)他主张要根据国家的实际收入情况,来制定用财计划,做到:“以岁之丰凶,得税物多少之账,计国之用,以知足否。”(注:《国用·第十》.)在财政支出方面,要做到:“凡其一贼之出,财给一事之费,费之多少,一以式法。”(注:《国用·第十》.)财要有善法来做保障。为了能按照“量入以出”的原则办事,他提醒国君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厉行节俭、提倡节用。若国君“不量入以为出,节用而爱人。”必定会“怨刺并兴,乱世之政也。”(注:《国用·第十》.)李觏已看出封建统治者奢侈淫靡是造成天下百姓“辍衣止食、十室九空”(注:《国用·第一》.)的重要原因,同时他也强调老百姓如果无长远考虑,在丰年时,“食之亡节,用之亡度,或委于粪土,或腐于甑,或以妖焉,或以肥鸡骛。”(注:《宋上范参政书》.)等遇到凶年,就会“家不素蓄,人不豫备……于是强者为盗贼,弱者转而死沟壑,父母妻子不能相保。”(注:《富国策·第七》.)他这是在提醒百姓平常也要注意节用和贮备。
第三条重农。“一心于农,则地力可尽矣。”在当时,一个国家的财用全部寄托在那繁生百谷的土地之上。“人无遗力,地无遗利,一手一足无不耕,一步一亩无不稼,谷出多而民用富,民用富而邦财丰者!”(注:《富国策·第七》.),李觏正是从粮食作为主要食物这一点出发,强调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下面几条发展农业生产的具体措施:一、“先行抑末,以驱游民。”(注:《富国策·第二》.)为了解决发展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问题,他主张把那些吃闲饭的游民全部赶回田地去,并要求人们“无易业而一心于农”,只有这样,“地力可尽也。”(注:《富国策·第二》.)二、“农必制器,以利其用也。”(注:《富国策·第二》.)他鼓励农民制造和使用轻便、适用的先进农具,做到“用力少而得谷多。”否则,“器不简,则贫人或不能借物……不借物,则虽良田将不耕。”(注:《国用·第六》.)三、“务垦辟。”当时,北宋的耕地面积增加不多,为此,他提出:“于占田之外,有能垦辟者,不限其数。”(注:《国用·第六》.)并建议政府:“今宜远取秦汉,权设爵级,有垦田及若干顷者,以次赏之。”(注:《富国策·第二》.)这种垦辟者的做法对大量开垦荒地,扩大耕地是大有好处的。
三、李觏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二——“富民”是富国的基础
首先,他把“民惟邦本”作为他的富民思想的理论依据。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民惟邦本”的思想。他说:“立君者,天也;养民者,君也。非天命之私一人,为亿万人也。民之所归,天之所右也;民之所去,天之所左也,天命不易哉!民心可畏哉!”(注:《富国策·第二》.)他强调了君主是为民而立的,国君的根本任务是“养民”,施恩于民。国君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条件是获得民心,要获得民心,就得满足百姓在物质生活方面的要求。这种注重百姓生活利益的思想,表明他面对现实,具有时代精神。
其次,他认为富民是治国的基础。“民不富国不实也。”(注:《安民策·第一》.)此外,富民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若百姓“食不足,心不常,虽有礼义,民不可得而教也。”(注:《国用·第六》.)他还提醒治国者:“所谓富国者,非日巧筹算,折毫末,厚取于民,以媒怨也,在于强本节用,下无不足而上则有余也。”(注:《壮书》.)李觏认为富国之道决不是对百姓横征暴敛,而是使百姓“无不足。”
第三,他又认为富民的基本要求是足食足用。“生民之道食为大,有国者未始不闻此论也。”(注:《富国策·第一》.),“民之大命,谷米也。”无惰而自安,无贼于粮食,是富民之大本,为国之上务。”(注:《壮书》.)由此观之,李觏继承了儒家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传统思想,认识到只有先富民,然后才有国富和君富。在他看来富民是强国的基础。这也正是他经济思想的根本所在。至于如何富民,他强调了以下三点:首要的任务是解决土地问题。“土地,本也;耕获,末也;无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使战也。”(注:《国用·第十》.)他已把土地看作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财富来源。北宋中期老百姓缺乏衣食,国家财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地力不尽。“贫民无立锥之地,而富者田连阡陌。富人虽有丁强,而乘坚驱良,食有梁肉,其势不能以力耕也,专心其财役使贫民而已。”(注:《国用·第二》.)二是“田不垦辟。”可供开垦的土地虽多,但“贫者则食不自足,或地非已有”,“富者则持其财雄,膏腴易致,孰肯役虑于菑畲之事战?”(注:《壮书序》.)故田不可得而垦辟也。而“田不垦辟,则租税不增,理固然也。”(注:《富国策·第二》.)这里,李觏已看到土地兼并破坏了劳动力和土地之间的结合,阻碍了生产的发展,造成了贫者与富者之间的尖锐对立。为了解决土地问题,李觏提出了“平土”的主张。“平土”即“均田”。他认为,要达到均田就得靠“法制”。他说:“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贫者日削,虽有茉耘,谷不可得而食也。食不足,心不常,虽有礼义,民不可得而教也。尧舜复起,如之何矣!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注:《富国策·第二》.)
第四,他主张国家必须加强对商贾的控制。他认为物价不公平会“坑民家,败民生。”(注:《国用·第四》.),同时,他又提出了:“谷贱伤农,贵亦伤农;谷贱利末,贵亦利末”的观点,揭露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盘剥农民的罪恶。针对商贾操纵物价这种情况,他主张“平准”,由国家“尽笼天下之贷物”,使“富者大贾之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注:《国用·第九》.)
第五,他主张采取切实措施减轻赋税。他认为要富民,必须解决繁重的徭役和赋税问题。这是北宋经济生活中一个严重问题。如何减轻赋税呢?他提出的措施是:①薄税敛。②平其徭役。③制定切时的税额。“职人设官,必于谷之将熟,巡于田野,观其丰凶,而后制税敛焉。丰年以正,亦不多取也;凶荒则损,何取盈之有哉?”(注:《壮书序》.)若遇上水、旱等严重灾害,国家不仅要“除减田租”,而且要免征各种实物,以减轻农民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