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论文_王丽华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论文_王丽华

中煤大屯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心医院 221611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4月期间进行小儿静脉输液的患儿建立研究,回顾性的对比发生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资料,总结、讨论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相关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护理干预对策。结果:干预后本科进行小儿静脉输液的药物外渗率出现显著的下降,P<0.05对比存在显著性的差异。结论:针对小儿静脉输液出现药物外渗的原因需要给予正确的措施进行干预,临床输液工作还需更加努力,以保证小儿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原因;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是儿科当中用以对患儿进行防病、治病以及对危重患儿进行抢救的一种相对迅速且高效的给药途径[1]。然而,因患儿通常会易动、哭闹等抵抗性行为,同时多种外部原因也经常会引起患儿在进行静脉输液时药液发生外渗现象,从而使患儿进行输液注射的部位发生疼痛以及肿胀的现象,会使患儿的局部皮肤表现出苍白或暗红症状[2],甚至导致出现组织坏死以及患儿输液侧的关节活动受限等现象[3],使患儿受到更多的痛苦,并且损害患儿的健康,为护理工作人员进行输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本院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这一时期建立研究,以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间发生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发生事件展开探讨,并于2017年11月后改进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前后的药物外渗发生率,总结分析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4月期间进行小儿静脉输液的患儿建立研究,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间发生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发生事件153例,其中男性患儿83例,女性患儿70例,患儿年龄1月~13岁;外渗部位中:48例为头皮,55例为手背,34例为足背部,其他部位共16例。

结合173例药物外渗患儿的资料对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与整改,并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间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发生事件78例,其中男性患儿41例,女性患儿37例,患儿年龄1月~13岁;外渗部位中:17例为头皮,37例为手背,16例为足背部,其他部位共8例。所有患儿均经过及时、规范的干预,且均痊愈出院,院外跟踪未见后遗症发生。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展开。

1.2改进处理方法

在小儿进行输液的过程中,一旦发生有发生液体外渗事件,即刻进行上报处理。停止对患儿进行输液操作,并根据患儿的药物静脉外渗严重程度进行及时汇报与准确记录,针对药物不同的性质以及血管的损伤程度等,针对性地应用不同治疗、护理措施,可通过50%的硫酸镁进行湿敷处理、喜辽妥进行局部用药等,对于严重患儿进行局部的封闭,同时注意将患肢进行抬高结合局部制动,并加强后续的跟踪与疗效观察,并及时的进行反馈。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进行统计与分析,外渗率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存在有显著性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外渗率对比

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间进行小儿输液共18976次,期间药物外渗发生事件153例,外渗率为0.81%;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间进行小儿输液共19452次,期间药物外渗发生事件78例,外渗率为0.4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外渗率比较上,进行护理干预后的药物外渗率显著的降低。

2.2护理干预前后药物外渗致血管严重程度比较

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间发生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发生事件中,轻度外渗135例,中度外渗16例,重度外渗2例。干预后轻度外渗70例,中度外渗8例,重度外渗0例。

3讨论

3.1输液外渗事件的原因探究

(1)患儿自身及家长因素

进行输液的患儿普遍的年龄偏小,而在进行静脉穿刺时通常会引起短暂的疼痛,因此易导致患儿表现出哭闹甚至不配合等。在此过程中,更易导致护理人员将针头穿破患儿的血管壁或者针头意外滑出血管等。特别是在对于超过6个月的患儿进行穿刺操作,该部分的患儿具有一定自主意识,通常会故意的采取哭闹行为,不配合进行治疗;此外,医院收治的患儿较多,患儿受医院的陌生环境影响,结合其他患儿的哭闹声等会导致进行就诊的患儿出现恐惧以及不适等不良心理状态,最终出现患儿出现药物渗漏现象;再加上部分的患儿家长因缺乏对于输液的注意事项了解情况,同时疏于对患儿的照料,导致患儿输液过程中发生针头松动或出现针头刺破血管现象。

(2)护理人员因素

个别护士因工作时间较短相对的缺乏临床操作经验,在进行针头的固定时较为不牢固,一旦患儿出现躁动,就可能导致出现针头松动的现象;同时,一些护士进行扎针时见到有回血则不敢再进针,多是担心会穿刺血管于是进行匆忙固定,这种情况导致的固定不牢固会是患儿发生渗漏事件;另一方面上,个别护士相对缺乏责任意识,通常未能按时的进行病房巡视也会导致药物渗透事件的发生几率增大。

(3)药物或患儿血管因素

部分的患儿会长时间的进行输液治疗,易导致对患儿的同一部位进行多次穿刺操作,易导致输液的过程当中出现药物外渗现象;此外在输液的过程中,由于使用甘露醇、钙剂、碳酸氢钠溶液以及多巴胺等具有高渗性、强刺激性的药物,也提高相应的提高了药物外渗事件的发生几率。

3.2处理对策探究

(1)加强对患儿与其家属的宣教工作

护士应当通过宣教等方式使具有一定理解能力的患儿与家属群体了解输液注意事项,并积极地配合输液操作,在进行穿刺操作前也需要耐心地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认真的讲解输液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内容,一旦发生穿刺部位肿胀、疼痛或者溶液不滴时,需及时地向医护人员进行反馈。

(2)提高护士专业技能与责任意识

医院以及各科室需定期的对护士群体组织输液操作流程、穿刺技巧以及药物的外渗事件处理办法的技能培训。对于年资相对较低、临床工作经验相对较浅的护士,应当加大对基本功能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当中,可以采用特定穿刺模型进行穿刺技能训练,同时组织经验丰富的护士带领资历相对尚浅的护士展开工作,同时通过讲座以及手把手带教等方式,在护士群体当中共同的分享输液穿刺操作的技巧,共同提高护士整体穿刺的水平。

(3)正确选择血管

需要加强护士对于疾病理论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护士对于患儿血管以及其病情的评估能力。以便护士更好的掌握患儿血管的特点,对血管的活性药以及高渗透压、强刺激性药物以及末梢的循环相对较差患儿则应选择近端且较为粗大的静脉进行穿刺操作。此外也需要避免对患儿的同一条血管进行反复、多次、长时间的持续输液操作。

(4)加强药物的管理

护士也应当加强对药物用法以及相关的配伍禁忌的内容学习,提高对科室的药物管理工作。严格的按患儿的病情、年龄结合药物的性质进行滴速调节,并严密的观察患儿有无药物的渗出现象发生。

总而言之,针对小儿静脉输液出现药物外渗的原因,需要给予正确的措施进行干预护理,临床输液工作还需更加努力,以保证小儿静脉输液的安全性,防止药物渗出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成莲.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科技视界,2014(33):344-344.

[2]周爱文.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对策[J].引文版:医药卫生,2015(5):256-256.

[3]林美莲.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现代养生,2016(6):249-249.

论文作者:王丽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8

标签:;  ;  ;  ;  ;  ;  ;  ;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论文_王丽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