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气探测;环境监测;城市建设
前言:本文对城市建设带给大气探测环境的不良影响和破坏性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加强大气探测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
1 保护大气探测环境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影响下,城市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每年因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造成的损失重大,因此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工作、进一步增强气候监测和气象服务能力是气象防灾减灾的关键,而气象观测工作又是开展整个气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所获取的观测资料必须具有准确性、代表性、连续性和可比性,能反映出该气象观测站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这就要求气象观测站周围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大气探测环境,才能正常发挥大气探测设备功能,并确保气象资料不受外界因素干扰,从而保证其准确性、可靠性和代表性。由此可见,做好气象设施和大气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气象预报的准确性,是现代化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经济建设、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群众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 城市建设对大气探测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密度加大,成排高大的建筑物增多,人群活动范围的相应拓宽,气象观测站大气探测环境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现象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违章建筑严重破坏大气探测环境
如果气象观测场附近建筑物高度超出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中限制高度或建筑距离观测场较近,都将会对气象观测场形成遮挡,进而影响大气探测数据的真实性。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有关规定, 气象观测站与周边障碍物的距离不能小于障碍物高度的8倍,观测站周边10m高的楼房至少要距观测站80m远。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气象观测站附近建筑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致使大气探测环境被影响和破坏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一些开发建设无视气象法规规定,违章建筑使得大气探测环境不断受到较大干扰和破坏,直接影响获取气象资料的代表性、真实性和比较性。风场是反映一个地区天气系统状况重要要素,例如观测场北面建一栋高楼,北方就没有了,周围都建起高楼,太阳光会反射到观测站使观测场温度升高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对天气的准确预测,降低大气探测的准确性。
2.2 气象观测站被迫迁移
同一地点的气象探测资料年代越久远,其科研价值越高,若观测点更换后,所有资料都要从零开始。由于受到高楼大厦的影响,一些原址气象站探测环境被破坏,不得不被迫迁移,而气象站每搬一次家,直接就导致气象资料的中断,地点更换后所形成的数据同历史气象资料无法进行比较,不能系统地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分析,新、旧观测点必须通过一年时间的实测数据对比后才能力使原址观测资料连续使用,一旦破坏了气象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和连续性,对科学研究和评估区域、全国甚至是全球的气候及气候变化等造成的不良影响都是不可恢复的。我国一些气象观测站由于周围建设影响更是出现了频繁搬迁,数据连续性破坏可造成一些台站几十年观测资料作废。
3 加强大气探测环境保护的措施
3.1 提高大气探测环境保护认识,增强法律意识
保护好大气探测环境是获取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探测资料的前提,关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因此要充分利用媒体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宣传气象法律法规,增强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每一个社会公众对大气探测环境、设施保护重要性认识,树立法律意识,提高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要求广大群众特别是从事城市工程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从科学发展观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的高度出发,坚决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相关规定及要求,实施有效措施,加大工作落实力度,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能力,确保大气探测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进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建立健全相关备案制度及部门协作沟通机制
气象部门要依法建立和完善相关备案制度,及时在当地建设规划部门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以及地方性法律法规关于大气探测环境及设施保护范围和标准备案,并加强与建设、规划部门的协作沟通,确保在开展新建、扩建、改建等建设工程时,能首先征得气象主管部门的行政审批,并依法统筹符合气象设施、探测环境保护的项目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建设,减少和避免因城市建设对当地大气探测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从而实现城市建设与大气探测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发展。
3.3 严格审批工程建设程序
气象部门应通过强化大气探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社会宣传教育,积极与当地建设、发改、国土等部门联合,协调并达成一致协议,将气象部门大气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并严把工程项目审批源头,出具气象大气探测环境保护审核意见书后,建设局方可通过城市规划,最后发改局批准给予立项。只有严格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才能有效遏制破坏大气探测环境不法行为出现。
3.4 加大气象行政执法力度
在当地人大、政府的监督和领导下,气象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要以《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及地方法律法规的发布实施为契机,积极争取多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运用专项执法检查等形式,加大气象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影响大气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违法工程建设案件,对一些拖延贻误、影响较大的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杜绝有案不查、查处不力的不作为行为,并依法处置和追究影响破坏大气探测环境的相关责任部门及个人的有关责任。
4 注重城市化各灾害的防治
4.1 流水灾害防治
城市化过程中,流水灾害主要以洪涝为主,应对城市型流水灾害,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立全方位防控体系。完善水利工程体系加强堤防、水库、蓄滞洪区建设与河道治理,优化工程布局与运行方式,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体系的综合防灾减灾效益。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的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形成雨、污分流系统,在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选择防洪标准,适度承受一定的风险,以综合治水带动城市功能环境、景观的改善;采取各种雨水渗透与雨水蓄滞措施,新建、改建小区设置相应容积的雨水调节池,改变让雨水尽快排入河道的传统思路。调节池中储存的雨水可在洪峰过后排入河道,或作为绿地浇灌和城市清洁等用水;对扩大行蓄洪能力之后仍可能泛滥的洪水,要靠平时的防灾准备与应急时的警报、避难系统来减轻灾害的损失。
4.2 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缝地质灾害的防治
地面沉降灾害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完全不用地下水是不可能的。所以完全避免地面沉降也是不现实的。但开采量与沉降量之间的比值不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开采层次、不同井位布局条件下,单位开采量引起的地面沉降量是不同的,因此,必须进行城市区域内的地面沉降形成机制的研究,确定合理开采层次和井位布局,探索控制地面沉降的新技术、新方法,使单位“开采量”引起的地面沉降量尽可能小。
4.3 重力地貌灾害的防治
城市地区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等重力地貌灾害,至少有80%以上是人类不合理的工程、经济活动造成或诱发而形成的,这类灾害目前从技术上讲,大部分是可以防治的。首先,禁止人为破坏地质环境,诱发地质灾害;其次,在城市的新建、改建、扩建规划时,必须加强地质环境论证。一方面要查清地质环境条件,尽量避开各种地质灾害体,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建设布局与地质环境的适应性,对各种建设活动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进行评城市地质灾害类型多种多样,不同区域的城市地质灾害各有其主灾特征;不同类型的城市地质灾害的监测和评估因素不同;大多城市地质灾害是可以预防和减少灾害損失的,但其各自有不同的防治方法。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研究分析清楚城市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发展规律、危害程度、成灾区域,减灾措施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兴利避害相结合,综合减灾措施与主攻大灾相结合,就可真正起到有效的防灾、减灾效果。
结束语:
总之,大气破坏将对人们的生活生活环境有着直接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采取相关防治措施,减少灾害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李绍云,田萍,梁杰,等. 城市发展对气象探测环境的影响分析[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11):40-42.
论文作者:赵亚丽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
标签:气象论文; 大气论文; 环境论文; 灾害论文; 城市论文; 观测站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建筑实践》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