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蓝天下论文_梅小芳

同在蓝天下论文_梅小芳

梅小芳 江油市青莲小学 621700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6-170-0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的突飞猛长,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日益突出,城乡间人口流动的局限被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打工热潮的推动,不 少家庭夫妻双双外出打工,把子女甩在家里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或者寄养在亲戚,朋友,邻居家,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自己独自生活,从而制造了大批“留守儿童”。简而言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

据了解,目前我国进城的农民工约1.5亿人,且多为20—30岁之间的青壮年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呈大规模的上升趋势。

由于上述讲的管理者只管吃,管住,管穿,根本就不不管孩子的表现,因此,这些“留守儿童”缺少应有的关爱和教育,权益得不到及时的保护,心理问题增多,道德出现滑坡,已经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个教育管理难题,归纳起来,有以下方面:

首先,在人格上,大多数“留守儿童”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抚养,在传统观念影响下,“隔辈亲”也使老人们不假思索地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不让孩子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过着“饭来伸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更谈不上有意识的培养,锻炼孩子们的能力。于是,孩子的弱点就在老人们包办一切,容忍一切之逐渐发展壮大,而寄养在亲戚朋友,邻居家的孩子普遍与家庭成员间相处不融洽,极易产生“寄人篱下”的自卑心理,常常猜测误解。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学生有的性格暴躁,有的性格孤僻,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形成偾事疾俗的不健康心理,多表现在:

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原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易掉眼泪。

2、自尊心过强,内心教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

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他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其次,安全隐患。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虽然他们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个方面的原因,无法读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的“真空”,学校不可能做到面面惧到,导致一部分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失去了监管和家庭的约束,受社会风气和电视的影响,崇拜,模仿,染上了 “哥们义气”,拉帮接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打架斗殴等恶习,此外,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自杀的也不在少数。

再次,在学习方面,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教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寄养在亲朋家 的孩子同样也很难得到他们在学习上的辅导,孩子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得不到强化,外部驱动力又渐渐消失,据统计,大多数后进生都是“留守儿童”。当然,有一部分留守学生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

最后,“留守学生”在道德品行上也有很大隐患。“留守学生”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由爷爷奶奶隔代抚养,由于代沟原因,爷爷奶奶的能力,观念等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总是欠缺点什么,由亲戚代管的孩子,由于亲疏关系,对别人的孩子总是不会大胆地进入角色地予以管理。使得“留守学生”缺乏良好的个人品德和同情心,具有较为严重的自私心,表现在面对弱者,不幸者缺乏同情心。

本应天真活拨,聪明乐观,充满童趣的少年儿童,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

1、从政策体制上,努力创造条件逐渐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弱化乃至消除与户籍制度相配套的对农民工有歧视性的各种制度,如城乡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与住房制度等,从而消除农民工城乡流动的制度壁垒,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废除高过城市学生的教育费,学杂费等,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从政策层面上鼓励更多发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在身边,使他们能就地入学,从而 逐渐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

2、从家庭教育方面,要广泛宣传留守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引起家长及监护人的重视。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的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让他们在外出务工和孩子成长之间有个比较理性的认识进而做出合理的安排,要经常保持和孩子联系,沟通(至少一星期联系一次)。不仅从生活上关心留守在家的子女,更要从心理上加以疏通和引导,让孩子真正把自己父母当作倾诉的对象。同时,家长,监护人,学校之间要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刚清楚的认识他们,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让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下成长。

3、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老师应该在平时留心这些孩子的一言一行,清楚地认识孩子心理,行为上存在的问题,针对留守儿童心理,思想上的障碍进行深入摸底,对症下药,从而弥补他们缺失的爱,使他们得到更多的爱,更多的温暖。多与孩子谈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使头脑有种被重视感和关怀感。而且。充分发挥期待效应,鼓励他们前进的斗志,增强他们对前途的信心。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集体的 作用,发动全体学生都来帮助和关心他们,与他们结成互助对子,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师生情,在同窗情的双重呵护下,留守儿童不再孤独消沉,而是敞开心扉,热心的生活,努力的学习,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

“ 同在蓝天下,快乐共成长”!“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关注“留守学生”的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实现他们快乐的成长!

论文作者:梅小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  ;  ;  ;  ;  ;  ;  ;  

同在蓝天下论文_梅小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