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制约我国农村消费增长的因素及其解决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因素论文,农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人们对如何启动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讨论得十分热烈。的确,启动占全国总人口3/4、国土面积70%的我国广大农村的消费,对于扩大内需的意义十分深远。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谈一些浅见,以求教于学术界各位专家学者。
一、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症结问题
我国农村消费需求难以启动的原因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农民纯收入过低,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
据1998年的统计资料,我国农民年纯收入为2162元,[1]约为城市居民年人均收入的40%。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农民的纯收入增长幅度还在逐年下降,1996年农村居民的年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9%,而1997、1998、1999年连续3年的增幅分别下降至4.6%、4.3%和3.8%,每个劳动力平均产值仅为4294元,[2]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农村居民收入的1/10-1/40。这种过低收入形成了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农村居民低收入,导致生产投入不足,形成低生产效率(低科技水平),农业资本不足,农业产出低,农产品加工业得不到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率低,资源资本化难于实现,农业资本不足,又出现低储蓄和低投资,导致低资本积累和新产品的开发困难,再生产规模难于扩大,致使低经济增长,最终又造成新一轮的低收入和新一轮的低消费。
2.多重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消费形成的“瓶颈”束缚。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政治、经济上存在着多重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局面至今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这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约束力量,是农村发展的“瓶颈”。这种约束“瓶颈”又形成连锁反映,演变为束缚链条,不仅进一步约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消费的增长,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1)城乡发展水平的“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现今存在的城乡发展水平的“二元结构”,与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概念是有区别的。刘易斯认为,先进工业部门与落后的传统部门间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前者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但中国的情况是: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更加激化了农村中各种矛盾和增加了城市的负担。首先,工业所吸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极有限的,而且还因此常常带来严重的城市问题。所以,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应该是努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这样才能真正使农村经济获得快速稳步发展。然而在我国经济体制中,恰好把那些对农村经济发展最有利的生产与经营权,划归工业与商业部门,造成农业利润的大量流失。其次,工业经济的发展常常与农村经济发展脱节,在工业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没有带来农村经济的相应发展,使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2)城乡商品“供求二元结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不利因素。虽然城乡商品供求“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消费文化、工作性质、环境条件等,但主要的仍然还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由于农村经济的弱势地位,城镇商品的流转很少将农村市场包括在内,使农村商品市场长期处于一种非规范化的状态,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这就大大抑制了农村商品市场的发展,不仅压抑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积极性,而且严重阻碍了农村小城镇的发展速度与规模,从而又引起一系列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例如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等。因此城乡“供求二元结构”的存在,是影响农村消费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3)城乡“户籍二元结构”,影响了农村外延收入的增长。建国时期农民进城参加城市建设,为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农民进城太多,也造成了城市各方面的压力。为了控制不断出现的农民涌入城市所带来的问题,国务院于1955年颁布了城乡不同的“二元户籍制”。近年因改革深入,下岗工人增多,许多地方在政策法规方面对农民进城的限制条款又在不断增加,农民进城打工难、就业难。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空间受到限制,农村劳动力资本化难于实现,农民外延收入下降,直接影响到农民消费的增长。
(4)城乡技术先进与落后的差异形成的“技术二元结构”,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消费的因素之一。这种差异表现在:设备、人才、科技水平、农产品科技含量等方面,城市的发展水平大大高于农村。这一情况本身是由历史造成的,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城市科技向农村辐射的机制还未健全,这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是:延缓了农业知识化、集约化发展速度,使农业科技贡献率低,科技成果推广缓慢;科技人才引进难度增大,导致了农产品科技含量下降,更降低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
3.影响农村消费经济发展的多重矛盾。
(1)自然经济资源稀缺与人口不断增长的矛盾。由于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土地对于人口来说,是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稀缺与劳动力过剩显得日益突出。我国水资源也分布不均,人均分配量2300m[3],为世界人均量的1/4[3]。稀缺经济资源形成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使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配置失调,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涌现。据有关资料,在我国3.4亿农村劳动力中,剩余劳动力就达1.4亿,按1998年统计资料,按每个劳动力年平均产值4294元计算,因剩余劳动力未能有效创造价值,每年的经济损失就达6000亿元[4],大大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
(2)农村居民聚居区布局与农业用地的矛盾。现时农村居民聚居区的布局特点是:分散和占有大面积农田。以湖南湘潭市为例,农村居民点占用农田达4.4万公顷,约为全市耕地面积的30%,这一比例,在我国南方农村居民聚居区布局中具有普遍性,对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是长久的。它一方面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面积,如果能适当减少这种土地的占用,就可以增加许多土地效益;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市场商业网络的建设,同时也使本已分割的耕地在实施规模化经营时受到更多的制约。
(3)现有生产组织形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所面临的新问题就是,分散经营的农户,难以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进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小块的土地经营规模和分割的土地资源配置,严重制约了土地资源效益的充分发挥,规模效益无法实现;个人技术、经验、资本的差异形成了生产效益的差异,也不能使土地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个体经营难于抗衡市场风险或容易出现盲目投产形成无序竞争,削弱了市场竞争优势。
(4)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在农村中发展不协调的矛盾。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例高低,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提高二、三产业的比例,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消费水平的重要方面。
(5)农民外延收入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矛盾。农民要获取外延收入,主要通过三种渠道:剩余劳动输出、乡镇企业产品加工和农副产品外销。上文提到,农民因打工难劳动力输出受阻,所以这一途径的作用目前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当前我国的乡镇企业所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城乡产业结构雷同,没有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产业群体。乡镇企业发展先天不足,其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发展落后,而且由于无序竞争,产品结构层次低,管理水平和技术落后等,市场竞争处于弱势。许多企业因亏损而不得不收缩,进而影响剩余劳动力转化。这就使得它没有能在农民致富路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1998年我国乡镇企业亏损面达15%,亏损额达600亿元[5]。再看农产品销售,由于广大农村目前信息网络落后,信息流通不畅,农民对市场需求不了解,农产品卖难的问题难以解决,这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6)粮食作物种植与其他经济作物种植的矛盾。在我国现阶段农民的种植结构还比较单一,主要作物还是粮食。尽管在许多地方的农民已经逐步认识到了这种单一的种植结构是束缚农村经济效益提高的桎梏,已经开始发展经济作物,但大多数地方的农村还不能马上转变过来,一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因此,对于农民而言,其收入也就不可能在短期内普遍得以提高。
二、拉动消费的宏观对策
从上述分析可知,制约农村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不能局限于采用某种单一手段,如刺激消费倾向,扩大消费宣传或加大促销力度等等。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实际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农村消费市场疲软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民收入过低和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所以,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或增加农业投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以下,笔者从宏观角度出发,从3个方面来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1.对于农业的投入,要采取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多种渠道、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循环系统,使之由原来的恶性循环,转化为良性循环。
农民问题,还是依靠农民办。目前农民人均收入虽然较低,但如果把农民手中的闲散资本集中起来,则是可办事的大数目,如1998年农业储蓄达10441亿元[6],占整个金融机构存款的19.5%,如果加上其他各种渠道的资金投入,再加上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支持、金融支持,则农业良性循环机制便可形成。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飞跃,农村消费也就全面启动了。
2.将农村居民聚居区的基础建设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统一加以考虑,使之协调发展。
这样做既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又使农村生产要素达到最佳配置,有效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减轻城市压力,缓和农村矛盾,使之形成协调的良性循环:
(1)要进一步落实土地规划,实施“迁村并点”,发展完善城镇网络体系,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首先,要调整聚居区,为实现农产品的集约化规模经营提供条件,要使生产、加工基地与消费市场融为一体,只有在提高城市化水平后才有可能。此外,聚居区的调整,使分割的农田相对集中,更有利于集约化规模经营。其次,要进行产品深加工,缓解因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滞后对农业的瓶颈束缚,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在提高农产品产值的同时,延伸产出链条,由单一产品竞争,转化为产品体系的竞争,从而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再次,农产品加工业与深加工业的发展程度,是农业产业化的具体体现和农业现代化的标志,要加强乡镇企业与农业的相互依存关系。
(2)要发现和发展农村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产品的深加工。例如大量的土建工程,必然带动砖、瓦、水泥、钢材等行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深加工业的开展,不但可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实现农产品资本化,而且可以使农民增收,成倍、数十倍地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例如土豆加工:鲜品1元/公斤,半成品10元/公斤,薯条25元/公斤,法式炸薯条40元/公斤。
(3)要扩大农村商品市场,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促进农村消费。由于城乡经济差异、供求差异呈现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占总人口70%的农业人口消费不足30%,体现了农村市场潜力大而实际购买量少的特点,此项措施正好弥补这一不足。
(4)要扩大生产要素的积聚。聚居区的集中与调整,可新增耕地面积,又使土地、人口、资金等随之相应集中,技术得到提高,同时二、三产业随之发展。随着产品结构的变化与调整,进而会引起产品要素的积聚。
3.从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上,加大改革力度。
目前,农村要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必须采取多种灵活的经营方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
(1)集团或集体经营:个人资本集中后,采取集团或集体经营的方式,进行专业化生产,集约经营,提高农业效益。
(2)扩展农业服务经营:从商业服务经营、农业生产服务经营,扩展到生产、生活、信息、技术、资金、物资加工、贮运、教育、销售等全方位农业服务经营,这是农村经营服务体制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迈开的重要一步,将使农村经济进入到新的阶段。
(3)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既增加产品附加产值,扩展农产品销售的范围,又截断农业资金外流渠道,增加农村资本积累。
总之,启动农村消费,不是短时的、简单几项措施所能解决的,在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这里只是作者的一孔之见,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