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科手术极易造成伤口感染,而伤口感染则会降低手术的治疗效果,使得术后的回复时间延长,除此之外伤口感染还会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疾病,因此研究分析外科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并针对此做出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就成了一份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文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对比分析,总结和分析了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了伤口感染高危因素的护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高危因素;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2-0289-02
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常见并发症,降低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术后恢复所需时间延长导致切口手术部位感染因素的理解和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深入分析导致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现对我院近年来普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制定护理干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案例中,随机选取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我院同期手术治疗且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100例,作为对照组。
1.2 分析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各个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手术季节、手术切口长度、是否存在基础疾病、是否为急诊手术、麻醉方法、营养状况以及住院时间,分析这些因素是否是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1.3 观察指标
临床资料分析依据如下:在病程、辅助检查结果、医嘱。研究内容为: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切口类型、手术时间、病史等。
2.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年龄、手术长度、糖尿病、抗生素、是否合理使用、是否侵入性手术、切口类型、切口引流与皮肤距离手术时间有显著差异。
2.2 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显示,肥胖、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和手术时间对皮肤准备距离有显著差异。如表所示。
3.讨论
3.1 因素分析
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如下:
(1)手术时间。患者时间较长,称切口时间较长,空气流动手术室、工作人员行走等因素都是传染源,传播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且从切口附近排出的细菌也会造成伤口感染。
(2)肥胖。由于肥胖患者皮下脂肪的大小相对较厚,会影响手术野的暴露与手术的不相关,延长手术所需的时间。而肥胖患者切口脂肪液化坏死,液体积聚的概率等,相对于其他机体具有较高的感染概率相应。
(3)备皮距离手术时间。患者术前需要接受皮肤的准备措施,脱毛后皮肤上皮的损伤会使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加快,手术前这一次到皮肤上,如果患者切口感染的几率较高。
(4)切口类型。Ⅱ类切口是胃肠道的手术切口,打开腹腔感染和消化道的分泌物,这是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胃肠道手术切口位置和远端之间的距离接近说细菌的数量可能会与更多的接触,感染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5)患者手术前后将确定是否与伤口感染发生在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如果有不合理或过度的情况下会使人体内正常菌群平衡病人坏了,有的患者甚至生物都有抵抗病原体,细菌体,抵抗力会下降,手术部位感染的概率显著增大,所以抗生素的使用是合理的,同时也对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过程直接影响。
3.2 护理对策
(1)严重的原发性疾病,或有腹部手术史的病人,需要在手术前进行评估对症治疗,增强免疫力和体质。在护理人员的操作与医生配合,缩短手术时间;
(2)注意皮肤外科领域的准备工作,通常在术前30分钟进行脱毛治疗,皮肤状态的细心观察和操作区域确保没有损坏,确保对外部细菌的屏障;
(3)Ⅱ型患者皮肤切口手术要做好防护工作,确保作业区不受细菌污染的影响,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使用抗菌药物;
(4)对于肥胖患者身体适当控制饮食,进行适度体育锻炼,在操作过程前现场曝光,操作方便,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
(5)对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应考虑,如是否手术清洁污染的可能性,轻度污染或清洁手术,如非患者有低电阻或电阻和恶劣的条件下,一般不需使用抗生素。对于使用抗生素应严格限制药物的种类和用量,可采取手术前1次,术中或术后给予1次预防,可收到满意效果。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避免出现“切口感染”的医务人员应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一些存在基础疾病的老年体弱患者应加强营养,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也有利于切口的愈合有能力抵抗病原体感染。外科医务人员存在的客观因素应该是调整最合适的手术方法减少操作时间和切口长度以及“曝光时间”缩短手术切口,尤其是在高温的夏季,要特别注意减少感染机会。术后护理至关重要的是降低病原体活性,减少感染的机会,所以术后护理应同时保证良好的术后护理清洁工作,切口清洁也有利于切口的愈合,使患者提前出院,减少感染病菌的机会。
切口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不仅影响治疗,延长治疗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而且还容易使患者产生负面情绪,因此,医务人员应积极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切口感染发生。总之,医护人员应注意导致手术后的患者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相关事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以减少术后感染的几率,保证患者的康复和临床效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红丽.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07):1310-1312.
[2]刘桂玲,杨芬,蒋春燕,鲁俊晶,历江燕,丰浩荣.2007-2009年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2685-2686.
[3]项大业,连永生.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06):1150-1152.
[4]高国栋.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02):323-325.
[5]罗彩珍.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02):368-370.
[6]申玉琴,宋百灵,梁怡虹.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01):141-143.
[7]朱萍儿,余慧,盛惠娥,黄晓明,蒋桂娟.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02):421-423.
论文作者:刘力群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0
标签:切口论文; 手术论文; 患者论文; 因素论文; 时间论文; 术后论文; 抗生素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