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8
摘要:本论文梳理了古代商业格局与建筑的发展,从早期封闭的“市”演变为自由开敞的“街”。再讨论了传统商业建筑的几点特征和平面布局类型,最后通过现存实例高淳老街对传统商业建筑进行具体的分析讨论。
关键词:传统商业;街市;前店后宅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可见商业建筑是城市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建筑类型。然而在有关传统建筑问题的研究上,很少有学者在商业建筑上做深刻论述。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就定下“士农工商”的的社会地位等级次序,一直沿用封建社会末期,这大概是商业建筑长期未受重视的原因之一。虽然古代中国将商人和商业活动的地位排的很低,但是它们在数量和范围上比统治机构少或小。而且,各具特色的商业建筑与丰富多彩的商业活动、商业民俗共同构成了城市生活中最具吸引力和人情味的部分。然而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这些传统街道与现代化大都市显得格格不入而难逃被改造的命运。例如,北京的前门大街、南京的老城南,等等。不少清代乡镇老街却因地处偏远等原因保留下来,成为我们可研究的实例。
一、“街”的产生与兴起
商业建筑一开始并不是外向的沿街建筑,它经历了由“市”到“街”的发展演变历程。
“市”大概起源为“市集”。《易经》中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种交易而退的市集很有可能是一个露天广场,而市的建筑物很有可能采取四合院布局方式。随着城市规模扩大、手工艺商业的繁荣,“市”逐渐发展成为集中的商业区,周围环以高墙,设市门由吏卒管理,定时开闭。从汉到唐的城市大都采取“里坊制”作为基本的街区单位。里坊制度在中唐之后就明显松懈,江南一些商业发达的城市如扬州、苏州夜市十分热闹,唐人有诗为证“十里长街市井连”、“夜市千灯照碧云”。市场兴旺,酒肆饭店便出现了,为吸引过往食客,酒肆门前挂酒帘,悬彩旗,一番热闹景象。在唐末一些城市开始突破里坊制,市外店铺,侵街犯夜现象屡禁不止,由此具有商业性质的“街市”产生了。据考证,唐长安有两个规模巨大的商业区,称为“东市、西市”,每个市约占了两个坊的面积,里面有井字形的内街。市场按“行”经营,即用商品来分类的同行业者的组织,如织锦行,金银行等等。
宋代汴梁原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水陆交通要冲,发达的交通运输和荟萃四方的商业,使京城也不得不取消阻碍城市生活和发展的里坊制,代而起之的是开放式的城市布局。集中的点状或面状的“市”开始蜕变为线状的“街”,相对独立的店铺建筑就存在了。店铺必须直接面对街道,吸引顾客,由此沿街建筑随之出现。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分别以文字和图像对汴梁繁荣的城市街景做了描述。如《东京梦华录》中描述的街面店铺、作坊、旅馆,酒家,与住宅和寺庙杂然并存,甚至与官署相近的街面也开着各种商店。《清明上河图》也表现了汴梁三街六巷,车马纷繁的城市景象,城市住宅有前门后院的、有沿街开店后屋为宅的等。总的来说,一种完全配合商业要求的店铺建筑物至迟到了宋代便已十分完善。除了独立的大型酒楼和商行外,“前店后宅”、“下铺上宅”的商住混合建筑物已经成为普遍的沿街建筑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传统商业建筑的特征与平面布局
中国传统商业建筑从属于民居类型,其特征有(1)商业建筑由于世俗生活的需要而产生,街道和室内空间尺度都以人的活动需求为依据,以实用为目的。其平面布局,构造技术、细部装饰方面多借用民居形式,再灵活结合商业经营的特殊要求,沿街两侧是店铺,其后是住宅或手工作坊。(2)商业街道是活泼而喧闹的,店面对街开放,门板一去,室内外空间完全打通,而住宅是私人生活的场所,对外不开敞,内向围合成院落的形式。(3)传统商业不同的行业采用相同的建筑形制,结构体系,其做法为等级较低的大木小式。区分这些行业全靠各式招牌和幌子,这也丰富了商业建筑形式的单一性。
传统商业建筑平面布局有(1)一字形平面:面宽三五间不等,分为前屋(开店)后室(仓库厨房),楼上居住。进深大的在房后或中间加小天井。(2)矩形平面:街市转角处常用的平面形式,妥善的处理了流线的转向传承连续关系。(3)竹筒式平面:窄开间,大进深,多层联排的布局形态。沿街每户不能占街面太宽,只能加大进深解决住、储问题。内部依靠穿插小天井解决通风采光问题,因其形似竹筒而得名。
三、实例研究:高淳老街
高淳老街位于南京市高淳区淳溪镇。明弘治四年置高淳县为县署所在地。老街自宋朝正式建立街市,至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与演变,如今保留了一条长约800米的市街,,宽度约3.5米的街道两侧用青石纵向铺砌,中间用胭脂石横向排列。街道两侧的店铺和民居基本保留了原日风貌,人们在此能感受到传统老街的韵味。
沿街建筑基本为砖木结构。底层临街立面用排门板,扩大交易面。楼层上部设推拉式板窗或者当中开设花窗,下部和两侧用素板封护。楼层向街道出挑半步架,楼板梁头的高大于宽度,便于在其侧面进行雕饰。讲究的店铺还在楼板下使用雕刻人物花卉的弯曲眉枋。屋面采用挑枋结构,斜撑挑檐,故可以出挑较大。当地墙基处用青石砌筑,地面上改用青砖扁砌,至1.5米处砌空斗墙。空斗通常是“三斗一扁”即三层竖砌,一层扁砌。转角处以角石加强,角石之上的墙体全部使用青砖扁砌,使外墙更为坚固。建筑内部空间不大,因此内部结构大多脊柱落地,结构上仍属于抬梁式,但在山墙面是檩条直接架在柱顶上,下面用坊子拉结,更接近于穿斗式。只有祠堂建筑空间上和礼仪型制上需要用纯粹的抬梁式。
三、结语
商业建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交替发展的过程。研究传统商业建筑对当代城市中传统商业建筑的更新利用是一件必要而有益的事。
参考文献
[1]李允鉌,华夏意匠,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丁俊清、杨新平,浙江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雍振华,江苏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陈芳,中国传统商业环境研究,湖南大学,1999
[5]邢君,广州明清商业建筑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08
作者简介
陈欣冉(1993-),女,河南省信阳人,民族:汉,职称:无,学历: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学。
论文作者:陈欣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9
标签:建筑论文; 商业论文; 老街论文; 城市论文; 高淳论文; 传统论文; 沿街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