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规划设计是基于城市发展需求的专业规划设计,其对城市的发展而言具有战略性、远观性。但随着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问题不断深入,将城市生态规划并入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格局的矛盾也逐渐地显现出来。在当下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城市规划中揉入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例子屡见不鲜。但据有关数据显示,生态景观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彻底融入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这也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本文中,笔者将当下的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生态规划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总结与阐述,以期望为同行的工作者提供相关借鉴。
1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
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的复杂巨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
1.1城市规划原则
1.1.1城市整合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的核心工作就是在对地区经济发展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土地进行有效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需要设计师对当前区域的经济发展诉求、经济现状等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维持节约用地,统筹规划的方针进行有效整合。
1.1.2城市安全原则
城市规划工作的意图是通过土地资源的整合获得人类社会经济、文化、人文等因素的和谐发展。在发展之前,地理环境的安全因素是前者的保障条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当秉持着安全的设计原则,将城市化工区、工业区、等环境与城市大住宅区、经济核心地带区分开来。保障城市系统的安全。此外设计者应当根据城市的主要形态将城市中较为危险的地带譬如山沟(预防泥石流)、洼地(预防所造成的水灾)等环境与大面积的居民分隔开来,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安全性,并对城市的潜在的灾害危险性作出正确评估,建立相关的城市灾害保障系统。
1.1.3城市生态保护原则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方针中有一条就是维持当下城市自身的生态系统,在避免对城市原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对城市进行规划。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诉求的表现之一。
2 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作为人类生活与工作的主要聚集地,具有非常强烈的地理环境属性。城市的生态规划从字面上去理解,是城市在自然环境属性中的规划工作,但随着当代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中自然环境属性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极其强大的功能属性。有相关的报道曾经进行过大胆的预测:在未来的一百年内,城市作为人类的聚集地,将会朝着更智能化,更机械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因此,也有人认为,在当代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应当着重思考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经济的发展态势对城市进行合理的技术铺垫。但笔者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之一,与自然环境的亲密将成为我们终身脱离不开的属性之一。城市作为人类生活与工作的主要场所,即便是在未来,城市也离不开其本质上的自然属性。因此,作为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主要控制手段,城市生态规划工作仍然是城市规划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在当下,随着我国粗放式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自然环境承受力已经达到了一个阀值。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规划工作必须对未来的城市接班人负责,在城市生态问题上进行深入地思考,并在规划中体现相关的措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及规划指标体系
3.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
3.1.1 目标碳排放量设计
运用实测法、生命周期法以及物料衡算法等各种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对城市生产活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并对碳减排潜力、碳排放途径进行研究分析,进而设计科学合理的碳排放标准。
3.1.2城市人口容量设计
城市人口规模的大小会对城市碳排量产生直接影响,人口量和碳排放量是呈正比的,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巨大负担。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城市碳排放量的剧增,大大增加了恶劣天气的次数,城市人口容量的设计,需要根据城市区位空间的具体特点、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产业布局、交通体系、碳排放标准等方面建立科学的人口容量模型,并参考西方国家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相关经验,有利于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从而提高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3.1.3自然生态环境设计
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设计的核心就是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并将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进去。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设计,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物质水平、调节城市气候,起到泄洪排涝的作用,减少建设资金的投入。对于城市区位内较大的河流、绿地、森林、湿地,应尽量保留原有地理环境的风貌,并做好周边建筑及交通的配置工作。
3.1.4 建筑系统的设计
城市建筑系统的规划布局,应根据城市的地理区位特征、产业结构、现有人口的数量、地质条件、大气等因素进行综合建筑技术材料相关标准的完善,建筑材料的使用上主要考虑光电新能源利用技术,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增加建筑屋顶绿化或垂直绿化,注意减少城市建筑产生的热岛效应和光污染源。
3.2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应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在一起,抓住共性与突出特性相结合的原则来构建,确定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原则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内容。
3.2.1经济发展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因素不仅包括人均 GDP、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产业结构,还应包括高新技术产品、节能产品、清洁能源产品等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就业住房平衡指数等诸多方面。经济发展指标的重点应放在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和经济的增长速度,实现信息流、物流及人流的有效结合。
3.2.2社会发展指标
社会发展指标因素主要包括城市人口密度、人口平均寿命、城市居民人均的住房面积、城市气化率、科学技术研究占 GDP 的比重、高等教育的入学率等。社会发展指标应以人为本,有利于提高居民素质,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从而实现城市功能和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目标。
3.2.3生态环境发展指标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因素包括单位 GDP 碳排放量、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建筑区域绿地覆盖率、空气质量、环境噪声质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地面水质指标达标率、生产生活污水再处理率、生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以低碳排放量、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性开发为重点,建设城市的良好生态循环系统,从而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结语
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城市规划的原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对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白雪坤.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8):56.
[2]马 刚.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工业 c,2015(50):112~113.
[3]王 勇.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7):107.
论文作者:高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2
标签:城市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生态论文; 排放量论文; 指标论文; 城市规划设计论文; 自然环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