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平度市郑州路小学 266700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终身学习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人才不再以知识的储备量为标准,善于获取新信息、善于不断更新知识系统将是衡量人才发展力的重要标准。让教育对象具备这些“关键能力”,就必须变革模仿和记忆为特征的接受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对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结构进行了大胆研究,通过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实践经验的理性思考,构建和完善了以下教学结构,即:设问——探究——应用。
一、设问
新授前,应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与本课有关的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1.设问的前提是弄清问题的来源,精选探究内容
情境与素材是问题的来源。根据来源不同,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生活问题,即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数学问题。第二,教材提供的知识性问题,主要指数学自身内在的一些规律性知识。第三,模拟生活问题,指学生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较为熟悉的问题。实验发现,并非所有的学习材料都适宜进行探究学习。一些规定的概念,如1厘米的具体长度、几何图形的名称等,不宜用探究性方式学习;而计算方法、法则的推导、规律的发现,如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加法、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等,都比较适宜用探究性方式学习;有些学习材料不能全部采用探究性学习,但可以局部进行探究性学习,因而教师要精选探究内容。
2.面对素材与情境,要让学生具有提问意识、能恰当提问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学生的提问意识比高年级学生的提问意识强烈,高年级学生所提问题的数学思维含量高于低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围绕所学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对高年级学生则应鼓励他们克服顾虑,大胆提问。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顿悟、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对原有结论提出质疑、充分的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
二、探究
1.探究目的
一是发现,二是验证。例:在下列横线填上合适的数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1,2,1,1,2,___ ,___ ,___。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究目的是发现数字的排列规律。
2.探究类型
首先,根据形式的不同,分为文献探究、操作探究、调查探究等。文献探究适用于某些知识概念的建立。如闰年的由来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得到答案。 操作探究适用于空间观念的建立。如,为学生提供5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要求用这5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出不同的图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观察,从而获得了用相同条件拼出各种不同形状图形的构建规律。通过对某些素材的收集、整理、概括,从而做出某些判断的研究可以用调查探究。如对班级同学午餐喜好的调查,制作相应的统计图表,根据图表分析同学的饮食倾向,对供餐中心食谱提出合理建议等。
其次,根据参与者的不同,分为指引型探究、独立型探究与合作型探究。指引型探究主要针对起始教材的学习,或者是上位概念的学习,在低年级学习中较为常用,如“商不变的性质”。 独立型探究主要针对后继材料的学习或者是下位概念的学习。这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可以在教师不指引的前提下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后,学生就可以独立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质。合作型探究主要针对综合性知识的学习。这类知识牵涉面广,所需知识量大,方法复杂,依靠学生个人的力量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效果,需发挥集体力量开展合作探索,如资料统计、知识整理、小课题的研究等。
三种探究形式各有不同,却又相互联系。教师应该根据问题的发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灵活应用、适时调整。
三、应用
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包括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用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将知识系统化和规范化,然后再让学生利用探究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以达到对所学内容进一步深化、理解、灵活掌握的目的。
应用分为基本应用、拓展应用。基本应用是对探究结果的简单巩固,但它不等同于基本练习,还需要利用探究结果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达到巩固的效果。拓展应用是对探究结果的一种综合应用,利用原有探究结果进行又一次探索发现,达到应用的目的。不同的探究结果可以进行不同的拓展应用。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展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社会生活中去探究。
需要说明的是,探究学习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结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经历了焦虑、喜悦、激动等深层次的复杂心理变化,使之数学情感得到训练和升华,才算真正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出创新人才。
论文作者:孙晓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7
标签: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设问论文; 目的论文; 性质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