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 安徽合肥 230022
【摘 要】自杀行为在精神科住院病人当中发生率较高,给日常治疗与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以多年来收集、统计的67例住院精神病人自杀事件为例,分析住院精神病人自杀行为发生的方式、时间、地点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探讨今后工作中如何有针对性地采取更好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关键词】 精神病人;自杀行为;护理
在精神疾病患者收治医院,如何有效预防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自残甚至自杀行为、提高医治和护理水平以及增进医患关系,是每一位身处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所必须面对和思考的迫切问题。本文从临床护理角度出发,将收集到的67例自杀病人临床资料进行整理,据此分析、探讨相关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
1 资料与分析方法
1.1 资料:选取收集整理的67例精神科住院患者中有自杀行为者,其中男性32例占47.8%,女性35例占52.2%。年龄13~68岁,平均年龄43岁,已婚49例,未婚11例,离婚5例,丧偶2例。
1.2 分析方法:采用构成比例对67例有自杀行为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及研究分析,主要分析自杀行为发生的性别、住院时间、疾病类型、自杀方式、自杀时间及地点、工具、服药情况、是否存在自杀史等情况。
2 分析结果
2.1 患病情况:本组自杀行为患者疾病诊断分五类:精神分裂症、分裂样精神病、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以及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见表1:
2.4 自杀史:有过两次或以上自杀经历者15例,占22.4%;有过一次自杀行为者40例,占59.7%。
2.5 治疗或服药情况:在发生自杀行为时,遵医嘱服药的13例,占19.4%;不规则服药或自行停药的54例,占80.6%。
3 结果讨论
3.1从资料看,自杀者以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两类精神疾病患者居多,这两种类型精神疾病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可能性最大,从自杀方式上来看又以自缢最多,然后是撞墙等方式。统计资料中自杀所用的毛巾、床单、被套、丝袜等均为病人常用衣物,可见加强对常用物品的管理十分重要。由于现在医院对精神科住院病房都进行了防护门窗改造,以前或在开放病区发生的跳楼自杀方式,在封闭式住院病房里已基本得到了控制,不易发生,当然这也是一种被动的预防措施。
3.2自杀行为多发生在中午及夜间,这可能与神经递质受体及神经分泌的周期性变化有关[1],也可能与这两个阶段护理强度不够有关,在这两个时间段,值班人员或护理人员较少,容易出现疲劳、警惕性下降等情况,并且病人们也大多处于休息状态,就算有自杀行为也不易被及时发现。
3.3 从资料分析看出,多数自杀病人在事前就暴露有自杀想法或念头,或者出现了病情变化不符合临床病情发展规律的情况。只有个别案例会出现病人不露声色或突然冲动性自杀,让人难以预料。也就是说大部分自杀病人在自杀前都是有一定的预兆的。并且也存在医护人员对有自杀想法及行为的病人未按规章制度严加看护,持侥幸心理,警惕性降低,未能及时巡视病房及检查、看护工作。
3.4 未按时服药或服药不规律易导致自杀行为。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在发生自杀行为时,遵医嘱服药的仅13例,占19.4%;不规则服药或自行停药的54例,占80.6%。两组数字清晰表明,由于没有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导致病情复发或恶化也是诱发自杀行为的一种因素。
3.5 分析资料不难看出,有自杀史的病人发生再次自杀事件的可能性更为突出。
4 预防护理对策
4.1 加强病房管理,转变意识,由被动预防变主动预防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病房的管理制度,转变之前被动的预防意识,由被动预防变为主动预防。存在自杀行为的精神病人自杀前一般存在言行举止异常或症状突然加重等情况[2],护理人员要掌握好精神病症状学的运用,提高临床观察分析能力,在全面了解病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基础上,善于识别自杀病人的行为和症状特征,在精神症状活跃,如命令性幻听及存在妄想时可导致自杀行为的出现[3],一旦发现自杀行为的某些前驱表现,立即做好记录,严格交接班,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护理措施。尤其是对久治不愈的忧郁症病人,当出现情绪突然好转或自杀症状消失,应了解自杀观念是否真正消失,要防止被其假象所迷惑。加强对床单、毛巾、丝袜等生活用品和治疗器械的管理。对病房内外及整个病区存在的不易检查到注意到的死角,更要加强巡视次数和力度[4],如卫生间、浴室、更衣室、走廊的转角等,加强主动防范意识,避免自杀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4.2 针对重点病人要重点防护、加强监视
针对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两类精神疾病住院患者,以及有自杀史患者、有自杀倾向或自杀观念者等类重点病人要更加关注和重视,Robins、Rich等研究表明,自杀死亡既往有自杀未遂史者占22.42%[5]。观察病人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有自杀、自残念头或想法的病人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转移至离值班室更近、更宜查看的病房,医护密切配合,严防意外发生。记得前不久某男病房有1位抑郁症病人,悲观厌世,成为重点看护对象。午休期间病人去卫生间,护士有意跟随其后,发现病人掏出偷藏的玻璃杯,摔碎后准备割腕,幸好护士及时发现并制止了病人自杀行为,从而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4.3 加强中午和夜间的护理力度
针对中午和夜间两个重点时段,可采取增加护理人手、提高警惕性、摈弃侥幸心理、特殊病人重点照顾等方式方法,防止有自杀倾向的病人利用该时段寻找机会自杀。
4.4 提高护理水平,严格要求病人按时按量按医嘱科学服药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在发生自杀行为时,遵医嘱服药的仅13例,占19.4%;不规则服药或自行停药的54例,占80.6%。两组数字清晰表明,由于没有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导致病情复发或恶化也是诱发自杀行为的一种因素。因此,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一定要严格要求每一位病人要按时、按量服药,做好监督、护理工作,防治病人藏药、吐药、过量服药、减量服药、不按时服药等情况的发生。
4.5 加强日常心理和情感护理,让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其早日回归社会
多数发生自杀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一般都是由于各种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比如来自社会、工作、家庭的压力,或者在人际、婚姻上所面临的难以解决的困难。因此应重视发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共同参与,给病人以身心支持 [6]。要加强对这类患者的日常心理疏导和情感护理,帮助病人学会自我解脱以及控制应激反应的方法,提高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日常护理过程中,鼓励病人多与外界环境接触,积极主动融入到集体中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劳动,丰富住院生活,缓解病人的抑郁情绪,以实现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增强他们生活上的自信心和对重归社会的渴望。同时,主动去了解病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分析病人发生自杀行为的深层次原因,通过交流与沟通消除病人心理症结,帮助病人放弃极端想法和悲观、厌世的态度,配合科学的药物治疗和系统化、人性化的情感护理,以实现更多存在自杀念头的病人早日得到完全的康复。
5 小 结
作为精神科护理工作者,面对特殊的病人和病情,使得我们的工作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未知的危险,同时也给我们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通过加强管理、总结学习、增强责任心、提高防范意识来降低或避免住院病人自杀、自残这类极端事件的发生,不仅意味着个人护理水平、执业素质的提升,也是进一步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增进医患关系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天萍,精神病住院患者的自杀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措施[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14)
[2] 时伟光,暴力精神病和精神病患者自杀倾向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23)
[3] 刘晓辉,崔淑芳.住院精神病患者防自杀护理体会[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 13(3):273-274
[4] Li Y,Cao J.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icidal behaviors in mainland China:a meta-analysis . BMC Public Health,2012,12:524
[5] Hunt IM,windfuhr k.Swinson N,et al.Suicide amongst psychiatric in-patients who abscond from the ward:A national clinical survey[J].BMC Psychiatry,2010,10
[6] Golenkov A,Large M.Nielssen O,et al,Characieristics of homi-cide offenders with schizophrenia from the Russian Federation[J].Schizophr Res,2011,133(1-3):232-237.
论文作者:汪丽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7
标签:病人论文; 发生论文; 患者论文; 医嘱论文; 病房论文; 情况论文; 心理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