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凭借物;数学难题;化解
引言
目前,不少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习惯以知识教学作为本位教学思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传授,更在授课中关注课堂容量,尽可能让学生见识到更多的题目类型,让学生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是低效的,在不了解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发展规律前提下开展的教学工作,这种盲目性的教学方式便有可能导致学生难以灵活理解和解决问题。因此,应用一定的思维凭借物,为学生的学习建立抓手,才能顺利化解学生的学习难题。达成这一教学成效,教师可以通过如下措施展开教学工作。
一、搭建学习支架,度过学习难关
在维果斯基教育思想中,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有两种不同的状态。其中,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可以视为当前学生的学情。当教师完成一节课或者一部分知识的传授后,学生便需要有更高的目标、应当具备更高的能力。而在这两种水平之间,便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便被称之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表示,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需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前提下搭建学习支架,从而辅助学生的有效认知、帮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为践行这一思想,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如下方式搭建学习支架。例如,在《简易方程》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为了辅助学生认识和应用方程工具,教师便可以应用托盘天平这一工具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架开展学习。在天平这一工具的应用中,教师在左右两边同时增减砝码后,天平依然能给精准地保持平衡,这一现象对帮助学生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的作用十分显著。当学生建立了对这一直观表象的资源积累后,学生对方程的这一基础性质的理解也就变得根深蒂固。此后,学生也就能熟练地应用方程模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习支架的搭建让学生顺利度过学习难关,对于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更容易突破。
二、建立认知模型,强化理解成效
认知模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识结构不断搭建和积累的过程。在数学学习中,认知模型对辅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十分重要,一切数学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数学模型的建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更加注重基础,需循序渐进地引入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升级其认知系统、建立更加稳固的知识结构。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还原正方体模型、让平面图形重新搭建成为立体图形是本节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之一。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多是简单的平面图形,而对于立体图形的系统学习可谓是少之又少。部分天赋异禀的学生在未经教师的帮助下,能够主动将题目中给出的二维图形进行还原,准确又高效地解答出题目中的问题。但是,这部分学生并不具有代表性,更多的学生会受到空间思维能力发展不足的限制而感到困惑重重。对此,教师在教学中便可以借助直观的模型辅助学生认识。教师在课前需为学生准备正方体纸盒,并让学生对其进行拆解,将每次拆解后的图形绘制在方格纸上,看谁绘制的图形更多。在学生不断拆解、不断绘制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的拆解和组合方式,任务教学的方式调动学生投入到对正方体的操作中,学生观察、动手、思考,一系列的过程让学生依托于正方体模型这一凭借物训练其空间思维能力。看似简单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有效的训练,空间思维的建构能力增强,对本节新知的理解效果也就获得逐步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把握问题线索,建立问题抓手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不少学生感到困惑的难点是无法从数学问题中找到有助于题目解答的线索,更有部分学生无法读懂题干,对于数学难题的化解也就无从下手。对此,教师在一些难题的求解中,还要注重线索的挖掘,寻找题目的“题眼”,才能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例如,在《圆》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经典问题:一个花坛,直径5米。在它的周围有一条宽为1米的环形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初读这一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直接便应用花坛的半径计算花坛的面积,此为第一类典型错题。也有部分学生在计算时,将花坛的半径和小路的宽度后,以6米为半径计算面积,刺猬第二类典型错题。这两种错题出现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学生对题干和问题未理解。对此,教师在帮助学生解读这一问题时,便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题眼。在问题解决时,教师将花坛绘制成一个圆,将小路绘制在花坛外侧一周,成为一个环形。在图形引导下,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变得清晰,求解这一问题的难度也就随之降低。此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分别计算花坛和小路的总面积,减去花坛的面积的方式计算小路的面积,这一难题也就得以有效化解。
四、应用生活情境,强化规律认知
生活是学生感知事物表象的源泉,也是学生感性经验获得的源泉。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应用生活化资源辅助教学,将生活化资源作为辅助学生认识、强化学生理解的重要辅助物,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效果。例如,在《负数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为了辅助学生认识负数的意义,教师便可以首先帮助学生借助生活中对负数应用的一些案例辅助学生认识:在海拔高度低于0米的时,我们需要用负数表示其高度,负数也就能有效地表示出低于水平面的高度了。再比如,在一些公司的账单中,如果该公司盈利500万元时,其收入便可以表示为+500万元,如果该公司亏损500万元,则可以通过-500万元表示。借助这些生活经验,教师将之作为学生认识事物的凭借物,生活情境中的各类经验都应用于对新知的感知中,生活经验也就起到了强化学生对规律认知的效果。
五、组织学习活动,增强理解成效
活动时经验感知的重要媒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活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让活动资源辅助学生感知,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借助活动操作过程,借助活动性教学资源增强理解效果。例如,在《可能性》准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利用掷骰子等活动让学生记录骰子每一面,让学生在合作记录数据后,集中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骰子的每一面的朝向都是随机的,并且可能性相等。从活动教学中,活动操作的过程和活动资源也就起到了辅助学生理解的效果。
总结
基于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开展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善于应用教学凭借物辅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支架、认知模型、问题线索、生活情境和学生活动都可以作为辅助学生理解的凭借物,充分挖掘并利用能让数学课堂的效率更高,能让学生对数学规律的应用更加灵活。
参考文献
[1]马巧.小学数学“错误资源”的利用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2):164.
[2]朱雪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2):173.
[3]刘小红.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路径[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149.
论文作者:左小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0
标签:学生论文; 这一论文; 教师论文; 认知论文; 也就论文; 数学论文; 花坛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