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机遇183号党路线183民族命运--从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看新时期党的理论和路线_抗日战争论文

历史机遇183号党路线183民族命运--从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看新时期党的理论和路线_抗日战争论文

历史机遇#183;党的路线#183;民族命运——从抗战的历史经验看党在新时期的理论和路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线论文,历史论文,新时期论文,机遇论文,命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创造了彻底战胜外国侵略者的辉煌业绩,开辟了民族民主革命胜利的道路。抗日战争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研究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回顾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运用正确路线把握历史机遇,实现民族命运的伟大转折的光辉实践,对于加深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路线的理解,更好地实现新时期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用正确路线把握历史机遇,民族命运的伟大转折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王明路线在党内的统治,使党的事业陷入空前的危机。日本扩大侵华,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引起国际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以及帝国主义阵营内部的力量重新组合,并影响到中国的政局。在中国社会两个主要矛盾中,民族矛盾上升,阶级矛盾下降;在民族矛盾中,中日矛盾上升,中国和其他帝国主义的矛盾下降。这一重大变化,给党提供了一个调整政策、重新组织力量,瞄准主要敌人,发展党的队伍,振兴党的事业的空前机遇。

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党紧紧把握新的历史机遇,纠正“左”倾关门主义路线,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实现了十年内战到抗日战争的转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党正确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实行“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101页)的路线,以及相应的政治军事战略,从而使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伟大转折。党也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为全国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自主地发展壮大了人民力量,特别是人民武装力量和革命根据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彻底胜利,乃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广大、坚实的基础。

70年代中期,党遇到近似于抗日战争前夕的历史状况。由于长期“左”倾错误,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祸害,国民经济滑到崩溃边缘,社会主义事业几乎陷入绝境。粉碎“四人帮”以后,出现新的历史机遇。全党和全国人民从挫折中深刻认识到“左”的危害,要求转变路线,振兴中华,发展社会主义。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化,新科技革命在世界的兴起,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敏锐的眼光和宏伟的气魄,果断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伟大战略构想,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使党又一次把握历史机遇,实现了民族命运的伟大转折。

二、正确处理党的长远目标和现阶段任务的关系,追求现实而有远见的奋斗目标

远大目标与现阶段任务的统一,是党的路线的首要问题。党必须时时刻刻保持远大理想,明确长远目标,才能在完成各个历史阶段的具体任务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党又必须切实完成各阶段的现实任务,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二者必须紧密结合正如毛泽东所说的:“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员了。”(《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6页)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始终把实现抗战任务同党的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和社会主义的任务在一起,把抗战的胜利作为民主革命胜利的一个步骤,把民主革命的胜利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所以,党能够采取相应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实现远大目标与现阶段任务的结合。

党首先根据抗战时期社会矛盾的变化,紧紧抓住了中日矛盾这个当时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准确规定了现实任务。其次,党时刻提醒自己的成员要在完成现实任务过程中不忘长远目标,保持清醒的头脑,反对只讲远大目标,不从实际出发规定现实任务,企图将民族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投”的“左”的错误倾向和把抗日的目标同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对立起来,只顾眼前,放弃长远,“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右的错误倾向。再次,党根据远大目标与现实任务统一的原则,调整其它任务和目标,调整社会关系,既保证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又照顾暂时同盟者的利益,并为革命的继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这就保证了党的路线的正确,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将抗战引向了胜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了把长远目标与现阶段任务相统一的又一典范。邓小平说:“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而“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因为它代表着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2-163页)

邓小平同志不仅将理想目标与现阶段任务统一为党的基本路线,而且将实现长远目标和现阶段任务的统一贯穿到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一系列现实政策上。很好地完成初级阶段的任务,是完成社会主义总体任务,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一步和必要台阶。同时,在实现这个任务的过程中,时刻不能忘记这毕竟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我们的现代化任务,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如果忘记远大理想和长远目标,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现代化任务也不能完成。

三、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

抗战时期的政治路线的核心,是正确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问题。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是压倒一切的任务。不去除日本帝国主义这个中华民族最直接的威胁,就谈不上实现民族民主解放的任务。所以,“一切必须服从抗日的利益,这是确定的原则。”(《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5页)阶级斗争的利益必须服从抗日战争的利益,而不是相反。阶级矛盾虽是当时中国的次要矛盾,但也不可放弃。在团结抗日的大前提下,如不保持必要的阶级斗争,就不能克服民族投降主义,保障抗战的胜利;也不能冲破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反人民政策,壮大人民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创造条件。

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集中体现为处理好抗战主体力量与暂时同盟者的关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就是处理两者关系的政策。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党通过调整缓和阶级斗争的政策,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了团结抗战到底,党保持了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政策,分清了哪些是抗战主体,哪些是不可靠的同盟者,把立足点重放在抗战主体力量的发展上,“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为全面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党规定了一整套与总路线相配套的具体路线和政策。政治方面,规定了统一战线的政策;军事方面,规定了持久战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政权建设方面,规定了“三三制”等政策;党的建设方面,规定了一系列在新的环境中建设党的方针。通过这些政策将党的路线具体化,保证了路线的全面落实。依靠这些政策,党不但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阻止了顽固派投降分裂倾向的极端发展,而且造成了人民力量大发展的极其生动的局面。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准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新的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重点与全面的辩证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主导方面,“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2页)同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是为发展生产力服务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实现,有着重大的意义,也必须恰当地得到解决。所以,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大前提下,还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两个基本点。就两个基本点而言,改革开放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四项基本原则则是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两者缺一不可。

全面地辩证地理解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就是突出重点,兼顾其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发展物质文明,解决实现富强的任务,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精神文明,解决实现高度的民主政治和高度的精神文明的任务,从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提出的“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都是正确地解决重点与全面关系的方针。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邓小平同志的有关思想,在经济建设中,我们要着重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的力量,就是依靠国有大中型企业,依靠公有制,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要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主要还是依靠支撑着国计民生,维系着国家经济命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我们在现阶段必须允许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适度发展,这一点不能动摇。但是,不能忘了,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决定中国未来社会主义命运的,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归根结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保持党的思想和组织的纯洁性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靠的是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在抗战时期讲,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党的组织则是掌握这两个武器对敌人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当时,党能够抓住机遇,实现转折,归根结底,在于党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中,卓有成效地加强党的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坚定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抗战时期党所处的环境,除具有整个民主革命的一般特点,还有新的特点。一般特点是,党处在农村环境中,处在农民、小资产阶级包围之中,党的成分的绝大部分是农民出身的党员。由于党在抗战中的大发展,这个特点更加突出了。新的特点是,由于斗争极其尖锐,共产党成了全国抗战的中流砥柱,吸引大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进入党内。这部分人的进入,增强了党的活力,壮大了党的队伍,但也使党内业已存在着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倾向,更具备了理论、文化色彩,更容易在政治上和意识开矿上表现出与党的立场所不同的对立的东西。再加上我们党要和昔日的、将来的革命对象,今日的不稳定的同盟者——一些不反对抗日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实行合作,要和他们在联合与斗争中共同抗日,而他们的腐蚀、引诱严重地影响到党。在这样的情况下,党只有坚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保持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才能坚持正确的路线。

为此,党在思想建设上,划清无产阶级思想与小资产阶级思想及其他同盟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界限,克服其影响,使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非无产阶级出身的党员真正从思想上入党;党在政治建设上,坚持用无产阶级的坚定性,反对同盟者的妥协性、动摇性和反共性,克服民族投降主义和阶级投降主义;党在组织建设上,反对宗派主义和各种不良组织倾向,加强民主集中制,反对和克服山头主义。这就从思想上组织上保证了党的纯洁,实现了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高度团结和统一。

新时期党的建设处于特别复杂的环境中。表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意识形态淡化了,人们思想防线松弛了;市场经济成为党的社会经济改革的目标取向,利益多元化,等价交换的原则成为经济关系的普遍原则,这种原则已经渗透到社会的领域,直至党内生活中;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追求增加了,理想追求淡化了。这些现象必然引起党内部分党员价值取向的市俗化、低级化。常的建设面临着特别严峻的考验。

针对党的建设的新问题,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处理好这样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先锋队与普通社会群众的关系,不能把共产党员的标准降低到普通群众的水平,而必须用党的先进性去影响和带领群众;二是处理好党内生活原则与党的社会经济政策的关系,防止用后者取代前者,侵入党内,腐蚀党的政治生活;三是处理好理想追求和物质生活追求的关系,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同时,坚定党员的政治信念,不能把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对立起来,甚至用后者否定前者。总之,党必须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实现党的现阶段任务,实现党的远大目标。

标签:;  ;  ;  ;  ;  ;  ;  ;  ;  ;  ;  

历史机遇183号党路线183民族命运--从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看新时期党的理论和路线_抗日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