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1927—1936)——兼论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分析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宏观经济论文,史研究论文,近代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代中国是中国经济由传统生产模式向现代生产模式转化的历史时期,在该时期内,中国经济是怎样运行的,即各个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如何,是中国经济史学界不容回避的问题。但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中国经济史学界受资料和方法的限制,对此问题几乎无人问津。对宏观经济运行实证分析的缺憾,极有可能导致规范判断的随意性,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科学性。众所周知,绝大多数的经济史研究是对既往经济现象中因果关系的研究。那么,怎样做这种因果关系的研究呢?可称得上方法的方法有若干种。我们认为,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逻辑方面是严谨的,在应用方面是可操作的。通过学习和思考,我们体会到,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思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前提假设——逻辑推理——检验结论。如同数学史和化学史必须用数学规律和化学规律研究,音乐史和美术史必须用音乐理论和美术理论研究一样。我们觉得,只有将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用于经济史研究过程之中,才可能对既往经济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我们认为,一些经济史家排斥使用经济学理论研究经济史的种种理由都是不合逻辑的。
任何一种对某一特定时空经济现象的经济学解释,只接受两种支持或批判——逻辑的和经验的。本文将从逻辑和经验两个角度对南京政府成立至全面抗战爆发前(1927—1936年)的中国经济运行结构做初步分析,希冀得出与经济发展历程贴近的解释。本文之所以选择这一较短的时段,是因为受到已知经验(数据)的限制。因此,本文所用的“近代中国”一词实属大词小用,不得已而为之。于是,本文的结论只适用于这一时段,推广开来恐有问题。
一、对近代中国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前提假设的抽象
前提假设,也就是对我们要分析的问题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的一种抽象。换言之,就是要首先分析清楚我们要考察的问题受到何种经济条件的制约或何种经济条件可资利用。这是我们在研究任何经济问题时应该首先考察的。是否存在一种不基于任何假设的经济理论?纵观卷帙浩繁的经济学说史文献,没有前提假设的经济理论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即任何经济理论都是相对正确的。在分析特定时空的经济问题时,为了使我们的结论更贴近事实,我们必须先来考察其宏观经济环境,从而抽象出没有太大遗漏的前提假设。
例如,微观经济学一开篇就先做了两个最基本、也是最著名的前提假设——稀缺性假设和理性人假设。基于这两项假设,经济学的研究开始了。如果稀缺性假设不成立,即各种有用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就没有什么必要了;如果理性人假设不成立,即公众对自己的利益、效用均漠不关心,那么,经济学的全部微观基础几乎都消失了。
又如,主流经济学的货币理论都建筑在一些公开的或暗含的前提假设之上。最重要的假设是: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齐一的市场利率表达。在此前提假设之上,凯恩斯教授建立了著名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
建立于这个前提假设基础上的货币需求理论能否用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需求研究?这是我们一定要考虑的问题。从前提假设上看,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建立某一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必须首先抽象出该国宏观经济的前提假设。在这方面,美国学者麦金农博士的欠发达国家货币需求理论无疑是一个楷模。麦金农博士对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做了不同凡响的抽象:1.国内市场分割性严重,各经济单位所处的技术条件差异较大、要素价格不一、资产报酬率不等,没有一种市场机制使之趋于一致;2.资本市场不完善,不存在齐一的市场利率;3.货币市场存在着“金融抑制”,投资以内源融资为主;4.在一个时段内,货币与实际资本是互补品。我们将其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对比一下便可知,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几乎处处相反。
在上述前提假设的基础上,麦金农博士建立了发展中国家货币需求理论函数:
麦金农博士详细阐述了前提假设与理论函数各变量之间的经济学逻辑。(注:参见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从对凯恩斯和麦金农的思路比较中可以看出,有什么样的前提,就有什么样的结论;前提不存在,结论自然就消失了。这和数学理论中某一定理与其充分必要条件的关系是极其相似的。
应该说明的是,“假设”是我们抽象出的是主要情况,排除了次要的和极端的社会现象,为我们下一步的分析框定了区域。譬如说,现代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是指绝大部分社会公众而言,排除了类似于传教士的经济学非理性人。前提假设对于一项经济研究工作是极为重要的。
对近代中国商品市场的分析,按照主流经济学的逻辑,无非是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从事前不均衡到事后均衡过程的描述。我们首先做下列假定:1.近代中国经济属需求约束型经济,即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总需求。相对于有效需求来说,供给方面问题不大。在正常范围内,有多大的有效需求,就能呼唤出多大产量。2.近代中国的国民储蓄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3.对于全国经济来说,投资的内源融资方式占主要地位。由于中国金融业不够发达、金融市场不够完善,大部分投资者必须首先是储蓄者。因此,对于国民经济整体而言,利率对投资的意义不大。
在对近代中国的货币市场分析之前,我们先来做几个假定:1.货币供给是不可控外生变量。直至1935年11月,中国实行的是银本位制,同时又不是产银国。因此,中国的基础货币量取决于国际市场银价决定的白银净流入量,在此基础上形成派生货币。币制改革后,中国的货币供给方可在一定程度上受当局控制。2.社会公众的货币需求分为两个部分:交易需求(包括企业的营业需求)和贮藏需求(包括企业的投资需求),前者用狭义货币M[,1]代表,后者用准货币(M[,q]=M[,2]-M[,1])代表。3.就全国而言,有价证券市场在经济生活中尚不占主要地位,有价证券收益率对货币需求无显著影响(注:详见拙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需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1—64页。)。因此,不考虑有价证券与货币需求的替代及相应的市场利率问题。
二、近代中国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过程更像一个数学过程,即用数学语言表述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很少在逻辑推理环节上犯错误——这显然是经济学的低级错误。因为,逻辑推理过程基本上就是建立理论函数的分析过程,而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受过良好的数学训练。诚然,经济分析工具不全是数学的,数学也不等同于经济学分析工具。但是,由于经济学研究中的大量问题是数量问题或与数量有关的问题,因此,数学无疑是制造经济学分析工具最好的原料之一。以数学逻辑进行的推导比语言的描述要来得清楚、准确。
如果某种现象、因素与经济数量无关,那么是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对此徒耗精力的。例如,对某一种新产品该不该征税?这个问题的起因便是它影响了分配或再分配的数量,接下来似乎是规范的,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了。但一旦确定了应当征税,最后的问题就是税率是多少这种数量概念的确定。研究数量问题最好的工具显然应该是数学。应当说明的是,经济分析过程中,有许多人的、社会的不确定性或不可控性因素在其中干扰,与纯粹的自然科学过程有一定的区别。但这绝非是对数学方法的否定,而是对经济学人提出了掌握更高深的数学知识的要求。聪明的数学家们从自然界和社会领域析出了一整套数学规律,需要聪明的经济学家把属于经济领域的规律还原回去,从而描述出与现实极为贴近的经济运行过程。
(一)商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分析
在需求约束型经济的假设下,我们运用凯恩斯经济学的思路对近代中国的商品市场做一简略的经济学描述。显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条件是投资等于储蓄。在开放条件下,总投资应等于国内储蓄加外国净投资,即
I=S+FI(2)
(2)式中,I表示总投资,S表示国内储蓄,FI表示外国投资。我们所言的国内储蓄是经济学的大储蓄概念,即除消费以外的国民收入:S=Y-C。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储蓄应该是收入的增函数,即
在近代中国,投资的融资方式是以内源融资为主的。所谓内源融资,就是说,投资者的投资资金主要靠自己积攒。简言之,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前提下,大多数投资者就是储蓄者。同时,在总投资额中,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的银钱业贷款利率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较为微弱的。那么,近代中国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与哪个经济因素关系较大呢?我们认为,在技术一定的前提下,应该是价格。这是显而易见的“供给曲线效应”,即产出是价格的增函数。
这里需要讨论的是,厂商的投入品价格与产出品市场价格的走势和各自的变动幅度是怎样的。由于近代中国的统计数据比较缺乏,我们只好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30年代所作的华北地区物价指数替代全国指数做一点分析。我们用批发价格指数代表厂商的投入成本变动情况,用零售价格指数代表产出品价格指数。从表1所列数据来看,除1931年外,两套价格指数的走势是基本相同的。同时,物价上升时,零售价格的升幅大于批发价格的升幅;物价下降时,零售价格的降幅大于批发价格的降幅。对于厂商来说,赢利是最主要的生产目的,于是,价格这个市场信号便是他们扩大或缩减生产规模的最佳参照系。
表1 华北地区物价指数
年份19261927192819291930193119321933193419351936
批发 100.00 103.02 107.98 111.08 115.85 122.55 112.87 101.00
92.31
95.51 110.62
零售 100.00 105.60 109.51 115.67 118.81 113.80 105.24
92.48
89.70
99.02 112.82
资料来源: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南开指数年刊》1937年3月。
既然产出是价格的增函数,于是,投资也是价格的增函数。对于以外源融资方式为主的企业而言(这部分企业的数量不大),在利率一定时,价格上升则降低了融资的实际利率,降低了成本,同样刺激投资积极性。另外,投资具有连续性,当年的投资发生额应与上年投资有关。最后,在中国的银本位制度下,外资流入虽与银汇价有关,但由于银汇价直接影响价格,二者是函数关系,所以舍弃汇率变量。综上,中国总投资的理论函数应为:
根据上述逻辑分析,我们用解析几何图形对中国商品市场做一描述:
在图1中,横轴右半部分表示国民收入、左半部分表示总投资,纵轴上半部分表示价格、下半部分表示储蓄加外国投资,各个半轴上的点均为正值。第二象限为总投资函数,曲线在横轴上的截距为上年投资的某种比例βI[,t-1]。当βI[,t-1]一定时,总投资是价格的增函数。但是,投资并非永远随价格的升高而增长。当发生了严重通货膨胀,价格升至某一点时(如a点),投资额不再上升。第四象限为储蓄函数与外国投资之和,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为外国投资FI。当FI一定时,S+FI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第三象限上是一条自原点射出的45°线,曲线上的各点都满足I=S+FI。
当给定价格P[,1]时,过P[,1]点沿虚线经二、三、四象限,可得国民收入Y[,1];当给定价格P[,2]时,过P[,2]点沿虚线经二、三、四象限,可得国民收入Y[,2];当给定价格时P[,3],过P[,3]点沿虚线经二、三、四象限,可得国民收入Y[,3]。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找到无数个Y点。但是,由于总投资不能随价格无限增长,于是,国民收入到达与P[,3]对应的水平时,也将不再增长。我们将价格与国民收入一一对应的点在第一象限描出(为简单起见,将所有曲线均划成了直线,实际上不然),就得到了IS曲线。应该说明的是,近代中国的IS曲线的斜率与标准的IS曲线的斜率相反,这是因为纵轴的变量是价格而非有价证券收益率。IS曲线上的所有点均满足I=S+FI,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商品市场均衡值得注意的是,IS曲线到达b点时,将坚直向上,即国民收入将不再随价格的上升而增长。IS曲线告诉我们的是,国民收入随价格的上升而增长,即
图1
(二)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分析
在分析商品市场时,我们把价格暂定为外生变量,给定一个价格,就有一个对应的国民收入。那么,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呢?现在,我们将价格作为内生变量,来讨论价格的决定过程。
在货币供给既定的条件下,货币需求将被动地去适应货币供给,最后,在价格和国民收入的纠正下,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达到事后相等。对此问题,我们做逐个层次的剥离分析。如果商品市场上有一个国民收入,每个社会公众便有了一个可支配收入。在平均生活水平较低的近代中国,人们普遍有一种节俭习惯。从节俭的习惯出发,人们将货币化的收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贮藏(包括企业准备扩大投资),另部分做日常交易(包括企业的营业周转)。人们只要有货币收入,则首先安排可能的储蓄,甚至节衣缩食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然后再安排日常消费。因此,我们认为,货币化的储蓄是收入的函数,即
在广义货币量中,基础货币、原始存款、准备金率一定时,狭义货币M[,1]也就一定了,即
对于商品市场上决定的国民收入,购买力M[,1](代表有效需求)的大小对价格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价格是需求和供给力量对比的结果,即
我们将三个函数的曲线置于一个四象限的解析几何图中,进一步说明货币市场上各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图2中,横轴右半部分表示国民收入、左半部分表示交易货币需求,纵轴上半部分表示价格、下半部分表示贮藏货币需求,各个半轴上的点均为正值。第四象限的曲线为贮藏货币需求函数M[,q]=f(Y),显然,贮藏货币需求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第三象限的曲线表示交易货币需求与贮藏货币需求之和,即M[,s]=M[,d]=M[,1]+M[,q]。当贮藏货币需求为0时,全部货币需求均为交易货币需求;当交易货币需求为0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全部货币需求均为贮藏货币需求。显然,该曲线具有等腰三角形底边的性质。在任何时点上,货币供给量都是一定的,全部货币供给必然为社会公众所持有,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事后是恒等的。因此,该曲线也表示货币供给量。第二象限上的是价格曲线,当国民收入外生给定时,贮藏货币需求量一定,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条件下,交易货币需求量——购买力则被决定了。于是,总供给一定时,价格是交易货币需求的函数,且二者正相关。
图2
当给定国民收入Y[,1]时,过Y[,1]点沿虚线经四、三、二象限,可得价格P[,1];当给定价格Y[,2]时,过Y[,2]点沿虚线经二、三、四象限,可得价格P[,2]。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找到无数个P点。我们将价格与国民收入一一对应的点在第一象限描出,就得到了LM曲线。与IS曲线一样,近代中国的LM曲线的斜率与标准的LM曲线的斜率相反,也是因为纵轴的变量是价格而非有价证券收益率。LM曲线上的所有点均满足M[,s]=M[,d],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货币市场均衡。
(三)两个市场同时均衡:IS-LM曲线分析
商品市场运行的结构说明,在一定幅度内,价格决定收入;货币市场运行的结构又说明,交易货币量一定时,收入决定价格。当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价格和收入就同时决定了,即均衡的价格和均衡的收入被决定。要实现两个市场同时均衡,则须联立IS和LM两条曲线的方程求解:
我们用解析几何方法分析均衡点的决定和均衡点的移动:
在图3中,我们把初始时点上的IS[,0]曲线和LM[,0]曲线同置于一个几何平面内。IS[,0]与LM[,0]相交于E[,0]点,均衡的价格和国民收入为P[,0]、Y[,0]。如果由于国际市场银价、贸易差额或货币制度的因素变动,导致货币量增加,则LM[,0]移动到LM[,1],受价格上升的影响和国外投资等因素的变动,导致总投资增加,则IS[,0]移动到IS[,1]。于是,LM[,1]与IS[,1]相交于E[,1]点,均衡的价格和国民收入为P[,1]、Y[,1]。由于IS曲线比LM曲线移动的幅度小,所以,价格上升、经济增长。我们以货币量和投资同时增长为例,如果IS曲线比LM曲线移动的幅度大,则价格下降、经济增长。如果两条曲线移动的幅度相等,则应是价格不变、经济增长。从1927—1936年的经济统计数据来看,基本上是IS曲线小于LM曲线移动的幅度——价格上升、经济增长,即货币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或抑制作用占主要地位。
图3
三、对近代中国经济运行逻辑的实证——结论检验
在前提假设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某种结论了。这个结论一般是以理论函数的形式出现的。即:
y=f(x[,1],x[,2],…,x[,n])(9)
这里有一个人头疼的问题——为什么主流经济学总喜欢用“函数”概念?在经济学中,用函数来表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说y是x[,1],x[,2],…,x[,n]的函数,也就是说x[,1],x[,2],…,x[,n]是y的原因,或y是x[,1],x[,2],…,x[,n]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不直接说“因为什么什么,所以什么什么”?这该多简单!这确实简单。但是,后面的工作却没有办法做了!问题在于,我们初步认定的因果关系是否真的成立,尚需检验、证实。香港经济学家饶余庆博士认为,任何理论在未经实证研究所证实之前,只能作为一种假说,而对其能有效地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的能力,也只可暂时存疑。在现代经济学中,实证研究是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验定的过程,即先将理论假设以数学模型的形式表示,然后再以统计学的方法来测验资料,以证明或推翻该项假说。(注:饶余庆:《现代货币银行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页。)
这就是说,理论函数是联系假说和事实(经济数据)的桥梁。同时,除了数学之外,我们还要具备两个本事:计量经济学和计算机应用。前者提供理论和方法,后者提供技术手段。
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有机结合的一门学问,自20世纪20—30年代产生以来发展迅速,在经济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学家们使用计量经济学建立了大量的宏观经济模型和微观经济模型,广泛用于经济预测,解决了经济运行中的大量实际问题,为各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从1969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起,到1989年,共有27位经济学家获奖,其中,计量经济学家占15位。这大概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计量经济学的成熟性和贡献。当然,同其它学科一样,计量经济学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对计量经济学某些方面的讨论也在进行中。
计量经济学进入我国的时间较短,但在青年经济学人中间推进的速度较快。目前,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学者建立的大型宏观经济模型已有几十个。同时,计量经济学的预测方法也广泛地应用于经济运行的各个领域,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
一般说来,对一个理论函数的实证研究,大都需要分析大量的样本数据。假定一个单方程的模型,有5个解释变量,用3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如果没有计算机和相应的软件,这项工作将是相当艰苦的。例如,美国著名的“链接计划”(Link Project)采用的是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其中包括18个国家、7447个方程和3368个外生变量,用来对多国经济合作进行预测和政策模拟。如果没有计算机技术,恐怕要预测的时期过去了,预测的结果还没出来。
运用计量模型方法对某种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证伪或证实我们“发现”的这种因果关系。若经证伪,则说明我们发现的这种因果关系有误,需要重新分析。这种失误一般来自两个层面:第一,前提假设与经济现实不符,导致模型中使用了无关的解释变量或缺少重要的解释变量;第二,在逻辑推理过程中犯了经济学的“低级错误”——数学推导有误,导致模型中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不对。一般来说,训练有素的经济学人的失误多发生在第一个层面。若经证实,则说明经济事实支持这种因果关系。其二,可以依据模型提供的数量关系做出经济结构分析和政策评价。
长期以来,在我国公开发表的诸多经济史论著中,对统计数据的使用一般有这样几种方法:第一,为证明某种观点,插入1—3条文献中的史料,有些甚至是文学描述性的;第二,为证明某种观点而列举几个数据;第三,为说明某一趋势,在文中插入统计数据表格、曲线图(有时是大量的),却不做任何统计学分析。
第一种方法是典型的传统史学方法,在经济史研究中是最不可取的。第二种方法属于“举例法”,找对自己观点有利的数据举例,不理睬对自己观点不利的数据。这显然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三种方法已经走到了实证分析的大门口,但仍不是科学实证方法。这种方法只是将统计数据整理、展示,而未能从中得出任何统计规律,而展示出的所谓“趋势”,不过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也许是合理的,但也有可能是错误的。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理论还没有被数学家推翻之前,我们相信《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在目前是科学的。
(一)对IS曲线方程的实证
我们对近代中国1927—1936年商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过程做了逻辑分析。但是,这种逻辑是否成立,须经该时期的经验证实之后方可认定。下面,我们用1914、1920、1927—1936年12个年份数据的样本予以实证(注:数据来源详见拙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需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限于篇幅,恕不列出。下同。)。我们做计量模型如下:
lnI=0.247lnP+0.11I[,-1](10)
t[,1]=9.990 s[,1]=0.025 t[,2]=7.701 s[,2]=0.014
R[2]=0.88 DW=1.614 F=64.63
S=-499.57+89.32lnY(11)
t[,1]=-7.837 s[,1]=73.07 t[,1]=6.933 s[,2]=12.88
R[2]=0.92 DW=2.073 F=48.06
需要说明的是,模型(11)的数据样本太小,只有叶孔嘉博士统计的6个数据。但是,一般来说,一个民族的消费一储蓄习惯在短期内是没有重大改变的。
lnY=0.515lnP+0.54lnY[,-1](12)
t[,1]=4.468 s[,1]=0.115 t[,2]=5.099 s[,2]=0.105
R[2]=0.85 DW=1.937 F=51.40
模型(12)在解释变量中加入了滞后一期的国民收入,是因为近代中国国民收入的货币化程度不高,一定比重的、不经市场交换的GDP是不受价格影响的。因此,上年国民收入中的非货币化部分在当年大致依然以自身的规律发展,货币化的部分则受价格影响发生变化。这样一来,国民收入就是价格和既有经济规模(用滞后一期GDP表示)两个变量的函数。
至此,我们基本证实了对1927—1936年中国商品市场运行的逻辑解释:价格和投资“惯性”一起拉动中外投资者的投资,投资又拉动了国民收入。简单地说,价格在一定范围内上升对货币化国民收入的增长是有积极作用的。实证结果显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价格每变动1%,国民收入就同向变动0.515%。
(二)对LM曲线方程的实证
同对IS曲线的分析一样,LM曲线的逻辑是否成立,也须经该时期的经验证实之后方可认定。下面,我们用1914、1920、1927—1936年12个样本数据予以实证。我们做计量模型如下:
lnM[,q]=1.43lnY(13)
t[,1]=6.952 s[,1]=0.205 t[,ρ]=9.855 s[,ρ]=0.092
R[2]=0.97 ρ=0.91 DW=2.353 F=251.99
lnP=0.74lnM[,1]-0.17lnM[,q](14)
t[,1]=20.87 s[,1]=0.036 t[,2]=-3.884 s[,2]=0.014
R[2]=0.85 DW=1.627 F=55.38
(14)式中的M[,q]是替代Y的变量,替代的理由有二:1.M[,2]一定时,M[,q]与M[,1]为替代关系,明显有准货币不影响价格、交易货币影响价格的理论含义;2.M[,q]是Y的函数,二者关系极为密切。
至此,我们基本证实了对1927—1936年中国货币市场运行的解释:国民收入决定贮藏货币需求,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交易货币需求量被决定,交易货币需求量与给定的国民收入一起决定价格。简单地说,货币供给量一定时,国民收入(产出量)增长则价格下降。实证结果显示,国民收入每变动1%,贮藏货币需求就同向变动1.43%;贮藏货币需求每变动1%,价格就反向变动0.17%。当国民收入不变时,货币供给每变动1%,价格就同向变动0.74%。将式(13)代入式(14),得
lnP=0.74lnM[,1]-0.24lnY(15)
上式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交易货币量增长1%,价格就上涨0.74%;经济增长1%,价格就下降0.24%。反之则反是。
至此,我们对1927—1936年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做了初步的逻辑分析和实证分析,接下去就可以对10年间的经济结构做分析和对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做评价了。我们在文中论及的分析方法是我们的一点学习体会,谬误在所难免,诚望学界前辈和同仁指正。
标签:货币需求论文; 国民收入论文; lm曲线论文; 近代中国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货币市场论文; 经济论文; 银行存款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逻辑函数论文; 国民收入分配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货币供给论文; 数学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