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幸福指数”成“数字政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绩论文,别让论文,指数论文,数字论文,幸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下, 一些地方陆续推出的“和谐指数”、“幸福指数”、“人的全面发展指数”,让人眼前一亮,但“你追我赶”推出指数的势头也让人有所担忧。
推出“和谐指数”是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发展状况和居民生活状况。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人们对“发展”开始有了新认识,开始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发展中人的感受,使发展走到科学轨道上,并为此推出“购买力平价GDP”、“适龄儿童入学率”、“成人文盲率”、“基尼系数”、“幸福指数”等全面反映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应当说,这是发展观和政绩观的进步。
数字是最客观的,也最能说明问题,但前提是要真实、全面、科学,否则,不仅不能够说明问题,甚至本身就成了问题。作为人对周围世界的一种主观感受,幸福感原本很难量化。到现在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种通用的统计“幸福感”的科学方法,我国也还是处在探讨阶段。专家特别提醒,在编制幸福指数时要考虑“主观指标的复杂性”,否则无法反映实情。但现在一些地方却能在短期内推出“幸福指数”,其手段和内容五花八门,这样的“指数”能在多大程度上衡量百姓的“幸福”,又能从多大程度上体现科学的“发展”?
其实,不管是GDP还是“幸福指数”、“和谐指数”,都不是发展的目标,而是发展结果的反映。关键是如何看待这些“指数”的效用,是真正作为执政为民、励精图治的决策参考,还是为了所谓政绩营造“繁荣”的表面文章。比如,GDP是用来统计经济增长的一个指标,本身是中性词,但当与政绩挂上了钩,就出现了“GDP崇拜”。当地方“和谐指数”、“幸福指数”、“创新指数”与政绩联系在一起,会不会出现新的“数字出官”与“官出数字”的造假和盲目?
这不是杞人忧天。有这样的实例:某地推出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可老百姓却感到困惑,为什么没有感到自己的幸福在增加?统计出的“幸福指数”与百姓心中的幸福感形成反差的背后,恐怕依然是急功近利的政绩观。
从GDP到“幸福描数”、“和谐指数”,从追求物质增长到注重人的感受,是衡量政绩的一种进步。但这种进步的前提,是地方政府的作为能给百姓带来实惠,如果缺少一颗为民、务实的心,所谓以人为本的统计数据也就失去了灵魂而徒具空壳。
建设和谐社会,功不在统计数据而在实干。眼睛向下,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百姓的幸福感自然会高;闭门造车,所谓的“幸福指数”自然离百姓的感受就远。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称的不仅是数字的真假,更是为政者的心。
标签:幸福指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