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耶路撒冷问题的书面发言_耶路撒冷论文

耶路撒冷问题笔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耶路撒冷论文,笔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今年6月12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与中国中东学会联合举办了“耶路撒冷问题研讨会”。本栏目的5 篇“笔谈”,就是几位作者在那次会议上的发言摘要。文章虽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但可供研究参考。现予刊载,以飨读者。

历史上的耶路撒冷

《联合国文件集》中有一张耶路撒冷政权更迭表〔1〕, 转引如下:

关于这张更迭表,特做以下说明:

一、公元前1050年前的耶路撒冷

据现有材料,在公元前1050年前,耶路撒冷已经有将近3000年历史。考古发现,最早有耶路撒冷记载的是在叙利亚阿勒颇南53公里的古代埃卜拉城〔2〕出土的文物上。1964 年考古学家在埃卜拉城遗址出土一万多块埃卜拉泥版,泥版记载了这个地区的历史,专家们确信泥版上提到了耶路撒冷〔3〕。但至今, 专家们还不能完全解读这些埃卜拉语的楔形文字。

据《圣经》与其他文献记载,公元前3000年前后,迦南人的一部落耶布斯人居住在这一地区,他们把这个地区称作耶布斯,公元前2000年耶布斯王麦基洗德温顺谦和,在耶布斯建城堡,名SHALEM,在当地闪族语中意为“和平”,麦基洗德为SHALEM王。可是到公元前1250年左右耶布斯王亚多尼洗德被称为YERUSHALEM(后被译为耶路撒冷)王。现在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以及为什么由SHALEM改成YERUSHALEM。从这些零星和残缺不全的材料,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1.耶路撒冷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由“不知名”到耶布斯城到SHALEM到YERUSHALEM,并非从公元前1050年开始的;

2.耶路撒冷的最早居民据可查的材料是迦南人的一部落耶布斯人;

3.耶路撒冷作为一城堡的名字出现在公元前1250年前,是由耶布斯人确定的。

二、以色列人(犹太人)在耶路撒冷

据各种材料表明:以色列人在大卫王前一直没有占领过耶路撒冷。大卫最初称犹大王时,首府在希伯伦。在希伯伦称王7年, 只是在“公元前1000年大卫王占领耶路撒冷,遂成为犹太人的都城。大卫王后继人所罗门王扩建城市并建造第一圣殿,奠定了耶路撒冷作为一神教中心的神圣地位”。〔4〕希伯来王朝分裂后, 耶路撒冷为南部犹大王国首府,直到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占领耶城, 犹太人成为“巴比伦之囚”。此后,在公元前516年,犹太人曾在耶城重建圣殿, 是为第二圣殿,但是犹太人再次占领耶城是在公元前166年, 马卡比起义成功,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都城的哈斯真尼(马卡比)王朝,这是一个很孱弱的王朝,历史不足百年,后被罗马人所灭。从这段历史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以色列人是从耶布斯人那里占领耶路撒冷的;

2.第一、第二圣殿的建造使耶路撒冷成为犹太教中心;

3.犹太人对耶路撒冷占领先后两次总共只有500多年历史。

罗马人占领后,犹太人被逐出耶路撒冷,公元135 年巴尔·科赫巴起义失败后,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历史再也不是犹太人的历史了。直到本世纪初,犹太人才逐渐回归巴勒斯坦。据统计,1917年《贝尔福宣言》发表时,巴勒斯坦犹太人总共只有5万多人, 不到巴勒斯坦总人口的1/10。

三、基督教在耶路撒冷

按表上所列,康斯坦丁大帝统一罗马帝国后,奉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自公元323年后,在耶路撒冷建起一些著名教堂,如圣墓教堂。由于耶稣基督在此传教、遇难、复活,因此耶路撒冷成了基督教圣地。欧洲基督教徒为了从穆斯林手中夺回耶路撒冷,组织了十字军东征,在“解放圣陵”的号召下,1099年东征军占领了耶路撒冷,并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基督教对耶路撒冷占领前后总共400余年。我们认为:

1.自罗马帝国奉基督教为国教后,耶路撒冷即成为基督教不可替代的圣地;

2.虽然欧洲国家曾占领耶路撒冷400余年, 但耶城只是基督教的宗教圣地,不是它们的政治、文化中心;

3.从文化角度看,基督教的占领带来了西方文明,使东西方文化得以交流,耶路撒冷留下了典型的欧洲建筑。

四、耶路撒冷的伊斯兰化

自阿拉伯帝国建立,伊斯兰教的传播,巴勒斯坦当地居民接受了伊斯兰教,自公元7世纪以后,其间虽有基督教的占领, 但耶路撒冷及整个巴勒斯坦占主导地位的是伊斯兰教。根据《古兰经》的记述,耶路撒冷是先知穆罕默德从麦加禁寺夜行至巴勒斯坦驻马的地方,也是穆圣登霄接受安拉默示的地方。故在耶路撒冷建有阿克萨清真寺、圣萨赫莱圆顶清真寺等,成为伊斯兰教第三圣地。无可争辩的是:

1.穆斯林对耶路撒冷统治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2.以色列人和基督教徒是外来者,今天的巴勒斯坦人是迦南人的后裔;

3.耶路撒冷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化的东方城市,伊斯兰教的圣迹随处可见。在耶路撒冷纷争之前,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各行其是,和睦相处。

五、1947年后的耶路撒冷

1947年至今的耶路撒冷分两个阶段:1947年到1967年阿以共占耶路撒冷;1967年至今以色列独占耶路撒冷。

按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方案,耶路撒冷为一个在联合国管理下的特殊国际政权。然而,1948年第一次阿以战争,耶路撒冷被以色列和约旦瓜分,以色列占领城市西区,约旦占领含旧城在内的东区。阿以共占是第一次阿以战争的结果,不是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的意图。

1967年6月发生第三次阿以战争,以军全线越过1949年停战线, 占领整个巴勒斯坦。

1980年7月以色列议会通过耶路撒冷法, 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1982年9月第12 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通过《非斯宣言》,宣布耶路撒冷是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的首都,使其成为当今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难题。

阿犹耶路撒冷之争的地理概念

不同时期的耶路撒冷有不同的地理概念。1856年以前,它仅限于奥斯曼帝国于1542年完成修复的城墙范围之内,面积约1平方公里。 后来,这里被称为“老城”(一译为“旧城”)。自1856年起,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和调整,如今的耶路撒冷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由阿拉伯区、犹太区、基督教区和亚美尼亚区构成的老城;

2.以犹太人为主体居民的城市西区;

3.原以阿拉伯人为主体居民的城市东区;

4.1967年向原约旦控制区一侧(西岸)扩展的新区;

5.1993年向东部扩展的新区。

以上5部分构成了所谓“大耶路撒冷”。此外, 联合国还曾界定了一个由国际政权管辖的耶路撒冷地区,但只是一纸空文。

阿犹耶路撒冷之争的火种早在400多年以前就已播下。1517 年奥斯曼帝国统治巴勒斯坦后,实行了宗教自由政策,犹太人自1522年起开始回归耶路撒冷,在东南部贴近第二圣殿遗址“哭墙”附近择址定居。随着奥斯曼帝国于16世纪30年代对耶路撒冷城的重新规划和改建,这座城市的东南隅逐渐形成了犹太区,到了19世纪50年代,已有5000多名犹太人作为英、美、德、俄、奥、荷等国的侨民居住在耶路撒冷,分享各国领事馆保护,与阿拉伯人各行其道,相安无事。

越来越多的犹太移民使高墙围筑的老城人满为患。从1856年起,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相继在城外建立新区,总体布局是犹太新区在老城以西,阿拉伯新区在城外东部和东北部。由于犹太人财力雄厚,返土归乡心切,城西地区发展迅速。到19世纪末,耶路撒冷的犹太居民已经超过了阿拉伯居民。1918年英国军事统治期间,英军司令阿伦比将军根据专家的意见,颁布了一项城市规划法令,将逐渐扩大的耶路撒冷分为四个地区,并规定了各地区的建设方针:

1.老城及城墙,严禁新的建设;

2.贴近老城周边地带,严禁任何建设;

3.临近内陆荒漠的新城东区,有条件进行建设;

4.临近沿海平原地带的新城西区,为发展区,鼓励建设。

1918年的规划将耶城扩展为21平方公里,老城西郊的一些犹太人定居点被划入城市范围,而东部更接近老城的一些阿拉伯村镇则被排除在外。这一规划致使犹太人占主导地位的西区急剧扩展,阿拉伯区受资金和地域限制,发展缓慢。但无论在东区还是西区,所有房屋一律由耶城附近开采的黄色石灰石筑成,或外镶同样质地的石板,这一规定延续至今,使耶路撒冷在城市外观上独树一帜。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出于对耶路撒冷实行总体控制的长远考虑,犹太人自本世纪20年代起还集中资金在耶路撒冷东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斯科普斯山一带大量购置土地,建立了希伯来大学和哈达萨医学院。在东区的阿拉伯人聚居区附近,犹太人也建立了一些定居点。同时,阿拉伯人也在西区拥有大量世代相传而又未被犹太人买走的房地产。

沙皇俄国和纳粹势力分别在本世纪初和30~40年代掀起的两次反犹浪潮迫使更多的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耶路撒冷的居民构成也随之大幅度变动,到了二次大战后的1946年,全城约16万居民中已有近10万犹太人,阿拉伯穆斯林和阿拉伯基督徒各约3万多人。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因耶路撒冷宗教权益而爆发的大规模流血冲突始于1929年。是年,英国委任统治政府批准犹太人在“哭墙”祈祷,引发了巴勒斯坦全境的阿拉伯人暴动。

鉴于耶路撒冷及其南部的伯利恒(耶稣诞生地)具有复杂的宗教和民族特性,1947年的联合国分治决议将这两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划为一个统一的国际共管区,面积为176平方公里。 在随后爆发的第一次阿以战争中,约旦军队集中主力猛攻耶路撒冷,埃及军队也逼近耶城南郊,以色列人穷于应付阿拉伯联军的各路进攻,兵力分散,在耶路撒冷吃了败仗,老城犹太区的以色列军民集体投降。战争结束时,以色列只保住新城西部的犹太区,老城内的犹太区和新城东部的犹太区被约旦军队占领。停战谈判时,由于美国犹太社团的积极活动,经欧美各国领事馆调停,耶城制高点斯科普斯山上的希伯来大学和哈达萨医学院一带被划为面积约两平方公里的非武装区,由以色列派121人轮流看守, 联合国军实施保护。耶路撒冷东区的其它犹太人居住区和老城犹太区沦为约旦的长期占领。

根据1949年的约以停战协定,一条由铁丝网或石墙构成的分界线将耶路撒冷分为两部分,西部犹太新区为以色列占领,习惯上被称为“西耶路撒冷”,北部、南部和东部为约旦占领,习惯上被称为“东耶路撒冷”。在约旦占领的“东耶路撒冷”区域内,除了上述两平方公里的“犹太飞地”以外,还有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无人区”、 “中立区”和“非武装区”。

战争不仅造成约1万名阿拉伯人抛弃家园,逃离“西耶路撒冷”, 而且使犹太人丧失了在“老城”和“东耶路撒冷”犹太区生存的可能。1949年12月11日,以色列决定迁都“西耶路撒冷”。次日,约旦宣布并吞“东耶路撒冷”。

应当指出:耶路撒冷的两部分是由停战分界线割裂的,停战线不等于国际边界。分割没有严格按照不同民族的人口分布和不动产分布进行,更没有顾及各宗教的共同圣地——老城的特殊地位,不仅违背了国际社会的愿望和联合国有关决议,分割本身也难以持久。

在1948~1967年约以分治期间,耶路撒冷的市政建设受到限制。但比较起来,约旦控制区的状况更差一些。到1967年战争爆发时,耶路撒冷城区面积为44平方公里,其中以色列划定的面积为38平方公里,约旦实际控制区为6平方公里。

1967年战争使得以色列控制了整座城市。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在几小时之内便赶走了占据老城犹太区的阿拉伯居民,平毁了他们建筑的房屋,约旦统治以前的状况得以基本恢复。1967年6月18日, 以色列“基于安全和人口构成的考虑”,将战前由约旦控制的以下地区划入耶路撒冷市辖范围:

1.“东耶路撒冷”外围的约旦军事用地;

2.犹太人在20年代购置而于1948战争中放弃的土地;

3.耶城以南的哈尔霍马地区(该地区74%的土地系犹太人在1948年以前购置)。

以上地区共计64平方公里,扩大后的耶城面积为108平方公里。

1993年,以色列又将市辖范围向西扩展了15平方公里,使得耶路撒冷目前的面积达到123平方公里。

30年来,以色列对“统一的耶路撒冷”进行了大规模整体改造,在耶路撒冷东区征用了24.8平方公里土地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和犹太人住宅建设,其中16.7平方公里原为阿拉伯人所有。此外,还有一些阿拉伯人将土地有偿转让给以色列政府或犹太房地产开发商,耶城范围内阿拉伯人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少。

经过30年的建设,以色列已经完成了耶路撒冷东区与西区的统一道路体系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为犹太人建造了约36000套住宅, 而同期阿拉伯人建造的住宅约为15000套。 东区人口构成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犹太人已略占多数,东区北部已完全犹太化。

但在东区南部,变化不是很大。那里阿拉伯人口密集,且有不少基督教会的地产,以色列无意在这一带进行建设,这种状况客观上为解决耶城之争提供了地理上的便利。这一地区同老城内的阿拉伯区和紧靠老城东北城墙的“阿拉伯新区”相连,并有道路通向巴勒斯坦自治区,其中包括一些以色列人建议的未来巴勒斯坦国首都所在地——阿布·迪斯。两年前,巴以高级官员在预备性秘密会谈中已经涉及进一步扩大耶路撒冷市辖范围的问题,其目的无非是模糊耶路撒冷的地理概念,为耶路撒冷的再次分割创造便利。

阿犹耶路撒冷之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就地理范围而言,城市辖区的多次改变一方面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为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某种启迪。看来,为了满足“一座城市,两个首都”的设想,耶路撒冷的地图还是要变的。只要阿犹双方诚意追求现实的和持久的和平,耶路撒冷之争的解决不是不可能的。

联合国有关决议与耶路撒冷问题

在联合国有关耶路撒冷的诸多决议与文件中,1947年11月29日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即联大第181〔二〕号决议), 对耶路撒冷城的地位、地理范围、管辖权等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其中规定耶路撒冷“市界”为:“耶路撒冷市应包括现有耶路撒冷市和郊区的城镇,最东为阿布·迪斯、最南为伯利恒、最西为艾因·卡里姆、最北为舒法特”。经计算,当时(1947年11月)的耶路撒冷面积约21平方公里。对耶路撒冷市的地位规定为:“耶路撒冷市应为一个在特殊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并由联合国管理”。还规定:“应指定托管理事会代表联合国担负管理当局的责任”。

阿拉伯国家当时拒绝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而当时的巴勒斯坦的犹太建国组织则宣布接受分治决议。因此,从逻辑上讲,以色列国是按照联大分治决议而建立起来的,当初并不反对耶路撒冷国际化的地位。但随后爆发的巴勒斯坦战争改变了耶路撒冷的行政基础,以色列和约旦瓜分了耶路撒冷(以色列占84.13%,约旦占11.48%,其余4.39%为联合国控制区及非武装区)。尽管如此,在战后的最初几年,国际社会为耶路撒冷“国际化”所作的努力一直在进行。1949年12月9日, 第四届联大再次通过耶路撒冷“国际化”的决议。以后的几届联大也都把耶路撒冷“国际化”问题列入联大议题。但以色列在1950年宣布把首都从特拉维夫迁到耶路撒冷后,1952年的联大就没有把耶路撒冷“国际化”问题列入讨论的议题。1953年,以宣布把外交部迁到耶路撒冷。从此,有关耶路撒冷“国际化”的方案就很少有人提及了。

耶路撒冷“国际化”方案的夭折,并不意味着国际社会承议以色列改变耶路撒冷地位的单方面行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独占了整个耶路撒冷。为此,1967年11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242 号决议,要求“以色列军队撤出其在最近冲突中占领的领土”。1969年7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又一次通过关于耶路撒冷的决议,对以色列未执行以前通过的有关耶路撒冷的决议表示遗憾,同时“最强烈地谴责以色列一切改变耶路撒冷地位的措施”。第四次中东战争后,1973年10月22日,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要求有关方面“在停火后开始执行安理会242号决议的所有部分”。1980年6月3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476号决议,指责以色列想通过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来加强对东耶路撒冷的控制。以色列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于1980年7月30日通过议会决议, 宣布将耶路撒冷定为以色列“永恒和不可分割的”首都。联合国安理会于1980 年8月20日再次通过决议,认为以色列议会的法案是违反国际法的。迄今为止,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包括美国在内)都不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

应该指出的是,1967年以后的联合国有关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问题的决议(最重要的是242号和338号决议),主要强调以色列应从1967年以后的被占阿拉伯领土撤走,实际上对耶路撒冷问题来说,只希望以色列从东耶路撒冷(指以色列在1967年战争中从约旦手中夺取的耶路撒冷部分)撤走。几十年来,由于人口、行政、城市面貌的变化,国际社会已默认以色列对西耶路撒冷(有时也称耶路撒冷新区)的控制。今天的耶路撒冷范围已扩大到约123平方公里。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仍主要居住在东耶路撒冷。多年来,以色列有计划地在东耶路撒冷及其周边地区修建犹太人定居点,引起巴勒斯坦、阿拉伯世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最近,联合国又通过决议,谴责以色列在东耶路撒冷修建哈尔霍马定居点,但这种谴责不具任何约束力,起不了实质性作用,以色列对这种谴责早已司空见惯,不以为然。联合国的决议只能显示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继续在道义和政治上支持巴勒斯坦人在耶路撒冷拥有的合法权益。

耶路撒冷是一座历史、宗教文化名城。在长期的历史衍变过程中,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能在耶路撒冷城寻找到代表本民族宗教和文化传统的历史遗迹。今天的耶路撒冷与半个世纪前已有极大变化,但现实却使解决耶路撒冷问题具有更大的难度。联合国曾经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上发挥过作用。因此,最终解决耶路撒冷问题应充分尊重历史,以联合国有关决议为基础,使耶路撒冷作为宗教圣地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和保证。

耶路撒冷问题:共识、分歧与抉择

耶路撒冷可能是当今国际政治中最复杂、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即使这样,我们看到各方在此问题上还是有某些共识,虽然不是所有势力和所有人的共识,但它代表了多数人和国际社会的意志。扩大共同点,缩小分歧,有助于耶城问题的解决。这些共识指以下五点:

一、耶城问题必须得到合理的解决。耶城问题不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就不可能最终解决,巴勒斯坦则民无宁日,中东则仍将是一个影响全局的热点地区。

二、耶城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耶城问题并非是一个纯宗教问题,它是带有较强宗教色彩的政治问题,有关各方可以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通过谈判解决分歧。二战后,有多少棘手的政治问题,通过谈判得到了解决。

三、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是解决耶城问题的主体。以色列不是与整个伊斯兰世界谈判,也不是与阿拉伯各国谈判。以色列的谈判对手是巴勒斯坦,1982年第12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赋予了巴勒斯坦人这种权力。1994年约以华盛顿宣言与约以和约把约旦拉到耶城问题的解决中来,引起了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国家的不满,约旦王储出面作了澄清。更多因素的参与只会增加耶城问题的复杂性。

四、巴以双方都必须妥协。政治谈判要取得成果,谈判双方都必须妥协。巴勒斯坦方面迄今为止没有在耶路撒冷前加任何定语,为妥协留下余地。现在的问题是以色列方面能否在“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定语上做出妥协。内塔尼亚胡的右翼政府至今没有准备妥协的表示,因此谈判陷入僵局。

五、国际社会的积极干预。马德里和会后,国际社会的积极干预使中东和平进程取得了部分成就。耶城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国际社会的推动。

对于耶路撒冷这一棘手的难题,我们很难提出一个能使各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正如我外交部声明所说,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还需巴以双方坐下来自己谈判解决。我们仅就日前提到的各种解决耶路撒冷问题的办法加以比较,理性地评论其优劣,决定其取舍。

其一、以色列独占。维持现状,采取拖的办法,造成一种既成事实,在适当时候迫使世界接受这个事实,这是一部分人的意见。这些人认为:在耶城问题上,拖对以色列有利,而且拖的时间越长对以色列越有利。以色列建国后,确实在一些问题上,采用拖的办法,造成既成事实,最后迫使国际社会接受,但是这一做法并非事事奏效,例如在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问题上,最早的定居点已有30年历史,他们在那里建定居点就是想永远霸占那个地方,但是根据奥斯陆协议,西岸90%以上的土地要归还巴勒斯坦,即使是内塔尼亚胡的最终解决方案也有50%左右土地要归还,一些想成为既成事实而建的定居点必须撤出。同样我们坚信在戈兰高地问题,不管以色列拖多久、建多少定居点,或采用其他什么手法,戈兰高地终将归还叙利亚。在耶路撒冷问题上,既成事实的把戏更加行不通,这是由耶城的特殊地位决定的。48年前,即1949年以色列第一届议会就宣布耶城为其首都,然而世上有几个国家敢公开承认耶城是以色列的首都并在那里设立大使馆的?这些人还搬出国际法中的“时效原则”,认为以色列只要赖在耶城,并不断“犹太化”,那么到一定的时候,以色列对耶城的占领将合法化,并将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这同样是白日梦呓。最近联大通过决议,再次明确:以色列在占领区,包括在东耶路撒冷哈尔霍马地区的定居活动属于非法,“不可能因为时间推移而得到承认。”

只要以色列占领着耶城,不管用什么手段或能拖多长时间,整个伊斯兰世界和阿拉伯国家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这不是解决耶路撒冷问题的办法。

其二、国际化。有些人根据耶城的特殊地位,推崇耶城国际化,搬出50年前联合国分治决议中关于耶城的规定。耶城国际化的可行性令人怀疑,这是因为:1.联合国在50年前没有能力阻止约以瓜分耶城,以保证分治决议的实施,50年后的今天联合国更没有这个能力。2.今天以色列占领着耶城,要以色列拱手交出,并撤出它在那里的权力机构,这种可能性近乎零。3.阿拉伯方面虽迫切地希望解决耶城问题,但从宗教和民族感情出发,他们也不希望由蓝盔部队来保护他们的圣地。耶城国际化在事实上是行不通的。

其三、阿拉伯独占。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宣布耶路撒冷是巴的首都,阿拉伯人有没有能力通过武力从以色列手中夺回耶城,像历史上萨拉丁从十字军手中夺回耶城那样,至少按目前形势来看是不可能的。阿拉伯人只是希望通过政治谈判合理解决耶城问题。阿拉伯独占耶城是不现实的。

以上,我们在解决耶城问题上排除了三种可能性:以色列独占、国际化、阿拉伯独占,于是只留下了一种可能:阿以共占。犹太人政见分歧是人所皆知的,“三个犹太人有四种意见”。然而他们在耶城问题上却惊人的一致,要他们放弃耶路撒冷的一部分,他们是很难接受的,然而犹太人并非铁板一块。据最近披露的材料表明,在拉宾遇刺前三天,即1995年11月1日, 约西·贝林和阿布·马赞准备好了一份巴以最终解决的秘密文件(《贝林-马赞文件》),其中提到了耶城分治的计划。这表明工党中有一部分势力是主张巴以共占耶城的。巴以共占有两个模式可供选择:

一、阿以共占,加国际监管。以色列占旧城以西地区,这里是以色列的政治中心,以及东区的几块飞地,仍称耶路撒冷,作为以色列的首都;巴勒斯坦占旧城以东地区,称圣城(ALQUDS),作为巴勒斯坦国的首都;在城墙内一平方公里的旧城有三大宗教的圣地,由国际监管,以确保各种宗教人员能自由出入,朝拜圣地。其实,阿以双方对国际监管旧城都心存疑虑,国际监管只是为了回避旧城主权归属这个敏感问题。

二、阿以共占,不要国际监管。以色列占西区,巴勒斯坦占东区,可以在阿布·迪斯和伊兹利亚建立巴勒斯坦国的政权机构。旧城在历史上传统的做法是各宗教自己管理自己的圣地,相安无事上千年。何不按照历史传统,全城组成宗教管理委员会,由各宗教的头面人物参加,各自管理自己的圣地,管理委员起协调、监督作用。另建行政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城居民的生活起居。全城维持原状,不驻军队,行政管理委员会下有若干治安人员,负责地面治安。对旧城的主权问题,可搁置争议,几十年内不讨论这个问题;或者可来一个对主权的“模糊认知”,以色列宣布对耶路撒冷拥有主权,巴勒斯坦宣布对圣城(ALQUDS)拥有主权,但双方都不对旧城行使实际权力。

阿以共占耶路撒冷并不像以北纬38°线为界分割南北朝鲜那样简单,因为在东区有犹太教的遗迹,在西区有伊斯兰教的圣迹,如何确保这些圣迹的安全,以及如何保证通往圣地的通道畅通无阻,这些问题需双方进一步解决。我们高兴地看到《贝林-马赞文件》已提出了阿以共占的蓝图。阿以双方只要本着求同存异,互谅互让的真诚态度,耶路撒冷问题的解决是有希望的。

关于解决耶路撒冷问题的几种可能

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耶路撒冷问题无疑将成为巴以谈判中最棘手的问题。无论是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方面始终坚持对耶路撒冷的“权利”。但是实际上,无论是巴勒斯坦还是以色列都很难“单独”拥有耶路撒冷,甚至没有这种可能性。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巴勒斯坦方面想收回耶路撒冷将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占领了整个耶路撒冷,至今继续保持着这种占领状态,它没有可能放弃这种占领状态(耶路撒冷还是以色列国和犹太民族的精神象征);巴勒斯坦方面虽然在道义上得到广泛的支持,但自身拥有的实力根本无法同以色列对抗,更谈不上用武力收回圣城;虽然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在圣城问题上同巴勒斯坦站在同一立场上,但在目前的国际环境条件下根本没有可能组成一个统一的“反以阵营”,也更没有可能发动一场收复耶城的“圣战”,那么收复耶城就永远只能是一个“响亮”的口号。

以色列虽然已经占领了耶路撒冷几十年,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是其对耶城的占领并不具有“合法性”,也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到1994年底以色列已同146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但是绝大多数国家(只有3 个国家除外)的外交代表机构——大使馆却都设在特拉维夫,而不是在耶路撒冷。以色列要想永久吞并耶路撒冷,不仅要面对来自巴勒斯坦、阿拉伯国家乃至伊斯兰世界的挑战,还要面临更改国际组织有关决议的重大困难。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虽然不可能组成一个统一的“反以阵营”,但是也决不会赞同改变圣城耶路撒冷的“伊斯兰属性”。以色列当然可以不把弱小的巴勒斯坦放在眼里,但是它决不可能无视数十个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的严正立场。

尽管有关耶路撒冷问题的谈判尚未开始,但巴以双方就解决耶城问题的各种设想已相继出现。由于谈判毕竟没有开始,因此,目前尚无具体方案。关于耶路撒冷问题的前途,或许会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主权与治权分离。这是一些以色列人提出的,即耶路撒冷的主权与管理权分离。古老的耶城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目前老城主要分成4 个居住区:穆斯林居住区、犹太人居住区、基督教徒居住区、亚美尼亚人居住区。这一设想主张,继续维持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占领,即以色列拥有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它是以色列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在此基础上,四种主要居民居住区享有充分的自治,实行独立的行政管理,即穆斯林居住区由穆斯林进行管理、犹太人居住区由犹太人进行管理……;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享受充分的宗教自由,包括世界各地的教徒有自由出入圣地的权利。

——耶路撒冷国际化。这是以联合国决议为基础的一种设想。尽管50年前的联合国分治决议中有关耶路撒冷国际化的具体方案离目前巴、以双方的要求均有很大距离,但在未来有关圣地归属问题的谈判中,在双方锱铢必较或僵持不下的情况下,国际化很可能就是双方妥协并打破僵局的解决方案。

——梵蒂冈模式。这是1996年6 月阿拉法特总统访问北京会见中国学者时提出的设想,即参照意大利与梵蒂冈的关系来解决耶路撒冷问题。但这一设想还远不是具体方案,它既没有解释耶路撒冷的具体范围(系指东耶路撒冷,还是现在的“大耶路撒冷”),也没有阐明最终谁拥有主权、由谁来具体管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来管理,还是成立混合委员会来管理)?〔5〕

——搁置分歧、优先发展。这也是一部分以色列人提出的设想。它认为,鉴于耶路撒冷在世界主要宗教中的重要地位,其最终地位的确定不仅涉及以、巴关系,也将是犹太教徒和数亿穆斯林极为关注的敏感问题。那么耶路撒冷问题便是巴以谈判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不是几轮或十几轮谈判所能解决的。因此,它主张与其在谈判中浪费大量财力和时间,不如先搁置分歧,把更多的精力、财力投入到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去,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使该地区信仰不同宗教的人民可以分享更多的发展成果。这种设想似乎对以色列更有利。它实际上是维持以色列继续占领的状态,对耶路撒冷问题久拖不决。其实,目前的状态就是对耶路撒冷问题拖而不决(根据巴以谈判的时间表,应在1996年开始关于耶路撒冷问题的谈判)。当然,巴勒斯坦方面并不赞成,但苦于自身没有实力,而很难改变这种现状。

关于耶路撒冷问题的谈判一旦开始后,毫无疑问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但耶路撒冷的前途无外乎上述几种“基本模式”。

注释:

〔1〕见联合国文件A/1286号第15页:1950年1月13日查尔斯·T·布里奇曼教士致托管理事会主席的信。转引自亨利·卡坦:《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以色列》,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埃卜拉城是公元前4000年在叙利亚地区一个王国的首府。

〔3〕泥版上并无耶路撒冷字样, 因为耶路撒冷名字的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泥版上可能提到了那个地区的情况。

〔4〕《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8卷耶路撒冷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862页。

〔5〕1993年底,阿拉法特访问欧洲时曾提出过“巴、 以共享耶路撒冷”的主张。

标签:;  ;  ;  ;  ;  ;  

关于耶路撒冷问题的书面发言_耶路撒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