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小衔接是指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在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和小学相比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小学一年级教师应认识到存在的差异性,掌握好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关心照顾孩子,积极与家长和社会进行联系,赢得家长的配合、社会的支持,从各方面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小衔接 孩子 健康发展
孩子从幼儿园到进入小学,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在转行到校带幼儿园工作后,通过工作实践,针对于学前教育与小学的差异,在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有一些自己的粗浅想法。
一、理清孩子发展的三条线,做好幼小衔接
1.规律线。家长和教师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要相信每个孩子的巨大潜力,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不要包办代替。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从出生就得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无微不至的疼爱与照顾,送到幼儿园更是什么都不放心,要求老师给予诸多的照顾。发展下去,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这样的孩子表现为依赖性强,一不如意就会哭闹。很多孩子到小学后吃饭还要家长喂,经常丢三落四,自理能力极差,给家长和老师带来很大的苦恼。其实,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孩子的关爱都要有度,要知道对孩子照顾得越多、越事无巨细,孩子就会越弱。要善于挖掘孩子的巨大潜力,把握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如:吃饭、穿衣、洗手、上厕所等。当然,家长和老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更要给予适当肯定与赞赏,让一点点进步。
2.分界线。小学和幼儿园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目标上不同,在幼儿园期间就学习小学的课程,拔苗助长,会过早地限制了幼儿的发展。产生很多负面影响。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培养,不要操之过急,不要只看眼前,忽视了长远的未来;不要急功近利,剥夺了孩子的美好童年。
幼儿园时期的教育,对幼儿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而小学教育主要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的学习为主。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孩子在幼儿园就把一年级课程学完了,甚至还有定期的测试,不会写、不会背家长和老师就大加指责和训斥,课下家长还带着孩子东奔西走上各种补课班。这样做会让幼儿容易疲惫,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差,心理上压力大,自卑、厌学等。很多孩子在小学一年级时的成绩大都是优秀甚至双百,那是因为孩子在学前都学过了,有的孩子甚至学过几遍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到了小学中高年级时成绩却出现下滑甚至不及格,那是因为一开始学的知识,在学前就学过了,再重复学习,就没有了兴趣,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中高年级,学习跟不上,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而一旦厌学将会引起自信心不足,自暴自弃,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在学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
3.起跑线。品德的培养是孩子以后的立人之本。现在的教育与其说输在知识的起跑线上,不如说输在品德教育的起跑线上,输在情商培养的起跑线上。知识准备只是一个方面,良好的身体素质、好习惯、好品行更加重要!
现在的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却忽视了品德教育。重智轻德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非常严重。品德培养是孩子以后的立人之本,绝不可忽视。现在的教育与其说输在知识的起跑线上,不如说输在品德教育的起跑线上,输在情商培养的起跑线上。如孝敬父母,诚实、诚信,有责任心,会体谅别人,等等。正如我们现在社会上倡导的“孝道”,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试想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成为一个健全人格的人。因此,让孩子学会感恩,孝敬父母,尊重他人,比学习优秀更重要。
二、找准孩子成长的两个点,做好科学衔接
1.落脚点。多方努力作用在孩子身上,形成合力,学校、家庭、社会要三位一体,不能孤立、不能推脱,要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作为家长要积极地配合学校、配合老师的工作,要尊重老师,在孩子面前尤为重要。只有家长信任老师、接受老师,孩子才能接受老师,亲其师、信其道。
2.制高点。相信向善向上,传递正能量。要正面地积极地引导孩子的成长,要给孩子传达积极的正面信息,对社会上的一些阴暗面,不要满腹牢骚、怨天尤人、以讹传讹,更不要贬低自己的国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示范引领,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孝顺、诚信、整洁、节俭等等将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黎聚才 幼小过渡政策:必要性、可行性及其难题[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陈怡妹 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6,(02)。
[3]晏楠茜 家长助我解决了“幼小衔接”问题[J].教育视界,2015年17期。
[4]饶宇 顺利过渡,无缝对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途径与方法[J].知识窗(教师版),2014,(03)。
论文作者:张晓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8月总第2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8
标签:孩子论文; 家长论文; 幼小论文; 老师论文; 幼儿园论文; 线上论文; 小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8月总第25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