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妇女参政”研究现状:一个文献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十年论文,文献论文,妇女论文,现状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D4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154(2009)03-0056-03
导言
妇女参政是妇女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政治实体内,或在社会政治生活领域内行使自己的权利,能够体现妇女参政的性别平等,社会进步意义的行为。它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妇女参政主要包括妇女的直接参政和间接参政;狭义上的妇女参政主要是指一些妇女进入权力机构行使政治权力[1]。本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以统计手法,利用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方法回顾和分析国内“妇女参政”研究进程及现状。本研究将涉及以下几个问题:“妇女参政”近十年内文献发表数量、该研究的关注内容及使用方法、研究论文所属期刊属性及分布地域等几个具体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如何反映出研究主题的现状、问题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性、问题背后的原因,等等。
一、研究方法
(一)抽样
本文使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办法进行分析。2009年2月,笔者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的资料为统计源,在检索项里面键入“妇女参政”,并选择文史哲、政治军事与法律、教育和社会科学综合、经济与管理等四个专辑目录,搜索了为期11年(1998—2008)的研究论文,共搜出844篇。经过仔细筛选,剔除与笔者的研究主题不相符或重复发表的文章,最终确定463篇作为本研究的研究样本。
(二)主要指标的操作化测量
本文以研究论文作为分析单位,把每篇论文以发表年份、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所属期刊属性、分布区域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编码统计。最后利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以上五个指标,笔者进行了操作化定义:
发表年份:文章的正式发表的时间,笔者对每篇论文进行了编码统计,以便于梳理学界研究内容的变化趋势等。
研究内容:即论文所研究的主要议题。根据“妇女参政”研究的关注类型、范围或领域内的差异,笔者将其划分为14个研究议题并以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见表1),以每篇论文的最核心议题为准归到其中一个。通过梳理,以便发现议题的变化趋势、方法类型等。
研究方法:即论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依据S.T.金D.韦弗在传播学研究中的方法分类标准[2]笔者对此进行了划分,以便发现国内对这一主题在研究方法上的偏好等。(见表4)
期刊属性:包括论文发表的期刊所属类型和期刊等级。笔者对这一指标进行了两次编码,并交互分析。通过统计分析,以便于了解当前哪些研究内容是社会及国家关注的重点话题等。
分布区域:依据国家经济统计区域标准,笔者对论文所发表的期刊所在省市,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3],并进行编码统计。通过频次数据和多指标交互等分析方式,了解区域差异,区域关注变化趋势等。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的时间变化分析
通过检索,笔者了解到了1998至2008年文章发表情况(见表2)。总体来看,11年间文章发文比值呈上升趋势。从1998年的5.6%上升到2008年的11.9%,尤其进入新世纪以后,发文数量上升趋势更为明显。这与开放程度的加深和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根据其发文年度差异的大小,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处于第一阶段的2001年以前是发文较少的时期,平均水平在4%;处于第二阶段的2001(含2001年)以后,发文数量大幅上升,平均水平在11%,与前一阶段相比上升7个百分点。从特殊值状况看,2004至2006年发文数量较多,三年的平均比例为12.83%,高出全部平均值近3个百分点。其中2005年占14.3%,是统计年份中发文最多的一年。这主要是因为05年是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十周年,因此,社会各界对妇女发展问题广泛关注。
(二)研究内容分析
笔者在对所收集的463篇论文统计后,发现研究内容在数量上差别较大(见表3),除“其他内容”以外,关注较多的四项是:整体研究(22%)、农村(基层)研究(13%)、历史研究(10.2%)和国际研究(9.9%),这四项占全部研究的一半以上。但是在社会性别、社会建设方向和对港澳台的研究上关注较少,平均值仅在1.5%左右。笔者认为,妇女参政是经验研究或实证研究较强的主题,在理论研究或宏观把握的深度上对大部分人来说有一定难度。在机制方面,港澳台地区与西方国家差异不大,因此针对后者的研究意义似乎更加明显。处于中间地带的妇女领导干部研究和政治文明研究,近四五年来开始上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几年大批妇女走上了领导干部工作岗位,而相应的对制度环境研究也必然不可缺少。
从研究内容发展趋势看,发展趋势最为明显的是农村基层妇女参政研究和历史研究,前者从2000年的1篇到2008年的9篇,后者从1998年的3篇到2008年的8篇。整体研究和国际妇女研究变化不是很明显,前者每年在10篇左右,后者在6篇左右。而以社会性别等视角进行研究是从最近几年才开始的。因此,这一方面表明我国的“妇女参政”研究偏好传统研究和基础研究,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我国“妇女参政”关注的议题还大有拓展空间。
(三)研究方法
笔者在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后,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方法进行了编码统计。统计表明,绝大部分文章倾向于使用多非定量方法,而使用多定量方法的占4.5%。具体来看,占前三位的方法(多非定量法暂不计)分别是问题分析、历史哲学分析、调查,这三项占全部比例的34.4%。而新方法,像文化分析、焦点团体、实验这三种方法排在末三位,平均使用率仅占0.6%。这说明国内妇女参政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较倾向于非定量分析,而在定量层面,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所欠缺。此外,在将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综合分析后可以看到,在非定量方法中,妇女参政的整体研究、国际妇女参政研究、政治文明研究及其他研究多采用多非定量方法(47篇、18篇、17篇、25篇);而采用问题分析的多分布在整体研究和妇女干部研究(30篇和13篇);历史哲学分析法中,历史角度的分析有42篇,国际妇女研究的历史角度10篇,其余分布不等;在定量研究中,调查多集中在农村基层研究和人物专访上面(13篇和11篇);在农村基层研究中,多非定量法也广泛使用,其余方法散布在各个研究议题之中,量少不等。可以看出,各种研究方法大部分都适用于所研究的议题,但是对于部分研究议题,例如农村基层妇女参政、国际妇女研究和妇女干部研究,通过一手资料的调查等定量研究其说服力或许更有力度。另外,焦点团体、试验等新型研究方法的推广使用,对“妇女参政”主题研究来说其研究前景和思路都将会大大拓展。
(四)期刊属性分析
统计表明(见表5),大量论文往往会发表在高等学校学报上,占34.6%,而最少的是社会科学综合期刊,占16.6%,但妇女研究专刊(在这里需要说明:为研究需要,笔者把《妇女研究论丛》、《农家女》、《中国妇运》等专门研究女性发展的刊物单列出来,目的是看妇女参政在这类期刊中的情况如何,而像《中华女子学院》等也以女性研究为主,但因其冠名高校,根据统计原则并未列进来)只比其高出0.5个百分点,排在第三位。这样的结果或许并不意外,我国的高等学校有千余所,大量的研究人员在高校。而社科综合类面向所有人文社科类文章,对这一主题的关注相对较少。但当笔者纵向比较时,发现了有趣的现象,在已发表的文章中,社会科学综合中核心文章占63.6%,而高等学校学报中的核心数量只占16.2%。妇女研究专刊占48.1%,其他占47.6%。可以看出,高水平作者更偏爱非高校类研究期刊。而从研究内容上看,“妇女参政”核心论文发表在核心与非核心中,比例差异较大,排在第一位的是对欠发达或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占76.9%),居第二、三位的是妇女参政与社会性别和对女性领导的研究,分别占55.6%和52.6%,而曾以研究数量居前的农村基层研究、历史研究以及整体研究排名在10名以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几个方面的研究深度还有待加强。
(五)区域分布分析
本研究对于东中西部的论文发文量的比较,目的在于发现不同区域之间对“妇女参政”关注程度的差异。通过频次统计后笔者发现,三个区域的数量差距较大,东部地区占64.1%,中部地区占20.1%,西部地区占15.8%。东部是西部的4倍,比中西部之和高近两倍。之后,笔者将其与研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不出所料,西部地区在“欠发达或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上远高于其他两个地区(西部10篇,中部1篇,东部2篇),占这一主题的76.9%,其次农村基层研究10篇,历史哲学研究9篇;在中部地区,历史哲学研究有16篇,其次是农村基层研究14篇,国际妇女参政和妇女干部参政各有8篇;在东部地区,比较突出的是农村基层研究(36篇)和国际妇女参政研究(34篇)。最后,三个区域中研究数量最多的依然是妇女参政的整体研究。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文的主要发现是:首先,随着社会政治的发展,妇女参政的比例逐渐升高,学界对妇女参政的研究兴趣也相应增长,表现在研究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并在2004年—2006年达到高峰。研究的主题范围逐渐扩大,目前已达到14个研究议题。笔者认为这种研究趋势还将继续,对“妇女参政”的研究还大有拓展空间。其次,迄今为止,国内对“妇女参政”研究的关注点仍集中在特定地域调查、非指定背景问题分析等整体研究上,而对其作为一个社会科学议题,在理论深度把握和政策指导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第三,在研究问题的发展趋势上,传统性研究如整体研究、农村研究、历史哲学研究、国际研究等仍然保持优势,而对于社会建设、性别意识的提高等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第四,在研究方法上,整体而言,研究论文多数采用非定量研究方法,而定量研究或新型研究方法的使用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十分有限。具体来说,在一些特定主题上,如国际妇女参政研究、妇女组织的参政研究等应该加强实证研究,这对于我国在制度推进等方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在这一方面还需要继续深入探索,尽可能地用学科交叉研究的办法,创新性地研究问题;第四,在论文期刊属性方面,高等学校学报研究呈现核心量比值相对较低。高校是创新力量的聚集地,鼓励师生投入到这类研究中对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潜在意义,因此,高校学报在这一方面,以开辟专栏等方式鼓励师生投入研究是可行的;此外,在农村基层层面的研究和历史规律的探索方面,无论在理论深度上还是实践意义上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五,在区域分布上,中西部地区和东部相比,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落后很多,而从时间上看,这种差距还在逐年拉大,从关注主题看,东部地区的研究旨趣和方法使用开始与国际接轨。因此,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研究,尽量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异应该是学术主管部门提倡的一个重要内容。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妇女参政”研究是社会性别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在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此,无论是经验研究、理论研究、还是实证调查等其他研究,深刻理解并把握这一主题,对实际生活中的实践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9-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