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办好实验学校的一条思路——杜威学校与帕夫雷什中学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验学校论文,思路论文,中学论文,学校论文,杜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实验学是教育活动中经常碰到的一个研究领域。美国的“杜威学校”(注:关于“杜威学校”可参见《杜威学校》,[美]凯瑟琳·坎普、梅林·安娜、坎普·爱德华兹著,王承绪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第一版。 )与苏联的“帕夫雷什中学”(注:关于“帕夫雷什中学”可参见《帕夫雷什中学》,[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2月第一版。),是在不同的国家、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历史时期分别创办的具有世界声誉的实验学校,他们的经验对于我们有很多可资参考的价值。
一、“杜威学校”如是办
1.“杜威学校”和《杜威学校》简介
1896年杜威(1859—1952)在芝加哥大学创设了实验学校——“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俗称“杜威学校”,共办了八年。目的在于通过大学来制定出从幼儿园到大学完整的学校制度以检验和应用杜威的哲学思想及由此派生的教育理论。芝加哥大学许多研究人员和教育系的大部分师生参与了这个实验。
《杜威学校》在1936年出版,两位作者是当时实验学校的教师并担任过领导工作。他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第一手资料对实验学校作了最详尽的记述和阐明,杜威指导了本书写作的全过程。
2.“杜威学校”的实验假设
杜威在“芝加哥实验的理论”中指出,实验的基本理论是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生活的形式,要使“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协调和平衡。杜威认为儿童生活的本质是生长,它始于冲动而产生的各种动作,而且这种生长是连续的发展过程。学校应当与社会统一,课程应当有连续性。所以杜威确立了把学校当作家庭,让家庭中的活动在这里继续进行,学校生活就是家庭(社会)生活的简化和有秩序的继续。为此要拟订一套以社会性的作业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杜威认为,“课程”就是社会性“作业”。“作业”应当是儿童成长的组成部分,它能使儿童的经验延续发展,所以杜威选择了烹饪、木工和缝纫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因为这些基本的家庭活动将伴随着儿童的成长而不断深化以带出一系列的生活和学科。
3.“杜威学校”的实验过程
杜威学校最小的学生是4岁和5岁的儿童,他们分在一班和二班。他们每天的活动就是交替进行的唱歌和游戏,以及手工劳动。在午餐时也做些简单的“家务作业”。
到6岁就进入了三班,主要进行为家庭服务的社会性作业。 这一年,学习作业的重点是关于农场的粮食作物和在烹饪中观察热量对食物的作用的实验。在活动中儿童使用戏剧来表演认识的新进展;例如儿童扮演了农民和工人,农民把小麦送到磨坊,让工人磨成面粉,并付给工人以报酬。这里需要运输,儿童想到了运货车。现在小磨坊没有了,农民把小麦运到远处的面粉厂,自己则到市镇去买面粉。工人、农民、铁路、火车这些儿童的最初观念就通过戏剧表演出来。在活动中认知的触角不断扩展,儿童们从研究农民的生活、农村的动物、羊毛的性质,到棉花的特征和加工。再进一步则由棉花而注意到它的生长环境,由环境而进入世界地理、气候、水资源的研究。由水资源而研究水的性质,进而是灌溉引水。儿童对这类作业很投入,“隔一定时间,写出试验工作的书面记录”,这时,语言工作不知不觉地插了进来。通过这样的学习(工作),不仅学到了综合的知识,更体会到了人际合作的意义,知识与道德融合在一起了。
7岁的四班儿童的活动是“以基本作业的历史发展为中心, 特别侧重由于发明和发现而产生的方法上的进步”。这时儿童已不满足于模仿而开始了按自己的思想方法去创造发明,同时儿童的兴趣又扩展到别的时代的生活而开始了历史学习。“当儿童认识到原始人的实际生活时,他要自己去重新发现和重新发明更好的生活方式和方法”。儿童用“让我们假装……”这个古老的办法返回到很久以前,设想在原始环境我将如何觅食、取火、避难、合作。儿童就用不同的方法在想象中通过生活的各个不同阶段:从发明取火、发明弓箭直到部落的大联合,以致从需要领袖而产生了选举。在深入的历史研究中儿童们重演了粘土制陶、发现了金属的熔炼等等,从而认识到:“人的需要是变化的原因,‘用你的头脑’是发明的方法”。杜威认为,对儿童来说,种族发展史正是儿童个体发展的重演,原始生活中的经历是儿童思想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所以古代史对儿童来说实际上是他现实的发展过程。
8岁儿童进入了五班,通过研究腓尼基探险家而进入到马可波罗、 哥伦布这些世界旅行家之中作航海探险直到地理大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学习了数学的应用、物理学的知识,并通过历史性的手工训练,激发起儿童的心智发展。总之,在杜威学校各种学科都是交织在一个一个的生活主题中进行探索研究的,引导儿童从固有的切身经验出发,作出推论,再验证这个推论,成为新的经验,再作出新的推论。这就是杜威认识论的核心方法。
杜威学校还有从六班(9岁)到十一班(14~15岁)六个班的教学。
至此可以看出“杜威学校”的特色了。即从儿童的经验出发进行各种学科的教学,应该联系儿童的活动,并且应该适合他的每个阶段的经验,以及他的发展中的经验。各种知识在用综合的和生动的方法给予儿童以后,就成为他的经验的组成部分。
二、“帕夫雷什学校”如是办
1.“帕夫雷什学校”与《帕夫雷什中学》简介
帕夫雷什学校是前苏联乌克兰境内克烈明楚格市郊的一所十年制普通乡村学校。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帕夫雷什中学》是他在此任教33年,其中包括26年任校长的工作中得出并在实践中发展的“自己的教育信念”的总结。正如译者所说的:“它能使读者更集中、更全面地了解苏霍姆林斯基其人、其校及其教育信念、办学思想和施教措施”。
2.“帕夫雷什学校”的基本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居于我这个校长工作首位的,不是事务性问题,而是教育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所谓的教育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交织,使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过程。正如在校门口写着的:“你在咱们学校应当探索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生活目的”。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才是一个校长,一个教育家应当全力以赴解决的教育问题。
3.“帕夫雷什学校”的教育实践
帕夫雷什学校的教育是从学龄前就抓起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子女与家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所以他的措施一方面是建立“学校——家庭教育”体系,办起了家长学校,讲授了家庭教育学。另一方面帕夫雷什学校的教师在儿童学龄前2年就为未来的一年级学生辟出几个活动角。 教师带孩子们到森林、田野、果园游览、观察大自然的生命现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当孩子们进入学校后,教师总是力求使儿童成为知识掌握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教师让学生看到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也看到沟坡上无生机的不毛之地。然后,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清理了一小块荒地栽下了自己的第一枝葡萄。苏霍姆林斯基说:“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就这样开始了。”当孩子们的劳动产生出成果后,他不仅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知识,而且会感受到在这些成果中所包含的劳动、技艺和勤劳精神,即感受到人的道德品质,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学校就教育孩子形成劳动的习惯。
劳动教育是帕夫雷什学校的一大特色,是苏霍姆林斯基最基本的“教育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孩子一跨进我们的校门,便会处在各种创造性劳动气氛之中,我们没有一个学生不在某个技术小组或农业小组里劳动。”这是一种将课堂上的课程教学、课外的学科小组的探索性活动与相应水平劳动技能结合,将包括知、情、意、行各方面的人生内容在劳动中融合以深化对人生的探索。在帕夫雷什学校无论是道德还是知识最后都落实在与孩子们同步增长的劳动教育中,“这些行为的道德意义在于,表现着对劳动的尊重,而通过劳动则又表现着对人这个创造者的品格的尊重。”通过劳动还能锻炼健全体格,劳动创造了社会的美,也创造着自身的美。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学校创建了人与环境的良好氛围,构成了学生“精神生活的背景”。而学校的工作则是要塑造学生精神生活的本身,尤其是脑力劳动研究性的发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孩子的思维都按他独特的方式发展,每个孩子各有自己不同的聪明才智。针对这种个别化现象,他为学生留出了充足的课外活动时间,建造了各年级专用的图书馆,建立了为数众多的课外活动小组,开展技术小组或青少年自然科学小组的活动。这种科学——学科小组就是脑力劳动的研究性与每个孩子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而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式的结合。学生在课堂里学的知识在这里得到了延伸和深化,学生在这些小组里所关注的都是远远超出基础知识范围的问题,所有的学生在这些小组里各有所得。而且这种课外活动小组也往往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也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立体地培养学生的格局。苏霍姆林斯基的结论是:“通过认识去证明,通过证明去认识——智育和世界观的统一恰恰就在于思维与劳动的这种统一之中。”
三、两校的异同比较
“杜威学校”与“帕夫雷什学校”既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似。
1.两校的相似之处
(1 )在教育目标上“杜威学校”提出:“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生活的形式”,帕夫雷什学校认为:“你在咱们学校应当探索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生活目的”,都认为学校教育应当与生活的实践相结合,要使学生从小孩子全面发展变成社会生活中合格的公民。
(2)如何达到全面发展, 他们又都找到了相同的切入口: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杜威称之为“作业”,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劳动教育”。其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如何生活的完整人格的培养训练,它不仅训练知识的实践运用,它更要训练的是人生态度、思想感情、道德风尚、人际关系、社会生活、工作技能、初步的职业锻炼等等。
(3)重视学校与家庭的关系。 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家庭、家长应当与学校合作共同教育好孩子。在杜威学校,杜威经常向家长作演说,讲解、宣传、解释这种教育方式的合理性,让家长看到、听到,并不断地认可。苏霍姆林斯基创办了“家长学校”。两校都力求使家庭了解学校,学校了解家庭。第二层意思是说孩子在学校受的教育应当是家庭生活的继续。杜威认为学校的课程就从家庭活动开始,选择那些真正属于生活的、最基本的、没有时间性的活动作为教学的起点。帕夫雷什学校采用提前两年让儿童开始熟悉家庭与学校的做法,使家庭到学校的过渡变得更和谐。
(4)两所学校都重视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杜威和苏霍姆林斯基都认为学校要有学校的氛围,走进杜威学校就会体会到学生活动的气氛,走进帕夫雷什学校就有劳动教育的气氛,这种氛围就体现了办学的宗旨。
(5)两校都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杜威学校的教师,不仅都是教育的专家行家,而且都确信并努力实现杜威的教育理论。帕夫雷什学校的教师同样是忠实于自己学校所进行的实验的,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套非常有效的方法,指导青年教师提高专业思想和专业水平,包括理论的和操作的水平。
(6)使用综合性课程是杜威教育理论的特色, 知识是在一个一个有社会生活意义的情境中综合形成的。苏霍姆林斯基则使用科学—学科小组和劳动技术教育将分科的知识在劳动中得到综合的运用。
(7)杜威学校和帕夫雷什学校都重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养, 尤其注意培养学生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杜威学校选择具有社会性的课程就是以培养集体目标为方向的,“在这里,必须以合作代替竞争,在寻求一个共同的目的上,每个人必须彼此协作努力,而不是互相竞争”。苏霍姆林斯基也反对以竞争为学校生活的基础,“儿童是通过集体劳动进入社会生活的”。苏霍姆林斯基要求学生“如果你自己会,而你的同学不会,你就要教会他”,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教育。两所学校都重视合作而不是竞争,真正体现了教育的人文精神。
(8)杜威学校和帕夫雷什学校都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杜威学校的课程作业的一切答案都必须通过想象、观察、分析、操作的过程由自己去发现。让儿童在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时,他已经在开始运用他的逻辑思维、创造和实行的能力了,在杜威看来这就是创造自己的历史。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脑力劳动的研究性”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是脑力劳动,也必然具有研究性,即以研究创造为特征的工作,所以说,“真正的学习,就是儿童个人的创造性活动。”
(9)个别化教育,真正的因材施教。 杜威说:“有必要记住学校的生长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即一切教材的发展必须有同儿童经验成长的阶段相应的许多步骤。”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在智力发展上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相应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成熟程度的特定阶段相对应。”教育的规律就体现在这种阶段性上。每个孩子的思维都按他独特的方式发展,每个孩子各有自己不同的聪明才智,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个人特性”。要发现个人特性,并予以正确的方向,使之形成自己的、“纯属个人”的态度。
(10)杜威学校始终坚持以小班的形式教学,这些小班都是以共同的兴趣和适应社会需要为根据而划分的各种小小的作业组,让学生能够在发展每一个人自己的能力和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的同时,又成为一个合作的社会;帕夫雷什学校的劳动小组、科学—学科小组也是一种有共同特性的小班,是对常规教学班的补充,是真正开拓学生思想的地方。
2.两校的相异之处
(1)杜威是一位哲学家, 办学校是为了在教育中检验和应用自己的哲学思想。因此杜威为学校制定了明确的实验假设,再根据假设分解出实验因子进行操作。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勤于总结的教育实践家,通过自己的实践,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因此,杜威实验的前提是杜威的哲学假设,苏霍姆林斯基实验是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杜威是为理论假设探索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则是为成功的方法探索科学原理(即信念)。从实验方法看,杜威学校使用演绎逻辑成份较多,帕夫雷什学校则以归纳逻辑为主。
(2 )苏霍姆林斯基(以及整个前苏联教育界)教育哲学的核心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欧洲大陆的教育思想,其基本观点认为儿童是可塑人材,是可以改造、变化的原型,教育就是对纯洁的儿童进行塑造,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书本和教师的作用。而杜威思想正是对此的否定,杜威理论的出发点是“生长”,杜威认为人性是从“端点”逐步生长起来的,儿童就是生长的起点,所以,杜威实行了“哥白尼式的革命”,一切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发现,杜威开了一代风气,苏霍姆林斯基成功地办好了学校。
综合以上对杜威学校与帕夫雷什学校异同的分析,可以看到两者的差别主要集中在哲学背景和逻辑方法上,但这种背景性的理论差别,并没有妨碍为了办好学校在措施上的一致性。杜威从哲学家的观点出发刻意设计了一套套的方法而取得了成功,苏霍姆林斯基则从教育实践家的立场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和推广而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取得了成功。这就说明:大凡相同的事业,即使在不同的背景下操作,也一定会存在很多相似的可以互相移植的经验。
四、以史为鉴,办出真正的实验学校
我们分析了在美国和前苏联分别进行的两个教育实验的主要内容以及它们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对我们的意义何在呢?
首先,这些经验是可以学习的。虽然,我们的环境既不同于美国,也不同于已经不复存在的前苏联,但从上述分析可知这些经验是可以互相学习的。
其次,从内容上说,杜威学校和帕夫雷什学校可供我们借鉴的内容是很多的:
(1)办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从根本上说, 学校不应当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口袋,杜威学校与帕夫雷什学校所确定的目标是生活,由生活而带动全面发展的教育。
(2)道德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 杜威学校和帕夫雷什学校都强调学校生活的核心是合作不是竞争,并且都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集体主义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德育是与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综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
(3)智育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杜威学校与帕夫雷什学校是通过动手让学生学习知识的。通过动手完成真正的操作,从长远来说是与学生走向社会后的职业联系在一起的。
(4)以综合性课程取代分科教学, 是杜威教育哲学在课程教材上的基本观点,苏霍姆林斯基在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他将在课堂上学的分科知识在劳动和课外活动中进行综合。综合是现代社会生活的特点。
(5)创造性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要求,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从杜威学校和帕夫雷什学校的经验看,创造性是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的,习惯于以标准答案判断是非是无创造性可言的。
(6)个别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趋势。 班级授课制是工业社会的产物,为工业社会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毕竟不是永恒的真理,古代社会实行的就是个别化教育,未来的信息社会也带有更多的“个人特性”,因材施教成了当务之急。
第三,从方法上说杜威学校与帕夫雷什学校的实验方法是不同的,一个重在演绎,一个重在归纳,在以一种方式为主的研究中并不排除另一种方式的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研究中两者的成份配比有所不同罢了。我们若找到一种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最有利的比例,那就是最适宜的方法。
总之,实验学校重在实验,杜威指出,实验学校不是实习学校,当然更不应该是另一所“重点学校”,从杜威学校与帕夫雷什学校的比较研究中这点结论是必须得到的。